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晴 ,莫日根
(1.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內蒙古自治區(qū)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四子王旗郡王府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烏蘭花鎮(zhèn)北約2.4km處的查干布里格蘇木,是內蒙古地區(qū)中部陰山北麓烏蘭察布高原唯一幸存的清代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札薩克郡王府邸,2013年經由國務院核定,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對蒙古貴族的封爵制度對于蒙古地區(qū)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滿清入關后,為了削弱蒙古各部的實力,將歸順的蒙古各部原有的鄂托克、愛馬克重新劃分設旗。每旗由一名札薩克統治,由清政府直接任命,皆有爵位,被旗民俗稱為“王爺”,其居住府邸稱之為“王爺府”。蒙古王府建筑是研究清代蒙古貴族文化的“建筑標本”。
四子王旗的歷史要溯源至成吉思汗時期,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五代孫子諾延泰共育有四子,這四子分別游牧而居,歷史上將其四人的領地統稱為四子部落。滿清入關后,為表彰四子部落屢立戰(zhàn)功,順治六年(1649年),順治帝授予四子部落的鄂木布“多羅達爾汗卓里克圖郡王”的世襲稱號,并正式設立四子王旗,宣告四子部落進入全新的歷史時期。
從1649年到1949年,這300年來四子王旗始終保持著封建世襲制,共有13代15位王爺統治著四子王旗。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四子王旗并沒有固定的建筑,王爺同當地牧民一樣,日常起居和執(zhí)政辦公都是在蒙古包中進行。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子王旗第十三代札薩克拉旺那爾布王爺下令大興土木,在查干布里格蘇木修建了磚木結構的四子王旗郡王府,自此,王爺日常生活和執(zhí)政辦公有了固定場所。在郡王府建成后,先后有三代王爺在此居住以及處理政務,共計44年??ね醺ㄖ傮w占地4km2。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因蒙古人普信藏傳佛教,拉旺那爾布王爺在王府的南側興建家廟,現遺存2座藏式風格的獨宮。
清代四子王旗的旗界東至蘇尼特界,西至歸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察哈爾鑲紅旗牧場界,北至蘇尼特界。境內有內蒙四大內陸河之一的希拉穆仁河流入,滋潤著這塊土地。除了有充足的水源,查干布里格蘇木還具備豐富的草場資源,符合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需求,查干布里格蘇木因此成為建造王府的最佳選址地。
四子王旗郡王府坐西朝東,這一點不同于其他蒙古王府的坐北朝南,應與蒙古人的以西為尊有關。王府模仿京城滿族貴族府邸的合院建筑形式,與常見的清代王府布局不同,王府并未以1條主軸線貫穿整座王府,而是按照“前堂后寢”的功能單獨布置了南、北兩個合院,其前院與后院分別有各自的軸線,形成兩路建筑。2個院落軸線呈平行關系,建筑布置強調居中為尊。
前院是王爺平日里執(zhí)政辦公的地方。院落東南角有棵老榆樹,歷經滄桑,如今還在默默守護著王府。與老榆樹相對的院落東北角是座木質轎廳。前院正殿為王爺日常執(zhí)政辦公的場所,院落的南北兩側是廂房,北廂房的東側還設有耳房。
前院北側是王爺與福晉日常居住生活的后院。由后院大門進入,沿院中的圓形石板向西走十幾步,就是后院正房,是王爺福晉的起居之所。正房兩側為南北廂房。
現存王府大門已非原物,從舊時影像可見大門最初為歇山頂,正脊兩端置鴟吻,垂脊端頭置一垂獸,戧脊端頭裝飾三只跑獸,其形制與《欽定大清會典》中規(guī)定的郡王府門“正門五間,啟門三”不相符(見圖1)。
圖1 四子王旗郡王府府門舊影
前院正殿位于5層臺基之上,建筑高度約8m,是整個郡王府中最高的建筑,主要為王爺平日里辦公之用。正殿面闊5間,進深2間,通面闊約17m,通進深約10m;南側有1間作為雜物間的耳房,面闊約4m。正殿內共3間房,中間為會客廳,南側是王爺休息的臥房,北側是王爺平日里辦公處理旗務的房間。正殿為六檁前出廊式建筑,屋頂為單檐尖山頂硬山造,獸面瓦當;正脊為蓮花紋樣花脊,兩端為綠色琉璃燒制的龍首鴟吻;正中置葫蘆形寶瓶;兩側山墻戧檐磚上為琉璃花朵雕花紋樣。檐內走馬板上以15幅木雕為裝飾。外檐檁枋上繪有龍紋彩畫,整體以朱紅色為底,在柱頭及檁枋上以瀝粉描金手法繪出雙龍戲珠等紋樣。正殿明間為朱紅色六抹頭槅扇門,裙板上以描金形式繪有寶瓶紋樣;次間與稍間為青磚所砌的檻墻和檻窗,檻窗上方除有橫坡窗外,還設有支摘窗(見圖 2,3)。
圖2 四子王旗郡王府前院正殿建筑立面
圖3 四子王旗郡王府前院正殿建筑
前院廂房形態(tài)與正殿大致相同,但尺度略小,位于3層臺基之上,建筑高度約6m。廂房面闊3間,進深2間,通面闊約9m,通進深約8m。廂房為六檁前出廊式建筑,屋頂為單檐尖山頂硬山造,兩端為龍首鴟吻。
王府后院作為王爺福晉日常生活起居的院落,大門鋪首、門釘皆銅質鎏金,圓形門洞上方飾有卷草紋磚雕,兩側墻面開有六邊形窗,似有江南園林之感,相較前院更富生活氣息(見圖4)。
圖4 四子王旗郡王府后院門
后院正房位于2層臺基之上,建筑高度約6m,是王爺福晉的寢房。正房面闊3間,進深2間,通面闊約15m,通進深約9m。正房為六檁前出廊式建筑,屋頂為單檐尖山頂硬山造,兩端為綠色琉璃燒制的龍首鴟吻,4條垂脊上各置一垂獸,其形態(tài)與正脊鴟吻形態(tài)一致。兩側山墻戧檐磚上為蓮花紋樣磚雕。外檐檁枋繪有蘇式彩畫,以藍、綠色為底,方心繪山水風景,柱頭繪植物花草。正房明間為四扇朱紅色六抹頭槅扇門,其絳環(huán)板繪祥云紋樣;裙板繪壽字紋樣,表達長壽永年的吉祥寓意。
后院廂房高度約4.5m,是整個王府中最矮的建筑。廂房面闊3間,進深2間,通面闊約12m,通進深約6m。廂房為五檁無廊式建筑,屋頂為單檐卷棚頂硬山造,卷棚頂的使用使四子王旗郡王府的建筑屋面更富變化。廂房外檐檁枋上繪蘇式彩畫,以紅、藍、綠色為底,繪有山水、花草等紋樣。
四子王旗郡王府雖然府邸規(guī)模不及其他蒙古王府,但在府邸建筑裝飾方面卻絲毫不遜色。
郡王府建筑中的木雕工藝主要集中體現在前院正殿的檐廊部分,入戶橫坡窗上方的走馬板上共有15幅以福祿壽三星、八仙等神話人物為主體的木雕,每間3幅,內容各不相同,寓意美好吉祥。每幅木雕的四周邊框采用透雕手法,裝飾金色回紋;中間主體部分采用浮雕手法,人物刻畫生動,畫面富有層次感,用色對比強烈。整組木雕使得建筑廊下裝飾絢麗多彩,可以說是整座郡王府建筑裝飾中的點睛之筆。
四子王旗郡王府前院建筑外檐檁枋上彩畫保存較好。彩畫整體以紅色為底,紋樣皆瀝粉貼金,樣式具有寶珠吉祥草彩畫特征。彩畫以檐柱分隔形成構圖單元,以寶珠吉祥草紋進行畫面單元分隔。此處的寶珠吉祥草紋與常見形式有異,中心一珠,非常見一大兩小珠形;兩側卷草紋也比常見纖細,并采用軟、硬形式在檐檁、檁墊板、檐枋水平、垂直方向上形成對比,增加審美趣味,融合了軟硬卡子特征。在寶珠吉祥草紋之間設置方心,方心中繪五爪金龍戲珠紋、卷草夔龍戲珠紋、單鳳朝陽紋及少量花卉紋樣。單元兩側設卷草、回紋箍頭,較長的構件則在兩端增設盒子補充,盒子內為佛手、桃、石榴三果紋。依照《欽定大清會典》中的王府規(guī)制,郡王府應“梁棟繪金采花卉、四爪云蟒”,四子王旗郡王府中的正殿雖為五間,但更多采用了一等親王府“門柱丹雘,飾以五采金云龍文”的規(guī)制。從郡王府彩畫中大量金色龍紋的出現可以推斷,其與辛亥革命后四子王旗札薩克分別被袁世凱政府和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冊封為一等親王后府邸建筑等級提升有關。
四子王旗郡王府的石雕裝飾雖然不多,但卻雕刻精細,在現存的蒙古王府石雕裝飾中并不多見。在前院正殿的山墻迎風石上,有幅“喜上眉梢”的石刻,畫面中兩只喜鵲棲落梅花枝叢,一只回首相望,疑在鳴叫;后面一只抬顎扇動雙翅,似在回應。四周充滿梅花枝梢,畫面構圖飽滿,層次豐富(見圖5)。正殿檐廊柱礎石雖為鼓形,但其鼓身滿雕卷草夔龍紋樣,等級遠高于常見鼓形柱礎石(見圖6)。
圖5 正殿山墻迎風石
圖6 正殿檐廊柱礎石
四子王旗郡王府在選址上充分考慮了地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勢。府邸規(guī)模雖不宏大,兩進院落完成了前朝后寢的功能,但卻產生出南北兩路軸線;建筑裝飾方面雖然遺存不多,但透過裝飾細節(jié)仍可見當年郡王府建筑裝飾的精美。從四子王旗郡王府邸建筑中,可見草原上蒙古王府雖依照清代王府規(guī)制建造,但在實際過程中多有靈活表現,不似京城王府建筑的規(guī)制嚴格。四子王旗郡王府作為一座承載著四子王旗歷史文化的古建筑,是烏蘭察布珍貴的建筑文化遺產,同時也是蒙古王府建筑遺產中重要組成部分,對清代蒙古王府建筑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