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解讀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常常使人在它的粗糙面前顯得細膩,在它的細膩面前又顯得粗糙;在它的高大面前顯得渺小,在它的渺小面前又顯得高大;在它的強盛面前顯得脆弱,在它的脆弱面前又顯得強盛。
在主題為“人與自然”的文章中,作者常常會通過觀察大自然以及大自然中的人,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或探究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影響。閱讀此類文章,需要同學(xué)們具備賞析文章語言、體會作者情感、分析文章哲理的能力。中考題中常見的考點有:1.修辭手法的作用;2.賞析加點(黑體)詞或畫線句;3.分析作者的情感;4.談讀文章后的感悟。
閱讀一
在松林里睡眠
少年時,在野地里睡眠是經(jīng)常的事。我最難忘的一次睡眠,是在鳳凰山的松林里。
鳳凰山離我家有幾十里路,同村的孩子經(jīng)常結(jié)伴到那里采野菜、拾地軟、撿蘑菇。有時,我也一人上山。
那年秋天,我就獨自上鳳凰山撿蘑菇了。到了山上,走進松林,雨后的松樹散發(fā)著濃郁的松香氣息。我在林子里轉(zhuǎn)了一會兒,竟沒有看見想象中遍地的蘑菇,只發(fā)現(xiàn)松軟的地上,有一些小腦袋探頭探腦,藏在泥土里不肯露面。我也不忍心向它們下狠手,它們是孩子,我也是孩子,孩子都是怕受驚、怕疼的。
因為已經(jīng)趕了十幾里路,我累了,就躺在厚厚的松針上,聽著鳥鳴聲和林中的風(fēng)聲,一會兒就睡著了。
睡了大約有幾百年之久(年少的時光總是地久天長,酣睡一覺,就有一夢千年的恍惚之感),一陣奇癢將我驚醒。一只不知名的小鳥竟歇在了我的頭發(fā)上,為我抓癢癢,整理發(fā)型。我手一伸,一睜眼,小鳥忽地飛了。我在哪里?不像在家里的床上,不像在河邊的青草地上,也不像在《水滸傳》中的陰森林子里(那時我已讀過《水滸傳》的連環(huán)畫)。終于完全醒過來,哦,我是在鳳凰山,在松樹林里,我是來撿蘑菇的那個孩子。
這時,陽光透過林梢灑在地上,我站起來,一看,呀,我的面前,是一片片、一簇簇彩色的蘑菇——白色的、灰色的、粉紅的。媽媽告訴我,白的是槐樹的魂變的,灰的是楊樹的魂變的,粉紅的是松樹的魂變的,它們沒有毒,不是毒蘑菇,它們是林子里的精靈,是樹的香魂。
我蹲下來,屏住呼吸,無比驚喜又無比心疼地面對著它們。我不忍心采下它們。受了一縷陽光的邀請,在我熟睡的時候,它們從各自的夢境里醒來。經(jīng)過漫長的跋涉,它們走出籠罩了它們數(shù)千個世紀的夜霧。終于,它們睜開眼睛,看見了一個孩子,與它們相似的孩子,也在做夢的孩子,多么可愛善良的孩子!除了夢,他身上竟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它們也是這樣的:除了夢,它們身上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于是,它們提著盛滿露珠和清香的花籃,提著一生的心愿和夢,圍過來,圍繞著一個孩子的夢,它們靜靜地綻開了各自的夢。
此時,沒有一個人知道,沒有一個人看見,松林深處,只有那個孩子親自參與了這個天堂里的故事……
你當然能想到故事的結(jié)局:那個孩子沒有采蘑菇,他柔軟的手幾次伸出,最終又返回,返回到柔軟的位置。他怎么忍心拔掉和撕碎那些純真柔軟的夢呢?他提著籃子輕輕地走出林子,他的籃子是空的,然而,他的籃子真的是空的嗎?他空空的籃子里,盛滿露珠、鳥鳴、夢境,盛著一生中最純潔的記憶。
(作者李漢榮,選自《睡眠之書》,有改動)
●思考練習(xí)
1.請賞析文章第三段中畫橫線句子用到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從描寫的角度品析第七段中畫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分析最后一段中畫波浪線句子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勀愕母形颉?/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二
發(fā)現(xiàn)風(fēng)景
我們不用走遠,就能感受大自然賜予的美好。
我在家里樓下欣賞一樹野杏花時,一個在這里住了三十多年的鄰居從車里鉆出來,問我在看什么。當我告訴他后,他驚訝不已,三十五年了,他不知道在我們樓下目力所及之處,有著繁花錦簇的野杏花樹。
這樣的情形很多人都遇到過。一年過去了,不知道身邊的樹,何時開花,何時長葉,又在何時落盡了葉子。
我發(fā)現(xiàn),圍著樓房一圈幾百步的小小區(qū)域內(nèi),竟然長了九十八棵樹。這一圈樹有二十多個品種,白蠟樹、香椿樹、杜仲、桑樹、柏樹、山楂樹……基本算是北方典型樹種的集合,相當于一個小型植物園。
我發(fā)現(xiàn)樓下的邊邊角角,有不下三十種草類品種。各種小草開出不同的花,讓樓下這個小小環(huán)境四季都有了怡人的風(fēng)景。
要真正感受身邊的風(fēng)景,我們需要有一顆愛自然愛萬物的心,需要有一雙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的眼睛,需要有一對善于傾聽各種聲音的耳朵……這一切正是美從心出,美在心中。
美自在,風(fēng)景自在。只有人的出現(xiàn),才讓風(fēng)景有了人的靈魂。當人的感情與花草樹木鳥叫蟲鳴相融合的時候,這大地上的一切,才有了像人一樣的快樂和悲傷。
看這小區(qū)里的風(fēng)景,我逐漸發(fā)現(xiàn),喜鵲的巢是最大的。它們選擇高大的楊樹筑巢,那種筑巢的毅力和勤勉,是其他鳥類比不了的。鵲巢碩大結(jié)實,在遠處高處老遠就能瞥見,仿佛在宣示這是它們的領(lǐng)地。斑鳩的巢有點隨意。它們在密密的樹枝間綠葉間,用幾根小棍子搭起巢,只要它們的斑鳩蛋掉不下來。斑鳩就在這樣簡陋的窩上孵化小斑鳩。葦鶯的巢最講究,細密地捆扎在不易被發(fā)現(xiàn)的樹杈上。它們選擇有韌勁的草葉,一圈圈地纏裏桂樹枝,等樹葉落盡了,你才看到它們的巢穴,像一個編織精美的籃子,懸在樹杈里。
各種鳥的叫聲也千差萬別。
喜鵲的叫聲仿佛拉長了聲音的起床號;斑鳩常常躲躲閃閃地叫幾聲;麻雀彈跳著音符時,尾巴和翅膀也是抖動的;啄木鳥用叩擊樹干的聲音前來報到;偶爾還有雁陣步調(diào)一致的翅膀摩擦聲或鷹隼的一聲唳叫……
我在這里觀察、記錄每一朵花開的過程,花落的瀟灑;區(qū)別樹葉長出的嫩芽,楊樹、白蠟樹、柏樹的花穗不同……這些都有著人與自然相互關(guān)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意義。
我發(fā)現(xiàn),這一個小小的天地,蘊含著大自然的萬千。我天天圍著樓房丈量著,這是從簡單到豐富的過程,也讓我從愛這小小的家園開始,愛上大地上的每一個物種、每一件事物。
(作者郭宗忠,選自《人民日報》2020年6月17日,有刪改)
●思考練習(xí)
1.談?wù)勀銓ξ闹挟嫏M線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賞析文中畫波浪線語段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竟然長了九十八棵樹”“這一圈樹有二十多個品種”“有不下三十種草類品種”,作者用這么多的數(shù)據(jù)寫小區(qū)內(nèi)的景物,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完全文,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