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懷洋 付利然 謝長才 于中玲 郝義彬 王大忠(.河南中醫(yī)藥大學人民醫(yī)院 鄭州 450046;.廣東省中醫(yī)院 廣州 5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為新發(fā)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目前已成為全球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全球已累計確診新冠肺炎患者超過1億,而我國確診病例也達10萬余人,給人民生命健康及國家發(fā)展帶來了極大危害。新型冠狀病毒可致全身多臟腑病變,病情可進展為重型或危重型,甚則危及患者生命[1]。當前,我國疫情防控總體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如何促進新冠肺炎出院患者身體全面康復,克服新冠肺炎患者心理負面情緒并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已成為當今重要的社會和醫(yī)學課題。
課題組依托鄭州人民醫(yī)院及鄭州市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治療單位,聯合廣東省中醫(yī)院針灸科專家團隊,經過深入地探討及多次的專家論證確立完善了互聯網+灸法方案?,F將方案及其運用報告如下。
觀察病例來源于2020年2月5日—2020年3月15日鄭州人民醫(yī)院及鄭州市定點醫(yī)院診治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共58例。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9例。對照組1例患者因隨訪時失去聯系,未統(tǒng)計入組;觀察組2例患者依從性差,未按要求完成操作,未統(tǒng)計入組。對照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齡28~63歲,平均年齡(48±9)歲;觀察組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8±1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方案通過了鄭州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倫理審批。
(1)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有關新冠肺炎的診斷標準,經臨床治療,達到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者;(2)患者意識清醒,無失語、智能障礙,具有讀寫能力,自愿參與試驗,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治療者;(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礙,如咳嗽、咳痰、胸悶等,以及軀體功能異常,如乏力、易疲勞等,并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負面情緒。
(1)新冠肺炎臨床治療期病例;(2)不能理解量表內容,無法進行療效評價者;(3)經醫(yī)生評價有自殺傾向者;(4)孕婦、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疾病者;(5)不配合治療方案安排者;(6)研究者認為其他不適宜入組情況者。
(1)受試者未能按研究者要求完成至少80% 的針灸治療次數;(2)受試者突發(fā)其他疾病或其他基礎疾病病情加重,研究者認為已不再適合繼續(xù)進行研究的;(3)受試者因個人原因不再配合,研究者認為患者依從性差,不適合進行研究的;(4)其他由臨床研究者判定不適合繼續(xù)使用灸法治療者。
1.5.1 互聯網醫(yī)患互動診療平臺的搭建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建立2個微信群,每個群設立一位研究助手,將研究背景與意義、研究目的、灸法方法視頻(觀察組)、灸法日記卡(觀察組)、注意事項和問卷,發(fā)布在微信群里,指導督促受試者正確實施灸法,回收數據,并且答疑解惑。研究助手為獲得執(zhí)業(yè)醫(yī)師資格證的高年級研究生,并經過統(tǒng)一培訓。
1.5.2 治療方法根據分組情況,對照組(常規(guī)干預組)參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進行治療:(1)佩戴口罩,進行14 d自我健康狀況監(jiān)測;(2)有條件者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近距離密切接觸;(3)分餐飲食,做好手衛(wèi)生;(4)避免外出活動。觀察組:在常規(guī)干預組基礎上加互聯網模式下灸法治療。
1.5.3 質量控制基于互聯網新冠肺炎出院患者與醫(yī)療人員互動診療的模式,成立醫(yī)務人員工作小組:(1)技術與物資小組:負責錄制相關操作視頻。選取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雙)穴,采用溫和灸法,施灸時間每穴 10 min,每天1次,2周共治療14次。穴位定位和溫和灸法具體操作方法參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針灸學》。艾條選用具備藥品生產許可證/藥品GMP 證書的優(yōu)品艾條,規(guī)格為50 mm×200 mm,并通過快遞為入組對象免費配送所需的艾條及相關說明資料。(2)答疑解惑組:按照分組情況,建立2 個微信群,每個群設立一位研究助手,對在施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時答疑,并負責采集、發(fā)布相關信息。(3)對參加本研究相關人員進行現場或網絡培訓,對于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跟蹤試驗進程。
(1)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2周后及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中醫(yī)癥狀積分、焦慮自評積分、抑郁自評積分的變化情況。(2)療效評價:參照尼莫地平法進行評估,①痊愈:臨床積分值下降≥95%;②顯效:臨床積分值下降>50%;③有效:臨床積分值下降≥20%;無效:未滿足以上標準者,積分值下降不足20%。④療效指數=(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組內樣本率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與治療前組內比較,觀察組在治療2周后及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中醫(yī)癥狀積分均有所改善(P<0.05);對照組治療2周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無明顯改善(P>0.05),而在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中醫(yī)癥狀積分有所改善(P<0.05);與治療2周后組內比較,兩組在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中醫(yī)癥狀積分均無明顯變化(P>0.05)。與對照組組間比較,觀察組在治療2周后及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病例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回訪觀察組 27 223.59±67.65 70.04±33.83*△ 69.63±33.26*#△對照組 28 231.10±70.44 230.71±70.36** 227.60±68.89*#
兩組患者治療前焦慮自評積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與治療前組內比較,觀察組在治療2周后及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焦慮自評積分均有所改善(P<0.05);對照組治療2周后的焦慮自評積分無明顯改善(P>0.05),而在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焦慮自評積分有所改善(P<0.05);與治療2周后組內比較,兩組在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焦慮自評積分均無明顯變化(P>0.05)。與對照組組間比較,觀察組在治療2周后及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焦慮自評積分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自評積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焦慮自評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病例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回訪觀察組 27 39.93±9.94 34.81±8.12*△ 33.89±8.10*#△對照組 28 40.03±9.96 39.79±9.77** 39.21±9.44*#
兩組患者治療前抑郁自評積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與治療前組內比較,兩組治療2周后的抑郁自評積分均無明顯改善(P>0.05),而在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抑郁自評積分均有所改善(P<0.05);與治療2周后組內比較,觀察組在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抑郁自評積分仍有改善(P<0.05),而對照組在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抑郁自評積分無明顯變化(P>0.05)。與對照組組間比較,觀察組治療2周后的抑郁自評積分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治療結束2周后回訪時的抑郁自評積分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自評積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自評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P<0.05,##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5。
組別 病例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回訪觀察組 27 37.67±9.72 36.22±9.52**△△ 33.44±9.74*#△對照組 28 37.79±9.67 37.46±9.52** 37.32±9.51*##
本次疫情期間,本課題組基于互聯網診療模式,共搜集58例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通過隨機分組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干預方式,觀察組采取常規(guī)干預+灸法方式,并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及治療結束2周后隨訪時統(tǒng)計患者的中醫(yī)癥狀、焦慮、抑郁積分,判定療效是否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結果表明:(1)觀察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尤其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后遺乏力、氣短、咳嗽、納差等癥狀,運用灸法后,療效較為顯著。(2)對照組在常規(guī)干預下,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在治療2周后均無明顯改善(P>0.05),但于治療結束2周后隨訪時,患者焦慮、抑郁情況有所好轉(P<0.05);觀察組在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佐以灸法,僅在治療2周后,患者焦慮癥狀就較治療前有所緩解,而抑郁癥狀仍無改觀,在治療結束2周后隨訪時,患者抑郁癥狀減輕。因此,本課題組認為基于互聯模式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進行灸法干預,能夠較好地改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后遺癥狀,有助其身心全面康復。
新冠肺炎屬于中醫(yī)“疫病”范疇,仝小林等[3]認為,此次疫病以“寒濕毒”為特點,在病程恢復期,可針對患者肺脾氣虛、氣陰兩虛兼有余毒未清的特點,給予補益脾肺、益氣扶正之法;何威華等[4]認為新冠肺炎當屬“濕疫”,感受濕毒邪氣而發(fā)病,確立了“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姚梅齡亦認為此病主因在“疫毒”,以“濕”為共性特點,其發(fā)病、轉歸及預后與患者素體強弱、飲食、情緒等密切相關;王怡菲等[5]認為,本病的核心證素為“濕、熱、毒、閉、虛”,恢復期為“濕、熱、虛”。由此,本課題組可以肯定新冠肺炎患者后期及恢復期主要以虛為主,并兼有濕、熱、寒等余毒未清的特點,故該階段治療也應以補虛為原則,使正氣充實于內,邪氣自不可留。因此,充分發(fā)揮中醫(yī)在醫(yī)療康復方面的優(yōu)勢,對于促進新冠肺炎患者后期機體機能的恢復及改善患者因病致郁的心理狀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6]。
傳統(tǒng)中醫(yī)在防治瘟疫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而灸法就是中醫(yī)治法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用涵蓋了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及保健等眾多領域,效果顯著,廣受歡迎[7]。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曰:“北方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又如《靈樞·刺節(jié)真邪》云:“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火調即是艾灸之意。這說明灸法起初主要是治療寒性病癥以祛風散寒、溫通血脈,而以后逐漸發(fā)展成了預防疾病,乃至治療不同性質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8]。東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有云:“斷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佳也?!保?]揭示了艾灸在環(huán)境消毒、預防瘟疫中的重要作用[10]?!夺t(yī)學入門》云:“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這道明了艾灸可增強人體正氣,用于養(yǎng)生保?。?1]?!肚Ы鹨健吩疲骸胺踩胧竦赜位?,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瘟疫毒氣不能著人”,以上論述均表明艾灸能夠祛除邪氣,提高人體免疫力,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和瘟疫的目的[12]?,F代研究表明,艾灸通過神經一內分泌一免疫系統(tǒng)綜合效應調節(jié)機體,并對人體其他系統(tǒng)如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也具有調控功能[13]。
《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評熱病論》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表明增強自身正氣,可提高機體抵御外邪的能力,而當正氣不足、身體虛弱時,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14]。本次研究針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施行的灸法干預,正是切合并驗證了此經典論述。研究中艾灸所選取的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皆屬于任脈之穴,任脈與足三陰相交,且任督二脈皆起于少腹,因而施以灸法,可起到培補元氣、補益助陽、康健益壽之功,對于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久病則虛”之體,大有裨益[15];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主要穴位之一,其屬胃絡脾,五行屬土,為強壯保健要穴,艾灸此穴可健運后天之本,起到培土生金之效,有助于改善患者乏力、氣短、納差等癥狀,此可見選穴之精當[13]。
疫情期間,本研究團隊在國家新冠肺炎指南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診療平臺,對新冠肺炎出院居家康復的患者實施線上健康指導,創(chuàng)新性地加入灸法治療,初步探索出了疫情形勢下新冠肺炎居家康復的新模式,充分發(fā)揮了中醫(yī)特色療法的優(yōu)勢。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后續(xù)可以通過統(tǒng)計分析具體癥狀、辨證施灸、延長治療時間使診療更加個體化、客觀化。本次研究表明基于互聯網平臺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實施灸法干預切實可行,灸法對新冠肺炎居家康復患者健益身心具有積極意義,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