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獻任? 點睛師:吳小蟲
點睛前:
一遇秋風就慈悲的
還有田里低垂的作物
以及彎腰耕耘的農人
他們以一低再低的姿態(tài)
向養(yǎng)育他們的這片土地鞠躬
秋風是不懂得慈悲的
它帶來秋雨,掃蕩一切世俗的塵埃
白露為霜,雁陣寒
一陣緊似一陣的薄涼
農人加緊收獲的步伐
稻子,高粱,紅薯,油茶
顆粒歸倉,顆粒歸倉
高坡上的柿子樹點亮一盞盞燈籠
照亮農人晚歸的路
點睛后:
一遇秋風就慈悲的
還有田里低垂的作物
以及彎腰耕耘的農人
他們以一低再低的姿態(tài)
向養(yǎng)育他們的這片土地鞠躬
秋風是不懂得慈悲的
它帶來秋雨
掃蕩一切世俗的塵埃
白露為霜,雁陣寒
一陣緊似一陣的薄涼
農人加緊收獲的步伐
稻子,高粱,紅薯,油茶
顆粒歸倉,顆粒歸倉
高坡上的柿子樹
點亮一盞盞燈籠
照亮農人晚歸的路
點睛師評論:
這首詩作第一句就有概念先行的嫌疑,“慈悲”應是感受力、物象,是風吹在臉上,雨落在心里。第二,“慈悲”不等同于詩中的“低垂”“一低再低”“鞠躬”。我們可以敘寫事物的發(fā)展,但無需生套概念。整體看,第一節(jié)不錯。第二節(jié)中的“慈悲”用的妥帖,表現秋之肅殺、寒涼。過渡平穩(wěn)。第三節(jié)最后兩句點睛,但也有點陳舊,缺乏新意。
好的詩,應該有亮點,或是語言,或是視角,或是某個細節(jié)……好的詩,也跟果實一樣,有一個看不到的“核”。她一直在,只等我們去咬開,并在某個瞬間感受到了那種大地給予的“堅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