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建,金龍周,王 樸
(1. 松渤電器(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1323;2. 臨海市歐中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臨海 317005;3.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上海 200437)
圖1為螺母板零件,材料為HX340LAD高強度鍍鋅板,板厚為2.5 mm,是某汽車上的緊固連接件。該制件舊工藝是將螺母與沖壓件焊接在一起,所需工序多,焊接成本較高,表面粗糙,滿足不了大批量生產(chǎn)的需要。如有虛焊,將導致螺母與沖壓件在受力過程中松動、脫落,從而影響制件的質量。為滿足大批量的生產(chǎn)需求,本設計將焊接工藝改成拉深、鐓擠一體成型工藝,并用多工位級進模來沖壓,使沖壓出的制件外觀靈巧,而且拉深成型的強度大于焊接件的強度。
(a) 主視圖
(b) 立體圖
(c) 俯視圖
從圖1可以看出,制件內孔直徑為8.2 mm,沖壓后攻M10螺紋用,為確保螺紋的緊固強度,拉深部分設計成壁厚不均勻,即底部壁厚為3.4 mm,拉深件帶有7.2°的錐度(拉深R角與錐度連接處壁厚為3.88 mm),但制件料厚為2.5 mm,完成拉深壁厚大于板料的厚度,需經(jīng)過多次鐓擠成型工藝才能達成,因此拉深、鐓擠成型是該制件的成型難點。
在多工位級進模上完成該制件的沖壓成型,需經(jīng)過預切工藝切口→多次拉深→多次鐓擠→沖底孔→外形修邊→翻邊→彎曲→落料(制件與載體分離)等沖壓工藝。
該制件比較特殊,有拉深、鐓擠、翻邊及彎曲工藝,那么計算其毛坯要分3個步驟(先后順序不能對調),即彎曲展開計算→翻邊毛坯計算→拉深毛坯計算。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 彎曲展開計算。從圖1可以看出,該制件彎曲R角不規(guī)則,類似此形狀可以先按照彎曲工藝計算其展開尺寸[1],再參照經(jīng)驗值或試沖進行優(yōu)化,計算后的展開圖如圖2所示。
圖2 彎曲展開示意
2) 翻邊毛坯計算。翻邊展開尺寸可按相關資料的公式計算[2],或直接用相關的軟件展開即可,計算后的展開圖如圖3所示。
圖3 彎曲、翻邊展開示意
3) 拉深毛坯計算[3]。計算拉深毛坯尺寸前要先將凸緣處加上修邊余量,底部按拉深工藝作工藝補充,經(jīng)過加上修邊余量及優(yōu)化后,如圖4所示(凸緣部分修邊余量見圖示的陰影部分)。因該制件拉深壁厚不均勻,因此拉深毛坯按體積計算誤差較小,從資料查得、計算及優(yōu)化后的毛坯外形及相關尺寸如圖5所示。
圖4 計算拉深毛坯工藝示意
圖5 制件毛坯示意
拉深系數(shù)、各次拉深直徑及凸、凹模圓角半徑是拉深工藝中的重要參數(shù)[4],因此計算時要反復推敲及驗證才可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經(jīng)分析,該制件采用有工藝切口形式的連續(xù)拉深較為合理。以拉深用鋼板作為計算拉深系數(shù)的依據(jù),首次拉深就要留出凸緣,那么拉深系數(shù)可按帶凸緣筒形拉深件計算。從相關資料查得[5],首次拉深系數(shù)m1=0.56~0.60,以后各次拉深系數(shù)m2,m3, …,mn都為0.75~0.80。當該制件板料強度較高,因此拉深系數(shù)略取大些,經(jīng)過計算及結合實際經(jīng)驗值調整后的拉深系數(shù)、拉深直徑及凸、凹模圓角半徑如表1所示。從表1第8次拉深直徑可以看出,該工序的拉深直徑與制件的直徑相差較大(該工序的拉深直徑為半成品工序),制件的直徑要根據(jù)后面工序采用鐓擠及整形工藝來達到尺寸要求。
表1 拉深系數(shù)、拉深直徑及凸、凹模圓角半徑參數(shù)
如厚料拉深高度按薄料或理論計算,會導致拉深后各工序底部變薄的情況較為嚴重,甚至開裂及斷裂,通常各工序的拉深高度等于制件的高度,使每次拉深時多余的材料返回到凸緣處。該制件材料較厚,因此可以圖4中的拉深高度為基準,即各工序的拉深高度等于或高于圖4中的高度(拉深高度H=13.0 mm,不含料厚)。
對于制件板料厚度大于2.0 mm以上的拉深件,大多采用工藝伸縮帶來連接制件與載體[5]。通過在拉深過程中坯料和伸縮帶的變形,使毛坯能順利地流入到拉深凹模內(有利于材料塑性變形),而拉深后載體仍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不變形、不扭曲,便于送料,又能減少拉深的阻力,從而獲得較高的產(chǎn)品質量。根據(jù)制件拉深、翻邊及彎曲的成型特點,該制件采用一出二排列方式,其伸縮帶設計如圖6所示。結合實際,求得帶料寬度210.0 mm;步距82.5 mm。并在帶料兩側,兩個工位之間的余料處設有2個直徑為6.0 mm的導正銷孔。
圖6 伸縮帶一出二對排排列方式示意
排樣設計是多工位級進模設計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確保能沖壓出合格制件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模具結構,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材料利用率,保證帶料傳遞的穩(wěn)定性等[6]都是在排樣時要考慮的。該制件沖壓工藝比較復雜,有拉深、鐓擠、翻邊及彎曲等工序[7]。排樣如圖7所示,共分為26個工位,具體工位安排如下: 工位①沖導正銷孔、預切中部外形廢料;工位②、 ③預切外形廢料;工位④空工位;工位⑤首次拉深;工位⑥空工位;工位⑦二次拉深;工位⑧三次拉深;工位⑨四次拉深;工位⑩五次拉深;工位六次拉深;工位七次拉深;工位八次拉深;工位第1次鐓擠;工位沖底孔;工位第2次鐓擠;工位第3次鐓擠、沖中部導正銷孔;工位第4次鐓擠;工位、精切外形廢料;工位空工位;工位翻邊;工位空工位;工位彎曲;工位空工位;工位制件與載體分離。
①沖導正銷孔、預切中部外形廢料;②、③預切外形廢料;④空工位;⑤首次拉深;⑥空工位;⑦二次拉深;⑧三次拉深;⑨四次拉深;⑩五次拉深;六次拉深;七次拉深; 八次拉深;第1次鐓擠;沖底孔;第2次鐓擠;第3次鐓擠、沖中部導正銷孔;第4次鐓擠;、精切外形廢料;空工位;翻邊;空工位;彎曲;空工位; 制件與載體分離圖7 排樣示意
螺母板多工位級進模結構如圖8所示,該模具結構復雜,設計巧妙。最大外形長為2 300 mm,寬為750 mm,閉合高度為470 mm。為防止模板變形,方便維修及拆裝等,此模具為多組模板組合成一副較大的多工位級進模。上模部分(上墊板、凸模固定板、卸料板墊板及卸料板)由7組模板組合而成;下模部分(固定板、下墊板)由5組模板組合而成。
1) 為確保上、下模在沖壓時能很好地對準定位。該模具在模座及各組模板上均設計了導柱、導套對準定位,即上、下模座設計4套?63 mm的鋼球導柱、導套;每組模板各設計4套?20 mm的小導柱、小導套。
2) 卸料結構設計[8]。該模具第一、二、五、六、七組卸料板在沖壓時起壓料作用,當沖壓完成,在模具回程時起卸料作用;而第三、四組卸料板起卸料及部分凸緣整形作用。其動作是: 當上模下行時,利用下模設置的反推桿(圖中未畫出)先將卸料板頂起,支撐住,上模繼續(xù)下行,凸模逐漸露出卸料板,對各工序進行拉深及鐓擠工作;模具閉合時,卸料板將各工序件的凸緣處整平,模具回程,卸料板將包在各凸模上的工序件卸下。
3) 導正銷孔設計[9]。該模具的導正銷孔分別在工位①和工位上沖切出,工位②~依靠兩邊載體上的導正銷孔精確定位。從排樣圖或模具結構圖中可以看出,在工位將兩邊載體及外形廢料沖切后,工位~在沖壓過程中只能依靠中間的導正銷孔精確定位。在工位②沖切出時,經(jīng)過多次拉深及鐓擠,由于坯料的不規(guī)則變形,會導致此導正銷孔變形或移位等,那么后續(xù)成型及沖裁帶料起不到精確定位作用。
5) 為提高拉深凸、凹模的耐磨性能,延長模具使用壽命,該模具拉深凹模采用一勝百V4E(VANADIS 4 EXTRA)制作,熱處理硬度61~63HRC;拉深凸模采用SKH51制造,熱處理硬度60~62HRC。
1-彈簧;2-螺釘;3-下墊板;4-下模固定板;5-鐓擠前工序件(稱坯件);6-鐓擠凸模;7-整凸緣凸模;8-螺釘;9-上模座;10-上墊板;11-凸模固定板;12-卸料板墊板;13-卸料板;14-鐓擠后工序件;15-鐓擠凹模;16-等高套筒;17-墊圈;18-下模座;19-螺塞圖9 第1次鐓擠結構示意
7) 檢測裝置設計。從圖8可以看出,該模具的后端設置有檢測裝置組件[11]41。其工作原理是: 當帶料即將送料結束時,帶料末端的制件將檢測裝置的T形圓柱銷從左往右推,使T形圓柱銷的尾部感應到感應開關,當感應開關接收到信號時,壓力機連續(xù)工作。反之,如感應開關未接收到信號,證明帶料沒有送料到位,此時壓力機即自動停止工作,對模具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在壓力為3 000 kN的閉式壓力機上進行試沖,模具及制件實物如圖10所示。經(jīng)過大批量生產(chǎn)驗證,沖壓平均速度可達到40 件/min。試驗結果表明: 該制件采用一出二連續(xù)拉深、鐓擠、翻邊及彎曲工藝的多工位級進模設計,合理可行,滿足了大批量生產(chǎn)的需求。
(a) 模具實物
(b) 制件實物
1) 該螺母板模結構復雜,采用8次拉深、4次鐓擠、翻邊及彎曲等26個工位組合成一副較大的多工位級進模,前后沖壓工藝安排合理有序,即先預切工藝切口,方便后續(xù)拉深,拉深結束后再進行鐓擠,接下來進行翻邊及彎曲等成型工作,全部成型結束后分離制件與載體。
2) 為防止模板變形,方便維修、調試及拆裝,此模具由多組模板組合成,因此對設計、制造的要求較高。
3) 從制件圖中可以看出,該制件壁厚不均勻,筒體最小的壁厚也大于板料的厚度,而且?guī)в?.2°的錐度,因此該模具采用先拉深后鐓擠的成型工藝,很好地解決了筒壁增厚的難題。
4) 該模具結構新穎、合理、可靠,沖壓出的制件質量穩(wěn)定、生產(chǎn)效率高。經(jīng)過多年的生產(chǎn)驗證得知,采用一出二排列的多工位級進模生產(chǎn)是合理可行的,滿足了大批量生產(chǎn)的需求。既能夠獲得較高的產(chǎn)品質量和生產(chǎn)效率,又能夠減小設備投資,降低產(chǎn)品成本,有效地提高了經(jīng)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