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汝
(廣東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在中外合作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面對中外合作辦學多元價值觀共同浸潤的復雜環(huán)境,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廣東省高職院校亟需探尋一條切實可行的思政育人之路。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高校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并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的功能,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yǎng)體系,提高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服務國家的戰(zhàn)略能力,成為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思政建設的當務之急,也為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新形勢下,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正成為廣東省高職院校謀求內涵式、高質量、國際化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實現了蓬勃發(fā)展。同時,受當前疫情的沖擊,國際人員流動往來受限,可實現“在地留學”的中外合作辦學正逐漸成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主要陣地。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印發(fā),提出要適當放寬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限制,加大中外合作辦學的改革力度,在職業(yè)教育領域引進國外優(yōu)質職業(yè)教育資源方面取得政策突破。根據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jiān)管工作信息平臺公布的由地方審批報教育部備案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名單顯示,目前高職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共計903個,其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37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866個。廣東省目前共有高職、高專院校87所,其中正在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高職院校共計26所,占比29.9%。
高職院校應牢牢把握中外合作辦學的社會主義思想核心,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發(fā)達國家的職業(yè)教育發(fā)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辦學模式較為成熟,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這一國際合作模式,引進其優(yōu)質的職業(yè)教育資源,學習其先進的辦學理念,提升我國高職院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是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和階段性特征。中外合作辦學處在中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思想意識、政治制度的交匯點上,學生面臨多元文化和思想意識的直接影響和隱蔽滲透。而且,高職院校在我國教育體系的層次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決定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招收學生的教育背景與水平普遍比本科院校低,且教學的國際化氛圍更容易讓一些學生對西方文化產生崇拜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機、價值觀偏移,不能堅定“四個自信”。當下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局勢和社會輿論更加錯綜復雜,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政育人工作面臨更大、更高的挑戰(zhàn),探索和完善思政育人機制,將為中外合作辦學培養(yǎng)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思想意識方面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教育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提出,引進的外方課程和專業(yè)核心課程應當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國教育機構教師擔負的專業(yè)核心課程的門數和教學時長應當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和全部教學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從外方合作院校引進的專業(yè)課程和語言課程是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中無法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建設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但由于中、外的國情差異和文化差異等原因,外方難以理解和把握我國思政育人和課程思政建設的真正內涵,引進課程多使用原版教材,比如語言課程多使用外文視、聽、讀教材,這使得引入課程價值流向單向性明顯,容易形成片面的外方價值輸入。這雖然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但引進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很難落到實處。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最大特點是由中外合作兩校共同組建項目管理委員會進行項目管理,管理委員會通常由中方項目負責人擔任主任,其余人員一半來自中方院校,一半來自外方合作院校。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商議決定項目管理、教學資源安排和課程講授等項目的運行事宜。由于外國政治體系與我國不同,外方管理人員并無黨建概念,這使得項目在現實運行中,常出現弱化黨建工作、缺乏健全黨組織或黨組織不規(guī)范的現象。而且,高職院校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以“2+1”,即兩年在國內學習、一年在國外學習的形式開展,出國學習的學生黨建工作缺乏專人負責,缺乏黨組織生活。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學對外語水平要求較高,專業(yè)課程有三分之一以上為外方引進課程,這些對學生的學習形成巨大挑戰(zhàn),相比普通專業(yè)學生,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用于外語和專業(yè)課程的學習,這不僅擠壓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時間,更可能令學生在主觀思想層面上忽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而且,出國學習的學生生活相對自由,缺乏黨組織的指導并受國外文化氛圍影響,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邊緣化。
在中外辦學理念與國情文化的碰撞下,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政育人具有特殊性,既要堅持以扎根中國的傳統(tǒng)思政教育為基礎,又要考慮國際化、多元化的德育教學理念并進行融合式創(chuàng)新。如圖1所示,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須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以“課程思政”理念為引領,發(fā)揮思政理論教育課程建設的統(tǒng)領作用,推動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建設,促進教材和教學方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讓“外”融通于“中”,創(chuàng)建國際化思政育人師資隊伍,“五維一體”,培養(yǎng)既具本土情懷、又具全球視野的高素質、國際化技能型人才。
圖1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堅持黨的領導是做好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的根本保障。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yǎng)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嚴格貫徹執(zhí)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黨建工作的要求作為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的必要條件,把開展黨建工作作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年度報告的內容,通過黨組織發(fā)揮政治核心作用,圍繞立德樹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開展工作。
建立常態(tài)化課程思政建設管理機制。學校黨委要增強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動意識,將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思政建設納入“十四五”規(guī)劃的學校頂層設計體系,整體統(tǒng)籌布局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的建設方向和實踐路徑,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工作的計劃性和組織性,健全機制,出臺相關制度及管理辦法,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工作的歸口管理,理順各部門的分工協(xié)作關系,強化政策引導,設立專項經費支持,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管理和支撐力度。
健全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核心執(zhí)行主體,學校應細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各項考核評價指標,納入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年終考評體系,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工作的考評管理,將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列入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全方位調動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與能動性。
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黨支部的制度建設。專門成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黨支部,確保黨的建設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同步建設、黨的工作同步展開,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黨員民主評議等制度,嚴格規(guī)范支部黨員黨內政治生活制度,避免黨內政治生活表面化、形式化。堅持每周政治和理論學習日制度,充分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履行好主體責任,努力建立一支素質高、業(yè)務專的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隊伍,認真落實和維護政治紀律的主體地位,確保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課程建設活動的基本規(guī)范,不斷提高隊伍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進一步強化隊伍的政治素養(yǎng)和業(yè)務水平的提高,在國際合作辦學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黨支部戰(zhàn)斗堡壘的作用。
充分發(fā)揮黨團活動的作用。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落實黨建工作任務,促進傳統(tǒng)黨建活動的模式創(chuàng)新,通過舉辦理論學習培訓會、探討會等常規(guī)形式開展學四史等教育活動外,充分利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語言優(yōu)勢;通過組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推廣、志愿者服務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教育活動,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通過國際比較和國際交流強化“四個自信”,營造開放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發(fā)揮活動的輻射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團委學生干部,再覆蓋到普通學生。
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育人要從本質出發(fā),樹立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強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塑造價值底蘊,在引領價值中傳播知識。中外合作辦學既要大膽吸收國外高校教育先進的辦學經驗,也要結合我國“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進行本土化思政育人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突破。
本土化與國際化相融。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中外合璧的特殊辦學形式,在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思政育人探索過程中,既要堅定扎根于中國國情的高校思政教育的一般原則,保持中國思政育人的思想、理念、觀點并充分結合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要借鑒外方合作高校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進行融合式創(chuàng)新,打造符合自身思政育人需求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
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旨在構建全課程思政育人格局,達到傳授知識與引領價值同向同行的辦學目標。在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設計中,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認真落實四門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和形式與政策課,系統(tǒng)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發(fā)揮對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學生的浸潤作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同時,細化語言課程和專業(yè)教育課程,發(fā)揮這些課程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深化和拓展作用,在傳播通識知識和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領主流價值,筑牢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思政教育與語言課程及專業(yè)教育課程的隱性思政教育并步共進,共同推動實現“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育人”的目標。
在系統(tǒng)知識傳授之余,全課程滲透思政教育,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注重建立知識與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多維度互動;注重提升課堂傳播的有效性。在多樣教學活動中,“潤物細無聲”地給予學生正面的德育引導,從而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效果。比如,在語言課程中,可采用主題化教學,以“Tour Guiding”這一主題為例,教師可借助中國旅游景點素材講解相關詞匯和具體內容,再將學生分組,設計交流的問題“Making a tour guide in China”,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英文資料,不僅鞏固了語言知識點,還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各地的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在激發(fā)學生愛國自豪感的同時,也提高了讓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能力。
疫情期間,中外合作辦學外方教師難以入境,運用網絡云端教學也成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學校需加大設備的建設投入,確保云端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距離阻隔,教師在設計課程方式時也應多加入互動內容,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
課堂教學作為思政育人的主渠道,為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應多角度挖掘中外合作辦學課堂教學內容,特別是課程思政體系中屬于“隱性思政”課程的語言課程和專業(yè)教育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育人元素,用好課堂、用足課堂。
一是大力改革教學內容,不要完全依賴現有教材,特別是對于引進的外方原版教材和視讀聽等教學資源,避免“拿來主義”,須依據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的實際情況,進行融合式本土化改造,提取、整合、加工其潛在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改善英語課程教材英美文化“單極化”的現象,并優(yōu)化教材結構,將中國歷史、文化、時政新聞等融入課堂教學。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節(jié)選歷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英文版、整理國外媒體對中國的正面報道和評論資源等能夠映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特色的教學資源,融入教學過程。
二是從道德價值引領方面著手,挖掘思政文化的育人價值。高職教育以專業(yè)技術教育為特色,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yè)教育也不例外,教授專業(yè)課程的教師可把誠信認真等職業(yè)道德要求(比如,會計專業(yè)“不做假賬”等)融入專業(yè)課程過程;可從實訓環(huán)節(jié)入手,整合專業(yè)實訓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工匠精神;可分享職業(yè)故事,提升學生的職業(yè)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推行隱性政治教育,側重道德教育,強調形成一個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和道德氛圍。上述塑造職業(yè)道德和培養(yǎng)工匠精神等課程思政中的隱性思政教育方面與西方隱性政治教育有異曲同工之處,中外合作辦學專業(yè)課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為外方引進課程,由外方教師授課,在專業(yè)教育課程中以道德價值為立足點推行課程思政建設,可提高外方教師參與中外合作辦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更易于被外方教師接受,不易引起外方教師對我國思政教育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