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琳,李 巖,陳 濤,周 穎,3,宋蕓峰,3,賈歡歡,4,袁耀佐**,張 玫,曹 玲
1 江蘇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化學藥品雜質譜研究重點實驗室,南京 210019;2上海凡默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 200127;3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南京 210023;4中國藥科大學,南京 211121
蘭索拉唑是日本武田公司研制的質子泵抑制藥,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及抗幽門螺旋桿菌作用較強,在治療消化性潰瘍疾病方面有著顯著療效。但因其對酸不穩(wěn)定,口服時多制成腸溶制劑。天津武田和日本武田的蘭索拉唑腸溶膠囊均為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公布的參比制劑,國內還有較多蘭索拉唑腸溶膠囊的仿制藥,但因腸溶膠囊輔料多、工藝復雜,仿制藥與參比制劑往往形似而神不似,按質量標準檢驗均合格,但臨床療效差異較大,即現(xiàn)有質量標準無法保證產(chǎn)品的療效,因此藥品監(jiān)管和制藥企業(yè)迫切需要建立一種通過體外檢驗反映體內療效的質量控制方法。本研究將探索建立體內外相關性與生物等效性的替代方法。
本研究通過搭建蘭索拉唑的體內PK 模型,反推口服給藥后在胃腸道內的釋放與吸收曲線,進而構建蘭索拉唑腸溶膠囊的體內外相關性模型,模擬出生物體相關的溶出方法。聯(lián)合仿制藥的體外溶出曲線研究結果,進而實現(xiàn)在不進行臨床BE 研究的情況下,僅通過比較該方法匯總的仿制藥與參比制劑體外溶出曲線,即可虛擬評估仿制藥與參比制劑的等效性情況。
PBPK 建模軟件GastroPlus(version 9.0.0003,Simulations Plus,Inc.,USA);Digit(version 1.0.4,Simulations Plus,Inc.,USA);體外崩解與溶出模擬軟件DDDPlus(version 5.0.0011,Simulations Plus,Inc.,USA)。
蘭索拉唑腸溶膠囊(規(guī)格:30 mg),分別來自天津武田藥品有限公司和7 家仿制藥生產(chǎn)企業(yè)(企業(yè)A~G)。
收集蘭索拉唑建模所需的各種理化與生物藥劑學性質參數(shù),如溶解度、滲透性、脂溶性、血漿蛋白結合率等[1-4],主要模型參數(shù)見表1。
表1 蘭索拉唑PK 模型建立過程中的主要模型參數(shù)
主要來自文獻、軟件內建模以及基于化合物結構式預測的結果。查閱、提取文獻報道的蘭索拉唑經(jīng)靜脈或口服給藥后在人體的血藥濃度-時間數(shù)據(jù)點;整理歸納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并綜合文獻報道的信息,全面梳理模型藥物的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特點,以輔助更加準確地搭建藥物PK 模型,驗證PK 模型搭建的相關參數(shù)見表2。
表2 蘭索拉唑腸溶膠囊驗證PK 模型相關參數(shù)
以文獻報道的口服給藥[6]后的PK 數(shù)據(jù)作為參照,通過GastroPlus 軟件搭建蘭索拉唑的吸收和處置模型,并設置與文獻報道中相同的給藥途徑、給藥劑量、受試者人群等相關信息,然后進行血漿PK曲線的預測,強代謝人群和弱代謝人群口服參比制劑后PK 模擬結果分別見圖1 和圖2,并比對預測與實測曲線間的吻合程度(擬合度R2)、主要PK 參數(shù)(Cmax,Tmax,AUC)的預測值與觀測值的偏差(相關結果見表3),以確認所建立的模型是否可以重現(xiàn)已有的臨床結果,從而構建蘭索拉唑可靠、穩(wěn)健的GastroPlus PK 模型[7,8]。以全面考察及驗證Gastro-Plus 模型對蘭索拉唑人體內的吸收、代謝和分布過程的擬合準確性,確定建模過程中的所有ADME 性質參數(shù),以及相應的模型計算公式等。
表3 EMs 與PMs 人群口服參比制劑后,觀測數(shù)據(jù)與預測偏差信息
圖1 EMs 口服參比制劑后PK 模擬結果
圖2 PMs 口服參比制劑后PK 模擬結果
在“2.1”驗證后的蘭索拉唑體內PK 模型基礎上,借助機制性口服吸收模型(GastroPlus 的ACAT模型)反推得到蘭索拉唑(30 mg 腸溶膠囊)在胃腸道中的釋放與吸收曲線,見圖3;30 mg 蘭索拉唑腸溶膠囊腸道的局部吸收特征見圖4。
圖3 30mg 蘭索拉唑腸溶膠囊在胃腸道中的釋放與吸收曲線
圖4 30 mg 蘭索拉唑腸溶膠囊胃腸道的局部吸收特征
口服給藥后蘭索拉唑在胃腸道中基本可以完全跨膜吸收,主要的吸收部位是十二指腸和空腸。圖3 中可以看出,由于蘭索拉唑在吸收部位(pH 5~7)的溶解度較差,使得口服腸溶膠囊后在體內呈現(xiàn)緩慢釋放的行為,約2 個小時達到完全釋放;淺藍色的吸收曲線稍滯后于體內釋放曲線,溶出為分子狀態(tài)的藥物可以快速吸收進入腸細胞,并在溶出完全時完成吸收過程。預估體外溶出與體內釋放之間可以建立一定的相關性,限制腸溶膠囊制劑吸收快慢的主要因素為藥物的釋放速率。
本研究分別采用pH 6.8 和pH 6.0 兩種溶出介質考察參比制劑的體內外相關性:將各介質的溶出數(shù)據(jù)點加載至模型,然后通過Weibull 方程,將體外各時間點的累積溶出度擬合為體內連續(xù)溶出曲線,通過比對基于不同溶出介質曲線預測得到的PK曲線,與文獻中或臨床實測PK 曲線之間的擬合程度,分析制劑體外溶出曲線與體內PK 曲線之間的相關特征[9,10],Weibull 方程如下:
其中,Max 為總溶出量(%);T 為溶出滯后時間(h);f1為1 相的溶出分數(shù),f2為2 相的溶出分數(shù),f3為3 相的溶出分數(shù);b1、b2和b3分別為1 相、2 相和3相的形狀因子;A1、A2和A3分別為對應相的時間放大因子。
采用Weibull 方程處理蘭索拉唑參比制劑于pH 6.8 介質下的溶出曲線,示意圖見圖5。代入上述兩個介質測定的溶出曲線至腸溶膠囊參比制劑30 mg 的模型中,并利用體外溶出數(shù)據(jù)預測對應的體內PK 曲線,發(fā)現(xiàn)預測結果與該制劑臨床報道的血藥濃度-數(shù)據(jù)點均有一定的差異:這兩個介質預測的PK 曲線均低于觀測結果,曲線的吻合度R2僅在0.6 左右(其中pH 6.8 的吻合度稍好于pH 6.0 的結果),Cmax分別約低10%和25%,AUC 的預測與觀測結果較為一致,Tmax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均快于觀測值25%以上,這是導致預測曲線擬合度較差的主要原因),說明直接采用這兩個介質的溶出曲線不能很好地預測體內PK 變化(見圖6、圖7)。
圖5 pH 6.8 介質下溶出曲線的Weibull 方程(圖中數(shù)據(jù)點為體外實測的溶出數(shù)值;線為根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擬合的Weibull釋放曲線;左側列舉了對應的Weibull 方程參數(shù))
圖6 代入體外溶出曲線(pH 6.0)預測的PK 曲線
圖7 代入體外溶出曲線(pH 6.8)預測的PK 曲線
當前研究還進一步使用GastroPlus 軟件的體內外相關性(In Vivo In Vitro Correlations,IVIVC)模塊,將體外與體內累積釋放百分數(shù)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見圖8、圖9。實線為相同時間點體外與體內釋放點所作的圖,虛線為基于相關性方程擬合的曲線。圖8 結果表明,pH 6.0 的曲線建立的相關系數(shù)R2較低,不能很好地進行體內外轉化,特別是累積釋放較高時呈現(xiàn)出較大的誤差。pH 6.8 溶出介質中建立的曲線相關系數(shù)較高,且總體曲線的重合度較好,可以較好地反映藥物在體內的釋放行為。因此,綜合Weibull 方程的PK 曲線預測結果以及IVIVC 的研究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體外pH 6.8 條件下的溶出行為與體內釋放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趨勢一致,但不是生物體相關的溶出方法,即每個時間點的體外釋放量完全對應體內釋放的量。
圖8 pH 6.0 體外溶出與體內累積釋放量之間的相關性
圖9 參比制劑在pH 6.8 溶出介質體外溶出與體內累積釋放量之間的相關性
由于當前的體外溶出曲線與體內的釋放過程有一定的差異,無法真實反映該藥物在體內的釋放的每一個時間點特性。借助體外崩解與溶出模擬軟件DDDPlus 考察體外溶出行為,通過該溶出模型,可結合腸溶膠囊的處方、溶出方法與條件等參數(shù),進行相應溶出曲線的模擬;同時以參比制劑體內釋放曲線為目標,逐步優(yōu)化體外溶出條件,使得模型預測的溶出曲線與目標體內釋放曲線一致,如圖10 所示,以輔助開發(fā)出生物體相關的溶出方法。通過調整溶出條件使得預測的溶出曲線和體內釋放點吻合一致,以建立反映體內釋放過程的生物體相關性溶出方法。模型最終推測的生物體相關性溶出方法為:采用USP I 法的籃法;設定儀器轉速為100 r·min-1;并在45 min 之前采用pH 5.5 的磷酸鹽緩沖液、45 min之后調整溶出介質的pH,形成pH 為7.4 的緩沖液作為溶出實驗的介質;介質體積為900 mL。
圖10 生物體相關溶出方法的優(yōu)化結果
基于pH 6.8 介質下測定的溶出曲線和體內有一定的相關性,采用該溶出條件測定各制劑的體外溶出曲線,基于相關性的轉換方程以得到對應的體內釋放數(shù)據(jù)點,然后借助GastroPlus 軟件的Weibull方程轉化為體內連續(xù)釋放曲線。
由圖11 體外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A、B、C、D 4 家企業(yè)的仿制藥呈現(xiàn)快速及完全地釋放行為,在當前溶出條件下基本在30 min 內即可溶出完全,尤其C、D 2 家的釋放速率較參比制劑更為迅速。E、F、G 3 家仿制藥則呈現(xiàn)較為緩慢且不完全的釋放行為,其中企業(yè)E 的初始釋放速率與參比制劑最為相似,但是超過2 h 時,該制劑表現(xiàn)為一定程度的降解,導致末端的釋放與參比制劑有一定的差異;企業(yè)F 及企業(yè)G 的制劑雖然初始釋放行為稍快于參比制劑,但最終的釋放程度較為接近參比制劑。
圖11 pH 6.8 介質下各仿制制劑體外溶出曲線
將各制劑的體外溶出數(shù)據(jù)用軟件轉化為圖12體內釋放曲線,轉化之后的曲線縮小了各仿制藥與參比制劑間的溶出差異。除企業(yè)E 外,其它6 家制劑均可在一定時間內達到體內完全釋放,而參比制劑完全釋放則需要3~4 h,這可能使這些廠家的制劑預測的體內達峰時間Tmax要小于參比制劑的結果,同時也可能由于快速釋放引起Cmax的不等效;而企業(yè)E 的釋放速度雖然最為接近參比制劑的特征,但是末端的不完全釋放,則可能使Cmax降低,造成Cmax和AUC 的不等效。
圖12 各仿制制劑經(jīng)相關性轉化的體內釋放曲線
借助GastroPlus 的群體PK 模擬以及虛擬BE評估功能,GastroPlus 的群體模擬功能一次可虛擬產(chǎn)生2500 個受試者,并通過蒙特卡洛抽樣法[11]產(chǎn)生虛擬人群數(shù)據(jù),包括胃腸道生理參數(shù)、PK 參數(shù)、制劑參數(shù)、給藥方案和化合物理化性質參數(shù)等,對上市仿制藥與參比制劑執(zhí)行交叉虛擬等效性試驗。進行參比與受試制劑的群體PK 模型的設置,并虛擬48 個受試者進行PK 曲線的預測以及生物等效性的統(tǒng)計分析。模型分別評估了7 個仿制藥與參比制劑的等效性情況,發(fā)現(xiàn)來自企業(yè)A、B、F 及G 的仿制藥可能與參比制劑生物等效;而來自企業(yè)C、D 及E 的仿制藥則與參比制劑的主要PK 參數(shù)(Cmax,AUC)的統(tǒng)計學結果落在等效性范圍外,提示可能與參比制劑生物不等效。
現(xiàn)僅對企業(yè)A 和企業(yè)C 作出分析:企業(yè)A 與參比制劑的虛擬生物等效性評估結果見圖13;企業(yè)C 與參比制劑的虛擬生物等效性評估結果見圖14。
圖13 企業(yè)A 與參比制劑虛擬生物等效性評估結果(綠色為參比制劑,紅色為仿制制劑)
圖14 企業(yè)C 與參比制劑虛擬生物等效性評估結果(綠色為參比制劑,紅色為仿制制劑)
企業(yè)A 的仿制藥Cmax與AUC 均較接近參比制劑的結果,對數(shù)轉換后的Cmax的90%置信區(qū)間為107.60%~122.52%、對數(shù)轉換后的AUC0-inf的90%置信區(qū)間為82.52%~99.18%,提示可能與參比制劑生物等效。但該制劑的體外溶出數(shù)據(jù)(pH 6.8)顯示,初始的釋放行為要明顯快于參比制劑,可能會導致Tmax的差異,并進而引起Cmax的不等效,需要結合參比制劑的腸溶包衣特點,進一步優(yōu)化腸溶包衣工藝;或優(yōu)化當前的體外溶出方法。
企業(yè)C 仿制藥的Cmax高于參比制劑的結果,但兩者的AUC 較為接近。經(jīng)對數(shù)轉換后的Cmax的90%置信區(qū)間為114.93%~134.22%、對數(shù)轉換后的AUC0-inf的90%置信區(qū)間為92.31%~110.57%,提示可能與天津武田的參比制劑生物不等效。其可能的原因是企業(yè)C 的仿制藥在體外表現(xiàn)出較快的釋放行為,進而加快了血漿中藥物濃度的達峰,造成Cmax超出了等效性的上限。
各仿制藥的體內釋放要快于參比制劑,導致仿制藥的Tmax較短、PK 曲線的行為有一定差異,此外較快的釋放速度,也容易引起峰濃度Cmax的不等效,因此聯(lián)合生物體相關的溶出方法,深入考察各仿制藥與參比制劑的釋放差異,并確定等效的可能性是較為合適的方式。
隨著仿制藥質量與療效一致性評價的進程,僅僅用體外溶出曲線評價仿制藥與參比制劑的質量差異,而沒有進一步關聯(lián)制劑體內過程,忽略體內外相關性模型的搭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從國外研究情況來看,美國、日本、歐盟、加拿大等多國的藥監(jiān)部門早已引入軟件,以輔助進行藥物體內行為的模擬、制劑體內外相關性的建立、生物等效性的研究等,提高了藥品審評審批的進度與合理性。通過軟件的預測,可模擬藥物在體內的行為,從而結合評價藥品在體內特征,來制定體外溶出度標準,建立體外溶出曲線與體內藥代曲線的相關性。可大大減少體外試驗的數(shù)量與成本,同時能獲得更合理及有區(qū)分力的體外溶出方法,真實反映仿制藥的內在質量。PBPK 模型在仿制藥的研發(fā)中潛力很大,但在應用中也需進行體內外數(shù)據(jù)的驗證,充分理解該制劑的吸收機理[12],考慮臨床研究數(shù)據(jù)的平行性與可比性。目前,在應用上PBPK 模型還存在一些挑戰(zhàn),如個體血藥濃度-時間數(shù)據(jù)點較難獲得、部分品種靜脈給藥的PK 數(shù)據(jù)查詢不到、體內外相關性溶出方法較難建立等[12]。
在模擬出可能生物體相關的溶出條件后,后續(xù)研究將在此條件下,以溶出曲線數(shù)據(jù)和收集到該品種的BE 數(shù)據(jù),進行比對驗證,進一步來證實該替代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為藥物的質量控制及一致性評價提供一種簡單、便捷的手段、為科學監(jiān)管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