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冰
我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大都耳熟能詳,而真正能夠讀懂的人并不多,四大名著實際上是人生需要的“四種修行”。
人之為人,本是有情。《紅樓夢》一書最為動人的,毫無疑問是愛情。這是一個最為永恒卻又平常的主題,作者卻道出了無盡的意味。
寶黛的愛情無疑是最為撥人心弦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煩惱;有希望,也有失望。千般滋味,萬種糾結(jié),恰如人生。繁華落盡,了無痕跡,又恰如一夢。
由情入手,以情為重,曹雪芹寫盡了大家族的榮辱興衰,最后終歸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曹雪芹經(jīng)歷了這一切,領(lǐng)悟到最深處。因為是一夢,所以須看破、放下,這或許才是紅樓的真正主題。人的一生,還是需要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與乏味。
《三國演義》是一部英雄之書,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yè),但是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中,抱著巨大的遺憾悲愴離世。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fēng)五丈原的凄涼。關(guān)羽和張飛豪氣干云、義薄云天,最終也都落得兵敗身死、身首兩處的下場……
是啊,人到底爭個什么?如果人人覺悟,天下也就沒有殺戮了;如果人人不爭,天下也就太平了。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只可惜,每個人不爭一爭,不看夠了、歷遍了世間爭斗及背后的成亡禍福,是不會覺悟的。
人生就是這樣,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卻在經(jīng)歷后才能明白。誠然,讀《三國演義》可以學(xué)到些謀略,激蕩起一腔豪情,這樣才能更好地去爭,然后便能更早地覺悟。
《水滸傳》中有一個東西——俠義,是永遠(yuǎn)不會褪色的。什么是俠義?俠義就是魯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負(fù),怒而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看到林沖被冤枉落難,便義無反顧地大鬧野豬林。俠義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后,快活林里醉打蔣門神。俠義就是黑旋風(fēng)李逵為救宋江,只身江州劫法場;以為是宋江搶了良家的女兒,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鬧梁山忠義堂……
水滸人物做得到如此,是因為他們的心因為純粹而坦蕩,因為坦蕩而磊落,因為磊落而光明,因為光明而嫉惡如仇,于是才有了那一場場“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所有這些,其實是兩個字:情義;而反面也同樣是兩個字:利益。只要水滸的故事還在,俠義的種子就可以一代代播種、生根、發(fā)芽。
清代文學(xué)家張潮在《幽夢影》里說:《西游記》是一部“悟書”。這是一個佛家的故事,出自一個取經(jīng)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這一悟,就過去了九九八十一難。這只猴子,譜寫的是人生。而現(xiàn)實的人生,也是一場覺悟之旅。孫悟空是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師的弟子,而“斜月三星洞”五個字合起來,恰是一個“心”字。心,正是人生開始的地方。
總是誤會孫悟空的唐三藏,自然就是“疑”;驕傲不羈的孫猴子,當(dāng)然就是傲慢的“傲”;好吃懶做、貪戀女色的豬八戒,毫無疑問就是“貪”;曾在流沙河吃人、脖子上掛骷髏項鏈的沙和尚,難保心底沒有一份“嗔”;默默無聞、執(zhí)著向前的白龍馬,多么像是“癡”?!段饔斡洝分械娜松涛?,又何止這些!
此外,《西游記》中,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最耐人尋味——人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最該用心的也是自己……懂了這些,心中的不甘就可以少一些,心底的清明就可以多一些。
我國的四大名著,既是人生的“四種修行”,也是人生的一個完整路徑。它告訴我們,過得去情天恨海,參得透世間爭斗,斬得斷利欲熏心,越得過欲望執(zhí)念,才能真正走到人生光明通達(dá)、自在寧靜的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