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娜,吳 晨,馬保飛,周立鵬,肖松濤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16)
TC11鈦合金是我國于20世紀(jì)70年代末研發(fā)的一種α+β型鈦合金。該合金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熱穩(wěn)定性,可在500~550 ℃長時間使用。當(dāng)TC11鈦合金用于制作飛機發(fā)動機壓氣盤、葉片、機閘等關(guān)鍵零部件時,需要具備良好的室溫力學(xué)性能、高溫強度和沖擊韌性等[1]。通過熱處理可以對TC11鈦合金的組織進(jìn)行調(diào)控,從而使其獲得優(yōu)異的綜合性能[2-4]。目前,TC11鈦合金最為常規(guī)的熱處理制度為(950~970)℃/120 min/AC+530 ℃/360 min/AC。然而,對于直徑在200 mm以上的大規(guī)格TC11鈦合金棒材,熱處理過程中,往往由于心部溫降緩慢而造成不同位置的組織和力學(xué)性能出現(xiàn)差異[5]。此外,TC11鈦合金的合金化程度高,含有易偏析元素Mo,故加工過程中合金組織對工藝參數(shù)十分敏感,組織均勻性的控制難度較大[6]。因此,研究了大規(guī)格TC11鈦合金棒材熱處理后組織和力學(xué)性能的分布規(guī)律,以期為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組織和力學(xué)性能的均勻性控制提供參考依據(jù)。
實驗材料為經(jīng)過3次真空自耗電弧爐熔煉的TC11鈦合金鑄錠,其直徑為620 mm,主要化學(xué)成分為:Al 6.5%,Mo 3.52%,Zr 1.69%,Si 0.31%,余量為Ti。金相法測得鑄錠相變溫度為1000~1005 ℃。鑄錠經(jīng)β相區(qū)開坯,α+β相區(qū)多火次鍛造,得到規(guī)格為φ200 mm×1300 mm的棒材。
對TC11鈦合金棒材進(jìn)行970 ℃/120 min/AC+530 ℃/360 min/AC熱處理。按圖1a所示,沿棒材長度(L)方向分別在L、L/4、L/2處截取φ200 mm×20 mm盤片,每個盤片沿直徑(D)方向分別在D、D/4、D/2處取金相試樣和拉伸試樣。采用OLYMPUS PLAG3光學(xué)顯微鏡進(jìn)行顯微組織觀察。采用INSTRON 8985萬能試驗機進(jìn)行室溫、高溫拉伸性能試驗。按圖1b所示,在棒材另一端L處沿D至D/2處平均取6個沖擊試樣,標(biāo)記為1#~6#。采用ZBC2602-CE沖擊試驗機進(jìn)行夏比沖擊試驗(U型缺口),測量試樣的沖擊韌性。
圖1 TC11鈦合金棒材取樣位置示意圖Fig.1 Sampling position of TC11 titanium alloy bar:(a) 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specimens; (b) impact specimens
圖2為經(jīng)970 ℃/120 min/AC+530 ℃/360 min/AC熱處理后TC11鈦合金棒材沿長度方向和直徑方向不同位置的顯微組織。D處沿長度方向(L至L/2處)的顯微組織(圖2a~2c)變化較小,主要表現(xiàn)為等軸初生αp相晶粒長大,部分次生αs相由針狀逐漸長大成短條狀。D/2處沿長度方向(L至L/2處)顯微組織(圖2g~2i)變化最為明顯,越靠近L/2,等軸初生αp相含量越多且晶粒尺寸更大,次生αs相由針狀長大成短條狀甚至棒狀,β相含量逐漸減少,在D/2、L/2處的顯微組織幾乎全部為初生αp相和次生αs相。D/4處TC11鈦合金的顯微組織(圖2d~2f)變化介于D和D/2之間。
圖2 熱處理后TC11鈦合金棒材不同位置的顯微組織Fig.2 Microstructures of TC11 titanium alloy bar at different positions after heat treatment:(a) L,D; (b) L/4,D;(c) L/2,D;(d) L,D/4;(e) L/4,D/4;(f) L/2,D/4;(g) L,D/2;(h) L/4,D/2;(i) L/2,D/2
顯微組織主要與TC11鈦合金棒材熱處理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有關(guān)。TC11鈦合金的導(dǎo)熱性較差,在熱處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溫度梯度,在長度和直徑方向上越靠近心部,棒材的冷卻速度越慢,使得初生αp相和次生αs相有足夠的時間緩慢長大,越靠近棒材表面,熱處理后冷卻速度越快,α相來不及長大,同時可以將更多的β相保留下來。
圖3為熱處理后TC11鈦合金棒材不同位置的室溫拉伸性能。沿棒材長度方向從L至L/2處,在D和D/4位置的強度變化較小,但D/2處的室溫拉伸性能存在明顯差異,靠近L/2處,強度顯著降低,塑性增加。室溫拉伸性能的變化主要與棒材顯微組織的變化有關(guān)。沿長度方向,棒材D/2處的顯微組織變化最為明顯,因此,室溫拉伸性能的變化也更具有規(guī)律性。這主要是因為沿長度方向,棒材D/2處的初生αp相含量增加,β相含量降低,致使α/β相界面減少,對位錯的釘扎作用減弱,使材料更容易發(fā)生變形,強度降低,且隨著初生αp相含量的增加,材料的變形協(xié)調(diào)性增加,致使塑性略微增加[7]。
圖3 TC11鈦合金棒材不同位置的室溫拉伸性能Fig.3 Room temperature tensile properties of TC11 titanium alloy bar at different positions
圖4為TC11鈦合金棒材不同位置的高溫拉伸性能。從圖4可以看出,TC11鈦合金棒材的高溫抗拉強度表現(xiàn)出沿不同方向越靠近心部,強度越低。鈦合金的高溫拉伸行為較室溫拉伸行為更加復(fù)雜,受多種因素影響,但也主要與顯微組織有關(guān)。如前所述,沿長度方向越靠近L/2處,初生αp相、次生αs相含量增加,β相含量降低。觀察L處沿直徑方向顯微組織變化規(guī)律可以發(fā)現(xiàn),越靠近D/2處,初生αp相和β相晶粒長大越明顯。αp相含量增加會降低高溫抗拉強度,同時,次生αs相片層厚度增加、方向性增強,β晶粒尺寸長大等顯微組織的變化,也都會造成高溫抗拉強度的降低[8]。從圖4還可以看出,棒材不同位置的高溫塑性變化不大,說明顯微組織變化對高溫塑性的影響較小。
圖4 TC11鈦合金棒材不同位置的高溫拉伸性能Fig.4 High temperature tensile properties of TC11 titanium alloy bar at different positions
圖5為熱處理后TC11鈦合金棒材L處不同位置的沖擊韌性。從圖5可以看出,沿棒材直徑方向,越靠近心部,沖擊韌性越低。對比L處不同位置顯微組織可以發(fā)現(xiàn),由D處到D/2處,棒材的初生αp相和次生αs相晶粒逐漸長大,含量增加,對應(yīng)β相含量逐漸減少。初生αp相界有利于微裂紋的形核[9],因此,初生αp相含量增加,TC11鈦合金棒材的沖擊韌性降低。
圖5 TC11鈦合金棒材L處不同位置的沖擊韌性Fig.5 Impact toughness of TC11 titanium alloy bar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L location
(1) 經(jīng)970 ℃/120 min/AC+530 ℃/360 min/AC熱處理后,大規(guī)格TC11鈦合金棒材不同位置的顯微組織存在一定差異。其中,D/2處組織變化最為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α相含量增加,晶粒長大,β相含量降低。
(2) 大規(guī)格TC11鈦合金棒材不同位置的室溫拉伸性能變化與顯微組織密切相關(guān)。沿長度方向,D/2處的顯微組織差異最為明顯,室溫拉伸性能表現(xiàn)為由邊部至心部抗拉強度逐漸降低,塑性升高。
(3) 大規(guī)格TC11鈦合金棒材顯微組織對其高溫抗拉強度和沖擊韌性具有顯著影響。越靠近心部(D/2和L/2),高溫抗拉強度和沖擊韌性越低,但高溫塑性變化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