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蕾,劉星辰,王 芳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婦產科,河南 信陽 464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育齡女性常見疾病,其侵襲性及復發(fā)性高,臨床表現(xiàn)以月經異常、痛經及盆腔痛等癥狀為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相關文獻表明,由于該病發(fā)病初期無特異性癥狀,隨著病程進展,會對患者的生殖能力有較大影響,不孕率可高達40%[2]。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以腹腔鏡手術為主,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該病具有著遠處轉移的能力,因此術后復發(fā)率較高,而術后通過米非司酮輔助治療能一定程度上預防術后復發(fā),但患者耐受度較差,且易引發(fā)諸多不良反應,進而影響整體治療效果[3]。復宮寧顆粒常用于經期延長、月經過多等病癥的治療,療效確切[4]。筆者用復宮寧顆粒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8例,均為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9例。研究組年齡23~41歲,平均(31.73±5.84)歲;病程1~7年,平均(4.13±2.96)年;EMT分期為Ⅰ期21例,Ⅱ期19例,Ⅲ期9例。對照組年齡23~40歲,平均(31.85±5.86)歲;病程2~6年,平均(4.06±2.87)年;EMT分期為Ⅰ期20例,Ⅱ期18例,Ⅲ期1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婦科學》[5]中的診斷標準,主癥為經行腰腹疼痛,腰骶脹痛;次癥為頭暈失眠,大便頻,舌淡黯苔薄,脈沉細。西醫(yī)診斷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治指南》[6]中的診斷標準,表現(xiàn)為月經異常、痛經及盆腔痛等癥狀。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經宮腔鏡病理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③美國生殖醫(yī)學學會EMT分期Ⅰ~Ⅲ期;④患者及家屬簽署自愿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子宮肌瘤、盆腔炎癥;②近期服用過激素類藥物;③合并自身免疫性、凝血功能障礙;④過敏體質及對藥物過敏。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醫(yī)生行腹腔鏡手術,術后進行創(chuàng)面涂抹防黏液、采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抗感染及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護理及治療,兩組手術方法、術后常規(guī)護理及治療方法均一致。
兩組術后月經來潮第1天給予米非司酮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141)口服,1次25mg,日3次,月經結束時停服。
研究組加用復宮寧顆粒(菟絲子、莪術、三棱、紅花等)。每天服用1次復宮寧顆粒(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141)。
兩組治療時間均為3個月。
血清VEGF、CA125水平:采集空腹靜脈血5mL,血清VEGF、CA125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
中醫(yī)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對陰部空墜、頭暈失眠、大便質稀、舌質、脈象等癥狀進行評分,滿分3分,其中0分表示無癥狀,1分表示癥狀基本改善,2分表示癥狀有所減輕,4分表示癥狀未改善或加重,總分即為中醫(yī)證候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發(fā)生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及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復發(fā)率觀察:治療1年,通過電話隨訪統(tǒng)計復發(fā)情況。
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的相關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盆腔超聲顯示包塊完全消失。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盆腔超聲顯示包塊縮小1/3。無效:臨床癥狀沒有好轉甚至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CA125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CA125水平比較 (ng/mL,±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VEGF、CA125水平比較 (ng/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VEGF CA125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9 33.17±3.63 19.87±2.94*39.52±6.43 20.66±5.46*研究組 49 33.10±3.69 7.76±2.34*39.41±6.54 14.47±4.76*t 0.54 9.51 1.23 9.64 P 0.59 0.00 0.22 0.00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9 18.44±4.21 12.37±2.71 7.64 0.00研究組 49 18.51±4.29 8.84±2.39 9.78 0.00 t 0.49 7.10 P 0.62 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治療期間對照組發(fā)生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及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的人數(shù)分別為7例、6例、7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82%;研究組所對應不良反應發(fā)生人數(shù)分別為2例、1例、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20%;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χ2=6.78,P=0.00)。
兩組復發(fā)率觀察。治療1年后對照組復發(fā)6例,復發(fā)率為12.24%;研究組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2.04%;復發(fā)率研究組較對照組低(χ2=4.38,P=0.03)。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內膜在子宮腔以外的地方生長,目前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發(fā)病機制尚無明確結論,該病發(fā)生主要與卵巢功能異常有關,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極大。據(jù)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該病屬于一種激素依賴性疾病,目前治療難度較大,臨床治療方法以激素藥物為主,米非司酮片屬合成甾體激素,其能夠與孕酮相結合,調節(jié)血清性激素水平,不僅能引起子宮內膜萎縮,還可抑制卵泡的發(fā)育,進而達到降低復發(fā)率,緩解痛經癥狀。
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中醫(yī)“月經不調”、“癥瘕”等范疇。病性為本虛標實,腎虛為本,血瘀為標。發(fā)生與腎氣衰退有關,腎氣虛弱則沖任不調,不能鼓舞氣血,陽虛不能溫熙沖任、胞宮為其基本病機,陽氣不足,失于溫化,氣血失暢,虛寒滯血,久之不通則發(fā)為疼痛。多次宮腔手術操作,瘀血積聚,日久化熱,沖任失于流暢。故治則以散結祛瘀、消癥化痰為主。復宮寧顆粒方中三棱氣味俱淡,微有辛味,具有破血行氣之功。紅花具增強活血化瘀之效;菟絲子有補益肝腎之用。莪術味微苦,氣微香,為化瘀血之要藥,具行氣破血、消積止痛之妙。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補益肝腎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莪術不僅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jié)免疫功能,還具有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三棱常用以治療婦女血脈不調,具有抗凝防血栓、增加身體免疫力的作用;紅花能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效果;菟絲子具有提高免疫力,調節(jié)心血管的作用。研究結果示,復宮寧顆粒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的總有效率較單用米非司酮治療高,且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更低,說明復宮寧顆粒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顯著且安全性好,能有效改善陰部空墜、頭暈失眠、大便質稀等癥狀。分析原因可能是復宮寧顆粒方中所含藥物具有抗凝防血栓、增加身體免疫力、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進而達到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
相關文獻指出,VEGF、CA125等指標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8]。其中CAl25為高分子量糖蛋白抗原,在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其不僅可評估子宮內膜異位癥復發(fā)狀態(tài),還可評價該病病情的嚴重程度及治療預后;VEGF是一種具有高度特異性的細胞因子,其通過增加血管通透性,進而促進組織血管生成。故改善VEGF、CA125水平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關鍵。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個月兩組VEGF、CA125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更低,提示復宮寧顆粒能調控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復宮寧顆粒成分包含山菟絲子、莪術、三棱、紅花等配伍重在活血化瘀、補益肝腎,可擴張血管平滑肌、改善內循環(huán),最終達到調控血清細胞因子的效果。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1年研究組復發(fā)率較對照組更低,說明復宮寧顆粒聯(lián)合米非司酮能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復發(fā)。
綜上所述,復宮寧顆粒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較好且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還能改善血清VEGF、CA125水平,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