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麗
一、“虛擬課堂”實施的先決條件
1.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為“虛擬課堂”的實施提供硬件、軟件保障。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存在一定的難度,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自學。有部分教師自身信息技術水平較高,根據(jù)需要,有針對性的利用網(wǎng)絡資源、專業(yè)書籍等自學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能力。二是參加學校信息技術培訓。為了提升整體信息技術水平,更好地適應特殊時期“虛擬課堂”,學校開展信息技術培訓,一般性的、基礎性的技術都可以通過培訓掌握和提升。三是合作。部分老教師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但信息技術較弱,學習起來也比較慢。這部分老師可以與人合作,老教師提供教育教學思路,其他教師搜集、整合資源,制作課件、視頻等,各盡其才,分工合作,既解決的老教師的技術難題,更能促進其他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還能給學生呈現(xiàn)豐富多彩的課堂,可謂是一舉多得。
2.轉變觀念,認真做好學情分析,為“虛擬課堂”的實施保駕護航。教師必須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迎難而上,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積極主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盡快適應“虛擬課堂”的特征,為課堂呈現(xiàn)奠定思想基礎。教師必須更細致、深入做好學情分析,更科學、精準做好教學設計,為課堂效率的呈現(xiàn)提供保障。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深入溝通,相互理解,精誠合作,共助學生成長。
二、“虛擬課堂”實施的策略探究
1.打造集知識性與趣味性并存的智趣課堂。提升知識本身的趣味性,嘗試傳授方法的趣味性,豐富評價方式的趣味性等。在基礎知識的教學設計中,引入音頻、視頻,加深學生直觀感;制作年代尺、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鞏固與探索。一個個小動畫、一個個歷史故事串成了一節(jié)節(jié)微課和一節(jié)節(jié)直播課,通過“云傳輸”,讓固化知識在有趣的課堂設計中瞬時間被學生掌握和吸收。
2.打造集共享資源和自我資源結合的高效課堂?!疤摂M課堂”模式下的每一節(jié)課,注重資源整合提升、去粗取精,從微課的時間長度、內(nèi)容更新、教師方言等方面綜合選取讓學生容易接受的微課。在利用各大平臺資源的同時,自己精心設計、制作適應本校學生學情的微課,有特殊需要的課程,則采用直播的方式進行。例如:建立起本年級論文群,讓學生進群提交“書寫身邊的歷史”論文。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書寫論文超出他們的習作范圍,難度較大。綜合自己的經(jīng)驗,以自己所學所感所悟,先現(xiàn)身說法,鼓勵同學們不要氣餒、共同努力、一起加油。接下來,以直播方式,面對面的開展專業(yè)性的指導。一方面,講述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技巧,包含核心思想的提煉、語言的流暢、歷史資料的使用等等,另一方面上傳例文供同學們學習參考,讓同學們自主學習。一周后,再就學生上交的論文作業(yè)逐一舉例講解,再次指導書寫論文應該注意的知識和技巧,以及如何充實和修改論文等,反反復復、字斟句酌、精心錘煉,學生的論文質量有了顯著的提升。最后,精心挑選了一批優(yōu)秀作品送福田區(qū)教科院參賽,最后全部獲獎,其中學生周霈孜的論文獲得深圳市福田區(qū)一等獎。
3.打造集必做作業(yè)與選做作業(yè)同行的長效課堂。對于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升的學生,可以自行先做會做的填空題,選擇題,基礎性主觀題等,并對照答案逐個訂正;對學有余力的同學,就要“加餐加料”,推薦《大國的崛起》系列紀錄片、《希利爾講世界史》《世界通史》等歷史書籍,拓展學習視野,加上 “書寫身邊的歷史”等任務項目,集必做作業(yè)與選做作業(yè)同行,集課后鞏固與學習、創(chuàng)作于一體,在提高基礎技能的同時,不斷拓寬“歷史視野”,不斷延展“思維疆域”。
4.打造集團體表揚與個別提醒互動的促進課堂。公布練習答案后,對于提出疑問的學生,在年級群公開表揚、鼓勵和答疑。作業(yè)只要認真書寫、思考和訂正的,都會被選為優(yōu)秀作業(yè),全班展示、同向激勵,借此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如果有學生狀態(tài)欠佳的,換位思考,采用個別發(fā)信息提醒的方式,與學生耐心溝通、答疑解惑。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