鄒來勇 艾 瑛 朱玉輝
(江西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yī)療系,江西 撫州 344000)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推算心血管病現(xiàn)患人數(shù)2.9 億,其中腦卒中1300 萬,中國心血管病負擔日漸加重,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緩[1]。本課題針對中風后肢體不遂病例,以康復治療作為基礎治療,針灸科常用的電針治療作為對照,觀察熱敏灸結合電針治療對中風后肢體不遂康復的影響,分析2 組的臨床療效的差異,探討其作用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在江西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針灸康復科就診的中風后肢體不遂的96 例患者,男45 例,女51 例。96 例納入患者按就診時間先后順序隨機分為熱敏灸結合電針治療組48 例(以下簡稱治療組),電針對照組48 例(以下簡稱對照組);2 組年齡、性別、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 組中風肢體不遂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有關中風的中醫(yī)診斷標準制定。(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或不經(jīng)昏仆而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為主癥;(2)急性起病,發(fā)展迅速,與自然界的“風”的特點相似;(3)癥狀和體征持續(xù)24 h 以上;(4)多發(fā)于年齡在40 歲以上者。
MRI 或CT 顯示有腦缺血或腦出血責任病灶以及腦脊液、眼底檢查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1.3 納入標準(1)符合以上診斷標準;(2)發(fā)病時間14~90 d;(3)年齡45~75 歲,性別不限;(4)患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明顯智障,聽力無明顯障礙,能配合康復鍛煉等基礎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1)經(jīng)檢査證實神經(jīng)功能缺損不是中風引起者;(2)合并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無法進行正常交流者、不能配合治療者;(3)已接受其他治療,可能影響本研究的效應指標觀察者及不服從本研究方案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基礎訓練 2 組患者均以康復治療作為基礎治療;康復訓練方案參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衛(wèi)生部規(guī)劃教材《物理治療學》(第2 版)[3],主要訓練方法為上下肢關節(jié)活動術、松動術,肌肉牽伸技術,肌力訓練技術,步行功能訓練等。
1.5.2 對照組 參照石學敏主編的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針灸治療學》(第2 版)[4]穴位配方及針刺方法,上肢不遂:風池、肩髃、極泉、尺澤、曲池、合谷、八邪、外關穴;下肢不遂:環(huán)跳、委中、三陰交、陽陵泉、昆侖等穴。針刺得氣后留針,接通電針儀,肩髃與曲池穴一組,環(huán)跳與陽陵泉穴一組,疏密波,以患者肌肉微顫為宜,治療時間20 min。
1.5.3 治療組 與對照組的治療方法相同。熱敏灸根據(jù)陳日新教授有關技術[5]制定。點燃熱敏灸艾條在離皮膚3 cm 左右的熱敏高發(fā)風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環(huán)跳、髀關、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等穴位區(qū)域,依次施行回旋灸2 min、雀啄灸1 min、循經(jīng)灸1 min 及溫和灸2 min,肢體感受到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和非熱覺的1 種或以上感覺時,即熱敏腧穴。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的熱敏腧穴被探查出。選取上述熱敏度最強的2~3 個區(qū)域實施艾條溫和懸灸,每日2 次,每次以熱敏灸感消失為度,時間為30~60 min。
先電針后進行熱敏灸治療,10 d 為1 個療程,每天2 次,共治療3 療程。
1.6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1)中醫(yī)癥狀評分。依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治療前后積分變化判定療效。半身不遂評分:無0 分;半身不遂,行走不便1 分;半身不遂,需借助外力才能行走2 分;半身不遂,不能行走3 分。偏身麻木評分:無0 分;自覺局部麻木,觸之有感覺1 分;自覺單側肢體麻木,觸之感覺減退2 分;自覺單側肢體麻木,觸之無感覺3 分。以上2 項評分相加進行評定。
(2)運動功能評定。采用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法即SFMA 量表,以治療前后評分情況判定療效[6]。上肢運動功能評分66 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分34 分,共100 分。
(3)證候療效評定。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將患者的主要癥狀分為正常、輕、中、重,分別予0、1、2、3 分,根據(jù)證候分值下降程度進行臨床療效評定。治愈:治療后證候分值較治療前下降85%以上;顯效:治療后證候分值較治療前下降70%~85%;有效:治療后證候分值較治療前下降30%~70%;無效:治療后證候分值較治療前下降30%以下??傆行?(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0。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自身前后比較用配對t 檢驗或配對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 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治療前,2 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3 周后,2 組與治療前相比積分均降低(P <0.01 或P <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 <0.05);治療組治療6 周后與治療3 周后相比,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6 周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見表2。
表2 2 組中風肢體不遂患者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比較(,分)
表2 2 組中風肢體不遂患者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1;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治療3 周后比較,③P<0.01;與治療3 周后比較,④P>0.05。
2.2 治療前后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2 組四肢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3 周后,2 組的四肢運動功能Fugl-Meyer 評分均比治療前有所上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治療6 周后與治療3 周后比較,評分明顯提高(P <0.05),對照組雖有所增加,但改善幅度不明顯(P >0.05);治療3 周后,2 組運動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6 周后,2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2 組中風肢體不遂患者治療前后Fugl-M eyer評分比較(,分)
表3 2 組中風肢體不遂患者治療前后Fugl-M eyer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1;治療前比較,②P<0.01;與治療3 周后比較,③P<0.05;與治療3 周后比較,④P>0.05。
2.3 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例數(shù)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組總體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2 組中風肢體不遂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中風后肢體偏癱直接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質量,肢體偏癱的康復是中風后遺癥治療中的關鍵之一。查閱文獻顯示,對于中風后肢體偏癱的康復研究多采用康復治療、中藥、針灸或推拿等1 類或1 種單一的干預措施,與實際臨床工作中多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綜合療法治療有差異,由于中風后偏癱治療的復雜性及困難性,僅僅單一的治療方法很難達到預期的最佳治療效果,故本研究以康復治療作為基礎治療,采用臨床常用電針治療技術作為治療研究方法,結合陳日新教授創(chuàng)新的熱敏灸技術進行對比分析,具有較好的研究價值。
電針是在得氣針上通以適量電流,通過針與電的刺激提高臨床療效。電針具有簡、便、效、廉的優(yōu)勢,同時具有參數(shù)客觀量化,可調(diào)節(jié)性、重復性較強等特點[7]。電針是臨床上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常用方法,但是單純運用電針治療臨床療效不理想[8],多采用聯(lián)合治療達到較好療效[9]。研究發(fā)現(xiàn)[10]灸療臨床新規(guī)律,建立了基于灸位與灸量新標準的熱敏灸理論與技術新體系,顯著提高了灸療療效,豐富發(fā)展了灸療學理論與技術,改變了灸療臨床萎縮的現(xiàn)狀。在“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的針灸理論基礎上提出“灸之要,氣至而有效”的創(chuàng)新理論。陳日新教授繼承《黃帝內(nèi)經(jīng)》穴法,臨床施灸擇優(yōu)選取灸療特異性腧穴——熱敏腧穴為施灸部位,形成了獨特的“辨敏取穴”施灸學術思想,凸顯了臨床灸療療效潛力[11]。文獻分析[12]發(fā)現(xiàn),熱敏灸符合中醫(yī)理論,創(chuàng)新中醫(yī)灸法,能較好提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效果。熱敏腧穴、熱敏灸感及消敏灸量的動態(tài)變化表現(xiàn)各異,臨床實踐中把握這些動態(tài)現(xiàn)象,樹立熱敏灸動態(tài)觀,對于艾灸療效地提高具有重要意義[13]。
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癥狀方面,熱敏灸結合電針在治療3 周后有所改善,而治療6 周后改善效果尤為明顯;對照組在治療3 周可改善癥狀,但在治療6 周后療效無明顯變化,說明2 種治療對于改善中風后患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癥狀均有一定療效,其中以熱敏灸結合電針治療的效果較為顯著;在改善患者的四肢運動功能方面,熱敏灸結合電針在治療3 周后即有較好療效,在治療6 周后改善幅度更為顯著;對照組在治療3 周后評分雖有所上升,但從遠期療效來看,好轉程度不明顯。從遠期療效來看,在改善患者的四肢運動功能方面,熱敏灸結合電針比單用電針效果較佳;在改善中風后肢體偏癱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療效方面,熱敏灸結合電針組治療與電針組相比較,臨床療效較好,能夠提高患者治療的顯效率。熱敏感區(qū)域多出現(xiàn)在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符合《素問·痿論》提出的“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肺與大腸相表里,肝與膽相表里,諸經(jīng)生氣補血,運行經(jīng)絡,達到治療肢體不遂的效果??芍?,熱敏灸結合電針治療中風后肢體不遂效果較明顯,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總之,熱敏灸技術發(fā)揚灸法特色與優(yōu)勢,具有創(chuàng)新性,且熱敏灸較針刺更好掌握,可由家屬參與輔助治療,減少住院費用,增強康復信心,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