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景,楊 燕
(1.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重慶 400080;2.重慶市九龍坡區(qū)婦幼保健院中醫(yī)科,重慶 400080)
慢性胃炎多由于幽門螺桿菌(Hp)感染所致,陽性率為50%~80%[1]。主要表現(xiàn)為胃黏膜水腫、黏膜糜爛以及充血等情況,常規(guī)治療,病情可緩解,但復(fù)發(fā)率較高[1]。本研究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濕熱蘊脾證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患者,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5~62歲,平均(43.58±8.97)歲;病程1~11年,平均(7.46±3.46)年;非萎縮性胃炎18例,萎縮性胃炎12例,Hp陽性2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4~61歲,平均(43.16±8.69)歲;病程1~12年,平均(7.52±3.51)年;非萎縮性胃炎16例,萎縮性胃炎14例,Hp陽性2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參考《慢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2]。①內(nèi)鏡檢查。分為非萎縮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在內(nèi)鏡下可見黏膜紅斑、出血、斑塊、粗糙或伴水腫,充血滲出為非萎縮性胃炎;在內(nèi)鏡下見黏膜紅白相間,且以白相為主,皺襞變平或消失,部分黏膜血管顯露,并伴有黏膜顆?;蚪Y(jié)節(jié)為萎縮性胃炎??赡馨橛心懼戳?、糜爛、黏膜出血等。②病理診斷。胃黏膜活檢顯示有固有腺體,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沒有則為非萎縮性胃炎。中醫(yī)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3]辨證為濕熱蘊脾證,主癥為脘腹痞滿、疼痛,餐后加重,便溏不爽,小便短黃。次癥為食少納呆、惡心欲吐、口苦、口臭,精神倦怠,舌紅苔黃膩,脈儒數(shù)。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年齡18至80歲;③對研究藥物無過敏史,依從性好;④知情同意并簽字確認。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辨證不屬于濕熱蘊脾證;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颊?,合并全身器質(zhì)性病變;④有精神疾??;⑤正在服用抑酸藥、抗酸藥、胃黏膜保護藥等;⑥妊娠期或哺乳期;⑦依從性差。
對照組用西醫(yī)四聯(lián)療法治療,觀察組Hp陰性者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Hp陽性者用四聯(lián)療法聯(lián)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
西醫(yī)四聯(lián)療法:雷貝拉唑鈉腸溶片[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091]10mg;枸櫞酸鉍鉀膠囊(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20098)0.6g,飯前30min口服,早晚各1次。阿莫西林膠囊(珠海聯(lián)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國藥準字H20003263)1g,克拉霉素分散片[海潤(秦皇島)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207]0.5g,飯后30min口服,早晚各1次。連用14天。
半夏瀉心湯加減。藥用半夏15g,黃芩15g,黨參15g,香附15g,黃連10g,大棗6枚,木香10g,藿香10g,佛手10g,檳榔10g,干姜6g,甘草3g。舌苔滑膩加茯苓15g、白豆蔻10g,胃脘泛酸加烏賊骨20g、煅瓦楞子20g、白及15g,納差加麥芽10g、谷芽10g,胃黏膜糜爛加丹皮15g,腸鳴加萊菔子15g、枳實10g。日1劑,水煎3次,3煎合1煎,每次服200mL,分早晚3次服用。持續(xù)治療1個月。
觀察Hp陽性率(14C呼氣測定),并計算Hp根除率。中醫(yī)臨床證候,主癥為胃脘痛、上腹痞滿、大便溏,次癥為食少納呆、惡心欲吐、精神倦怠等,主癥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次癥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舌脈不計分,癥狀越嚴重積分越高。
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3]。顯效:胃脘痛消失,其他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消失,療效指數(shù)大于等于70%。有效:胃脘痛明顯好轉(zhuǎn),其他臨床癥狀、陽性體征明顯好轉(zhuǎn),療效指數(shù)在30%~69%。無效:胃脘痛無明顯改善,甚至逐漸加重,臨床癥狀、陽性體征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shù)小于29%。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主癥癥狀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主癥癥狀積分比較 (分,±s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主癥癥狀積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胃脘痛 上腹痞滿 大便溏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67±0.29 1.23±0.04 4.59±0.41 1.21±0.06 4.42±0.31 1.25±0.07對照組 30 4.60±0.32 2.94±0.11 4.56±0.39 2.79±0.09 4.40±0.28 2.97±0.11 t 0.888 80.020 0.290 80.006 0.262 72.254 P 0.378 0.000 0.773 0.000 0.794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Hp根除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Hp根除情況比較 例(%)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門螺桿菌引發(fā),幽門螺桿菌在胃的幽門生長,主要定植于胃黏膜胃小凹中,是多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誘因[4]。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在感染后,如不進行根除或根除失敗,將會繼續(xù)攜帶,且無自愈性。用四聯(lián)療法治療Hp效果較好[5-7]。
慢性胃炎屬于中醫(yī)“胃脘痛”“痞滿”范疇。多為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飲酒無度,造成脾胃失調(diào),氣機逆亂、濕遏熱伏,肝失疏泄,最終導(dǎo)致濕熱蘊結(jié)于肺。 治當祛濕除熱,理氣和胃,調(diào)節(jié)氣機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雜病論》,其方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8]。半夏瀉心湯加減方中半夏散結(jié)除痞、降逆和胃,半夏干姜合用補中益氣、除中焦之濕,香附疏肝理氣。黨參、大棗、甘草防黃芩、黃連之苦寒傷陽,又可制約半夏、干姜之辛熱傷陰,補中焦之虛、扶正祛邪、健脾化濕、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可理氣和中、散結(jié)除痞、扶正祛邪、祛濕除熱、標本兼治。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濕熱蘊脾證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