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
(北京師范大學 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當前大學美育面臨新課題,需要同行一道來探討新的實施方案,在見仁見智中集思廣益,以適應和滿足大學生美育需求。不過,大學美育新方案的制訂和實施會涉及相當多方面、環(huán)節(jié)和問題,非本文所能及,這里還只是側重于大學美育課程教學實施方案,著重從現(xiàn)代美學和美育體制與中國古典“文心”傳統(tǒng)相交融這一新角度,形成一種以文心涵濡為核心的大學美育課程新方案,以就教于方家。(1)本文根據(jù)筆者主編并撰寫的教材《大學美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序言、第一章修改和擴充而成。
大學美育課程,其實是一門老而新的課程或課程系列。說它老,是說早就有相關大學教師在這個領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不少成果,構成今天我們從事大學美育課程教學的有益基礎。說它新,是說盡管如此,新時代國家和社會都對大學美育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大學美育去主動迎接一系列新挑戰(zhàn),書寫自己的新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對大學美育有過長時間摸索,但起初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和專門實施方案。伴隨改革開放時代進程,在國家全面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學美育終于正式實施,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大學教育各環(huán)節(jié)中獲得了新地位??梢哉f,過去七十多年來中國大學美育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四個步驟:(1)1986年正式列入國家教育方針。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發(fā)展報告》首次將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2)1999年列為國家素質教育環(huán)節(jié)之一。《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實施素質教育,把德智體美有機統(tǒng)一在教育活動各環(huán)節(jié)中。在當代國家教育制度中首次確立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等同樣重要的教育地位,還專門就大學美育工作作了部署。(3)2013年列入國家深化改革戰(zhàn)略中。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要求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隨后,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頒布,要求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4)2020年啟動新時代學校美育。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去啟動新時代學校美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和各學段。
當前大學美育作為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面臨哪些新任務和新挑戰(zhàn)呢?最重要的是,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的新要求,在立德樹人根基上,面向新時代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的新需要,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和中華美育精神,全面改進和實施大學美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jié)制,講求形神兼?zhèn)?、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xiàn)中華審美風范?!盵1]同時,“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2]。這就規(guī)定了新時代大學美育的新任務和新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緊密結合時代社會生活需要,又自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促進青年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
這里不僅把美育的重要性凸顯出來,而且還把它提升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最重要實現(xiàn)途徑之一,其重要性已經(jīng)不亞于德育和智育了。隨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在2020年10月15日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聚焦于“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等目標和任務,要求在新時代學校美育中予以全面落實。這份文件還就大學階段美育的課程和教材體系作了具體部署:“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核心、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和藝術經(jīng)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高等教育階段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培養(yǎng)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yǎng)的高素質人才”,“高校落實美育教材建設主體責任,做好教材研究、編寫、使用等工作,探索形成以美學和藝術史論類、藝術鑒賞類、藝術實踐類為主體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材體系”。[3]這里先后闡述了大學美育的主要任務、基本目標和教材體系建設要求,形成了系統(tǒng)而完整的新時代大學美育制度設計和具體部署。
按照筆者的理解,大學美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像過去有些課程和教材那樣僅僅滿足于靜態(tài)地傳授美學知識,而是為著大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大學美育是要協(xié)助大學生在自己的人格定型過程中運用美育手段,幫助他們通過美育途徑去完成自己的人格定型任務。由此,大學美育課程的主要任務在于,有意識地舍棄僅僅對大學生講授美學知識、藝術知識、藝術創(chuàng)作技能或審美欣賞的老路子,轉而從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途徑去重新思考和闡述美育問題,目的是讓大學美育真正成為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
大學美育課程應當圍繞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這一目標來設定的。人格通常與個體的言行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征相關,包括興趣、愛好、氣質等。蔡元培早就認識到:“人性何由而完成?曰:在發(fā)展人格。發(fā)展人格者,舉智、情、意而統(tǒng)一之光明之謂也。蓋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獸,則自有所以為人之品格,是謂人格。發(fā)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闭f到底,人格就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叭烁裰畠r值,即所以為人之價值也?!比烁癫⒎呛唵蔚膫€體構成,而是指個體的社會品格。“人格者,謂吾人在社會中之品格?!盵4]由此看,人格是人類個體在社會中的穩(wěn)定品格,包括其行為方式和內部過程,涉及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個體的一生意味著人格的持續(xù)養(yǎng)成過程,正如俗話所說,活到老養(yǎng)到老。
人格養(yǎng)成方式有多種,蔡元培否定宗教而倡導美育?!白诮虨橐靶U民族所有,今日科學發(fā)達,宗教亦無所施其技,而美術實可代宗教?!边@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后來的“美育代宗教”說的萌芽。他不僅認為美育是現(xiàn)代西方所實行的,而且認為在中國也是古已有之的教育傳統(tǒng),例如“周之禮樂”“理學家之詞章”“科舉時代之詞章書畫”等?,F(xiàn)代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在“普通教育”中“參用美感”以及讓“實業(yè)教育”能夠“與美感教育調和”,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人格完備”之現(xiàn)代人才。[5]
美育之所以有助于人格養(yǎng)成,是由于它特有的感性形象體驗方式。這是中國現(xiàn)代大學美育的倡導者和奠基人蔡元培從一開始就予以明確把握的一個關鍵點。蔡元培從1912年擔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時起就大力倡導包括大學美育在內的學校美育,并將其納入現(xiàn)代教育體制中。他認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他把美育視為溝通“現(xiàn)象世界”“實體世界”的橋梁?!皩τ诂F(xiàn)象世界,無厭棄而亦無執(zhí)著也。人既脫離一切現(xiàn)象世界相對之感情,而為渾然之美感,則即所謂與造物為友,而已接觸于實體世界之觀念矣。故教育家欲由現(xiàn)象世界而引以到達于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盵6]他還把“美育”放到與“世界觀”同等程度去認識和倡導,要求“當代教育家”認真推行。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在于,他認為美育目標就在于“人格”養(yǎng)成:“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盵7]如果教育目標在于“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那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美育”就必然需要為“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服務。
美育對于人格養(yǎng)成的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其特有的感性形象體驗方式。蔡元培在其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就認識到:“鑒激刺感情之弊,而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則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純粹之美育。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盵8]他相信美育的獨特方式在于“專尚陶養(yǎng)感情之術”,即感性形象體驗方式,其功能在于“陶養(yǎng)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他親自在北大開美學課、編寫《美學通論》講義,推動設立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戲劇研究會、音樂傳習所等美育機構和藝術研究機構,并聘請陳師曾、吳梅、蕭友梅、劉天華、胡佩衡、陳半丁等藝術家到北大授課和指導學生開展藝術活動。他所開創(chuàng)和推行的這些大學美育制度,都根源于他的“美育代宗教”主張:“我以為吾國之患,固在政府之腐敗與政客軍人之搗亂,而其根本,則在于大多數(shù)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無高尚之思想,惟提倡美育足以藥之。我自民國元年以來,常舉以告人。惟提倡美育,必須先輸入歐洲之美學及美術史,而至今尚未有注意及此者,我不能不承其乏。”[9]美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消除“汲汲于近功近利”的偏向,涵養(yǎng)“高尚之思想”,“若為涵養(yǎng)德性,則莫如提倡美育。蓋人類之惡,率起于自私自利。美術有超越性,置一身之利害于度外。又有普遍性,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寡樂樂不如與眾樂樂,是也。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說”[10]。他還在五四運動一年后這樣反思說:“現(xiàn)在學生方面最要緊的是專心研究學問。試問現(xiàn)在一切政治社會的大問題,沒有學問,怎樣解決?有了學問,還恐怕解決不了嗎?”大學生應當“專心增進學識,修養(yǎng)道德,鍛煉身體。如有余暇,可以服務社會,擔負指導平民的責任,預備將來解決中國的——現(xiàn)在不能解決的——大問題”。[11]可見,大學美育的真正目標,在于通過感性形象體驗方式培育出一批批有能力引領現(xiàn)代中國變革乃至預備將來解決中國的現(xiàn)在不能解決的大問題的領袖型人才。
正是由于堅信感性形象體驗方式在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中的作用力,蔡元培于1927年在總結當年推行大學美育的初衷時仍然認為:“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yǎng)美的創(chuàng)造及鑒賞知識;而普及于社會?!贝髮W美育的目標,不局限于培育藝術專業(yè)人才,而是要“普及于社會”,即著眼于所有大學生的素養(yǎng)養(yǎng)成,他們往往只是以藝術為業(yè)余愛好而非專業(yè)特長。他的大學美育理想集中表現(xiàn)如下:“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故為達到美育實施之藝術教育,除適當之課程外,尤應注意學校的環(huán)境,以引起學者清醇之興趣、高尚之精神。故校舍應擇風景都麗之區(qū),建筑應取東西各種作風之長,而以單純雄壯為條件,期與天然美相調和,而切于實用。”[12]
正由于把大學美育的目標或任務規(guī)定為通過感性形象體驗方式而“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進而推進“高尚純潔之人格”的養(yǎng)成,他還主張發(fā)展專門從事美育的“藝術大學”,并且在學校環(huán)境選擇上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和自然環(huán)境美之間的相互浸潤效果。
可以說,現(xiàn)代大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需要美育,必然要求大學開展美育工作。不過,為什么要如此重視大學階段的美育呢?這是由于在個體一生人格發(fā)展歷程中,大學階段人格養(yǎng)成有著特殊的重要性。按照心理學家的劃分,個體人格發(fā)展一般需要經(jīng)歷大約八階段:一是嬰兒期基本信任對不信任,二是童年早期自主性對羞怯和疑慮,三是游戲年齡主動性對罪疚感,四是學齡期勤奮對自卑,五是青春期同一性對角色混亂,六是成年早期親密對孤獨,七是成年期繁殖對停滯,八是老年期完善對失望。[13]個體的大學階段,大約相當于這八階段模式中的第五、六兩階段,屬于個體人格發(fā)展上至關重要的同一性和親密性等性格趨于定型的關鍵期。由此可以說,大學階段人格養(yǎng)成的具體任務在于,使?jié)u進中的人格趨于定型,確立起基本的人格范型,也就是回答個體提出的“我是什么人”和“我將成為什么人”等基本問題,至少為它的最終解答提供有待于繼續(xù)完善的定型方案??梢?大學階段是個體人格趨于定型的關鍵階段,而鑒于這種定型階段的復雜性和艱難性,求助于美育方式就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了。
大學美育,是大學生人格在其定型階段的通過感性形象體驗而實施的養(yǎng)成途徑。
從大學生人格定型角度看,大學美育課程的目標與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定型途徑有關。大學美育課程的目標就在于通過感性形象體驗而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也就是美好心靈養(yǎng)成。當個體的健全人格在大學階段面臨定型任務時,大學美育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體驗手段而幫助大學生完成這種任務。
這里的美好心靈,是指具有內在美質的健全人格或高素養(yǎng)之人。美好心靈養(yǎng)成,主要是指個體美好的德行修養(yǎng)和知行統(tǒng)一的人格的涵養(yǎng)。美好心靈的養(yǎng)成可以從四個方面去看。首先,純真之心養(yǎng)成,即一顆純樸、率真、真誠的心靈的涵養(yǎng)。例如,倡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李白,贊揚西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肯定其純真之美。白居易也說:“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可見,真正的美是純真的和無修飾的。其次,良善之心養(yǎng)成,即一顆善良、友愛、樂于助人的心靈的涵養(yǎng)。杜甫說“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傳達出為百姓憂慮,不僅口中嘆息不已而且心里焦灼不安的深厚的人間情懷。他還說“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感嘆友人李白雖才華超群卻無用武之地,雖道德崇高卻無人理解,由此呼喚惜才崇德的社會風尚。再次,尚美之心養(yǎng)成,即一顆懂得借助感性符號而形象地把握人生與世界的意義的心靈的涵養(yǎng)。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奔偃缭娙藳]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就不可能力排眾議地走出“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傳統(tǒng),產生“秋日勝春朝”的新體驗;同理,也正是由于詩人有著高超的詩律修養(yǎng),才有可能把人生體驗上升為不可遏止的豪邁“詩情”,最終吟詠出膾炙人口的詩篇。最后,信仰之心養(yǎng)成,即一顆對人生、世界、宇宙有著明確而堅定的信念并付諸行動的心靈的涵養(yǎng)。于謙《石灰吟》這樣刻畫“石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痹娙私柚鷮以忮N打、焚燒和粉碎的石灰形象,凸顯堅守高潔情操的人生信念。
總之,或許還可以列出一些,但這四方面是一個都不能少的。美好心靈養(yǎng)成,應當是純真之心、良善之心、尚美之心和信仰之心相互交融的人格涵養(yǎng),是擁有真、善、美、信等多重面向之心靈的涵養(yǎng)。這樣的理解雖不足以概括美好心靈養(yǎng)成的全部,但可以揭示其不可缺少的維度。特別要說明的是,這里在現(xiàn)代美學的真、善、美三者之間的交融基礎上,特意添加了信即信仰或信念的方面,就是想說明,個體的人生信仰養(yǎng)成在美育中十分關鍵。恰如五四時期蔡元培用“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試圖表達的那樣,美育通過真、善、美等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要達到的最高目標,其實就在于人生信仰或信念的養(yǎng)成。是否突出信仰養(yǎng)成的重要性,應當成為美育區(qū)別于一般藝術教育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這樣的由真、善、美信共同構成的美好心靈,雖與天賦有關,但不能僅僅歸結為天賦,而尤其應當注重后天的持續(xù)養(yǎng)成。這就需要包括大學美育在內的多種美育形態(tài)的持續(xù)養(yǎng)成。
當前,發(fā)展和實施大學美育,需要在現(xiàn)代美學和美育體制基礎上傳承中華美育精神,為探索美好心靈養(yǎng)成提供有力的美育資源。這就是說,大學美育應當以現(xiàn)代美學和美育為基本體制,以中華美育精神為靈魂。這就需要在前賢基礎上,面向當前大學美育課程新需要而進行新探索。為此,不妨提出一個新的核心思路:大學美育的實質在于文心涵濡。
文心涵濡,是現(xiàn)代美學和美育新體制與中國古典“文心”傳統(tǒng)之間相交融的結果。與西方美育建立在現(xiàn)代美學基礎上,并且以“美”為核心范疇不同,中國古代與西方美育功能相當?shù)摹霸娊獭薄拔慕獭被颉帮L教”傳統(tǒng),并沒有以“美”為核心范疇,而是以“文”及“文心”為核心范疇,盡管“美”在漢語中也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及源遠流長的語義演變。大學美育課程的實質,如果借用中國古典文化傳統(tǒng)中“文”和“文心”的概念,可以說就是文心涵濡。這意味著,大學美育的實質表現(xiàn)在,它是大學生人格定型時的感性形象涵濡過程,也就是以感性形象涵濡的方式為大學生人格定型提供生動的形象范式。
“文”,按照中國傳統(tǒng),是可以代表整個中國思想的基礎的東西,而“尚文”構成周代以來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核心精神。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開宗明義論述了“文”的地位和價值:“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迭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盵14]在劉勰文采斐然的描繪中,“文”的意義頗為重大,它與天地一道生長,代表著天地間萬事萬物之斑紋、色彩、形體等感性形象,后來出現(xiàn)了人這一宇宙間最特出的事物、天地之核心,進而產生了“文心”“言”以及“文”。錢穆把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特質歸因于中國獨特的“文字”傳統(tǒng)及其推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綿延四千年以上,而且能不斷發(fā)揚光大,其中一原因,亦為其文字具有特殊之性格與功能,故使其文化傳統(tǒng),易保存、易傳遞。其一是中國文字能擺脫語言束縛,而獲得其獨立自由之發(fā)展。其次是中國文字創(chuàng)造,有其精妙之意義,與其活潑之使用方法,故使中國人只憑少數(shù)單字,而對歷史上不斷后起之種種新事物新觀念,都可運用自如,盡量表達,而使舊有文字,永不感有不敷應用之困難?!盵15]一位法國漢學家也認識到,“‘文’是中國思想的基礎”,進一步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受到‘文’的邏輯的影響”[16]。這些認識是建立在對“文”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基礎上的。
由此可以理解文心涵濡的基本意思?!拔摹?在甲骨文是像文畫交錯的樣子,帶有象形特點;在金文中則是從心、文聲,位于其核心的心形圖案似有指向人類心靈的意思。文,可以說代表心之形象,由此確立文為心之形象、心乃文之內核的基本意思。“文”有豐富的含義,如彩色交錯的圖形,斑紋、花紋,文字,刺畫文字或花紋,文章,文辭、詞句,文才、才華,文彩、華麗等。[17]“文”的含義可大致分為四個層面:一是人類觀察到的天地萬事萬物的紋理特征和規(guī)律,即自然之文;二是人類主體創(chuàng)造的所有符號表意系統(tǒng),即人文;三是人類創(chuàng)作的表達情感、思想和想象力的文章及其他作品,即文藝作品;四是人類據(jù)以創(chuàng)造符號表意系統(tǒng)的主體文才,即文人。“文”涉及“天文”“地文”和“人文”在個體中的整合效應,即天地人的客觀紋理特征和運行規(guī)律在個體中的涵養(yǎng)形態(tài)。相應地,“文心”應當理解為人心對于“天文”“地文”“人文”的運行規(guī)律的領會,也就是一顆善于領會天地人間萬事萬物的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心靈。
“文心”,一般地說,是一種在對于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直覺中領悟人生真理的素養(yǎng)和符號化狀態(tài)。一般說來,所有正常人都可能擁有“文心”,只是文藝家基于天才以及專門歷練等復雜緣故,往往能夠更加敏感和敏銳于運用想象力和符號表現(xiàn)能力去作創(chuàng)造性表達而已。具體地說,“文心”可以包含下面三層含義:一是個體對于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感性直覺素養(yǎng),這屬于主體的心靈狀態(tài);二是由感性符號系統(tǒng)所呈現(xiàn)的個體對于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感性直覺狀態(tài),標志著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已經(jīng)凝聚在人類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的符號系統(tǒng)中,這屬于客體符號化狀態(tài);三是特別就藝術作品鑒賞來說,是觀眾從文藝作品中領悟到的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簡要地說,“文心”可以包括主體心靈、客體符號系統(tǒng)和觀眾對客體符號系統(tǒng)的領悟等三層含義。
再來看涵濡。涵,浸潤;濡,沾濕。涵濡,其基本意思在于雨水對事物的包涵和滋潤狀態(tài),從而帶有包涵和滋潤之意,以及更持久深入的濡染、熏陶或熏染之意。[18]“文心”需要或者依賴于涵濡,這意味著,人的心靈對于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把握,其實是一個長期而持久的涵養(yǎng)過程。
可以合起來說,文心涵濡,作為大學美育的實質,是大學生個體心靈對于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直覺式領悟和持續(xù)浸潤過程。在大學美育課程中,文心涵濡過程是如何具體展開的呢?《紅樓夢》第23回曾經(jīng)敘述了賈寶玉和林黛玉閱讀和交流《西廂記》的故事。這天正是三月中浣、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賈寶玉在大觀園里偷偷閱讀讓仆人茗煙從外面書坊里買來的《西廂記》,讀得如癡如醉。讀到“落紅成陣”時,真有陣風吹落桃花,就索性把花都抖落到水里,實行“水葬”。冷不防林黛玉過來,她采取了更加雅致的“土葬”方式:先把桃花掃起來,放在絹帶里,帶到犄角埋在土里。發(fā)現(xiàn)賈寶玉手中有書,連忙拿過來也癡癡地閱讀。讀完后,林黛玉在嬌羞中與賈寶玉交流書中人物和情節(jié),更加深了相互之間的知音之情。而在賈寶玉被叫走后,林黛玉一人又聽了梨香院12個女孩唱《牡丹亭》中的“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曲調,不知不覺中心痛神癡,眼中落淚,聯(lián)想到此前閱讀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等,再回想到剛剛閱讀過的《西廂記》中的“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就展開了更加廣闊的想象和聯(lián)想,從而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豐富復雜的滋味品嘗。這里展示的中國古代愛閱讀的少男少女之間的文心涵濡過程,對我們理解和建構當前大學美育課程中的文心涵濡過程模型,可以提供一種參照。
在具體的大學美育實施過程中,大學生的文心涵濡過程可以表現(xiàn)為下列幾方面、環(huán)節(jié)或步驟的綜合:一是大學生從具體審美形態(tài)中感性地體驗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過程;二是大學生運用相關科學知識或跨學科知識以及其他相關素養(yǎng)積累而對上述體驗進行理性抽象的過程;三是大學生以多種不同方式將上述感性體驗和理性抽象匯聚起來與他人口頭分享、書面交流或形成評論文字的過程;四是大學生將上述感性體驗、理性抽象和交流過程潛移默化地推衍到自己的實際人生中的過程。正是歷經(jīng)這些過程,大學美育才能真正起到大學生人格定型中的感性符號涵濡的作用。
在這里,文心涵濡體現(xiàn)出如下特點:第一,感性符號直覺性,即能以指向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感性符號形象系統(tǒng)而訴諸大學生感官,令其感到身心興騰;第二,心靈性,即通過大學生的身心興騰進而喚醒其健全或高尚的心靈的回應,產生深層精神感動;第三,涵濡性,屬于一種跨越普通感性和理性層面而直指信仰深層的超常直覺以及在延后人生中的持續(xù)推衍過程。
以中國式文心涵濡去實施大學美育,著重關注的是大學生的個體心靈對于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感性直覺素養(yǎng)和成熟。也就是說,大學美育作為文心涵濡過程,著力關注大學生在其人格定型階段對于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的感性直覺素養(yǎng)的涵養(yǎng)和成熟。
就美育來說,“文心”是個體從具體審美形態(tài)中直覺地感受天地人之紋理特征及其規(guī)律,進而由此把握人生真理的素養(yǎng)。這里的具體審美形態(tài),可以是自然美、社會美、科技美和藝術美等。從一般美學原理有關審美形態(tài)的分類看,文心涵濡在大學美育形態(tài)中有著如下具體展開方式:一是自然美育,展現(xiàn)為自然之文心涵濡,即通過對于天地自然之文的感性直覺而涵養(yǎng)大學生個體人格;二是社會美育,展現(xiàn)為人倫之文心涵濡,即通過社會人倫之文的感性直覺而涵養(yǎng)大學生個體人格;三是科技美育,展現(xiàn)為科學技術之文心涵濡,即通過科學和技術之文的感性直覺而涵養(yǎng)大學生個體人格;四是藝術美育,展現(xiàn)為藝術之文心涵濡,即通過對于人類創(chuàng)造的“美的藝術”作品之文的感性直覺而涵養(yǎng)大學生個體人格。以上四種美育形態(tài)共同構成大學美育的主要展開形態(tài)。不過,比較而言,藝術美育即藝術之文心涵濡由于既來自社會生活之美同時又高于社會生活之美,并且最貼近人類心靈本身,因此是尤其核心的一種大學美育形態(tài)。
就藝術美育來說,在進入其具體的藝術門類和藝術媒介形態(tài)美育之前,還需要首先面對其在特定民族、歷史等境遇中生成和遺留的多樣而不同的美育形態(tài)。簡要地說,藝術美育的民族歷史形態(tài)有中國古典型藝術美育、中國現(xiàn)代型藝術美育、外來型藝術美育三大類。其中,中國古典型藝術美是中國古代數(shù)千年歷史上形成和流傳至今的藝術美,中國現(xiàn)代型藝術美是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形成的具有現(xiàn)代性特征的藝術美,外來型藝術美是中國歷史上從外部引進或借鑒而至今仍有影響的各種藝術美的統(tǒng)稱。它們都應當是大學生進行文心涵濡的優(yōu)質資源。
從現(xiàn)在通行的藝術門類看,藝術美育即藝術之文心涵濡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藝術門類形態(tài):一是聲文涵濡,構成音樂之文心涵濡;二是舞文涵濡,構成舞蹈之文心涵濡;三是言文涵濡,構成文學之文心涵濡;四是書文涵濡,構成書法之文心涵濡;五是戲文涵濡,構成戲曲之文心涵濡;六是畫文涵濡,構成繪畫之文心涵濡;七是影文涵濡,構成電影之文心涵濡;八是視文涵濡,構成電視藝術之文心涵濡;九是俗文涵濡,構成民俗文化及民間藝術之文心涵濡;十是網(wǎng)文涵濡,構成網(wǎng)絡文藝之文心涵濡。
文心涵濡在大學生人格養(yǎng)成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這里可以從“文心”對于大學生人格中的求真、為善、成趣和篤信等四方面的養(yǎng)成去考察。
功能之一為文心導真。這就是以富于感性的紋理圖式體驗去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引導他們在情感體驗的不知不覺中體味到人生真理的意味,有助于實現(xiàn)美育與智育的交融。要理解以文導真功能,不妨重溫黑格爾的論述:“藝術并不是一種單純的娛樂、效用或游戲的勾當,而是要把精神從有限世界的內容和形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要使絕對真理顯現(xiàn)和寄托于感性現(xiàn)象,總之,要展現(xiàn)真理。這種真理不是自然史(自然科學)所能窮其意蘊的,是只有在世界史里才能展現(xiàn)出來的。這種真理的展現(xiàn)可以形成世界史的最美好的方面,也可以提供最珍貴的報酬,來酬勞追求真理的辛勤勞動。”[19]
黑格爾所說的藝術與“真”的聯(lián)系或者其“真理”內涵,可以從許多藝術品中見出。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里通過對廬山的崇山峻嶺景觀的切身體驗,得出一條重要的哲理性結論:假如要獲取事物的全貌,就必須跳出局部的限制。這種在審美體驗中獲取的活生生的形象的真理,正如馬克思所主張的那樣,往往遠比那些嚴整的學術論述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現(xiàn)代英國的一批杰出的小說家,他們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寫生動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職業(yè)政客、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他們對資產階級的各個階層,從‘最高尚的’食利者和認為從事任何工作都是庸俗不堪的資本家到小商販和律師事務所的小職員,都進行了剖析。”[20]恩格斯這樣論述巴爾扎克:“他是比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一切左拉都要偉大得多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他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無比精彩的現(xiàn)實主義歷史,他用編年史的方式幾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資產階級在1816—1848年這一時期對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沖擊描寫出來……圍繞著這幅中心圖畫,他匯編了一部完整的法國社會的歷史,我從這里,甚至在經(jīng)濟細節(jié)方面(諸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yè)的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盵21]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論述表明,審美與藝術確實能夠通過其特有的審美媒介和形式去打動觀眾,產生通向真理的向心力。
功能之二為文心潤善。這是以富于感性的紋理圖式體驗去滋潤大學生的道德感,讓他們把道德規(guī)范不再看作是外在的強制力,而是內化為自覺自愿的心靈愉快和精神享受。這可以體現(xiàn)美育與德育的交融??鬃訌娬{音樂對“移風易俗”具有突出的作用:“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盵22]這里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是說,要想轉移社會風氣、改變民間習俗,沒有比音樂更好的方式了。翻譯家和批評家傅雷深諳音樂的文心涵濡功能,能夠自覺地吸納外來型藝術的作用:“療治我青年時世紀病的是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戰(zhàn)斗意志的是貝多芬,在我靈智的成長中給我大影響的是貝多芬,多少次的顛撲曾由他攙扶,多少的創(chuàng)傷曾由他撫慰,——且不說引我進音樂王國的這件次要的恩澤。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澤轉贈給比我年青的一代之外,我不知道還有甚么方法可以償還我對貝多芬,和對他偉大的傳記家羅曼·羅蘭所負的債務。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盵23]他不僅從貝多芬音樂之文中獲得善的感召,而且更進一步把貝多芬及羅曼·羅蘭所“施予”自己的,又“施予”他自己的讀者們,試圖給予他們以相同的感召力。
功能之三為文心成趣。這是以富于感性的紋理圖式體驗去喚醒和涵養(yǎng)大學生的人生好尚或喜好的過程。這可以體現(xiàn)美育與體育和勞育的交融。人生在世應當善于從“文心”的激蕩中體會到身心愉快和滿足,從而直接或間接地領略人生的豐厚滋味。朱光潛在指出人生是嚴肅的基礎上強調,人生應有“情趣”即情調和趣味,否則就太單調乏味了。“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盵24]這啟示我們,人生固然需要踏實、勤勉和持久的奮斗,但如果同時懂得追求一種富于情趣的生活,就能夠在嚴肅的生活進程中不時地獲得輕松和愉快。
畫家吳冠中有一幅畫叫《雙燕》,畫的是畫家想象中的江南水鄉(xiāng)民居景觀:靜靜的水塘邊,矗立著墻壁巨大而潔白、屋檐墨黑而細小的高大民居,其白色墻壁與黑色屋檐之間的對比顯得異??鋸埗制嫣?民居外正中偏右一株略斜的高樹上嫩黃與青綠樹葉交織,它們都好像在肅靜地欣賞自身水中倒影似的,唯有上方兩只燕子正要輕盈地飛出畫面,讓畫面在整體寧靜中產生了一絲微妙而又重要的動感,平添了一種情趣??梢哉f,世間從來沒有與畫中所繪在構圖比例和顏色對比上都一模一樣的江南民居風景,它完全是畫家從偶然獲取的生活情趣中進一步加以創(chuàng)造的結晶,結果是可以再度喚起觀眾的人生情趣。畫家從小生長在江南水鄉(xiāng),后來長居北京,但始終對故鄉(xiāng)山水園林夢縈魂牽,一次在寧波轉車時,偶然為附近濱河民居的獨特景觀而感官愉悅、心醉神迷,欣然揮筆畫速寫,由此獲得創(chuàng)作感興,隨后創(chuàng)作出這幅名畫?!啊峨p燕》著力于平面分割,幾何形組合,橫向的長線及白塊與縱向的短黑塊之間形成強對照?!峨p燕》明確地表達了東方情思,即使雙燕飛去,鄉(xiāng)情依然。橫與直、黑與白的對比美在《雙燕》中獲得成功后,便成為長留我心頭的藝術眼目?!盵25]甚至可以說,“雙燕”恰恰成為吳冠中繪畫個性的一個鮮明標志。更具體地看,“《雙燕》中突出了一堵高大的白墻,她占有畫面五分之二的面積,她是主角,在畫面的平面分割中,首先充分保證了她的優(yōu)越感?!瓩M幅畫服從‘橫’的勢力統(tǒng)治,正如方幅畫一般受控于方與圓的核心?!鹘前讐κ钱嬛兄?她的宮殿擴展到畫面的極限。她容忍‘黑’,只容忍窄長條條的黑,只是為了順其勢,助其威;她容忍與她逆向的、筆直的烏黑的門窗,只是為了對照其身段之美,襯托其潔白。門窗位置的安排并非全根據(jù)住房主人的意愿,卻服從于白墻身材的身段美的準則。樹的姿態(tài),左上角的山墻之尖峭,倒影的朦朧,都受制約于端端正正,安詳橫臥著的女王——白墻,都是她順心的侍衛(wèi)?!盵26]我們從畫家的這些自我闡釋中,可以領略他從自己捕捉生活情趣中所獲得的快樂。畫家從生活體驗中獲取情趣的滿足,觀眾可以進而從畫中獲取前所未有的人生情趣。
功能之四為文心樹信。這是以富于感性的紋理圖式體驗去協(xié)助大學生培植人生信仰或信念,并使其成為明晰而堅定的人生導向。這可以體現(xiàn)美育與信仰的交融。《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酷愛19世紀歐洲文藝,從中吸取了豐厚的養(yǎng)分,并且總結成自己的獨特信仰體系——“苦難的哲學”,一種在人生中無論遭遇何種艱難險阻都永不放棄、永遠樂觀地進取和奮斗的堅韌信念。他在給妹妹蘭香的信中這樣闡釋說:“我們出身于貧苦的農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首先要自強自立,勇敢地面對我們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難!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難,苦難就會給人帶來崇高感。……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它應該使我們更偉大!”[27]這樣的“苦難”信仰體系,并沒有多少高深莫測的抽象理念,但蘊含淺顯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給千千萬萬青少年讀者帶來勇敢而堅韌的生存信念,激勵他們在苦難中奮發(fā)向上、奮發(fā)有為。
總的看,文心涵濡作為大學美育的實質,其主要功能在于文心導真、文心潤善、文心成趣、文心樹信,也即分別體現(xiàn)大學美育與智育、德育、體育、勞育等教育環(huán)節(jié)之間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涵濡狀況。
在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大學美育課程可以根據(jù)校情而靈活多樣地開設:可以是一門課,也可以是由系列課程組成的課程模塊;可由一位教師主講,也可由多位教師合開;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余教學相配合;理論學習、欣賞實踐和心得撰寫相貫通;還可以開成網(wǎng)絡共享混合課程,便于更廣范圍的大學生修習或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