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曾豪
在江南,大片栽種蠶豆的農家不多,一般種一畦兩畦就夠了,有的只在渠道邊或田埂兩側栽幾行就算數了。嫩蠶豆的市價蠻俏的,但行市的時間極短,過不了幾天,嫩豆就起沙了,老了,就賣不俏價了。城鎮(zhèn)上節(jié)儉的人家不趕時鮮,寧愿等幾天吃起沙的豆。嫩蠶豆的皮和肉渾成一體,只能一起嚼,清新鮮嫩,有一點兒青澀味,就覺得是在咀嚼著整個的春天。因為那一點兒青澀味,不少人反而喜歡吃起沙的老蠶豆,我就是其中一個。吃起沙蠶豆要吐皮,里頭的豆肉面面的,很飽滿,能久久地留住鮮味在唇齒間。
蠶豆的包裝是雙層的,外包裝是豆莢。豆莢的形狀像蠶寶寶,所以蠶豆叫“蠶豆”。一個豆莢里大多臥著兩枚或三枚豆粒,也有一枚和四枚的,不多。剝豆莢其實不是剝,是捏——食指、中指與拇指相對用力,豆莢就“嘎”一聲折成兩截,感覺到豆粒在豆莢里滑動,滑著滑著,“噗”一聲就被擠了出來??粗嗲嗟男Q豆那種歡蹦亂跳的樣子,就知道它們很樂意出世,你就會產生一種幫助了別人的快樂。這些小豆子濕漉漉的,就像剛出世的小羊羔,看上去有一點點害羞。如果不是馬上煮食,就得用濕毛巾把豆粒捂好,免得它們很快老掉。想蒸豆瓣酥或者做咸菜豆瓣湯,就得再為蠶豆剝一層皮。這一回是真的剝了,要用指甲。
在春天的田野里走,會感覺有許多的眼球在注視你。定睛一看,原來是蠶豆稞上的花瓣?;ò晔菣E圓形的,白中有點藍,是個眼睛的樣子,中間那個紫黑色的圓當然就是眸子了,方言里叫眼仙人。在江南的童謠里,這個黑色的圓不是眸子,而是“心”:春二三月草青青,菜花鋪地一片金,紅花名叫紫云英,蠶豆花開黑良心。
曾婆婆說這個歌謠是不能瞎唱的,你不是說蠶豆黑良心么,給蠶豆聽見了它會不高興,一不高興就不肯結豆莢了。孩子們都相信的,因為他們知道蠶豆稞是長著耳朵的。
蠶豆稞兩尺來高,主莖的截面是方的,有點怪。所謂的耳朵就是那些畸形的、喇叭狀的葉片。這些葉子和一般的葉子的顏色和質地完全相同,所以要在茂密的葉子中找到它們并不容易,得專心致志地慢慢移動目光。因為得之不易,摘到耳朵的人必會驚喜地叫一聲——呀,一個朵!呀,兩個朵……聽著小伙伴叫“七個朵”“八個朵”,而自己還沒一個“朵”,心里就慌慌的很有緊迫感。曾婆婆說,摘了蠶豆耳朵,人的耳朵就會“尖”?!凹狻本褪庆`敏的意思。
現在有了蔬菜大棚,吃蠶豆是一年四季的事了,但就是覺得缺少了什么。真正的蠶豆是長在春天里,長在藍天下的,它們有眼睛還有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