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元樸, 陳歷俊, 陳樹興, 趙軍英
(1 河南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 河南洛陽471023 2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母嬰乳品健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乳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母乳研究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 北京100163)
唾液酸(Sialic acids, SA),又稱神經氨酸,是一類含有9 碳的酸性氨基糖[1],最早由Blix 等[2]用弱酸水解方法從唾液腺黏蛋白中提取分離得到,主要在糖蛋白和糖脂的末端以短鏈殘基的形式存在[3]。 唾液酸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各種生物體中,在哺乳動物的腦、乳、血液和神經組織黏蛋白中含量較高[4],積極參與體內蛋白水解保護、細胞識別、生殖、感染、免疫和認知發(fā)育等生物學作用[5]。
唾液酸在大腦中含量最高, 是神經節(jié)苷脂在結構和功能上的重要組成成分, 對促進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的產生和發(fā)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母乳是嬰幼兒營養(yǎng)的主要來源, 其中含量豐富的唾液酸更是對嬰幼兒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起到重要作用。以牛乳為基礎的嬰幼兒配方粉作為母乳的代替品,其營養(yǎng)和健康受到很多關注。 然而,由于牛乳中的唾液酸含量和結構與母乳差異較大[7-8],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在認知發(fā)育方面的總體認知得分高于嬰兒配方奶粉喂養(yǎng)[9]。 鑒于此,唾液酸在嬰幼兒配方粉中的應用需得到關注[10]。
傳統(tǒng)的唾液酸生產方法主要包括天然原料提取法[11-12]、化學合成法[13]、多聚物分解法、酶及固定化酶法和微生物發(fā)酵法等, 這些方法均有一定缺陷,如唾液酸含量低,后期分離純化困難,所需合成原料價格昂貴和污染環(huán)境等, 需要探索新的能夠實現(xiàn)產業(yè)化的唾液酸生產方法[14]。
唾液酸因眾多功能特性以及在母嬰食品中應用的廣泛性而備受關注。 本文綜述目前有關唾液酸在乳中的結構與分布、營養(yǎng)功能、制備方法以及在食品尤其是母嬰食品中的應用現(xiàn)狀, 并展望其未來發(fā)展趨勢。
唾液酸是一類神經氨酸家族中的氮或氧基取代衍生物,是具有吡喃糖結構的酸性氨基糖,系統(tǒng)命名為5-氨基-3,5-二脫氧-D-甘油-D-半乳壬酮糖[1],由于具有9-碳骨架和α-酮酸的功能,使其具有強烈的酸性(pKa=2.6)[15]。 根據5 號碳上不同的連接基團, 構成了不同的唾液酸衍生物。 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唾液酸有50 多種[16],常見的結構為N-乙酰神經氨酸 (N-Acetylneuraminic acid,Neu5Ac,圖1a)、N-羥乙酰神經氨酸(N-Glycolylneuraminic acid, Neu5Gc, 圖1b)、3-脫氧-D-甘油-D-半乳壬酮糖 (Ketodeoxynonulosonic acid,KDN,圖1c)和神經氨酸(Neuraminic acid, Neu,圖1d)。 Neu5Ac 和Neu5Gc 是其中最主要的2 種化合物,唾液酸家族中99%都以兩者的形式存在,通常以α-糖苷的形式位于非還原性寡聚糖、糖蛋白和糖脂的末端[17]。
圖1 Neu5Ac(a)、Neu5Gc(b)、KDN(c)和Neu(d)的結構式Fig.1 Structural formula of Neu5Ac (a), Neu5Gc (b), KDN (c) and Neu (d)
由表1 可知, 母乳中的總唾液酸含量明顯高于牛乳和嬰兒配方粉。 Wang 等[18]的研究中,采集20 名足月母親和14 個早產母親在哺乳期的4 個階段(初乳、過渡乳、1月期、3月期)的母乳進行采集,并且對比了21 種不同的嬰兒配方粉,結果顯示,初乳中的唾液酸含量最高【(1 669.51±69.56)mg/L】,且隨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在3 個月后下降了將近80%, 并且大多數配方中唾液酸含量均低于成熟母乳中唾液酸含量的25%(P <0.01)。Kawakami[19]對日本2 000 多位產后母親3~16 個月的母乳進行了檢測, 唾液酸含量從第3~5 天的1 606.57 mg/L 下降到120~240 天的341.19 mg/L。在牛乳中唾液酸的動態(tài)檢測中[20],牛乳的初乳、成熟乳、末乳中唾液酸的含量為445.95,66.33,46.68 mg/L。由于生產所用到的乳源不同,嬰兒配方粉中唾液酸的含量差異明顯,在71~225 μg/g 之間。
表1 乳及乳制品中唾液酸的含量Table 1 Contents of sialic acid in milk and dairy products
乳中的唾液酸主要以結合形式存在, 以蛋白質結合唾液酸和低聚糖結合唾液酸為主, 還有少量唾液酸以脂質結合和游離形式存在。 低聚糖結合唾液酸是母乳中的重要營養(yǎng)素之一,Wang 等[35]報道了40 多種不同的唾液酸低聚糖的結構,并且鑒定了其中的50%, 主要為唾液酸乳糖-N-四糖c、6'-唾液酸和二唾液酸-N-四糖。Coppa 等[36]的研究表明初乳中這3 種糖的質量濃度分別為1 050,590,800 mg/L,泌乳90 d 時分別為120,240,630 mg/L。 母乳和牛乳中不同結合形式唾液酸的含量如表2 所示, 母乳中低聚糖結合唾液酸約占唾液酸總量的73%, 而牛乳中主要以蛋白質結合唾液酸為主,占70%,低聚糖結合唾液酸只占牛乳唾液酸總量的28%。 母乳中唾液酸含量多于牛乳主要是由兩種乳中糖蛋白和低聚糖的數量不同導致的。在泌乳初期,母乳乳清蛋白與酪蛋白的比例為9∶1,隨著時間的增加,酪蛋白濃度逐漸升高,導致酪蛋白占總蛋白的比例發(fā)生改變,最后穩(wěn)定在6∶4 左右, 而酪蛋白是成熟母乳中蛋白質結合唾液酸的主要來源, 因此蛋白質結合唾液酸在整個泌乳過程中都會隨酪蛋白發(fā)生變化[35]。 母乳低聚糖結合唾液酸占低聚糖總量的60%~70%,雖然這一比例在整個泌乳過程比較穩(wěn)定, 但總量隨著泌乳時間的變化逐漸減少。
表2 母乳與牛乳中唾液酸的結合形式分布Table 2 Distribution of sialic acid binding forms in human milk and milk
母乳中唾液酸的結構僅由Neu5Ac 組成,而牛乳中同時含有Neu5Ac 和Neu5Gc[23],然而Lacomba 等[37]和Quin 等[38]的報道顯示,能夠在母乳樣本中檢測到Neu5Gc,這可能跟母親的飲食攝入有關。 Puente 等[39]的結果表明,牛初乳中Neu5Gc含量較高(占唾液酸總量的32%),直到第1 個月底才開始下降。Tang 等[40]的報告顯示,牛乳中含有(16.8±8.1)mg/L Neu5Ac 和 (5.295±5.135)mg/L Neu5Gc。
唾液酸在生物體內具有多種生理功能, 如促進胎兒及嬰兒大腦發(fā)育、增強嬰兒認知能力、抗病毒和促進礦物質和維生素吸收等, 而不同的生理功能主要由唾液酸的存在位置和結合形式決定。
妊娠期是女性較為特殊的時期, 在這期間為了適應胎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母親身體各系統(tǒng)會進行一系列的生理變化。 母體和胎兒之間會通過胎盤進行物質交換, 此時母體會通過自身的代謝和營養(yǎng)對胎兒的生長發(fā)育產生影響[41]。 健康孕婦血清和紅細胞膜中的唾液酸濃度隨著妊娠的進展顯著升高,并持續(xù)到產后12 周[42]。 Nemansky 等[43]的研究認為這種升高可能與血清總唾液酸水平的升高有關, 因此推測這些變化與人胎盤中發(fā)現(xiàn)的唾液酸轉移酶活性有關, 也可能與胎兒發(fā)育過程中對唾液酸的需求增加有關。 胎盤組織中唾液酸的減少或缺乏可能導致胎盤功能的降低, 影響胎盤血管的發(fā)育, 從而影響母體與胎兒之間的氣體和代謝物交換, 這可能對胎兒的生長發(fā)育產生負面影響[44]。 不同妊娠期血液中的唾液酸含量不同,表明母親過量合成唾液酸并通過胎盤提供給7~9個月的胎兒,以供其生長發(fā)育所需[45]。 Briese 等[46]檢測了126 例孕晚期孕婦的母血、 胎盤后血和臍帶血中總唾液酸的濃度, 結果顯示母血與胎盤后血、母血與臍帶血之間均呈顯著正相關(P<0.01),這表明母體是胎兒唾液酸的主要來源, 通過胎盤的傳遞,對胎兒在妊娠晚期的生長發(fā)育作出貢獻。
研究表明, 外源唾液酸的攝入可提高妊娠期血液中唾液酸含量[47],孕期食用充足的唾液酸是胎兒唾液酸來源的重要保證。 從食物中唾液酸的調查結果顯示,雞蛋、燕窩、魚卵和牛乳中富含唾液酸, 其次是畜肉類, 因此在妊娠期攝入以上食物,可能對嬰兒的大腦發(fā)育產生積極影響。
唾液酸在哺乳動物神經細胞中含量最高,比其它細胞高20 倍,其中65%的唾液酸與神經節(jié)苷脂結合(以低聚糖形式結合),32%與糖蛋白結合,還有少部分以游離的形式存在, 這些唾液酸能夠參與神經遞質的運動、釋放和改變突觸形狀,促進神經細胞的分化、發(fā)育和再生[6,46],在性別方面沒有差異性,并且其含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48],唾液酸的這些功能對嬰兒生長發(fā)育尤為重要。 唾液酸的合成是在肝臟中進行的, 而此時嬰幼兒體內的器官還未發(fā)育成熟, 合成的唾液酸難以滿足腦部發(fā)育的需求, 因此如何提升嬰兒唾液酸的外源性攝入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大多數關于唾液酸作為飲食補充劑的研究主要在嚙齒類動物和新生豬仔上進行。Ulrich 等[49]對大鼠的幼鼠靜脈注射一種輻射標記過的唾液酸乳糖, 結果顯示6 h 后30%被保留在組織中,3%在大腦中,其余部分被迅速消化吸收;Morgan 等[50]對12日齡幼鼠注射放射性標記Neu5Ac 2 h 后發(fā)現(xiàn),80%的Neu5Ac 結合在突觸體部分, 這些結果表明血清白蛋白可能在神經節(jié)苷脂穿過血腦屏障的運輸中起作用, 這意味著血液中與神經節(jié)苷脂結合的唾液酸可能被大腦利用。 對孕鼠進行Neu5Ac 灌胃,發(fā)現(xiàn)Neu5Ac 能夠提升子代鼠的學習記憶能力, 并且經過檢測發(fā)現(xiàn)子代鼠腦中的唾液酸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51];Morgan 等[50]的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 并且表明大鼠的學習能力與補充唾液酸的含量呈正相關。 有研究表明對大鼠補充從燕窩[11](主要為蛋白結合唾液酸和游離唾液酸)或雞蛋殼膜[12](主要為蛋白結合唾液酸)中提取出的唾液酸, 都能夠提升大鼠的空間學習記憶能力。推測孕期和泌乳期母鼠攝入游離唾液酸后,會導致其乳汁中的唾液酸含量上升, 子代大鼠間接補充唾液酸,從而提升其學習記憶能力[51]。Wang等[52]的研究表明,由于胎鼠體內不能產生唾液酸,孕鼠體內的唾液酸會通過胎盤進入胎鼠, 以保證其生長發(fā)育, 此時胎盤就起著調節(jié)母體和胎兒之間唾液酸含量平衡的作用, 然而這其中的機制尚不清楚。由此可知,外源性游離、糖結合、蛋白結合的唾液酸均能發(fā)揮功能, 主要通過影響大鼠孕期和泌乳期胎盤的調節(jié)和乳汁唾液酸的含量, 最終影響到幼鼠腦部唾液酸的含量, 從而促進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提升幼鼠的學習記憶能力,然而游離和不同結合形式的唾液酸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由于大多數對鼠的研究都是在其斷奶后進行, 大腦的發(fā)育已經接近完成,此時唾液酸的干預已晚,因此嚙齒類動物模型對于探究唾液酸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豬仔的腦結構和功能更接近于人類嬰兒,消化系統(tǒng)與人類嬰兒有相似的生理和解剖結構,并具有相似的營養(yǎng)需求, 使得仔豬更適合于深入分析人類的學習和記憶水平。 Wang 等[52]的研究表明,增加豬飲食中外源性游離唾液酸的攝入,能夠提升其大腦組織中的唾液酸含量,豬體內與認知、記憶有關基因的表達也會增加, 從而提升了豬的學習記憶能力。
由此推測, 對嬰幼兒增加唾液酸的外源性攝入,可能提升其智力發(fā)育水平和認知能力,這一點在母乳喂養(yǎng)和嬰兒配方粉喂養(yǎng)的臨床比較中得到驗證。在5 個月完全母乳喂養(yǎng)的研究中,足月和早產嬰兒體內的唾液酸總量幾乎是配方粉喂養(yǎng)嬰兒的兩倍[53],母乳中唾液酸濃度相對較高的事實也表明, 大腦生長對唾液酸的需求比嬰兒體內生物合成所能提供的更大。這一結果與Wang 等[54]研究一致,在猝死嬰兒腦樣本(1~38 周)中測定唾液酸含量, 發(fā)現(xiàn)母乳喂養(yǎng)嬰兒腦中神經節(jié)苷脂結合和蛋白質結合唾液酸濃度分別比配方奶嬰兒高32%和22%(P<0.01)。 母乳喂養(yǎng)的動物(哺乳動物)大腦中總唾液酸的含量通常高于其它脊椎動物,因此母乳中唾液酸被認為是嬰幼兒最好的條件營養(yǎng)物之一[55]。 通過給幼齡嬰兒攝入含唾液酸高的配方奶粉[56],能提高其血清中神經節(jié)苷脂的含量,對嬰兒的認知和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研究表明[57]細胞表面糖蛋白和糖脂末端的唾液酸,既能夠作為抗原的識別位點,也能掩蔽識別位點。唾液酸通過屏蔽識別位點,使抗原等識別位點成為抗識別劑, 從而保護細胞不受免疫系統(tǒng)攻擊。 然而,流感病毒上的唾液酸酶,可以屏蔽細胞的抗原位點, 使細胞認為病毒是免疫系統(tǒng)的一部分,從而削弱免疫反應能力,這些機制的闡明對制定治療方案和預防策略有很大幫助[58]。
唾液酸能夠促進細胞表面分泌黏液, 有助于保護上皮免受有害物質和病原體的侵害。 外源性唾液酸還具有增強腸道抗病毒和排毒的功能。 食品中的唾液酸進入腸道后, 由于其特殊結構不能夠被消化系統(tǒng)降解, 形成的多肽結合物能夠與腸道內的致病菌、毒素等競爭結合到腸細胞表面,進而阻止致病菌、毒素等與腸道細胞結合[59]。
唾液酸具有電負性, 能夠與腸道內的正電荷如Ca2+等礦物質及一些維生素結合, 增強腸道對這些物質的吸收利用能力, 唾液酸的電負性還能夠使血液中的細胞之間相互排斥, 從而減少了血液循環(huán)中不必要的細胞相互作用[60],因此外源性唾液酸具有提升機體的營養(yǎng)吸收能力。
早在1973年, 人們認識到人體內明顯缺失Neu5Gc[61],而含Neu5Gc 的糖基復合物是人類日常飲食中一個常見的成分, 存在于大多數的魚類和肉類中。 然而,人體的代謝酶并不區(qū)分Neu5Gc或Neu5Ac[62]。 對無法生物合成Neu5Gc 的小鼠進行的試驗表明[63],與糖苷結合的飲食衍生Neu5Gc比游離Neu5Gc 更具有生物利用價值。 有研究表明,牛奶和未煮熟肉食中的Neu5Gc,可使Neu5Gc在體內堆積[62],這些Neu5Gc 的存在及其介導的免疫反應被懷疑會引起一種亞慢性炎癥,稱為“異種炎”,并可能參與炎癥的病因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關節(jié)炎和冠心病[64]。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類母乳中含有的唾液酸,主要以Neu5Ac 形式存在, 而以牛乳為主要原料的嬰兒配方粉中有一定數量的唾液酸以Neu5Gc的形式存在[39]。 與純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相比,配方奶喂養(yǎng)的嬰兒會接觸到更高水平的Neu5Gc。有研究表明[51],在懷孕小鼠妊娠期第13 天至第18 天的飲水中添加1 mg/mL 游離Neu5Gc,其結果未能證明胎兒將Neu5Gc 納入其成年或胎兒組織。 目前未有乳品攝入對人體產生不良作用的動物或臨床研究報道。
表3 不同來源唾液酸的結構、日添加量及功能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structure, daily addition and function of sialic aci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近些年唾液酸在母嬰食品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高效、安全、經濟的唾液酸工業(yè)生產方法也成為了研究熱點。 唾液酸的生產方法主要包括化學合成法、酶合成法、天然原料提取法、多聚物分解法和微生物發(fā)酵法。
唾液酸廣泛分布于動物、 植物和微生物中。1954年,唾液酸首次以低聚糖唾液酸的形式從泌乳期老鼠的乳腺中分離出來。 Lekh 等[65]從蛋黃中提取唾液酸,經過脫脂、水解、超濾、濃縮、凍干等操作,成功獲得純度高達98%的唾液酸產品。燕窩中含有豐富的唾液酸,Martin 等[66]和袁玲等[11]從燕窩中提取出了高純度的唾液酸。然而,天然產物中成分比較復雜且唾液酸含量極低, 一般要經過酸解、層析、濃縮、凍干等過程,導致回收率低,分離純化困難,難以滿足工業(yè)化的大規(guī)模生產需要。乳清是生產干酪時的副產品,主要含有乳清、乳糖和乳低聚糖, 近年來國內外對乳清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成為熱點,Eustache[67]從乳清中提取唾液酸,2009年荷蘭的菲仕蘭公司, 采用樹脂分離法從乳清滲透物中分離得到富含低聚糖唾液酸的產品。 鄒麗麗等[68]和王蕾等[32]都采用膜分離的方法,通過超濾和納濾分離得到唾液酸產品, 此類產品因其純天然的特點,較適合添加到嬰兒配方粉中。
以N-乙酰葡萄糖胺(GlcNAc)為底物,與二叔丁基氧代丁二酸的鉀鹽縮合, 在堿的催化下脫羧生成Neu5Ac。由于此方法需要銦等有毒金屬作為催化劑,化學合成時的條件也較為苛刻,再加上產物回收率低,難以廣泛應用。 實際應用中,一般將化學合成法與酶法結合使用。
某些大腸桿菌由于其本身帶有K1 抗原,能夠在特定的培養(yǎng)基中產生多聚神經氨酸。 1973年Uchida 等[69]通過發(fā)酵法獲得多聚神經氨酸,又經神經氨酸酶水解得到了純度達到98%的Neu5Ac,此方法首次應用于工業(yè)化生產唾液酸。然而,由于此方法產量低、成本高,不適合唾液酸的大規(guī)模生產。
酶合成法通常以N-乙酰甘露糖胺(ManNAc)為底物,與丙酮酸鈉和ATP 在唾液酸醛縮酶的催化下合成Neu5Ac。 與化學合成法相比,酶合成法具有反應速度快、條件溫和、無污染等優(yōu)點。 然而ManNAc 的價格高昂, 難以實現(xiàn)工業(yè)化。 Tsukada等[70]將化學合成法和酶法結合,首先將GlcNAc 在堿性條件下異構生成ManNAc, 然后再與丙酮酸在N-乙酰神經氨酸醛縮酶(Nan A)的催化作用下生成Neu5Ac。近些年通過固定化酶的生產方法成為研究熱點,Tao 等[71]采用全細胞催化法將Glc-NAc 異構酶和NanA 兩種酶置于大腸桿菌內,通過收集重組大腸桿菌細胞直接以GlcNAc 和丙酮酸為底物催化合成Neu5Ac,此方法不僅簡化了工藝操作、降低了酶的純化成本,又可以將細胞多次循環(huán)利用。 然而, 該方法對所需原料的品質要求高,且Nan A 不易獲得,限制了其在工業(yè)規(guī)模化生產中的應用。
微生物發(fā)酵法可以不添加其它任何前體物,直接以葡萄糖、甘油或者其它碳源為底物,獲得唾液酸單體。Samain 等[72]以甘油為碳源,利用大腸桿菌中表達源于空腸彎曲菌的neuBC 基因, 同時將大腸桿菌中Neu5Ac 分解途徑上的關鍵基因N-乙酰神經氨酸醛縮酶基因Nan A、N-乙酰甘露糖胺激酶基因Nan K 和神經氨酸運載基因Nan T 敲除, 通過基因重組大腸桿菌發(fā)酵法生產Neu5Ac,產量高達39 g/L。 在Kang 等[73]的研究中,以葡萄糖為碳源,通過解除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合酶的反饋抑制作用,增加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丙酮酸的積累(如圖2 所示),阻斷NeuAc 的分解代謝,在重組大腸桿菌中直經分批發(fā)酵,NeuAc 產率達到7.85 g/L。 微生物發(fā)酵屬于生物催化過程,與其它生產方法相比,無需添加酶、工藝操作簡單并節(jié)省了大量的生產成本。
圖2 工程大腸桿菌中NeuAc 代謝途徑的示意圖[73]Fig.2 Schematic presentation of NeuAc metabolic pathway in engineered E. coli[73]
母乳是嬰幼兒生長發(fā)育中最重要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素成分和抗感染因子。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嬰幼兒都可母乳喂養(yǎng), 在母乳不足的情況下, 以牛乳為基礎的嬰兒配方奶粉成為了母乳的替代品。 盡管近些年嬰兒配方奶粉在設計和成分上更加接近母乳, 然而唾液酸的濃度和成分仍然存在差異[38],由于唾液酸具有促進嬰幼兒大腦發(fā)育、提升認知能力和增強免疫等功能,在嬰配粉中的應用逐漸被重視。近年來,一些國外嬰幼兒配方食品品牌等通過在嬰幼兒乳粉或嬰幼兒食品中補充外源性唾液酸, 期望達到增加腦部唾液酸含量的效果。日本太陽化學公司以蛋黃為原料制取了一種功能性飲料, 以蛋黃唾液酸低聚糖作為嬰幼兒的食品配料和營養(yǎng)補充劑, 適合作為嬰兒斷奶食品以及病人的營養(yǎng)品[74]。
從2010年開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將N-乙酰神經氨酸列為科技部863 重點項目。 2017年,《食品安全法》正式將N-乙酰神經氨酸列為了新資源食品。 何光華等[75]發(fā)明了一種抗老年癡呆的全營養(yǎng)配方食品, 每100 g 產品含有18 mg Neu5Ac。程彥[76]通過濕法加工的方法,將唾液酸添加到嬰兒配方奶粉中, 發(fā)明出一種營養(yǎng)全面且成分、含量和功能更加貼合母乳的嬰兒配方奶粉。唾液酸被作為營養(yǎng)強化劑在嬰配粉、 酸奶、 乳品配料、飲料等食品中均有廣泛應用。然而唾液酸在孕產婦方面的應用卻很少,有研究表明[48],產婦補充唾液酸能夠明顯促進胎兒或兒童的發(fā)育, 這一結果暗示孕產婦需要進行唾液酸的補充, 約翰·保羅·齊默[78]發(fā)明了一種能夠通過使用唾液酸進行營養(yǎng)補充來改進胎兒與兒童健康和發(fā)育的方法和組合物,試驗研究表明,唾液酸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改善孕前、 中、 后期胎兒或產后嬰兒的健康和發(fā)育。 孕產婦的營養(yǎng)補充對胎兒和嬰兒的健康發(fā)育至關重要, 今后有關孕產婦健康的唾液酸產品還需要深入研發(fā)。
諸多證據表明, 唾液酸對胎兒和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將外源唾液酸添加到嬰兒配方粉中成為了近些年研究應用的熱點。唾液酸具有的多種生理功能, 決定了其作為新資源食品的潛力。然而孕產期補充唾液酸,對胎兒發(fā)育、母乳成分及嬰幼兒的作用尚不明確,嬰幼兒補充唾液酸的臨床功效方面的研究較少, 不同結合形態(tài)唾液酸的功能差異缺乏研究, 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