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桃園路小學 孫 瓊
2017 年9 月開學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就拿到了嶄新的語文課本。新書發(fā)下來后,大家驚喜地發(fā)現(xiàn),它跟以往不同了,不再是蘇教版,而是換成了部編教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專家學者編寫的教材,新教材力圖在多種教材并存的情況下,充分發(fā)揮其示范作用,讓教材編寫質量逐步提升。
不難發(fā)現(xiàn),“部編本”的課文選篇在注重發(fā)揮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同時,更強調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文學性和經(jīng)典性。一年級課本中選編了文質兼美的課文,適宜低年級閱讀教學。同時,課本還適當兼顧時代性特征,選編的課文能讓學生感受到鮮明的時代特色。新課改實施以來,全國各地出現(xiàn)了多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但從編排的內容來看,都把人文性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而部編版教材更是突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特征。它還有一個最大的變化,即在一年級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這個板塊。在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讓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已成為必然。由此,如何在學好課內文章的同時,豐富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已經(jīng)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引導小學生喜歡閱讀,能夠從書本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并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詞語。在閱讀淺易的課文時,能夠就自己感興趣的人和事談談想法,表達真實的內心體驗。這樣有助于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的對話,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新的學習環(huán)境,語言感知能力普遍較弱,需要教師正確引導,而書本知識恰恰是最好的示范,加上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喜歡聽故事,這時就應該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閱讀課內和課外的童謠、兒歌和情節(jié)簡單的兒童故事,學生可以從書本的故事中洞察是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課內,有教師的積極引導,在課外,有家長的陪伴閱讀。這樣就會漸漸把學生引入課外閱讀的知識樂園,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會得到提高。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當一年級的孩子有了豐富的閱讀積累,造句或者看圖寫話寫文的時候就會思如泉涌、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學《四季》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春夏秋冬的不同風景。再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課文后,學生們都非常激動,恨不得馬上下雪。所以,在冬天的第一場雪后,讓學生用一兩句話寫寫自己看到并感受到的冬天景象。這時學生一下子就想到了語文書中的雪人形象,于是在家長的指導下又寫出了一些關于冬天的句子。由此可見,閱讀課外書籍應要求學生手腦并用、內外結合。
從新教材中不難發(fā)現(xiàn),閱讀教學除了要求教師做好“教讀”與“自讀”外,還要求做好“課外導讀”的引領。編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充分考慮到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閱讀少的客觀實際。比如,部編版一年級上下冊的語文整冊教材,除了現(xiàn)有課文以外,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中都編排了《和大人一起讀》這一內容,里面有兒歌或童謠《誰會飛》《小兔子乖乖》《剪窗花》《春節(jié)童謠》《誰和誰好》《孫悟空打妖怪》等,有故事或童話《小鳥念書》《小松鼠找花生》《拔蘿卜》《猴子撈月》《狐貍和烏鴉》等,有散文《陽光》《胖乎乎的小手》《夏夜多美》等。這樣的課外閱讀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童真與童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意識。每當學到《和大人一起讀》時,我們仿佛看到:孩子依著大人,大人摟著孩子,他們共同拿著一本書,一起念一行文字。這種親子閱讀帶來的美好感受,會成為孩子一生中美好的記憶。實踐證明,這樣的閱讀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了“我想讀,我要讀,我能讀”的良性循環(huán)。閱讀活動也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進入到無邊的知識海洋。
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教師要根據(jù)所選文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開展閱讀活動,這樣才能實現(xiàn)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需要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然而,一年級學生知識儲備較少,在課外閱讀時需要引導,所以,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內容簡單的讀物,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
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內容整合重組,根據(jù)所選文章的不同和篇幅的長短,選擇不同的閱讀指導方式。除了按照課文脈絡教會學生自由閱讀之外,還可以對課文進行改編,改成一問一答猜謎的方式,由同桌進行合作學習,一人問,一人答。例如,在學習兒童歌曲《我會飛》時,讓學生模仿動物的動作;在讀完《小兔子乖乖》后,引導他們邊讀邊做一些動作;在學習《拔蘿卜》時,讓學生演一演拔蘿卜的動作。這種讀一讀、唱一唱、演一演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對閱讀學習更感興趣。有的課文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讓學生有想象的空間。如《拔蘿卜》,文本故事講述到“小狗喊小貓來幫忙”,后面用了一個省略號,沒有接著往下寫,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這個故事續(xù)編下去:小貓立即過來幫忙,然而還是沒有拔動;老鼠也來了,用盡了力氣還是拔不動……“那么,后來怎么樣了?”這樣的拓展,激活了學生的想象思維,達到了把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沒有明確《和大人一起讀》中內容的學習要求之前,不可以要求家長指導孩子閱讀,否則編者的目的與本板塊的作用就難以實現(xiàn)。在指導閱讀《和大人一起讀》時,應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征,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并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孩子讀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導他們與家長談談閱讀感受,彼此交流思想,讓親子閱讀活動更有效。例如,學習完《春節(jié)童謠》一文(“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你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可以讓孩子與家長一起探討當今中國人的過年方式,看看這篇童謠講述的過年習俗與現(xiàn)在有哪些不同。從大人們的講述中,孩子們能夠了解到大人們小時候過年的情形,從而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長此以往,當學生有了理解課文的能力時,再安排學生去好好讀課外書,學生的閱讀就會變得更加快樂。低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欠缺,教師在推薦課外書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是童謠、兒歌或者情節(jié)簡單而又有趣的兒童故事。等到他們慢慢長大,閱讀能力漸漸提升的時候,再推薦一些童話或者寓言故事等。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努力踐行新課改的精神,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在注重課內閱讀的基礎上,指導開展力所能及的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日有所誦,形成語感,拓寬知識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