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材料一:2020年7月,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以高考676分的高分被北大錄取。她在選擇專業(yè)時沒有盯著所謂的“熱門”,而是選擇了“冷門”的考古系,原因是單純的“從小就喜歡”。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曾說,考古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中國文化的源頭,對國家文化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都能起到很大作用。無論學生畢業(yè)后是否從事考古業(yè),這段學習生涯都能為人生之路奠基。
材料二:下面是某高中學生李棟梁在高一選課前夕與其母親的一段對話。
李棟梁:選什么學科應該根據我的人生規(guī)劃來決定。我的理想是將來能從事純學術性的數學研究,成為登上學術之巔的大家。
李母:別好高騖遠,多看看眼前吧!你應該先考慮學什么能得高分,能考個好大學,能找份好工作。
李棟梁:你說的是生活目標,算不上人生理想,我要的人生理想。
李母:孩子,到時候你就知道什么是社會現實了。
請結合材料,以“有用與無用”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
這道作文題分為材料與要求兩部分,是一道關系型思辨類作文題,著重考查同學們的思辨能力。在行文中一定要緊扣關鍵概念“有用”和“無用”論述。
1.明概念?!坝杏谩薄盁o用”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分析:為什么鐘芳蓉選考古系會被有的人認為是“無用”的?“有用”可理解為功利、物質層面的價值,跟升官、發(fā)財、成名有關的事;從“考古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中國文化的源頭,對國家文化建設和社會發(fā)展都能起到很大作用”這句話可知,所謂的“無用”并非真的沒有價值,而是具有物質層面難以體現的精神層面的價值。
2.辨關系。首先,“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對立的,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用”變得完滿。生活中既需要“有用之用”,也需要“無用之用”。其次,“有用”和“無用”會相互轉化。有時在此時“有用”的東西,可能換個時間就變成了“無用”的東西;有時“無用”的東西,經過時間的沉淀,也可能變成“有用”之物。在行文過程中,只寫“有用之用”或只寫“無用之用”都是偏題。
3.重思辨。高考作文命題,始終體現著時代性、社會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同學們在寫作時定要把握時代、社會、生活、人文、哲理五個層面。而“有用”與“無用”這道作文題,正是對這五個層面的綜合考查,同學們如果忽略了這五個層面的指向,說理就會缺乏高度和深度。如果能將青年擇業(yè)和國家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lián)系起來,探究“無用論”產生的根源,論證“無用論”是功利化的認識,是狹隘的思想,是膚淺的認知水平,是目標主義,并指出過分強調“有用之用”的危害,那么文章內容就更顯深刻、豐富,且具有時代性和哲理性。
▲▲佳作一
身行“有用”塵路,眼望“無用”星空
◎馮耀輝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比藗冊趬m世中奔走,汲求功名、實利,仿佛不是立竿見影之事便成了無用的弊履,被拋至九霄之外。然而可曾想過“無用”之事或許亦有大用。鐘芳蓉高分進入北大卻選擇了冷門的考古專業(yè),看似“無用”,實則是為中華民族尋源探本、護育文脈之專長,助力華夏文明賡續(xù);李棟梁選擇純學術性數學研究,看似“無用”,實則數學乃科技發(fā)展之本源,推動著科技強國,助于實現中國夢??梢?,我輩雖行于“有用”之塵路,也需仰望“無用”之星空。
墨子有言:“有利于民者巧也。”誠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做有實際益處的“有用”之事,因為這樣社會才能向前發(fā)展。但是一旦過于強調“有用”之用,便會陷入功利主義的深淵。明清以八股取士,天下學子非四書五經不學,人人皆求“有用”之利,以至于文化科技滯于泥潭之中,難以前進。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我們應知“無用”之利,在“有用”的大道上行走時,也應看見“無用”的星海,那點點微光也許就是未來的光耀。
“無用”是一種大智慧。正因為有人不同于眾人、另辟蹊徑,社會才有發(fā)展的希望。黑格爾曾說:“一個民族總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如果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事情,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边b想中古時代的歐洲大地,神學像陰霾一般遮蔽人心,而哥白尼卻醉心于無人問津的天文學,不懼教會淫威,提出了驚世駭俗的“日心說”。如果不是他追求“無用”之學,世界又怎會迎來科學的新生?因此,“無用”的背后實有大用,洞悉此理而為之不解追尋,人類才有希望。
我們雖遠眺星辰,但也不要遺忘腳下的道路?!坝杏谩迸c“無用”并不對立,我們唯有將兩者結合方能實現中華文明的振興。我們不以“有用”的異變“功利主義”為宗,也不必過分強調“無用”。“有用”之徑與“無用”之心相統(tǒng)一,共同助力于中國建設。
當下功利之風盛行,時代呼喚“無用”之心的回歸。從“崇理鄙文”到“經濟發(fā)展高于環(huán)境保護”,各種濁流侵蝕著人們的思想,導致疏于對文化對環(huán)境的重視保護。殊不知,兩者正是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我們青年應懷高遠之志,知“無用”之利,引“無用”之息壤填功利之洪流,讓“無用”與“有用”重新形成合力,共同拉動歷史車輪。
讓我們懷著一顆洞悉“無用”的心行走在漫漫塵路之中,這樣,人類才會擁有星光與希望。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芷蘭實驗學校2008班學生,指導老師:文雅】
點評
本文主旨鮮明,充滿了理性的思辨色彩。文章緊緊扣住“有用”和“無用”進行論述,對當今過分追求實用的功利主義思想進行了批判,指出其危害,號召青年學子在重“有用之用”的同時,也要注重“無用之用”,“身行‘有用’塵路”的同時也需“眼望‘無用’星空”。觀點鮮明突出,發(fā)人深省,論證完整深刻。
▲▲佳作二
以“無用”之基,筑“有用”之城
◎彭智麟
高考放榜,金榜題名,名列全省第四的鐘芳蓉選擇考古系引發(fā)爭議;人生規(guī)劃,萬般苦想,李棟梁愿從事純學術性數學研究卻被母親的現實論反駁,“無用”與“有用”的爭論是萬古長存之命題,我以為只有以“無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
“無用”乃“有用”之基礎,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在財富積累作為成功有為的代名詞的時代,考古在大家眼中確實為“無用”,殊不知,考古這一“無用”之事有助于尋華夏之源頭,乃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之“有用”之器;純學術性的數學研究看似毫“無用”處,殊不知,數學乃科技發(fā)展之本源,能推動物理、化學等領域協(xié)同進步,更能助力科技強國夢的實現,謂之“無用”者,乃不知其有大用。若無“無用”為基,何來“有用”之用,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用”之積累,必成“有用”之大用。5G的橫空出世,是無數人埋頭苦干、勤勤懇懇的成果,他們看似做著“無用”之事,實則鑄就了5G的誕生,讓中國速度領跑世界,讓其大展“有用”之光芒,“無用”乃默默無聲,“有用”乃震響世界。放“有用”之光彩,必有“無用”之于無聲角落??垂沤袢嗜酥臼浚和肋线汐@諾貝爾獎,大放“有用”之光彩,卻不知其數十載做了多少別人不屑的“無用”之事;原子彈在神州大地上大放“有用”之光彩,卻不知多少科研工作者隱姓埋名數十載,默默沉潛,做著世人不屑的“無用”之事。“有用”為“無用”之結果,影響世界,領跑世界,以無數之“無用”方筑成了“有用”之大用。
“無用”與“有用”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若無“無用”之積,便無“有用”之用。見“有用”之用,亦需想到其后之“無用”。楊倩因熱愛與追求,終實現了“天下誰能配白衣”的奧運首金夢;當代“愚公”毛相林因堅守與執(zhí)著,終實現了向“絕壁要天路”的全村脫貧夢;守衛(wèi)邊境的軍人以無畏的愛國理想筑起中國新的血肉長城。探其源頭是“無用”之積,望其所至是大用。
世人皆以“無用”不為用,卻不見“無用”之大用,鐘芳蓉與李棟梁深知:唯有以“無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讓我們匯“無用”“有用”二者之力量,創(chuàng)時代輝煌。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芷蘭實驗學校2008班學生,指導老師:文雅】
點評
這篇文章內容極具思辨性。開頭用精簡的語句回扣材料,并鮮明地提出“只有以‘無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的觀點,接著駁斥“無用論”的荒謬性,然后暢談“‘無用’之積累,必成‘有用’之大用”。全文層層深入,說理透徹,彰顯了作者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另外,排比敘例的運用也是本文的一大亮點,不僅增強了文章的議論氣勢,還讓文章內容更加充實,文采斐然。
【文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