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平,莊永祥,范武林
莆田市第一醫(yī)院泌尿外科,福建莆田 351100
前列腺增生屬于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主要患病群體為中老年男性,以膀胱出口阻塞、下尿路癥狀、前列腺體積增大、排尿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嚴重者引起上尿路積水,并致腎功能損害、尿毒癥。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隨著泌尿系統(tǒng)微創(chuàng)手術的不斷完善,在經(jīng)尿道前列腺剜除術(trans?urethral enucleation of prostate, TUEP)基礎上進行改良,經(jīng)尿道前列腺等離子剜除術(transurethral plasma enucleation of prostate, TUERP)的推出憑借其創(chuàng)口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以及療效佳等特點深受臨床醫(yī)生以及患者的青睞[2-4]。且由于該手術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尋找與前列腺緊貼的包膜,將前列腺增生腺體進行完整的剜除,故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5]。隨著該手術應用率的增加,由其導致的尿失禁等發(fā)生率也常有發(fā)生。有學者提出如在手術時將前列腺前葉組織進行保留,將更有助于患者術后的控尿功能恢復[6],以及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現(xiàn)為探究該理念是否可行,隨機選取2017年1月—2021年1月期間在莆田市第一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前列腺增生患者25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治療效果總結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25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125例。本研究在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條件下開展。對照組年齡52~86歲,平均(69.93±3.02)歲;病程1~12年,平均(7.84±1.23)年。觀察組年齡51~87歲,平均(69.96±3.03)歲;病程1~12年,平均(7.86±1.25)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研究,并對治療方案知情同意;②超聲診斷、血清學診斷等綜合診斷與《外科學(第9版)》中該疾病的診斷標準相符;③患者意識清楚、精神正常;④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⑤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4 ng/mL或者PSA有升高,經(jīng)穿刺排除前列腺癌。
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心肺功能嚴重異常者;③合并嚴重尿路感染者;④伴有尿道狹窄者;⑤有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手術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TUERP治療,采用德國狼牌等離子系統(tǒng)(8 654.224)進行手術,患者接受腰硬麻或全身麻醉。
對照組在精阜旁5點以及7點方向將前列腺尿道切斷,對前列腺外科包膜進行探查,通過電切鏡鞘沿前列腺組織與外科包膜平面剝開,并推至膀胱頸部,依次推動中葉、兩側葉以及前葉。當出現(xiàn)推行困難時,可將部分前列腺組織先行切除,或采取分葉切除,提供推動空間,最后留取部分膀胱頸部的前列腺組織,使其起到系帶的作用,以防將前列腺全部剜除至膀胱,操作完成后,最后將前列腺腺體整體切除。
觀察組與對照組基本手術流程一致,但對前葉做出保留,可預先于1點及11點處從膀胱頸口向遠端精阜縱行切開兩道溝作為標注,分別自中間向兩側葉剝離剜除至標注溝處,保留6點處與膀胱頸相連,快速切除剜除前列腺組織,最后修整6點處,盡量保留膀胱頸橫行肌纖維。對部分前葉明顯下垂者,可少許切平即可,對近精阜端尿道黏膜予保留。最后對前列腺組織進行沖洗后,止血完成手術。
對比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導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尿流改善情況[膀胱殘余尿量(residual urine volume, RUV)、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 Q-max)]、術后暫時尿失禁發(fā)生率、生活質量評分(Quality of Life Score, QOL)以及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情況。其中QOL量表包括食欲、睡眠等項目,滿分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IPSS量表包括有無排尿不能等待、尿不盡感等項目,滿分35分,分值與癥狀呈正比。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周、術后半年臨床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無尿失禁出現(xiàn),排尿困難等臨床癥狀消失,患者生理、精神及社會功能恢復;有效:患者無尿失禁出現(xiàn),相關臨床癥狀顯著緩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導尿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兩組RUV、Q-max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IP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QO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暫時尿失禁發(fā)生率為8.00%(10/125),高于觀察組的1.60%(2/1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602,P=0.018)。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尿流改善情況、術后暫時尿失禁發(fā)生率、QOL以及IPSS評分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urine flow improvement, incidence of temporary urinary incontinence, QOL and IPS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尿流改善情況、術后暫時尿失禁發(fā)生率、QOL以及IPSS評分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urine flow improvement, incidence of temporary urinary incontinence, QOL and IPS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
術后1周,對照組顯效42例,有效6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88.80%;觀察組顯效68例,有效5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40%,觀察組近期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615,P=0.002)。術后半年,對照組顯效56例,有效6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80%;觀察組顯效79例,有效4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9.20%,兩組遠期總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16,P=0.366)。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增加,前列腺增生患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需及時給予手術切除進行治療。以往,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金標準術式為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但該術式術中常發(fā)生電切綜合征,圍術期出血量較大,術后尿失禁、尿道狹窄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較高,且具有一定的復發(fā)率[7-9]。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日益成熟,TUERP術式的提出受到了臨床的認可[10-11],已逐漸取代傳統(tǒng)TURP術,成為當前治療前列腺增生的“金標準”。該術式是通過前列腺外科包膜與腺體之間的間隙剜除增生的腺體,該間隙血管少,治療安全性較高,術中出血量更少[12]。目前更在此基礎上了開展各種激光前列腺剜除術。但無論哪種術式,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仍為黃金標準。為了保障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就需要最大程度地將尿控結構進行保留[13-14]。而前列腺前葉即屬于尿控結構之一,因此前列腺葉的保留是影響前列腺增生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提示從近期療效以及治療安全性兩方面分析,均為保留前列腺前葉的TUERP術治療效果更佳。對其分析,術中將前葉切除,極易導致半月形尿道括約肌受到物理損傷,進而引起尿失禁的發(fā)生。而前葉屬于尿控結構,對該結構的保留可以有效保護尿控括約肌復合體,同時避免因剜除前葉帶來的過度牽扯尿道括約肌及尿道黏膜的操作,將有助于減少術后尿失禁的發(fā)生率,提高治療效果[15]。同時,該術式是通過高頻電流產(chǎn)生的射頻能量聚集在前列腺組織表面生成高點級聚焦,進而促進毛細血管、靜脈、小動脈的閉合,達到減少出血量的目的。但等離子產(chǎn)生的電、熱能力也會增加尿道括約肌受損的風險,進而會造成兩側神經(jīng)血管受損的情況發(fā)生[16]。而對前葉組織進行保留,降低前葉靜脈竇出血的風險,減少對此結構過度電凝而導致尿道括約肌以及神經(jīng)的熱損傷。能夠對電切能力進行適當?shù)恼{節(jié),進而規(guī)避此類情況發(fā)生,提高治療安全性[17]。本研究還從遠期療效進行分析,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與對照組遠期總有效率分別為99.20%、96.8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熊波波等[18]在相關研究中“治療半年后,保留組與不保留組遠期總有效率均為10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結論基本一致,提示,該術式整體治療效果較佳,無論是否保留前葉,其遠期療效相當。
綜上所述,應用保留前列腺前葉的TUERP對前列腺增生患者進行治療,近期療效、治療安全性、術后生活質量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不保留前列腺前葉的TUERP治療,雖遠期療效相當,但綜合考量仍建議將保留前列腺前葉的TUERP作為首選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