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巖
高浟(533—564),字子深,是南北朝時期東魏權(quán)臣高歡的第五個兒子。高歡死后,其次子高洋稱帝,改國號為“北齊”。據(jù)史書記載,高洋嗜酒昏狂、淫亂殘暴,而他的弟弟高浟則與他截然不同。
為政清廉
武定六年(548),年方十六的高浟出任滄州(今河北鹽山西南)刺史。在滄州刺史任上,他清正廉潔,有力地維護了境內(nèi)社會安定。他要求郡守、縣令以至各級官吏,外出時必須自備途中所需物品,不準因食宿問題騷擾沿途百姓。
有一次,某縣主簿張達在出差途中借宿民家。主人為他提供了雞羹當晚飯,沒有向他討要飯費,他也就渾作不知,沒有付錢就離開了。高浟得知此事后,在一次有各郡縣長官參加的會議上點名批評了張達。張達沒想到上司竟會如此較真,惶恐萬狀,立即下跪請罪,表示一定補上。這件事在滄州的官場和民間都引發(fā)了很大反響,百姓無不稱贊高浟清如水、明如鏡。
天保四年(553),朝廷征召高浟為侍中。他離開滄州時,送行的百姓成群結(jié)隊,有的人甚至悲傷地號哭。數(shù)百名老人送來豐盛的食品,依依不舍地說:“殿下在此治理五年,深孚眾望,官吏不欺壓百姓,百姓也視官吏像普通人一樣,這是前所未有的,真是我們的造化。殿下喝過我們這兒的水,但還沒有吃過我們的飯,今天獻上一點不成敬意的飯菜,略表我們的心意,還請笑納?!备邲敛幌氪蚱谱约旱囊?guī)矩,然而實在難以推卻,就拿起筷子,吃了一口,以示領(lǐng)略了百姓的深情厚誼。這就是成語“食饌一口”的來歷。
足智多謀
高浟還明于斷案,史書上說他“明練世務(wù),果于斷決,事無大小,咸悉以情”。他在任滄州刺史時,當?shù)爻隽诉@樣一起案件:有個人從幽州(今北京)趕著一頭驢到滄州來,驢上馱的是干鹿肉。他在途中結(jié)識的旅伴見他有足疾行動不便,就把他的驢和干鹿肉一起偷走,跑得無影無蹤。第二天,他到官府告狀,高浟就派人到市場上高價收購干鹿肉,同時讓受害人伺機辨認偷驢者。財迷心竅的偷驢者果然上鉤,將這批贓物賣出,被逮個正著。
后來,高浟又到定州(今河北定州)任職刺史。這里有個人養(yǎng)的黑牛被人盜去,也向官府報了案。官府的僚吏們議論說:“刺史當年在滄州捉拿盜賊時料事如神,現(xiàn)在如果他能抓著這盜牛賊,那可真是神人了?!备邲亮私獾奖槐I黑牛的背上有一片白毛,于是就命人在市場上到處傳話,說奉上司命令,以比市價高一倍的價格收購牛皮。利欲熏心的盜牛者趕緊殺牛賣皮,很快就被捉拿歸案。另有一個老太太王氏,無兒無女,自己種菜為生。她所種的三畝菜地多次被偷,高浟就暗中派人去她的菜園,在菜葉上做了記號,第二天再到市場上查看,順藤摸瓜抓住了偷菜者。經(jīng)過高浟的大力整治,定州境內(nèi)再無盜賊,成為當時社會秩序最好的地方。
鐵面無私
天保七年(556),高浟出任司州(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牧。他在選用隨從人員時,只看才能,不問親疏,當時的人將他這種用人方式稱作“美選”。他到任時,司州積壓了500多起舊案,他日夜勤勞,一一妥善辦理。經(jīng)過詳細調(diào)查,高浟了解到許多舊案的背后都有權(quán)貴插手,各種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面對這種情況,高浟毫不畏難,果斷出手,很快將這些舊案大刀闊斧地處理完畢。時任司州別駕的羊修及其他官吏擔心他為此得罪權(quán)貴,對他不利,悄悄勸他要謹慎對待,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我走的是正道,光明正大,怕什么權(quán)貴勢力!你們按職責應(yīng)當促成我辦決,怎么還替這些權(quán)貴說話?”羊修等人無話可說,慚愧而退。
即使牽扯多名高官的案件,高浟也不留情面,一查到底。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公統(tǒng)是北齊的員外郎,他曾參與過平秦王高歸彥(高浟父親高歡的族弟)叛亂。高歸彥失敗后,李公統(tǒng)也被處死。按照當時的法律,李公統(tǒng)的母親崔氏也應(yīng)該受到株連,被充作官府奴婢。但崔氏是當時御史中丞崔昂的堂姐,又是右仆射魏收的妻妹,官官相護之下,崔氏就虛報年齡在60歲以上——按當時的制度,60歲以上可免除入官府為奴的處罰。高浟查明此事后,立即改判,包庇者崔昂等人也受到免職處分。這樣一來,高浟的威望大大提高,以至于每逢皇帝外出,都由他留守京城處理國家大事。
百世流芳
由于既精明能干又從不徇私舞弊,高浟聲名遠播,一路高升,從地方州郡進入中央政府,成為朝中重臣。他歷任司空兼尚書令、大宗正卿、大司馬兼尚書令、太保等重要職務(wù)。
隨著高浟位極人臣,竟然有人妄圖利用他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河清三年(564)三月,一個名叫白子禮的奸人陰謀發(fā)動宮廷政變,想推舉高浟上臺做自己的傀儡,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率領(lǐng)數(shù)十人,詐稱自己是皇帝派來的使者,闖入高浟住處,口稱奉皇帝之命請高浟上馬跟他們走,并舉刀威脅,逼著高浟到南殿行事。高浟堅決不從,慘遭殺害,年僅32歲。他遇害之后,朝野上下無不痛惜。
古人往往將官員分為“能吏”“廉吏”“庸吏”“酷吏”等類別,并嘆息“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而高浟既為政清廉,又政績卓著,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可謂鳳毛麟角,其事跡與功績對現(xiàn)在的廣大黨員領(lǐng)導干部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員干部來說,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當‘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做到這兩個方面,就能夠永遠根植于群眾之中?!睆V大黨員領(lǐng)導干部既要干事創(chuàng)業(yè),也要兩袖清風,更加堅定地把為民務(wù)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植根于思想和行動之中,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貢獻精神力量和實在業(yè)績。
13355005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