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18歲的王希孟繪制了一幅青綠山水長卷,取名《千里江山圖》。這是他唯一傳世的作品,也是中國青綠山水畫藝術(shù)的巔峰,千年之后,仍驚艷世人。
初觀千里江山圖,很多人為它富麗堂皇的色彩驚嘆,整幅畫滿眼的青山綠水,張揚、高調(diào),通篇貴氣。王希孟以石青石綠為主,用大約7種珍貴的顏料,為此畫上了至少5遍顏色。江水之處淡施,盡顯水波輕盈;青峰山石厚涂,展現(xiàn)山石厚重。
構(gòu)圖上,王希孟采用散點透視法,在長約12米的整絹上描繪了六組峰巒起伏、各具千秋的群山。每組群山自成一景,有孤峰入云,有群峰秀起,有丘陵連綿……群山之間,有氣勢宏偉的長橋相連,或煙波浩渺的江河貫穿,自然連貫仿若一氣呵成,展現(xiàn)出祖國河山的雄渾壯闊。
如果只有遠觀的開闊和宏偉,這幅畫至多算優(yōu)秀,不足以成為巔峰。《千里江山圖》更為驚人的,是它的細節(jié)極為豐富。隋唐至宋代,老成的大家往往講究概括和取舍,而王希孟帶著年少的雄心和異于常人的細心,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入到畫里。很少有長卷能像這幅畫一樣將“移步易景”做到極致,截取任意局部都是一幅完整的絕美畫作。
山水畫中最難表現(xiàn)的水,在這幅畫中多處出現(xiàn),卻又處處不同。王希孟用細如發(fā)絲的筆觸,描繪出波光粼粼的水面,用線條的疏密與節(jié)奏表現(xiàn)或湍急或平緩的水流。
江河與群山之間,繪有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皆精雕細琢。山中有路,曲徑通幽,間有行人且走且停;跨江有橋,橋上有亭,亭中有人對酒當歌。農(nóng)人灑掃庭除,漁夫江中垂釣……畫中各色人物雖小如螞蟻,卻清晰可辨。我們仿佛能看出每個人的神情與心境,甚至聽到他們談笑風生。細細品來,有種入畫的觀感,恨不得自己能身入畫中,在青山綠水間怡然自得。
史書中對王希孟的記載不多,通過長卷的題跋,我們大概知道他十幾歲進宮,曾在北宋宣和畫院學畫,得到宋徽宗親自指點,畫完《千里江山圖》后不久便與世長辭。盡管生命短暫,但他有幸生在中國畫的黃金時代,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古代,用到當時甚至至今依然最好的畫材,在18歲的年紀,帶著他的激情和對繪畫的熱愛,描繪了理想的、綿延千里的祖國江山圖。
336750033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