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盧灣中學 王春燕
初中學校少先隊,不僅是小學少先隊組織延續(xù)與發(fā)展,同時也是共青團工作發(fā)展的源頭與基礎階段。因此,初中少先隊既要鞏固、深化小學少先隊組織,又要做好與共青團組織工作的過渡和銜接。當前,各學校少先隊對于團前教育的研究略顯單薄,實踐不夠深入,覆蓋面也不夠廣泛。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在新媒體視野下,創(chuàng)新團前教育,形成新媒體視野下團前教育新樣態(tài),助推初中黨團隊一體化建設,引領初中少先隊員聽黨話、跟黨走,扣好人生第一??圩?。
(1)政策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少先隊工作,為少先隊的各項工作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對團前教育工作也提出了要求。中青聯發(fā)[2017]3號《關于印發(fā)〈少先隊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提到:“加強初中少先隊和團隊銜接工作。以團前教育、推優(yōu)入團為重點開展工作,健全少年團校、團課制度?!?/p>
2020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少工委《關于構建階梯式成長激勵體系增強少先隊光榮感的指導意見》中又強調:中學少先隊組織要將培養(yǎng)和推薦優(yōu)秀少先隊員作團的發(fā)展對象作為初中少先隊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堅持面向全體少先隊員,采取多種手段開展團前教育。2021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意見》第八條中提到:“堅持全童入隊,實施分批入隊,加強分段教育,嚴格推優(yōu)入團,建立健全覆蓋隊前教育、隊中培養(yǎng)、團隊銜接的階梯式成長激勵體系,持續(xù)激發(fā)少先隊員光榮感?!睖麍F委聯[2017]14號《關于印發(fā)〈上海少先隊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到:“創(chuàng)新團隊銜接教育,改進團前教育?!?/p>
團前教育是少先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加強新時代少先隊工作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團前教育理論、拓展團前教育實踐是少先隊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已急速占據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創(chuàng)新推動團前教育工作,本研究將團前教育置于新媒體視野下,探索團前教育的新實踐。
(2)現實訴求
團前教育是每個隊組織都要完成的常規(guī)工作,但是在施行過程中常常會碰到許多問題。
首先,在時間上受限。由于學業(yè)的壓力,團前教育與學科時間總會有些沖突,導致在校能留給團前教育的時間少之又少,教育效果不佳。
其次,在師資上受限。很多黨團員老師對于團前教育了解不深,缺少團隊知識理論學習,知識儲備不夠,對于面向隊員的團前教育課,一時不知道該上些什么,對參與團前教育課不夠積極。
再次,在資源上受限。傳統(tǒng)的團前教育把重點放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解讀、歷史介紹等較為枯燥的內容,資源單一,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基于以上三點,本研究致力于運用新媒體途徑,開辟新形式、延展新內容、引入新資源,讓團前教育更豐富,更走近隊員心里。
(3)理論需求
隨著對少先隊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也不斷豐富。在中國知網上以“少先隊”為題名進行檢索,搜索到期刊論文1858篇,學位論文349篇,研究主要關注少先隊活動課設計與實施、少先隊輔導員專業(yè)化、少先隊員光榮感等方面,而題目中含有“團前教育”的期刊論文僅有6篇,學位論文3篇。已有的研究現狀表明盡管當前已有少先隊研究者開始對“團前教育”進行關注,但關于“團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還十分單薄,諸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思考和厘清。
本研究可以借鑒的研究成果多為國內文獻。團前教育的研究相對較少。在CNKI等數據庫中以團前教育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文獻7篇。從目前文獻來看,關于團前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團前教育的重要性、內容、形式和作用。早在1983年,上海市第十中學團總支書記鐘士江基于對學?,F狀的調研,發(fā)現有些同學的入團動機不夠端正,提出要“積極引導,認真抓好團前教育,這樣有利于幫助同學不斷端正入團動機,有利于加強團員的教育和管理,也有利于團隊銜接?!苯饤潯⒘_瑩、晏祥輝結合群團改革、少先隊改革背景,講到“當前,在共青團改革與少先隊改革中,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對青少年的組織思想意識教育工作。團前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p>
關于團前教育的內容與形式,王勇、張國平(1992)提出了在教學內容上循序漸進,注重系統(tǒng)性;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針對性;在教學形式上不拘一格,采取多樣化。何婷婷(2016)提出了校內校外雙課堂、教師學生雙輔導、理論實踐雙育優(yōu)的觀點。呂春芳(2016)從明確目標、拓展形式、加強指導及整合資源四個角度提出加強和改進中學團前教育的工作。華東師范大學鄒璐邑(2017)對上海市“紅領巾入團十步曲”進行深入研究,并構建了團前教育校本課程。王彥博(2018)基于調研,提出了以“教—學—考核—認定”為完整過程的團前教育及入團培訓在課程體系構建方面的思考、以課堂為主要載體的團前教育及入團培訓在培訓形式方面的思考、以創(chuàng)新和普及相結合為主的團前教育及入團培訓在教學理念方面的思考、以多元互動+激發(fā)活力的團前教育及入團培訓在新媒體應用方面的思考。姜金棟、羅瑩、晏祥輝對團前教育的內涵、內容、形式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團前教育課程體系。
另外,有關于團隊一體化的文章中也有提及團前教育相關內容,比如邵若瑩(2016)提出以團前教育課為載體,無縫銜接團隊組織意識教育;田夢(2020)構建團校校本課程體系,推進團前教育。文章中團前教育不占主要部分,內容不夠詳實。
在CNKI等數據庫中以團前教育、新媒體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文獻,沒有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雖然團前教育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但理論與實踐研究還比較匱乏。
政治啟蒙是少先隊工作的主責主業(yè)。初中推優(yōu)入團是共青團的源頭工作,團前教育是初中少先隊員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課。做好團前教育工作,推進學校黨團隊一體化工作,能夠有效地引領少先隊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取向,將愛黨愛國的基因深植隊員的心中。在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新時代,政治啟蒙工作也要緊跟時代潮流,以新媒體的方式、以少先隊員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新時代講好政治思想理論,在新媒體背景下找尋更適合少先隊員、更有效果的教育方式,提升教育實效。
基于新媒體視野下對于團前教育再突破的計劃,學校開展了實踐。原本學校團前教育的安排僅限于七年級的年級大課、紅色基地走訪、志愿服務。在此基礎上,學校豐富了團前教育的內容,設置團前教育內容(見表1)。
表1 團前教育內容
團前教育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類。必修內容針對所有隊員開展,包括每學期開學第一天的大團課、線上針對性微團課以及課后的紅色基地走訪。選修內容包括志愿服務、線上微團課,有意愿的隊員可以報名參加,其中志愿者服務是推優(yōu)入團的必要條件。此外,針對入團積極分子,還設置了8課時必修內容。
必修與選修相結合,既達到了覆蓋面,又做到有針對性,真正激發(fā)隊員的入團熱情。
(1)“大團課”實踐
“大團課”指學校利用開學第一天,設置團前教育內容,組織所有少先隊員共上一節(jié)團前教育課。
自2019年起,學校在開學第一天都留出時間開展全校性的團前教育(見表2),從內容和形式兩個維度,深入挖掘團前教育內容,提升團前教育實效。
表2 各學期“大團課”內容一覽表
在內容的選擇上兼具時代性和教育性。結合當年時事熱點,選擇極具代表性的主題,比如“五四”百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讓團前教育與時代同頻共振,讓教育意義更深遠。
形式的選取重體驗重實踐。得益于“大團課”的授課地點是舞臺,在形式上選取了教師講授和原創(chuàng)多媒體情景劇相結合的方式,由老師與隊員共同完成,老師的講解與演出穿插而行,既有親身實踐,又有體驗感,將團前教育落到實處。
內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但是通過更豐富的形式,可以讓隊員的接受度更高,感悟更深刻。在新媒體視野下,原創(chuàng)劇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的加持,讓團前教育更加栩栩如生,發(fā)揮出更大的功效。
2021年學校引入突破空間邊界的融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嘗試融媒體團課,利用新媒體手段,將紅色資源引入課堂。團前教育課上,老師和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進行實時連線,為隊員們講清、講好漁陽里的故事,引起了熱烈反響。
如何將政治講活講生動,新媒體技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輔助手段。新媒體視野下的“大團課”實踐,成為了學校的一大特色,也成了隊員心中的向往和期待。在這樣的“課堂”里,隊員們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學有所思,達到了超出預期的效果。
(2)“微團課”實踐
“微團課”是學校為了解決隊員們校內集中進行團前教育時間缺乏問題而嘗試的線上“微團課”實踐,從內容角度分為基礎“微團課”和特色“微團課”兩類。
基礎“微團課”介紹了共青團的基本內容,一共四節(jié),包括《團的歷史》《團的基礎知識》《我們的團活動》以及校本化的《入團十步曲》。制作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檢索和文案撰寫,確保準確性。制作團隊也積極聽取隊員們的意見,在微課中添加隊員們喜歡的元素,增加趣味性。在四節(jié)微團課之后,校團委還設置了自我測試題、自愿提交入團申請書通道,讓隊員們在學完之后進行自我檢驗、表達真實意愿。
團前教育的內容,除了團的基本知識,還有廣泛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紅色精神教育。由此,校團委結合時代背景,推出了兩輪特殊的微團課系列——“戰(zhàn)疫微課”“四史微課”。
“戰(zhàn)疫微課”一共分為四部分內容,由隊員們提煉四個感觸最深的關鍵詞命名。《堅定信念》篇講述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使命擔當》篇著講述白衣天使們前線的動人故事;《眾志成城》篇關注在后方守護人民的各崗位志愿者;《并肩而行》篇表達隊員們?yōu)槟嫘姓呒佑偷男穆暋?/p>
“四史微課”是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校團委積極響應黨支部的號召,引領隊員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而推出的一系列黨史微課。
黨史微課共13節(jié),分別對應黨的百年歷程中的13個重要節(jié)點,黨團員教師結合重大歷史事件,以及身邊的紅色遺址,生動形象地將黨的百年歷程娓娓道來,有條有理,引領隊員在黨的百年之際,用心“重走”百年路,傳承紅色精神。
緊跟時代,抓住教育契機,團前教育的內容得到了極大充實。經過了三年的實踐,系列微團課漸漸成熟?;A團課和特色團課兩大體系(見表3),與線下的團前教育遙相呼應,為學校團前教育持續(xù)助力。
表3 微團課體系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團前教育課程組成形式,極大豐富了教學內容,縮短了在校集中學習的時間,打破了團前教育的時空邊界,滿足了隊員隨時、隨地、隨需學習的需求,為團前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新媒體視野下,多媒體技術及線上學習已經非常普遍,形式豐富、便捷、不受時空約束……這些優(yōu)點不斷為教育教學加持,運用到團前教育中,起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1)擴大團前教育覆蓋面
在群團改革之后,嚴把入團關,初中階段的團員比例急劇下降。在初中階段,少先隊員占主體部分,團隊員少量(團員保留隊籍)。而從少先隊員到團隊員身份轉變過程中,還有入團積極分子這一階段性身份。所以在初中階段,在隊員身份的基礎上,又可分為隊員、入團積極分子、團員三種身份。
從團前教育的定義來看,團前教育的對象應該是初中少先隊員,但是,目前很多團前教育與團課融為了一體,只是單單面對入團積極分子進行集中學習,對象太過單一。隊員、入團積極分子都應為團前教育的對象,身份不同,教育內容的側重點也可以有所不同。
在新媒體視野下,學校利用微團課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結合團前教育的內容,設置線上平臺的微團課,在一段時間內開放給隊員權限,讓隊員自主學習,老師在后臺進行學習情況的把控。由此,每一位隊員都有了團前教育的機會,并且可以隨時隨地隨需地學,甚至反復學習,有效地擴大團前教育的覆蓋面,激發(fā)了隊員的積極性。
(2)增強團前教育針對性
進行納稅的雙方都有責任履行義務?,F階段,應該加強增值稅的立法,將其上升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強調稅法的剛性,進而實現市場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
從目前已有的理論和實踐來看,團前教育的內容大致包括團的基本知識,黨的基本知識以及紅色精神教育。針對隊員和入團積極分子兩種不同的身份,學校對團前教育的內容進行劃分,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面對所有隊員,包括入團積極分子,學校以“大團課”的形式進行紅色精神教育,黨團知識普及。
面對不同身份、不同年級的隊員,有效實施分層教育的載體是線上學習。在平臺上學校針對不同的對象設置不同的課程,或者相同的課程針對不同的隊員設置不同的學習要求,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分層進行相應的學習,增強了團前教育的針對性,讓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隊員都有收獲感和成就感。
(3)提升團前教育成效
讓一節(jié)線下珍貴的團課發(fā)揮最大的功效,最重要的是要讓隊員增加體驗感,真正震撼到隊員的內心。在新媒體視野下,各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引入課堂,通過聲光電、影音資料、時時兩地互動,讓隊員們更能感同身受。
新媒體視野下,學校著力于團前教育形式更多樣,平臺更寬廣,效果更明顯,為隊員紅色種子的生根發(fā)芽保駕護航。
通過“大團課”與“微團課”的實踐,線上線下團前教育在隊員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上升,極大激發(fā)了隊員們的入團熱情。
(1)樂于了解黨團知識,對自我更有要求。
初入初中的隊員對于黨和團的概念還不是特別清楚,在經過了團前教育的學習之后,隊員們慢慢對黨和團有了更深的認識,愿意主動去了解黨團知識。
根據統(tǒng)計結果,在自我測試環(huán)節(jié),大多數的隊員能夠達到90分以上,平均分達到86.39。這說明,隊員們對自己有要求,對黨團知識有渴求,在完成測試題時也希望能做得更好。微團課激發(fā)了隊員的積極主動性,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營造了團前教育學習的氛圍,讓隊員們感覺到這是一件大事,激發(fā)了學習的動力。
(2)樂于參與黨團隊活動,對入團更有期盼
團前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其效果很難能夠用數據去衡量,卻可以由學習生活中一些細節(jié)反映出來。
進行團前教育實踐以來,入團申請書的遞交數量與日俱增,基本可以達到整個年級的70%,隊員們的入團熱情可見一斑。
(3)樂于傳承紅色基因,對黨團隊更有感情
團前教育并不是單一地為了入團做準備而進行的教育,它也承載著立德樹人、思想啟蒙的作用。經過團前教育,隊員們對黨團隊更了解,對紅色精神更有感觸,對使命擔當更明晰??戳私h百年的特色團課,隊員們幾次去往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上過了《漁陽里的故事》的團課,隊員們爭相去漁陽里打卡……紅色項目化學習、紅色研學、紅色演出、紅色繪畫已經不是作業(yè)的負擔,而是隊員們爭相參與的熱門活動。
團前教育始終讓隊員們能從內心真正認同紅色精神,主動傳承紅色基因,讓隊員們內心與黨團隊組織更貼近。
黨團隊一體化發(fā)展是群團改革、少先隊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團前教育的深度落實有力推動了黨團隊一體化向縱深發(fā)展。
(1)提升了黨團隊的凝聚力
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按髨F課”“微團課”的橫空出世,讓黨團隊更加緊密凝結在一起。為了將團前教育的內容更豐富、將教育落到實處,黨團隊多次召開聯合會議,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黨團隊一起討論方案、確定主題、組織實施。也在團前教育的推動下,中隊與黨團員教師進行結對,希望借助結對的形式,讓團前教育走得更深更遠。黨團隊聯動,才能上好團前教育課。團前教育成為了黨團隊一體化發(fā)展,共同引領隊員思想啟蒙的一個側影,將學校黨團隊力量凝聚在一起,為黨團隊一體化發(fā)展的實施提供了新路徑和新經驗。
(2)提升了資源共享度
在得到了黨支部的支持后,團前教育收獲了更多資源。許多有經驗的黨團員教師參與了“大團課”“微團課”的備課和制作,極大充實了課程內容。隊員們在優(yōu)秀黨團員教師的引領下,收獲滿滿。黨支部的視頻、文字資源也進入了團前教育的儲備庫,給隊員們自愿觀看。在團前教育平臺上,黨團隊資源共享,讓隊員們更受益。
回顧實踐,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總結如下:
團前教育是一種學習,是初中每個隊員需要接受的教育,也與推優(yōu)入團息息相關。因而每位隊員學習的成果應該如何有一定的評價。現階段,團前教育只有完成和未完成之分,微團課后面的小測試也是自主測試,不能夠承擔顯性評價甚至推優(yōu)的作用。學習成效不能顯性化體現,也會打擊一些隊員的積極性,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隊員喜歡的,才是成功的,隊員需要的,才是有效的。整個團前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缺乏調研把脈的過程,缺少隊員的直接反饋,影響后續(xù)課程建設。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后續(xù)改進措施:
1.建立健全評價體系
要將團前教育學習情況與推優(yōu)入團接軌,就要設計完備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不能“分數論”,不能有太多主觀評價,可以使用等級制,設計過程性、常態(tài)化學習任務。學習任務包括理論學習、實踐體驗、志愿服務等等,全方位考察隊員思想品質,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2.及時調研把脈,進一步優(yōu)化
三年的實踐積累,團前教育初見成效,我們要基于更多現實的需求進一步優(yōu)化,首先,需要對現狀進行調研把脈,通過問卷,向隊員、教師、家長三方進行調研,了解現階段團前教育的滿意度和不滿意的地方,通過采訪、座談等方式,和隊員面對面交流,聽取隊員真實的想法,詢問隊員的建議。在總結調研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團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