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焱平
(長沙學院 馬欄山新媒體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新媒體環(huán)境下,視頻呈現出大眾化、微型化、網絡化、碎片化信息獲取的特點,人們對于作品的質量、藝術性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好的作品不僅言之有物,而且令人賞心悅目,富有畫面沖擊力以及表現力。要達到這個高度就離不開構圖藝術?!皹媹D”來源于拉丁文Composion,是對造型素材進行取舍、組織安排建構、表現素材的聯(lián)系及其法則結構[1]。
電影和電視藝術已經被大眾認可為第七大藝術和第八大藝術,是把建筑、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大藝術加以綜合,形成運動中的造型藝術。影視攝影的構圖藝術由繪畫藝術發(fā)展而來。我國的《畫論》中有慘淡經營、九朽一罷、置陳布勢的說法,反映了在繪畫藝術中反復推敲、仔細琢磨等構圖的相關探索。同樣,拍攝的視頻的每一幀都是一幅圖片,因此在拍攝時就要思考怎樣通過構圖,運用恰當的光線、線條、影調、色彩、虛實對比等藝術手段,以富有表現力的畫面來反映作品的內容。探討影視攝影構圖藝術,就是研究怎么運用最佳的結構形式來最好地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審美情感,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契合。關于攝影構圖藝術的具體應用,本文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主要的表現對象,也就是主體。主體表現是否成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畫面的成敗[2]。景別、拍攝角度以及拍攝高度,是畫面的三個基本要素。在拍攝主體的時候,要從這些方面來思考如何突出主體,主要有以下兩個方法。
在拍近景以上的大景別畫面時,可以把主體放置在醒目的畫面中心,觀眾的視線自然會被吸引在目標主體上。觀眾能感受到角色的一顰一笑,直達角色的內心世界。一個有用的技巧是,拍攝時可以利用鏡頭的景深,讓主體在焦點上清晰可見,其他的在景深范圍之外形成虛像,在畫面中呈現一定的虛實對比,這樣就很容易凸顯拍攝主體。這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構圖方法——中心點構圖法。
在全景或者中景中,除了主體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人或物,為突出主體,可以運用適當的藝術表現手段,讓主體脫穎而出。一般的方法有動靜對比、虛實對比及調度等。如拍攝交警在認真工作的全景時,可以選取恰當的角度和拍攝高度,使畫面中的交警相對于他周邊運動人群和車輛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形成動靜對比,突出交警的工作狀態(tài)。也可以選擇合適的角度,使交警與周邊人群和車輛形成虛實對比,以突出主體。
在全景中,還可以利用畫面的線條把主體放置在線條交匯的地方,這樣即使人物在大景別中也會顯得很突出。
畫面有層次指的是拍攝時讓畫面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層次指的是要處理好主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有選擇地讓主體周邊的環(huán)境出現在畫面中。對畫面的結構進行劃分,主要分為主體、前景、后景及環(huán)境四個部分。嚴格來說,畫面環(huán)境包括前景和后景。之所以劃分得如此細致,就是為了讓攝影師在拍攝時注意畫面中各層次的分布與組合。
相對于主體和攝影機的空間位置而言,拍攝時要有意識地選擇主體的前面和后面的景物布置。前景和后景是分別位于主體前面和后面的部分,在畫面中能起到一些特殊的作用:一是可以用來表現時間和地域特色,如帶有時令特色的梅花和地標建筑物可揭示主體的位置和季節(jié);二是可以與主體形成特定的對比,體現作品的創(chuàng)作意圖,如畫面中前面是一個“不要隨意丟垃圾”的標語牌,主體是一個人在隨手扔紙巾,畫面就形成了一定的特殊含義與反襯作用。另外,前景和后景還可以強化空間、均衡構圖。畫面的造型美是對藝術形式上的追求,均衡布局的畫面讓人賞心悅目。后景還可以用作主體的襯底,后景的色調與主體形成以一定的色差對比,使觀眾易于辨別主體。環(huán)境在畫面構圖中主要指畫面的背景,它能表明主體的活動地域、時代與季節(jié)特征以及特定的氛圍。如圖1所示,拍攝在雪天認真工作的交警,構圖時除了表現交警一絲不茍的工作狀態(tài)外,漫天飛舞的雪花和厚厚的積雪也是需要考慮的主要背景因素。攝影師可以選擇適當的仰拍,這樣能很好地襯托交警的高大與氣勢。因此,構圖不僅要選擇合適的角度,將與主體表現無關的雜亂景物排除在外,而且要選擇恰當的拍攝高度,充分傳遞畫面的情感。
圖1 在雪天認真工作的交警
影視場面調度是攝影師“對畫框內事物的安排”。合理地調度安排畫面主體的前景、后景與背景,拍攝出的畫面信息傳遞更加充分,創(chuàng)作者意圖的表達會更加鮮明突出。這樣的畫面能表現出三維空間層次,減弱畫面的平面感。一個典型的運用是在拍人物對話的時候,攝影師經常使用過肩鏡頭,如圖2所示為電影《切爾諾貝利》中拍攝的兩個演員,一位是主體,另外一位作為前景放置在畫面中,加上他們身后的背景,就形成了清晰的三層。即使在狹窄的空間里,畫面也會呈現一定的縱深與層次。很多人在拍攝一個主體的時候,通常在主體前面放置一些飾物,把它放置在畫面里,起到充當前景、豐富畫面語言、加深空間層次感的作用。
圖2 電影《切爾諾貝利》畫面
選好角度和畫面內容后,需要用適當的構圖方式,才能讓畫面更加有藝術感,讓人印象深刻。比較典型的構圖方式是黃金分割法和九宮格式構圖法?,F在大多數攝像器材屏幕上都可以打開這些輔助線,可以對主體的位置擺放起到參照作用。打開黃金分割輔助線,可以看到上下左右的四個交點都在線段的0.618位置,這些位置被廣泛運用于繪畫、雕塑、建筑藝術中,同樣,影視構圖按照黃金分割點來安排主體的位置、分配畫面空間,按黃金律來安排畫面中地平線、人物眼睛的位置,也能夠給人以悅目的視覺感受?!熬艑m”構圖又稱為“井”字形構圖,是把畫面的四條邊緣三等分,再將相對的各點兩兩相連,這時畫面上就會出現四條連線和四個交點。將主體安排在這些交叉點,視覺上會顯得既醒目又不夸張。在拍攝多個對象時,按照九宮格的連線和交點來排布位置、分配空間,也容易取得畫面均衡、合理排列的視覺效果。
這兩種構圖方式與繪畫中的“留白”是一致的。影視畫面中的“空白”指的是色調相近、影調單一、從屬于襯托畫面主體形象的部分,如天空、地面、水面、草地等。黃金率和九宮構圖上下左右的“留空”能突出主體,使主體更加醒目?!叭擞邢虮常镉谐尽?,在拍攝人物運動的趨勢方向上,要留下足夠的引向空間。如果運動的前方沒有空間,物體就好似面對墻壁,被畫框擋住,畫面顯得失衡。留空過少,會讓畫面頂天立地;留空過多,會讓畫面單調,缺少細節(jié)。在構圖布局時運用這兩種構圖方式的參照線,可以讓畫面體現含蓄、想象、和諧、意境的美感。
影視畫面雖然是“平面造型藝術”,但是,攝像時必須充分利用畫面的構成元素,如光影、色彩和物體的線條輪廓,運用構圖技巧在畫面中營造出三維空間的縱深和透視感,打破平面的感覺。
光線對影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光影藝術”是表現空間感和角色心理活動的不二法門。因此拍攝時要注意光線的照射方向,利用光影形成不同的影調和色彩層次,創(chuàng)造有縱深感的光效和視覺空間。側逆光照射下,畫面陰影會加重,物體表面形成的明暗對比不僅可突顯其質感,還可制造空間感,使畫面更具特色和藝術感。形成的影調包含著從白到黑的豐富變化,這些變化表現了色彩的明亮度和飽和度的變化,可展現出畫面的空間感和主體的立體感、層次感,體現出畫面柔美或蒼勁的藝術特性。豐富的影調變化和對比賦予畫面張力和表現力,反之畫面就會顯得平淡、乏力,達不到視覺的沖擊效果。在自然光下創(chuàng)作時,首選太陽光線與景物夾角成15°到60°之間的時候拍攝,這個時候的光線是側光,能較好地表現物體的結構和周邊的立體空間。當然,其他的光線也有自己的藝術特性,如逆光能勾勒物體的外部空間輪廓,順光能使畫面影調均勻、柔和。攝影師要根據作品的表現需求來選擇控制光線。
人眼對物體的感覺是物體近大遠小、色彩近濃遠淡、線條近疏遠密,觀眾對視頻畫面上縱深空間的感覺是靠視覺經驗得到的。在畫面構圖中,水平線容易讓人產生寬闊的空間感覺,如在拍攝大地、湖泊時,就可以利用水平線作為構圖的主線條。垂直線容易讓人產生空間重疊的感覺,如拍攝樓群、樹木時,常以垂直線來做構圖的主線條。斜線是視頻畫框的兩條對角線,當構圖以斜線作為主導線條時,畫面會產生動感和空間感。曲線是最易讓人產生畫面空間感和透視感的線條,在畫面構圖時也常常將其抽象為具有造型能力的字母或符號形態(tài),如“L”型、“V”型、“S”型、“Z”型等字母以及“△”型、“十”型等符號[3]。這些構圖形式便是常用的水平、垂直、對角線與曲線構圖法。恰當地利用這些畫面構成元素,可以讓觀眾更好地融入畫面創(chuàng)造的三維空間。
攝影構圖與繪畫的技法是一致的,對于縱深感,很重要的一點是把握好透視關系。在畫面中如果有一個或者多個滅點存在,畫面的空間縱深感就會很強。如圖3所示,圖中的消逝點即為滅點。滅點指的是立體圖形各條邊的延伸線所產生的相交點[4]。所有的滅點可能都落在地平線上,或在畫平面外的延伸線上。如圖4所示,在圖書館狹窄的書架中,因為有書架邊框的連線所形成的滅點在畫平面中,所以畫面也會令人產生很強的縱深感。
圖3 畫面中的滅點(消失點)
圖4 圖書館書架構圖示例
影視攝影構圖也是運動中的造型藝術,“如果一部影片要發(fā)揮電影的特長,它就必須經常造成它正在描繪運動的幻覺”[5]。運動是影視的重要造型特性,影視中的運動大致上可分為被攝主體的運動、攝像機的運動以及前兩項運動的綜合運動。根據攝像機運動與否,畫面可分為固定畫面、運動畫面。構圖時只有對運動進行充分的表現和闡釋,才可能使影片更加貼近真實的藝術。
固定畫面是指攝像機機位不動、鏡頭焦距固定所拍攝的畫面。它繼承了繪畫的許多造型技巧與精髓。如前面所述,恰當地運用光影、色彩和線條能拍出主體突出、層次分明、立體感和空間強的優(yōu)秀固定畫面。拍好固定畫面是攝影師創(chuàng)作的基本功和立身之本,也是拍好運動畫面的基石,運動畫面的起幅、落幅畫面實質上都是固定畫面。由于它的視點穩(wěn)定,符合人們日常的視覺體驗,因此更能強化主體形象。固定畫面的框架是靜止的,可以用來作為“參照物”,突出和強化主體的動感。這樣的例子有許多,如在拍攝列車行進的時候,以低角度的固定畫面來拍攝列車呼嘯而來、飛速出畫的畫面,此時列車飛馳的動感得到了強有力的表現;拍攝格斗時,兩位對手揮拳出入畫框,讓激烈感呼之欲出。
拍攝固定畫面時,需要注意捕捉動感因素,增強畫面內部活力,創(chuàng)造出特定的氛圍。主體的“動”與環(huán)境的“靜”,或者主體的“靜”與環(huán)境的“動”,都可以形成對比,給受眾以強烈的聯(lián)想和心理暗示作用。如紀錄片《故宮》中,交泰殿內的陳設是靜止不動的,但是環(huán)境中影子的動態(tài)變化,將古老而又神秘的氣息準確地表達出來。
攝像機的運動解放了觀眾的視點,能在屏幕上直接表現人們生活中動態(tài)的視點和視向。這不僅賦予影視畫面豐富多變的造型形式,而且讓它更加逼近真實的藝術。攝像機的運動產生多變的景別和角度、多變的空間和層次,形成多變的畫面構圖和審美效果,但是毫無目的、無節(jié)制、無創(chuàng)意的畫面運動是需要避免的。攝影師應根據各種運動鏡頭的畫面造型作用與表現力來選擇拍攝表現方式。如要突出重點和重要的細節(jié),可以使用推鏡頭;如要表現房間的主人剛剛離開,可以從空空的房間全景推到桌面上面冒著輕煙的煙灰缸;如要造成對比、反襯或者調動觀眾對整體形象的猜測與想象,可以使用拉鏡頭;從聚精會神打游戲的學生拉開到其在課堂上課的全景,那么畫面就能說明這個學生的特性;如要介紹兩個物體的內在聯(lián)系或者表示對比,可以使用搖鏡頭;如要表現大場面、多景物、大縱深的復雜場景,可以使用移動鏡頭;如要表現主體的運動目的、周邊環(huán)境,可以使用跟鏡頭。創(chuàng)作時,只有運動鏡頭用意明確,才能正確引導觀眾的視線,充分表達作品的意圖。如果為了運動而運動,就會干擾觀眾接收畫面的信息和內容。
影視節(jié)目由一個個鏡頭構成,一般是由不同角度、不同景別的畫面組接而成,這種視點的轉換也是一種“運動”。攝影師要特別重視同一個場景、不同鏡頭的空間位置和物體運動方向轉換的統(tǒng)一性。如果在拍攝時僅僅關注單個的鏡頭,不注意畫面間的聯(lián)系,就會給后期編輯造成諸如軸線關系不對、鏡頭難以組接等麻煩,有時甚至無法補救。如果不注意軸線,拍攝的畫面中主體一會兒從左往右走,一會兒從右往左走,觀眾就會對主體的運動方向產生疑惑。因此,無論是固定鏡頭還是運動鏡頭,在構圖時,攝影師都要以后期蒙太奇的編輯方式來思考畫面中物體的運動關系,考慮不同鏡頭剪輯時,場景的空間和時間能夠保持統(tǒng)一。如果畫面內容上的聯(lián)系和承接關系被打亂,就會給觀眾的收視帶來很多障礙,讓觀眾產生空間方位和物體運動方向的紊亂感。
畫面構圖藝術是為了充分表現主題思想而尋找最佳的表現形式。倘若信息內容本身毫無價值,不管構圖如何翻新出奇,也不會引起觀眾的關注與興趣;如果信息內容很有內涵,但拍攝的畫面晃動混亂,構圖雜亂無章、缺乏美感,也將影響到信息的傳播和觀眾的接受效果。只有視頻畫面的內容和構圖形式完美契合,才能抓住受眾的心。學習和研究影視攝像藝術,攝影師不僅要從繪畫平面造型藝術中借鑒構圖的成功經驗,多看經典影視用來提高對畫面造型的欣賞水平與結構能力,而且必須深入研究影視畫面造型的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與其獨特的造型特點,通過不停地實踐,提升自己的畫面造型能力,使自己拍攝的視頻畫面更加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