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濤
耳屎,醫(yī)學上稱為耵聹,是一種混合了污垢、灰塵和皮屑的物質(zhì),對耳朵有清潔和保護作用。
保濕? ?在“誕生”之初,耳屎是油狀的,可以滋潤皮膚,讓耳道保持一定濕度。
抑菌? ?耳屎中含免疫球蛋白A,能抑制耳道細菌滋生;如果一點耳垢都沒有,反而容易引發(fā)感染,誘發(fā)外耳道濕疹或外耳道炎。
防損傷? ?除了防止細菌滋生,耳屎還能起到屏障作用,抵御小蟲子進入耳道,防止造成意外的鼓膜損傷。
正常人在生活中不需要采耳,也不提倡大家自行采耳。采耳的主要功能是清理外耳道的耵聹,但耵聹是不需要特意取出的。那些沒被“掏走”的耵聹,最后都去了哪兒?答案是:它們有100種方式隨機“掉落”。
大部分人的耳屎會自動排出,它是人體代謝產(chǎn)物,會隨著我們進食、說話、運動等動作自行排出。比如當你在做日常的咀嚼時,顳頜關節(jié)會來回運動,耳屎就會被自動排出外耳道。
只有少數(shù)人會因遺傳等原因有“油耳”,耵聹不易自行排出,聚集在外耳道,形成耵聹栓塞,導致耳悶、耳鳴、聽力下降等狀況。這類人群建議3~6個月去一次醫(yī)院,找專業(yè)醫(yī)生取出耵聹,而非自行采耳或找采耳師。
還有一些人先天外耳道口狹窄,耵聹無法正常自行排出,堵塞形成耵聹栓。當堵塞感十分明顯時,需到醫(yī)院進行檢查,必要時進行清理。
由于外耳道后壁神經(jīng)分布較少,盡管你不覺得疼,但實際上已經(jīng)對耳道造成了嚴重損傷。
在不同采耳工具之下,耳朵可能會面臨這些危險。
棉簽,越推越深? ?棉簽看似很軟,但可能把耳屎越推越深。這樣耳屎堆在里面,不容易自己掉落、清潔,還可能影響聽力,如果積壓太深、壓迫到鼓膜,就會出現(xiàn)一些癥狀。
掏耳勺,戳破鼓膜、引發(fā)炎癥? ?采耳過程中,掏耳勺消毒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導致交叉感染;還可能給耳部帶入細菌或霉菌。耳勺、毛刷也并非醫(yī)用,一旦用力不當,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導致耳鳴、疼痛、聽力下降。
耵聹取出是一項專業(yè)操作,醫(yī)院里的設備專業(yè)齊全,醫(yī)生護士更了解耳朵結構,如果遇到比較硬的耵聹,會給病人點一些藥水,等軟化了再取出。采耳師雖然也拿著各種設備,但燈可能是散射光,無法看清耳道內(nèi)部。另外,頻繁掏耳朵還會因過度刺激皮脂腺,導致油脂分泌量過多,使耳垢越掏越多。
如果日常覺得耳朵癢,可以用手輕輕拽一拽、揉一揉外耳郭和耳垂。要是實在忍不住,可以輕輕將棉棒頭拽蓬松,以防纏繞過緊的棉棒劃傷耳道,然后耳朵朝下,沿外耳道畫圈轉(zhuǎn)動,力道輕柔,深度不要超過1厘米。
360450190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