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霄霄
(淮濱縣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河南淮濱 464400)
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現已成為中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的主要因素,對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威脅。對于COPD目前臨床暫無特效藥物治療,多數患者處于疾病穩(wěn)定期,采取居家療養(yǎng),但因缺乏疾病認知,導致疾病控制效果不理想,加重病情,增加急性發(fā)作風險[1]。文獻報道[2],予以COPD患者有效護理指導,有助于改善臨床癥狀,減少急性發(fā)作風險,進而提高生活質量?;诹炕u估策略下的延續(xù)性護理是根據綜合評估患者核心變量特征,找尋患者當前護理需求,制定延續(xù)性護理方案,進而引導患者達到適應性反應,改善不良習慣,控制病情[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延續(xù)性護理在COPD患者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本研究符合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規(guī)定。將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本院開展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51例COPD患者納入對照組,將2019年3月~2020年2月期間于本院開展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延續(xù)性護理的52例COPD患者納入觀察組。對照組中男29例,女22例;年齡47~82歲,平均年齡(64.47±9.39)歲;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壓13例;病程:1~6年,平均病程(3.47±1.13)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0例,高中以下31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48~81歲,平均年齡(64.51±9.42)歲;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壓14例;病程1~6年,平均病程(3.42±1.17)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1例,高中以下31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對比性。
(1)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相關疾病標準[4];②臨床資料完整;③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者。(2)排除標準:①溝通障礙;②需機械通氣患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
1.3.1 對照組 常規(guī)護理:協(xié)助患者行肺功能訓練;出院前對患者及其家屬需求進行評估,行健康宣教,于出院后第一個月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以了解患者日常飲食、用藥情況及疾病控制情況,此后每月電話隨訪1次;護理人員通過醫(yī)師對患者病情控制情況予以運動、飲食、用藥指導。共干預3個月。
1.3.2 觀察組 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延續(xù)性護理:(1)根據患者疾病認知程度、病情、急性發(fā)病次數等對患者進行量化評估,以評估結果作為依據制定護理干預措施;重點關注每年急性發(fā)病次數≥5次患者,指定1名護理人員定期聯(lián)絡,通過更為頻繁的健康宣教、日常提醒、用藥指導以及指定1名家庭成員進行監(jiān)督等方式,協(xié)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同時評估患者自護效能薄弱點,積極進行針對性改善;(2)通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及臨床慢阻肺調查問卷(CCQ)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進行評估(每月測評一次),針對心理達到病理性抑郁的患者,采取心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樹立治療信心;(3)出院前再次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示范、健康教育等方式,讓患者對COPD認知進一步加深,以促進患者護理配合;康復訓練以腹式呼吸為主,腹式呼吸每日訓練10min,使患者掌握并將該呼吸成為一種自覺呼吸狀態(tài),以提升患者腹肌張力,降低呼吸阻力;配合縮唇呼吸,可延長呼氣時間、減少呼吸流量;(4)出院后,每周進行2次電話回訪、微信等方式干預,對患者干預結果進行評估,隨時幫助患者解決當前面臨問題,并鼓勵患者健康行為,詢問當前感受,予以心理支持;同時利用微信平臺,定期發(fā)送疾病知識,強化患者對誘發(fā)急性發(fā)作因素的防范意識,促使患者能夠自主采取健康行為。共干預3個月。
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進行評估:(1)自我效能[5]:采用自我效能量表(GSES)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進行評估,包括治療依從性、日常生活、健康行為、遵醫(yī)行為4個方面,量表共11項,總分44分,分值越高代表自我效能越高;(2)心理狀態(tài)[6]:采用HAMD量表評估,包括有罪感、自殺、情緒低落等17個項目,分值0~54分,分值越高代表抑郁程度越高;(3)生活質量[7]:采取CCQ問卷評估生活質量,包括心理狀態(tài)、臨床癥狀、功能狀態(tài)3方面,每項分值0~6分,分值越低代表生活質量越高。
干預前,兩組GSES、HAMD評分對比(P>0.05);干預后,兩組GSES評分高于干預前,HAMD評分低于干預前,但觀察組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SES、HAMD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GSES、HAMD評分對比(,分)
與本組干預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GSES HAMD干預前 觀察組 23.81±2.14 13.47±3.62對照組 23.78±2.17 13.51±3.67干預后 觀察組 34.27±2.45* 7.63±2.32*對照組 29.88±3.09* 9.34±2.26*
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態(tài)、臨床癥狀、功能狀態(tài)各評分對比(P>0.05);干預后,兩組心理狀態(tài)、臨床癥狀、功能狀態(tài)各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CQ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CCQ評分對比(,分)
與本組干預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心理狀態(tài) 臨床癥狀 功能狀態(tài)治療前 觀察組 4.86±0.62 4.21±0.54 4.85±0.75對照組 4.90±0.65 4.19±0.61 4.89±3.77治療后 觀察組 1.81±0.25* 1.72±0.23* 1.39±0.21*對照組 2.63±0.53* 2.57±0.35* 2.55±0.42*
COPD主要特征為氣流受限及肺實質性損傷,出現運動耐力下降,且隨著病程時間延長疾病呈漸進性進展,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8]。目前,臨床認為導致COPD的主要因素與個體及環(huán)境密切相關,且因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發(fā)作,易使患者產生消極心理狀態(tài),自我效能減弱,不利于疾病控制,增加急性發(fā)作風險[9,10]。故給予穩(wěn)定期COPD患者有效延續(xù)護理,對提高自我效能、控制病情有積極作用。
基于量化評估策略是通過各方面對患者進行量化評估,使患者接受有益健康行為,提高患者健康行為依從性[11]。延續(xù)性護理是指通過一系列計劃確保患者不同照顧場所能夠受到連續(xù)性照護,使出院患者仍得到持續(xù)照護,使護理得到有效延伸,利于促進疾病恢復[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CCQ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延續(xù)性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自我效能,進而有助于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在于,常規(guī)護理出院后則將護理服務終止;雖多數患者健康問題院內已解決,但仍有部分患者居家發(fā)生諸多健康問題,仍需較高照護需求[13]。基于量化評估策略的延續(xù)性護理中,通過對患者疾病程度量化評估予以護理干預,采取家庭成員監(jiān)督方式,有助于促進患者提高自護能力,利于預后;通過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評估,對患者進行心理支持干預,有助于激發(fā)患者康復信心,改善負性情緒,提高配合度,進而促進自我效能的提升,積極管控自身用藥及健康生活,利于疾病控制;通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示范、健康教育、微信指導等方式,使患者能夠再次加深對COPD認知,使患者對危險因素的防范意識進一步加強,有助于后期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繼而提升自我效能,改善生活質量;同時針對肺功能受損程度進行開展積極有效的康復指導,利于促進肺功能改善,改善臨床癥狀[14,15]。
綜上所述,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延續(xù)性護理用于COPD患者護理中,能夠有效調整患者不良心態(tài),提高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