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紅玲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要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guī)律,構(gòu)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shù)。當前,學界紛紛響應號召,從新聞傳播學、政治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多個學科視角入手,開展廣泛的國際傳播理論研究,為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學理支持??缥幕芯孔鳛槿蚧?、多元化、信息化時代一個新興的交叉融合學科,以探究多元文化或跨文化語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和組織如何溝通、相處與合作為核心主題,理應成為助力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理據(jù)來源。
一般來說,跨文化研究作為一個學科,是從上世紀4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為外派技術(shù)人員和外交官提供文化培訓開始起步;70-80年代,開始進入大學專業(yè)教育并得以正式建立學科;90年代,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人員國際流動日益頻繁,迎來一個大發(fā)展階段,相關(guān)概念和理論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進入21世紀,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特征更加凸顯,對跨文化研究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研究主題、理論和方法更加多元,跨文化研究學科日益成熟,幾乎成為一門顯學。
跨文化研究學科的誕生得益于包括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歷史學、傳播學等很多基礎(chǔ)學科的支持,而發(fā)展成熟之后的跨文化研究反哺給這些母學科的則更多。當前的跨文化研究,研究內(nèi)容豐富,視角寬廣,其中跨文化適應、跨文化身份認同、跨文化關(guān)系、跨文化沖突、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教育與培訓等是當下熱門研究主題。這些研究采用的多元方法,既有基于調(diào)查、實驗的量化和實驗研究,也有基于社會現(xiàn)象和文本及話語內(nèi)容分析的描述性、批判性、闡釋性研究;既有抽象普遍的實證主義研究,也有民族志的具象微觀研究。就研究對象而言,我們可以從跨文化交際研究和跨文化傳播研究兩個維度切入,前者關(guān)注海外中國留學人員,在華學習、生活、工作的外國人,諸如上海進博會、北京冬奧會等大型國際性活動中的志愿者、外賓等個體,以及走出去的中資企業(yè)等組織機構(gòu),探究這些個體和機構(gòu)在海外的適應情況以及他們作為非政府主體開展人文交流和國際傳播的能力??缥幕瘋鞑t聚焦媒體的對外傳播機制和效果。
當今世界,全球化正反力量碰撞,多元文化價值激蕩,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xù)影響,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在此背景下,平等對話、團結(jié)合作、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人類共同價值的意義顯而易見,然而一些國家倒行逆施,導致逆全球化和新民粹主義思潮愈演愈烈,使得整個世界陷入困境和風險之中。一些國家的政客紛紛從本國利益出發(fā),唇槍舌戰(zhàn),相互指責,不僅不能帶來趨好的改變,反而激化矛盾和沖突。面對此情此景,本文提出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大力推進跨文化研究,在借鑒、吸收、批判和揚棄國外跨文化研究理論的基礎(chǔ)上,打造中國跨文化研究學科理論體系,以此增進不同文化及不同價值體系群體之間相互理解、和平共存、和諧相處、友好合作,在交流與合作中展示中國國家和民眾形象,促進民心相通。
作為全球化、國際化和多元化時代一個頗具解釋力的新興學科,跨文化研究對于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跨文化研究視角,將文化作為知識和信息,針對明確的文化群體,特別是民族國家,通過對比兩個國家文化在各文化維度上的異同,了解不同文化模式和特征??缥幕容^研究在當前仍然是很多學者廣泛采用的研究視角,這類研究通過比較分析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價值觀、文化心理、社會習俗、交際風格、話語特點、非語言行為等方面的異同,形成對不同文化模式和特征的理解,即“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為政府和媒體機構(gòu)采取“一國一策”原則、制定具有適用性的國際傳播方案提供學理支撐。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進行“一國一策”分眾化精準傳播時,一方面不能只以“民族國家”為單位,忽略了交際和傳播的語境變化和受眾多元性。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強調(diào)文化的異質(zhì)性而忽略共性,從傳播效力和現(xiàn)實性的角度來看,可以采取點面結(jié)合,從傳播對象在文化核心維度上的差異而非國別差異來考慮精準施策,如伊斯蘭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社會習俗和話語習慣方面有其各自的特點,可以為制定國際傳播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
跨文化過程研究將文化看作是與他者相遇及互動的過程,是人們的社會實踐,關(guān)注的是具體語境中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動。這類研究通過分析人際和群際互動中的影響因素,如交際策略和風格、身份認同、面子管理、關(guān)系維護、沖突取向等,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和恰當性,促進跨文化適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民間交流廣泛而靈活,容易為人所接受,因此要挖掘民間潛能,形成人人都是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傳播者的局面,以千千萬萬個體的言行舉止演繹豐富多彩的中國故事。無論是海外中國留學人員、華人華僑、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è),還是在國內(nèi)的來華留學生、高校外國專家、跨國企業(yè)外籍員工,都應該成為國際傳播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發(fā)揮他們的作用,做好“離岸傳播”,培育“在地”傳播者是當前的重要研究課題。
跨文化過程研究以人際和群際之間的交流互動機制為研究對象,通過案例研究,對交際過程中交際雙方話語表達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情感、認知進行微觀層面的分析,解釋交際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缥幕睦韺W家彭凱平指出,跨文化溝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方文化的主流社會是否能夠從我們的文化中找到某種心靈的感應、生活的樂趣和思維的快樂。也就是說如何讓對方動心、動情和動腦,是跨文化溝通所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只有在這些問題考慮清楚之后,才能向?qū)Ψ叫麄魑覀兊睦砟?、觀點和信息。大眾的心理決定了跨文化溝通的效果。這一論述充分說明跨文化心理研究可以解決中外人文交流中的諸多問題,對于促進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2月4日,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專家相聚過春節(jié),看冬奧
在全球化進入新時代之際,強勢的西方文化和弱勢的其他文化之間在話語權(quán)方面長期存在的不平衡現(xiàn)象,以及我國國際傳播中出現(xiàn)的話語赤字和話語失語問題亟待解決。如何為弱勢文化群體賦權(quán)、賦能,為他們爭取應有的話語權(quán),這是跨文化研究的批判視角。就我國的國際傳播而言,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以及新全球化時代傳播生態(tài)的變化,為改變以西方為中心的國際傳播格局提供了契機,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加強批判視角下的跨文化研究,重點關(guān)注跨文化人際和群體交際中的社會因素及其對話語權(quán)的影響,推進跨文化媒體傳播中的議題設置研究,掌握話語主動權(quán)。
全球化和國際化時代背景下,世界人口流動頻繁,導致文化雜糅現(xiàn)象凸顯,用單一國家或地區(qū)文化作為標簽來描述某個具體文化現(xiàn)象基本不可行,需要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新時代媒介文化傳播當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趨勢,傳播學學者將這類跨文化研究稱為轉(zhuǎn)文化傳播,跨文化交際研究常用“第三文化”或“第三空間”(Third Culture,Third Space)來解釋這種復雜的文化雜糅現(xiàn)象。這是一種非本質(zhì)主義的文化觀,是對傳播受眾的一種更加復雜化、精細化、區(qū)別化的研究,符合“精準傳播”的要求。
概括起來,跨文化研究可以分為跨文化傳播和跨文化交際兩個維度以及比較研究、過程研究、批判研究和文化雜糅研究等四個視角??缥幕瘋鞑ザ嘁哉凸倜綖橹黧w,以國家形象、理念、政策、文化的傳播為核心內(nèi)容,多為有意圖、有設計、有劇本的傳播,民族中心主義傾向較為明顯??缥幕浑H則以個人和群體為主體,以促進理解與和諧為目的,以民族相對主義為導向。留學人員、外派人員、大型國際活動志愿者等多元文化主體在自然工作和生活語境中,與不同文化群體成員之間無意識和有意識的交際行為,包括單向的講述和雙向的對話互動構(gòu)成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內(nèi)容。兩者之間理論邏輯和實踐形式不同,但關(guān)系密切,不可割裂。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價值在于探索如何挖掘民間潛能,以個體敘事演繹國家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廣交朋友,團結(jié)和爭取大多數(shù),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根據(jù)這一要求,筆者所在的上海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以做好身邊外國人群體的國際傳播工作為抓手,推進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的理論建構(gòu),發(fā)表了國際傳播中“他者視角”的跨學科思考等理論文章,提出面向在華外國專家和留學生開展“自主探索”+“組織設計”相結(jié)合的感知中國、講述中國的實踐方案,為身邊的外國人感知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和支持他們用文字記錄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國,發(fā)揮他們作為國際傳播客體和主體的雙重角色優(yōu)勢。
《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外國專家的中國文化故事》系列叢書是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課題研究的標志性成果。課題組將外國專家基于個人體驗和觀察視角撰寫的中國故事用中英雙語進行編輯出版。這些故事主題多元,內(nèi)容豐富,既有從宏觀視角出發(fā),關(guān)注中國歷史、哲學、語言、文學,贊嘆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也有從微觀小事入手,講述自己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心路歷程,分享美食美景和日常見聞。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故事作者從各自不同的視角,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元、鮮活立體且又獨特的中國面貌,即使對于我們中國讀者來說,通過專家們的透鏡,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之前忽略的中國魅力。一名法國專家在其《解讀中國》一文中的論述耐人尋味:
法國正在日益變成一個停滯不前、自我封閉、對外來人愈加嚴苛的國家。法國可預見的、潔凈的和標準化的舒適生活很容易麻痹人的感官……相反,中國卻讓你的感官覺醒,讓你感到自己是活著的,它強迫你去感受。中國人有一種“萬事皆有可能”的心態(tài),而當今的法國人卻變得日益悲觀消極。中國是生機盎然的,而法國卻在沉睡。對有些外國人來說,中國實在有點難以消化。但對我來說,每天的感官刺激讓我能保持清醒和活力。對很多外國人來說,他們對中國的感情是愛恨交織。對我來說,它是連綿不斷的喧鬧、矛盾和變化,當我不在中國時,就會想念這一切。隨著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來越長,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中國的理解和認知也日漸加深,同樣,我的困惑也越來越多,但我已經(jīng)逐漸學會用泰然處之的心態(tài)面對它們。
已出版發(fā)行的兩本《跨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外國專家的中國文化故事》通過故事作者以及各類國際合作交流活動傳播到國外,進入大學圖書館,為世界了解中國開辟了一個小窗口。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全球,疫情防控下外國專家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課題組通過多輪焦點訪談,調(diào)研專家們當下的心理、生活和工作狀況,發(fā)現(xiàn)他們雖然對中國成功的疫情防控工作感到安全、放心,但由于國際旅行和邊境管控導致長期不能回國探親或外出旅游,讓他們感到焦慮和痛苦,這種“扎根”與“懸浮”的矛盾是外國專家目前的普遍心態(tài)。如何幫助他們消減孤獨和鄉(xiāng)愁之苦,感受到來自中國的關(guān)心和溫暖之情,既是高校外事部門應竭力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面向他們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前提。同時,我們要高度重視高校外國專家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潛在優(yōu)勢,要組織形式多樣、符合他們特別需求的外國人看中國活動,賦能外國專家參與公共話語,以他者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做好“在地”國際傳播工作。
外國人講述中國課題組與學校對外合作交流處緊密合作,以外國專家俱樂部為平臺,定期組織文化沙龍、中國故事分享、疫情防控講座、座談交流等活動,讓專家們感受來自學校關(guān)心的同時,幫助他們?nèi)谌雽W校,了解上海,理解中國。2022年2月4日,農(nóng)歷正月初四,也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的日子,課題組協(xié)助學校對外合作交流處組織十余名在滬外國專家歡聚一堂,共度新春佳節(jié),共同觀看冬奧會開幕式。希臘籍專家此前受邀參加過“冰雪京張 世界冬奧——歐洲國家在華青年冬奧行”活動,對于北京冬奧會的組織和籌備已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開幕式上當希臘代表團第一個進入會場時,她特別興奮,情不自禁站立起來,振臂歡呼,同時與大家熱情分享自己對奧運會的理解。來自韓國的李老師對冰立方、冰絲帶、冰之帆、冰凌花等奧運場館充滿好奇,期待盡快找機會去現(xiàn)場參觀。當匈牙利代表團出現(xiàn)在屏幕上時,匈牙利籍外教非常自豪地向大家介紹說,匈牙利代表團旗手是中匈混血運動員劉少昂,在匈牙利人氣很高。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專家和中國同事一起觀看奧運節(jié)目,分享信息,交流感受,大大激發(fā)了大家對北京冬奧會的熱情,加深了對“一起向未來”理念的理解,對于他們接下來記錄和撰寫包括奧運故事在內(nèi)的中國故事打下了基礎(chǔ),相信接下來的奧運專題故事集一定會很精彩。
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對接國家關(guān)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話語能力建設系列研究課題之一。除此之外,中心在價值觀與身份認同研究、跨文化交際與適應研究、跨文化能力與教育研究以及中外人文交流研究等領(lǐng)域形成了特色,完成了全球疫情下涉華歧視研究,組織了面向高校師生、大型活動志愿者、外派中醫(yī)醫(yī)師、走出去中資企業(yè)等諸多群體的跨文化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培訓,為國際傳播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作出了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