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環(huán),宋傳峰,彭 力
(1.重慶建筑工程職業(yè)學院,重慶 400072;2.重慶渝浩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50;3.重慶大學,重慶 400044)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xiàn)代化的意見》提出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升農房舒適性是鄉(xiāng)村建設的重要內涵[1]。自“十二五”以來,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行動及各類科研探索與技術應用,圍繞重慶地區(qū)農宅改善熱環(huán)境的被動式技術[2,3]、節(jié)能[4]、通風[5]、熱評價研究[6]、室內濕環(huán)境[7]相關提升技術已取得系列成果,但研究精細度無法支撐鄉(xiāng)村建設的全局推進。其一,研究案例類型不全,研發(fā)技術集中在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傳統(tǒng)場鎮(zhèn)、示范集約村[8],在量大面廣的自建農宅中無法推廣;其二,措施主要基于熱工分區(qū)氣象差異提出,用氣象站數據代表整片熱工區(qū)域進行計算,研究的技術針對性不強,難以落地實施。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中,重慶地區(qū)熱工計算選取重慶主城、奉節(jié)、梁平、酉陽[9]4個氣象站數據,站點均屬低海拔地區(qū)。根據2017年發(fā)布的《重慶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公報》[10]和《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公報》,重慶中海拔區(qū)占總面積(8.24萬km2)的23.37%,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13%,大量人文要素亦分布在中海拔區(qū)域[11]。同氣候區(qū)內,隨著海拔升高,最冷月平均溫度降低,采暖度日數(HDD18)需提高,故中海拔地區(qū)熱工設計,需進一步補充實地調研為依據。本文以重慶市中海拔農宅江津區(qū)柏林鎮(zhèn)東勝村為例,結合實地調研,深入分析了該地提升農宅熱舒適的建設基礎,為類似農宅提供基礎數據與改造方向參考。
東勝村位于重慶南部邊陲,距重慶主城區(qū)140 km,東鄰貴州習水縣,南接四面山,是重慶到貴州的門戶,年平均氣溫13.7 ℃,暑期平均氣溫23.3 ℃,年降雨量1522.3 mm,年均日照1200 h,年均輻射能量62~86.5 kCal/cm,具有冬干、春旱、夏伏旱、秋綿雨的氣候特點[12]。
據《2020年重慶市江津區(q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公報》,2020年東勝村所在江津區(qū)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50元,城鎮(zhèn)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9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8元[13]。
村落農宅根據建造年代可分四類,存量與層數、結構形式、建筑元素與用材均存在明顯差異,建筑現(xiàn)狀具體特征如表1。
調研范圍為東勝村59戶農宅,共完成面談35人次,收回有效問卷26份,自持住戶14戶,占比為53.85%,承租戶12戶,占比46.15%,建筑底層臨街營業(yè),上層自住或開設經濟型賓館,底層業(yè)態(tài)有餐館、鞋店、酒坊、小賣部等,建造年代在20世紀前半葉的2戶,20世紀后半葉的2戶,2000~2010年建造10戶,2010~2020年建造12戶,2000年后房屋占比84.62%。
表1 東勝村現(xiàn)存建筑特征概覽
針對住戶冬季和夏季的熱舒適體驗感覺,及環(huán)境調節(jié)方式展開了調研,統(tǒng)計結果如圖1。
圖1 熱舒適性體驗及調節(jié)方式
63%的住戶反饋冬季過冷,60%的住戶選擇電烤爐取暖,15%選擇空調。54%的住戶安裝空調,其中39%的住戶選擇不開啟,其一因農宅空間尺度偏大,保溫性與密封性一般,空調取暖存在滯后,擔心耗電量故不開啟;其次人員流動不頻繁,白天使用電烤爐升溫快且熱量集中,契合村民圍坐取暖需求,晚上通過衣服與被褥保溫,均不需使用空調調節(jié)整屋溫度。
73%的住戶反饋夏季涼爽,27%的住戶反饋氣候溫和,無住戶反饋夏季過熱。夏季室溫調節(jié)方式單一,65%的住戶自然通風,35%使用風扇,無住戶開啟空調。反饋結果與夏熱冬冷氣候區(qū)常規(guī)熱舒適體驗迥異,這是由于海拔提升與高森林覆蓋率綜合作用的結果,驗證了用典型氣象站數據指導整個熱工分區(qū)計算存在局限,需重點考察海拔影響。
住戶主要用能需求為炊煮、洗漱、照明、取暖、降溫。照明主要用電能,取暖與降溫方式參考上文。根據反饋,燃氣與電能為主力燃料,69%的住戶兩者結合使用(18%的住戶搭配農作物秸稈與樹枝樹葉,9%的住戶搭配使用蜂窩煤,18%的住戶搭配使用太陽能熱水器,該類住戶以經營賓館為主),12.5%的住戶僅使用燃氣(自住住戶),12.5%的住戶僅使用電能(租戶,業(yè)態(tài)為非餐館),7%的住戶僅使用農作物秸稈與樹枝樹葉(獨居戶或兩人伴居的老年人),無住戶使用沼氣。住戶兩月用能費用區(qū)間如圖2所示。
60%的住戶有提升舒適度意愿,合計45%的住戶接受5000元以內的改造,78%的住戶接受10000元以內的改造。此外,農宅廣泛存在屋頂漏水、室內采光較差等問題,改造部位偏好的先后排序為屋頂、窗戶、墻體、內裝修、裝水地暖(圖3)。在具體的改造中,村民對拆建墻體較抗拒,傾向保留現(xiàn)有空間格局。
圖2 住戶兩月用能費用區(qū)間
圖3 舒適度提升改造意向及偏好
綜合調研結果分析適宜技術,第一,需結合冬季過冷、屋頂漏水問題,加強屋頂防水與保溫;第二,結合室內采光較差,住戶注重內部裝修,在不大拆大建基礎上提升垂直圍護結構保溫性能;第三,充分考慮各戶承受能力與戶間經濟差異,提出適宜村民自主零散改造的輕量低技綜合方案。改造方案見表2。
表2 改造措施一覽
考慮該時期民居屋頂均存在平屋面,宜先在局部涂刷高分子防水涂料或敷設防水卷材,達到防水補漏目的,再附加輕小型裝配式保溫構件,構建采用組裝方式安裝,方便個體施工,村民可根據自宅情況和經濟能力靈活決定改造面積,屋面小型裝配式蓄水構建圖如圖4所示[14]。
圖4 屋面小型裝配式蓄水結構
屋面小型裝配式綠化構建圖示如圖5所示[15]。墻體內部涂刷白色涂料提高房間采光均好性,增設保溫涂層??紤]各層存在不同承租戶,需提高樓板熱阻減少戶間熱量損失,結合內裝修提升,樓板增設地磚。為減少門窗熱傳遞,在不拆改門窗框的情況下,住戶可自主將窗玻璃分期局部更換,自行購買低成本縫隙密封條提高氣密性,按照該村典型農宅估算成本,改造方案滿足調研反饋的成本控制要求。
圖5 屋面小型裝配式綠化結構
(1)海拔提升導致年均溫度降低,夏熱冬冷氣候區(qū)中海拔區(qū)域(1000~3500 m)[11]農宅熱舒適體驗偏向冬季寒冷夏季溫和,與《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中該熱工區(qū)的設計原則“必須滿足夏季防熱要求,適當兼顧冬季保溫”[9]存在偏差,設計原則應與寒冷地區(qū)“應滿足冬季保溫要求,部分地區(qū)兼顧夏季防熱”[9]趨同。
(2)根據調研結果,約70%村民能接受1萬元以內的改造方案,結合江津區(qū)農村收入水平,類似村鎮(zhèn)可按不超過該地農村平均年收入的50%控制改造方案成本。
(3)改造方案應遵循“解決剛需、低技、不大拆大建”原則。屋頂防水層使用年限較短,防水層老化導致漏水是農宅通病,屋頂應為改造重點,可結合局部防水和保溫做增強處理。改造施工方式應便于農戶可自主分期改造,不宜影響村民正常生活,宜采用小型裝配式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