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古城燈會
“鳳鳥來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四大祥兆之一。大年初二下午,我陪新華社特約攝影記者房德華老師在郯國古城采風,有幸和萬千游客一起目睹了這千載難逢的祥瑞美景。
古郯文化源遠流長,這里是白帝少昊后代的繁衍地,傳說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少昊誕生的時候,天空飛來五只鳳凰,顏色各異,身披霞光。在少昊即大聯(lián)盟首領位時,鳳鳥再一次光顧送祥,少昊帝頓覺與鳳有緣,便尊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
這個春節(jié),郯國古城上演了許多民俗文化大戲,玩龍舞獅、高蹺鑼鼓、漢服旗袍、武術雜技、郯王招親……讓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具年味的就是以傳承國學文化為宗旨,聯(lián)合“南國燈城”自貢名匠精心打造的散發(fā)著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絢麗多彩的元宵燈會,吸引了日逾十萬人的客流量。
古城的燈會以鳥為主基調,以當?shù)貧v史故事為素材,接地氣,聚人氣。王宮門前的朱雀門廣場上,宮燈搖曳,異彩紛呈,一鳳一凰分立兩旁,色彩斑斕,栩栩如生,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賞,拍照留念。臨近黃昏,古城上空彩霞滿天,祥云遍布,繼而,云彩翻騰起舞,排列有序。不多時,一只惟妙惟肖的鳳凰騰空而起,幾乎照亮了整座古城,與廣場上的一對鳳凰燈飾遙相呼應,天地傳情。夜色降臨,天上的鳳凰慢慢褪去光芒,露出了一個碩大的身影,翱翔于半空之中。那絢麗的火紅色尾羽,完美的體態(tài),無不彰顯著它鳥中之王的威儀。最為奇特的是,這只雍容華貴的鳳凰竟能振翅盤旋,不斷變換姿勢,和諧舞動,顧盼生姿,似在俯視人間,送來吉祥,祈福國泰民安。這千載奇觀被房老師用攝影師的敏銳視角第一時間捕捉到了,他快門頻閃,記錄下鳳鳥來儀的整個過程。許多游客也都注意到了這幀美景。我難抑喜悅,連聲喊道“大家快看,快看,西南方向有鳳來儀!”,人們的目光霎時朝向西南的天空,無不被這天瑞下凡的奇觀所驚嘆,人群中一陣歡呼雀躍。
掌燈時分,大大小小的紅燈籠照亮了御街,每個商鋪門口都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御街入口處的“郯國年,最中國”燈組光彩奪目。郯王宮內更是燈火輝煌,人聲鼎沸?!鞍嬴B朝鳳”燈組搭起了百米長廊,人們腳踏紅地毯,漫步在這燈的世界里,細細觀賞,慢慢品味,尊尊鳥燈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似在向游人講述著古郯三千多年的歷史。順應門而進,映入眼簾的是“孔子師郯”燈,它還原了公元前525年孔子拜郯子為師,學習“以鳥命官”的史實,人物形象逼真,布局完美,氣勢恢宏。近觀,一位老者正在燈組前方行三拜九叩禮,問及緣由,才知老人孔姓,長年旅居海外,這次春節(jié)來家省親,未曾想到在古城遇到孔圣人,叩拜先祖,聊表游子的敬意。二十四孝之一的"鹿乳奉親”燈組,再現(xiàn)了郯子扮鹿討乳,醫(yī)治母疾,極盡仁孝的高尚品格,人們觀賞之余,嘖嘖稱頌。進入大殿,各種古樸典雅的宮燈造型優(yōu)美,裝飾考究,做工精細,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王宮內外,各類迎春節(jié)目豐富多彩,演員們盛裝羅綺,載歌載舞,古城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氣氛。
王宮的后花園里,玄武尊立,琴瑟和鳴。孫臏獻計、田忌賽馬、孫臏減灶、馬陵之戰(zhàn)、孫臏兵法五組飾燈,造型獨特,形象生動,向游客展示出公元前341年孫臏、龐涓同室操戈、決戰(zhàn)馬陵的歷史場景。這里的每組燈都是有靈性的,可以根據(jù)不同故事背景,采用聲、光、電等形式渲染氛圍,增強動感,不由得讓人思緒飛揚,仿佛置身古戰(zhàn)場,耳旁頻頻傳來戰(zhàn)馬的嘶鳴和將士們的吶喊聲。并且每組燈的旁邊都配有一段文字介紹,讓觀賞者能夠盡快融入情景。御花園里山水相依,一串串彩燈把假山的輪廓點綴得云霧繚繞,若隱若現(xiàn)。亭臺有花燈圖案,樓閣有花燈圖案,鑲嵌在地面上的鵝卵石曲徑也有花燈圖案,那被綠樹掩映的路燈也是一盞盞花燈?;舾饔刑厣?,如荷,如菊,若蘭,有的秀麗淡雅,有的鮮艷奪目,有的嫵媚妖嬈。那朦朦朧朧、若明若暗的燈光,如羞澀的少女般,明眸善睞而又多愁善感,最易使人浮想聯(lián)翩,燈光與月色交相輝映,再現(xiàn)了“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的盛景。
古城高雅脫俗,寓教于樂,這里既能欣賞到絢麗多姿的年俗藝術表演,又能學習到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古城不大,卻濃縮了年味的歡慶熱烈;古城不小,穿越了古今,閱盡了鉛華。這璀璨的燈光猶如籠罩古城的神秘面紗,恰似一簾幽夢,足以把元宵節(jié)的郯國古城裝扮得如詩如畫。
“古城燈會涌春潮,有鳳來儀降九霄。瑞兆郯興云作美,穩(wěn)行致遠志存高”。能在古城邂逅鳳凰,更會收獲一份希望和安祥。
國慶抒懷
金秋十月,天朗氣清,丹桂飄香,碩果累累,我們也迎來了祖國72歲華誕。山歡水笑,流光溢彩;鶯歌燕舞,禮炮諧鳴,這盛世的大中國宛若璀璨星河里最亮的那一顆。大江南北,普天同慶,每個中華兒女都唱著同一首贊歌一一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中國!每當我唱起這首歌,總有一種熱流在心中澎湃,總有一種激越回蕩在耳邊,這殷切的祖國之戀喲,滋潤著中華兒女的心田;總有許多話兒難以訴說,總有幾多深情難分難舍,祖國啊,就喜歡這樣緊緊依偎在您的胸窩。
72年前的今天,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標志著一個嶄新的祖國誕生了。母親,盡管戰(zhàn)爭的硝煙蒼老了您的容顏,盡管您的身上布滿了傷痕,盡管您的土地瘠薄荒蕪,盡管您的家境一貧如洗,但是祖國母親,在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您依然是那位雋秀典雅、堅韌不拔的東方女性。
撫今追昔,不忘前事。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有著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的偉業(yè);有著唐宗宋祖的盛世;有著四大發(fā)明的成就;有著勤勞勇敢的品格;有著指點江山的氣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縱馬馳騁,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創(chuàng)造了威震寰宇的燦爛輝煌。側耳細聽,那絲綢之路上的聲聲駝鈴似在奏響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華章。那時的您,雄姿英發(fā),朝氣蓬勃;那時的您,疆域寬闊,四方來賀。祖國啊,您恰似一條騰飛的巨龍,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翻開近代中國史,您也曾內憂外患忍辱負重,躊躇滿志彷徨吶喊。我歷盡苦難的祖國啊,您曾慘遭蹂躪血雨腥風,生靈涂炭民不聊生,那一次次的城下之盟,讓您威嚴掃地飽受欺凌,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為兩千年的封建帝制敲響了喪鐘。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中華民族的脊梁一向是鐵骨錚錚。我可愛的中國啊,李大釗、瞿秋白、夏明翰、方志敏、葉挺……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您的尊嚴,大義凜然慷慨就義,楊靖宇、趙一曼、左權、江竹筠……多少英雄先烈為了您的誕生,不惜拋頭顱,甘把熱血灑。十四年內戰(zhàn)、十四年年抗戰(zhàn)、抗美援朝……歷經(jīng)一個多世紀的抗爭,才換來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今天的幸福安寧。新疆、西藏和平解放,港澳回歸,祖國的版圖日益完整。人民的歸屬感、認同感和滿足感日益增強。你聽啊,今天的天安門廣場上歡聲雷動,鼓樂喧天,這盛大的場面向世人展示著祥和平安;你看啊,天蔚藍,人如潮,花似海,那五彩繽紛的簇簇鮮花張著笑臉,似在告慰先烈們早逝的英魂;那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銘刻著他們的豐功偉績;鮮艷的五星紅旗因他們熠熠生輝,迎風招展。
七十二年的光輝歷程,幾代人的頑強拼搏,我們超越了許多的不可能,成就了一個個夢想。殲20技術屹立于空戰(zhàn)的巔峰,北斗衛(wèi)星猶如天眼俯瞰著地球的每個角落,神舟飛船遨游太空,航母龍騰四海,核潛艇潛龍在淵,蛟龍?zhí)胶3銎嬷苿佟翱缮暇盘鞌堅?,可下五洋抓鱉”已不再是夢中的神話。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富國強軍,從站起來,到富起來,而今,我們強大的祖國已經(jīng)穩(wěn)立世界民族之林。重返聯(lián)合國、上合組織成立、申奧成功、加入“WTO”、一帶一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履行著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孟晚舟平安歸航,一個強大的祖國是堅實的后盾。我們的祖國走向繁榮富強,人民邁向共同富裕,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用抗疫精神打贏了驅除瘟疫這場戰(zhàn)爭。反腐倡廉,從嚴治黨,刮骨療毒,正風肅紀,純潔了組織,凝聚了民心。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從一個個勝利走向燦爛輝煌,偉大的建黨精神正指引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繼續(xù)砥礪前行。艱難征程波瀾壯闊,赤誠初心歷久彌堅,“請黨和人民放心,強國有我!”,年輕一代氣吞山河的誓言響徹寰宇。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中國。您聽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在為您唱著祝福的歌。涓涓流貫的河川,是您飄逸的秀發(fā),橫亙連綿的群山是您硬朗的脊梁。在東海,碧波蕩漾浪花飛揚,那是為您揮灑著婉轉動聽的音符;在西域,戈壁沙漠芳草綠州,旑旎的風光點綴著太平盛世;在北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那是把金秋的詩意盡情渲染;在南疆,翠色欲滴瓜果飄香,那是為您奉上成熟了的希望。
“火樹銀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躚,歌聲唱徹月兒圓”。來吧,五十六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們,讓我們歡呼,讓我們齊唱,讓我們?yōu)樽鎳8#鹤T競ゴ蟮淖鎳睒s昌盛,夢圓復興!
磕頭拜年
我的家鄉(xiāng)地處沂蒙山區(qū)東南部,背倚冠山,盤龍河川流而過,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古老村莊,談起兒時對春節(jié)的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磕頭拜年的傳統(tǒng)風俗。
那時的農(nóng)村,大年三十的晚上吃過年夜飯,大人們就在準備年初一的餃子餡,繼而是包餃子、團丸子、炸年貨……孩子們則放鞭炮、貼春聯(lián)、糊窗花、藏貓貓、打撲克……民間有個傳說,大年三十晚上必須在家里生一堆旺火,期盼這堆烈焰把一切瘟疫病災驅除,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快樂,吉祥如意,紅紅火火。當時農(nóng)村文化生活極為匱乏,又沒有電視,每年也就能看上幾部老掉牙的電影,還經(jīng)常斷片子。大家只能圍坐在一起,一邊聊著家長里短,奇聞趣事,一邊守歲,即俗稱的“熬百歲”,等待著子時的到來。當零點的鐘聲敲響后,按民俗,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發(fā)紙”,敬天祭祖。家境殷實些的人家,事先在庭院里擺設考究的供桌,供桌中央供著神位,另有香燭四世及豐富的供品。祭祀時,一家之長領著全家人分長幼尊卑依次排列,先點香、燒紙、斟酒、敬拜天地諸神,再按次序叩拜門神、灶神、家堂、祖宗。這些祭祀活動結束后,本家長輩端坐正堂,晚輩依次給長輩叩頭拜年。家境一般的人家,在進入“發(fā)紙”階段,則搬張小飯桌,擺上水餃、點心、酒菜等,在院子里燒幾張打好的紙錢,全家老小祭拜完天地諸神,再祭祀列祖列宗。家境貧寒的人家就只能是擺上桌子,放上簡單的供品,然后燒紙跪拜了事。
“發(fā)紙”的另一個意思為“發(fā)在子夜”。傳說財神爺在每年大年夜的子時到人間體察民情,并為忠厚善良、德高望重的人們賜祿送福。這個時辰家家戶戶都爭相上供迎財神。有的人家還專門設牌位,掛神像。迎財神時,家長先點燃火紙,然后手捧點著的高香,到院子里面向門口三鞠躬,口中念著歡迎財神到來的詞句,回到屋里后將香插到供奉財神牌位前的香爐里,就算是將財神迎進家門了。
孩提時,我們最盼的就是發(fā)完紙后,給長輩磕頭拜年這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每磕一個頭,長輩們都會根據(jù)親疏和喜愛的程度給或多或少的壓歲錢,這是一年到頭孩子們最富有的時刻,記得有些喜歡開玩笑的長輩,專門按照磕一個頭三毛兩毛發(fā)錢,那時為了多掙點壓歲錢,恨不得把頭都磕破。
“發(fā)紙”的同時,家家戶戶都準備著搶放全村第一掛鞭炮,圖個開年大吉,每戶挑鞭的人選也很有講究,一般是家里的長子長孫,或是長輩最喜愛的男孩子,童年時期,我是爺爺奶奶的最愛,自然,每年這個活基本都讓我承包了,不過干這事也挺讓人糾結,就是不能睡懶覺。隨即,鞭炮聲此起彼伏,寓意辭舊迎新,納祥吸瑞,祈福一個風調雨順的來年。
五更時分,孩子們都早早穿上新衣,洗刷完畢,女孩子頭上扎花,男孩子放花放炮,大人們有新衣的換新衣,沒新衣的也換上了漿洗干凈的中意衣物。之后拜年活動開始,家里一般留守年長的老人,一個家族的晚輩基本自成一群,一起去長輩家拜年。一群中有一個輩分較大的帶著,一起去沒出“五服”的族人家中拜年,許多小孩子拜年為的是湊熱鬧,跟大人后面混吃混喝,混壓歲錢。
拜年也是講究規(guī)矩的,一般都是先去自己爺爺奶奶家、叔伯大爺家,再去家族的最高長輩家,往后依次順延。受拜的長輩一般都在屋里待著,看到有人來拜,長輩站在屋門口把大家讓進屋。進屋后,來拜年的也是按照輩分、年齡,排好順序,齊聲稱呼長輩的稱謂,如“大爺爺,給您拜年啦!”,然后磕頭拜年。通常是稱呼一個長輩磕一個頭??耐旰螅L輩們會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瓜子、糖果、點心等禮物分發(fā)給拜年的人群,并且多數(shù)長輩都在供桌上提前擺好酒菜,讓拜年的人們禮節(jié)性地喝上幾盅,然后離開這個長輩家,繼續(xù)到下一家進行拜年。有些年齡大、健康狀況不好的長輩,起床比較晚,通常門是閉著的,拜年的人們從門縫往里瞅瞅,一看還沒“發(fā)紙”,就在門口禮節(jié)性地吆喝幾聲,一齊跪下磕個頭也算心到神知了。
拜年的人群中,酒量大的,一圈轉下來喝得臉紅樸樸的,打著酒嗝,噴著酒氣,酒量小的、貪杯的一圈下來東倒西歪,有的扶墻,有的抱樹,也是街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日上三竿,整個村莊便彌散著醇醇的酒香和濃濃的火藥味了,這也是家鄉(xiāng)特有的年的味道。
初一的早上,村里更是熱鬧非凡,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人們三五成群,面帶笑容,閨女玩花,小子放炮,老頭、老太太也都換上了新棉襖,見面都是拜年問好,連客居我們村的流浪漢“愣高陣”也是逢人便跪下磕頭拜年,討糖瓜,要煙抽。許多姑嫂不睦,妯娌不和,鄰里之間平時結下的"梁子"也都隨著新年的到來一筆勾銷,重歸于好。有條件的村子還組織舞龍舞獅、旱船、高蹺,敲鑼打鼓等,充滿著祥和的氣氛。
那時家里都窮,長輩給的壓歲錢遠遠不夠買摔炮和煙花的。四奶奶家的小五叔很有心計,到本族長輩家磕過頭后,就帶我們幾個輩小的兄弟去河東崖賣鞭炮的“小龜腰”(駝背)住的窩棚里去磕頭拜年,“小龜腰”那時也該六十多歲了,光棍一條,平時靠趕四集當貨郎為生,論莊鄰我該喊他表叔,是四鄉(xiāng)八里知名的“小氣鬼”。走進窩棚,五叔帶著我們跪下,齊呼“給您老拜年啦!”,然后他會毫不吝嗇地每人給我們發(fā)十幾個小“豆炸鞭”和幾個“摔炮”以示感謝。有時鞭放完了,實在想不出法,我們還會單獨去給他磕頭換鞭炮。其實,每年他也都盼著我們去給他磕頭拜年,每每這個時候,他手捋著山羊胡,正襟危坐,很有威嚴的樣子。再后來,他老人家不在世了,我們也就斷了這份念想。
童年就在年俗的陪伴下悄悄度過,回憶起磕頭拜年的情景,宛若就在昨天。如今,隨著新農(nóng)村建設和移風易俗工作的不斷推進,許多農(nóng)民都搬上了樓房,磕頭拜年的人群也越來越少了,但記憶中那充滿著親情和鄉(xiāng)情的場景永遠揮之不去,并且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變得更深邃更值得留戀。
母愛如詩
“兒行千里母擔憂,夜半燈前念遠游”。母愛如詩,舒緩地流淌在每個游子的心中……
以前常年在外地工作,雖離家不遠,但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數(shù)并不多。這次回家,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術后的母親愈發(fā)顯得蒼老了,心情不由地沉重起來。好在她精神狀態(tài)不錯,雖拄著拐杖,步履蹣跚,但還是喜歡里里外外不停地忙碌。吃飯時聊起家里家外,人情世事,言語間能感覺得到母親的心態(tài)挺好,什么事情都能看開想開,這才讓我慢慢感到欣慰。
午飯后斜倚在沙發(fā)上小憩,回想起那些年和母親朝夕相處的一幕一幕,我不由得感嘆母親的平凡與偉大。是啊,母愛似水,緩緩地流過我人生長河的每個片段,母愛如詩,勝過世界上最華美的篇章……
穿越時光的隧道,走過記憶中開滿鮮花的山岡,我仿佛看到了年輕時的母親,那么端莊秀美,那么樸實無華,蕙質蘭心,人如其名,淡定清雅而又不事張揚。從事小學教育三十多年,她傾盡心血和汗水,辛勤地澆灌著祖國的花朵,為人師表,敬業(yè)奉獻,譜寫了一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園丁之歌。
母親從小生長在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農(nóng)村,艱苦的歲月養(yǎng)成了她吃苦耐勞的習慣,姥爺雖然不識字,但常做些小生意,所以對知識的渴求也超乎尋常人家,盡管家庭比較拮據(jù),但省吃儉用也把母親和舅舅送到學堂,沒有過高期望,盼得就是下一輩別再像他那樣成了“睜眼瞎”,經(jīng)常挨哄受騙。懂事的母親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她勤學好問,刻苦認真,再加上天生的聰穎,學業(yè)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放學回家還不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補貼家用,割草、編簍、積肥、鋤禾……各種農(nóng)活樣樣精通,深得姥爺姥娘的喜愛。就這樣,一步步從村辦小學升入鄉(xiāng)辦完小,后又考入縣一中,成了四鄉(xiāng)八里為數(shù)不多的“女秀才”。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母親深深地知道,祖祖輩輩生活在農(nóng)村,守著二畝田,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一輩子也不會有出息的,雖然沒有什么鴻鵠大志,但改善生活條件、追求幸福安逸的愿望還是很強烈的。那個年月,莊戶人的孩子要想跳出農(nóng)門,僅有的出路就是考學或參軍,但一個農(nóng)村的女孩子想?yún)④妿缀跏遣豢赡艿氖虑椤?/p>
初中三年,許多同學都因家境困難,堅持不下去輟學了,但生性堅強的母親仍然以超乎尋常的毅力堅持著,并且更加刻苦努力了。校園里的操場上,學校門前的小河邊,教室里幽暗的油燈下。到處都可以見到她苦讀的身影。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之后,母親在中考中再創(chuàng)佳績。以她當年的成績,可以有多種選擇,衛(wèi)校、農(nóng)?;蚴窃偕细咧锌即髮W。但是她深知家庭狀況已不允許再讀高中,上其他學校費用又高,心里只有一個念想:讀師范,做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一來師范生免食宿費用,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二來可以用學到的知識幫助更多的人們改變命運。
拿著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母親流下了激動的熱淚。她一口氣跑回十多里地的家中,第一時間將喜訊告訴了正在田里耕作的姥爺?!吧綔侠镲w出了金鳳凰”,消息瞬間傳遍了這個幾十戶人家,上百口人的小村,整個村子一下子沸騰起來,人們奔走相告,打心眼里為母親高興,母親成了全村第一個跳出農(nóng)門的中專業(yè),為這個生于斯長于斯的村莊贏得了榮光。一向勤儉的姥爺也闊綽地擺了一場宴席來答謝鄉(xiāng)里鄉(xiāng)親。
為了節(jié)省路費,姥爺用獨輪車推著母親整整走了一天,才把母親送到四十公里外的市立師范。那是母親第一次出遠門,來到臨沂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精彩和新奇,店鋪林立,商品琳瑯,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雖身處鬧市,誘惑頗多,但上學期間,母親節(jié)衣縮食,艱苦樸素,每次期中、期末放假回家和開學返校,都要步行一天,直到畢業(yè)的時候,才第一次坐著學校租用的班車返回縣里?,F(xiàn)在很難想象那時一個孱弱的姑娘是怎樣身背干糧、跋山涉水、走街串巷來回奔波的了。
三年的師范生涯陪伴母親渡過了人生最美好的年華。在這里,母親不但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本領,還和同是學生干部,同是學校運動隊員的父親相識相知,雖算不上郎才女貌,但也是品學兼優(yōu)了。后來,在老師和同學的撮合下最終結為伉儷。
父母這屆畢業(yè)生均延遲分配一年。直到1967年才被分配到家鄉(xiāng)一個鄉(xiāng)村小學任教。由于他們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教學成績顯著,不久父親和母親分別被選拔到公社的中心中學和小學任教。1975年冬天,父親又被選派到縣里做行政工作,一年后,母親也隨調到一小任語文教師。記憶中,母親總是忙忙碌碌,一刻也停不下來。我們小的時候,學校每周晚上兩次集中備課,母親都是先把我們哄睡,然后鎖上門去學校,多少次,我和弟弟從睡夢中醒來,四處尋不見母親,只能用號啕大哭表示抗議,待到哭累了,再沉沉地睡去,每次母親回家的時候,我們不是掉到地下,就是歪在床上,淚滴掛在腮邊,不停地抽噎。到縣城工作后,家離學校很遠,騎車要半個多小時,那時我剛上一年級,弟弟還是玩童。每天,母親都要騎著那輛"大金鹿"自行車,大梁上坐著弟弟,后座上帶著我,風雨無阻,來回兩趟。就這樣,母親用一米五幾、不足百斤的瘦弱身軀,超負荷地透支著自己的身體,后來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我清楚得記得有次雨天路滑,上坡的時候,我的一只腳不小心夾到了車后輪里,血肉模糊。母親連人帶車也摔倒在地,她從地上爬起來,不顧自己的傷痛,急切地捧起我的小腳,心疼得淚如雨下。以后的好多天,都是我坐在車前梁,把那只負傷的腳架在車把上,堅持上學。五年的小學生涯,母親和那輛"大金鹿″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母親心地善良,為人忠厚樸實。她心疼孩子,但不是無端的溺愛,時常教育我們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為人處事的道理,我和小學同學感情篤深,至今還經(jīng)常聚聚聊聊,一起懷念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孩提時光。弟弟小的時候比較調皮,經(jīng)常和同學打打鬧鬧,母親從不護短,每次都是嚴厲地批評訓斥,讓弟弟承認錯誤,有時還著著實實地揍上幾巴掌。那時候父母工資低,買不起成品衣服穿,心靈手巧的母親便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裁剪、縫紉、刺繡等女紅,我和弟弟中學之前的所有衣物幾乎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縫制的,并且式樣新穎,做工精細,經(jīng)常引來同學羨慕的目光。父親是家中的長子,也是整個家族的頂梁柱,每當大家庭中出現(xiàn)了宅基糾紛、老人贍養(yǎng)、婆媳不和、妯娌反目等家長里短的問題,都是由母親和時任村支部書記的嬸嬸出面調解,并終能化干戈為玉帛。在她們的苦心經(jīng)營下,整個大家族團結和睦,紅紅火火,她們用自己的人品和人格影響帶動了周圍的親戚朋友。母親樂于助人,與街坊鄰居、同事朋友關系也非常融洽,大家遇到困難和問題,總喜歡和她商議,一起出主意、想辦法。記憶中唯一的一次與人發(fā)生沖突,還是因為擔任單位負責人的父親堅持原則遭到打擊報復,最后殃及母親。母親寬宏大量,不愿積怨成仇,也沒有在我們面前過多地提及。
1983年,經(jīng)組織推薦考選,父親考入了師專干部專修班。當時我讀初三,弟弟上五年級,都在升學的關鍵時期,家中爺爺奶奶又體弱多病需要照顧。接到通知書后,父親非常糾結,進退兩難,不去上吧,辜負了組織的培養(yǎng)和期望,去吧,家里確實面臨著很大的困難。母親看出了父親的心思,“放心去上吧,年輕時老為沒能讀大學遺憾,別錯過這次機會,家里有我呢……”,短短幾句話,堅定了父親的信心。在以后的兩年里,母親既當?shù)之攱?,既要關注我們的學業(yè),還要贍養(yǎng)家中的兩位老人,吃盡了苦頭,她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我和弟弟最終沒負眾望,一九八七年高考和中考,雙雙邁進了大學和中專的校門。
母親工作認真,事業(yè)心強。常年擔任畢業(yè)班班主任,并帶整個年級的語文課,教學過程中,她善于總結提煉,借鑒先進經(jīng)驗,注重教學研究,教學成績在全縣一直名列前茅,得到了領導、同事和學生們的一致贊譽。任教期間,母親多次受到省、市、縣各級的表彰獎勵。一九八四年當選為縣第九屆人大代表,成為教育系統(tǒng)為數(shù)不多的代表之一。1985年,她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那次學校開運動會,我用母親人代會上發(fā)的文件包盛衣服,不小心弄丟了,母親領著我,找遍了整個操場也沒見蹤影,回到家后,狠狠地訓斥了我一頓,記憶中,她是很少這樣發(fā)脾氣的。從政多年后,又回想起這事,我明白了,母親不是心疼衣服丟了,也不是在乎文件袋的自身價值,而是為失去了一件象征著榮譽的紀念品而懊惱。
辛勤的努力也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三十多個春秋,她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數(shù)千名徒子徒孫遍布世界各地,也算是“桃李滿天下”了。他們中有北大、清華生,還有博士、留學生等,我的女兒能夠考取名牌大學,也得益于母親給予的良好啟蒙教育。如今,學生們都在各行各業(yè)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揮灑汗水,努力奮斗,每有佳音傳來,學生登門,電話報喜,母親的臉上都會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每每談及自己的學生,母親都會如數(shù)家珍,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驕傲。閑暇的時候,母親總是喜歡把一撂撂的獎勵證書和一枚枚金光閃閃的獎章拿出來,左翻翻,右看看,愛不釋手,我知道,母親是用這種方式從它們中尋找自己平凡而又輝煌的過往。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在父母的培養(yǎng)教育下,我和弟弟幸福地成長,并相繼成家立業(yè)、娶妻生女了。由于工作需要,這些年和母親聚少離多,但只要打電話或逢年過節(jié)回家,母親的叮嚀總是縈繞在耳畔,什么“聽組織的話,和同志們處好關系……”“別貪、別沾,一碗水端平……”話雖樸實,但字字句句都體現(xiàn)了慈母的牽掛之情。雖算不上出人頭地,但我們在每個崗位上都盡心盡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路走來,感覺問心無愧。
1998年,從教32年的母親告別了三尺講臺,光榮退休了。操勞了一生,退休后的母親依然不甘寂寞,閑不下來,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的學習,唱唱歌、跳跳舞,偶爾還和老同事們一起郊游、踏青,生活還算充實。對我們,她沒有過高的要求,平平淡淡,平平安安就好。長年的奔波勞累使母親的膝關節(jié)嚴重受損。去年以來,疼痛起來連走路都十分困難了,醫(yī)生建議需要手術更換才能徹底根治。母親猶豫了許久,但是為了在有生之年還能多走走看看、蹦蹦跳跳,她毅然選擇了手術治療,寧愿一時痛苦,也不愿永遠地站不起來。春節(jié)前后,年逾七十五歲的母親頂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接連做了兩次大手術,更換了兩側的膝關節(jié)。感謝現(xiàn)代醫(yī)學的神奇,手術非常成功,再加上母親的樂觀豁達、護理方法得當,目前恢復得很好,又能行走自如了。
2018年正月初八,家添新丁。喜訊傳來,母親高興得好幾天都合不攏嘴。隨著外孫宸溪的出生,母親已是四世同堂,兒孫繞膝了。小外孫在北京,母親每天都要在微信里細細端詳,不厭其煩地念叨,還按老家的習俗給他過了“滿月”。母親節(jié)那天,我給母親發(fā)去了小外孫的視頻和一句簡短的問候,母親秒回了一句,“宸溪好可愛,你們要常聯(lián)系我”。寥寥數(shù)語,卻飽含了母親對孩兒深深的掛念。
穿越時光的隧道
仿佛看到了年輕的媽媽
那么秀美端莊
那么樸實無華
走過開滿鮮花的山岡
仿佛看到了慈祥的媽媽
眼里閃著淚花
心里幾多牽掛
……
原諒兒的木訥
平時很少叫媽
原諒兒的不孝
讓您常受驚嚇
……
別再操心費力
兒孫都已長大
如今四世同堂
也該享享福啦
……
祝福您,媽媽
青山常在人不老
祝福您,媽媽
夕陽最美續(xù)芳華……
母親,您從事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值得所有的人尊敬和愛戴。母愛,如同一首清新甘洌的史詩,將永遠流淌在我們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間……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