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華
主持人的話 在當下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蔡東一直備受讀者和批評界關注。她的小說產(chǎn)量并不高,至今也就有《木蘭辭》《月圓之夜》《我想要的一天》《星辰書》四部作品集,且每部規(guī)模并不巨大,但她的名篇卻不少,這是蔡東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自我節(jié)制所致。大約從《往生》開始,先后有《無岸》《凈塵山》《木蘭辭》《伶仃》《來訪者》《天元》《照夜白》《朋霍費爾從五樓縱身一躍》《布衣之詩》等,是批評家經(jīng)常提到的作品。這些小說具有精湛的構思、講究的語言、含蓄的人物,以及不經(jīng)意的優(yōu)雅和對世界的善意和愛,這些構成了蔡東小說卓然不群的顯著特征。這與蔡東對小說的理解、對生活和閱讀的體會有直接關系。在蔡東看來,“閱讀、閱歷、天賦、直覺這些都很重要,但我覺得閱讀量不是小說家最重要的家底,對日常持久的熱情和對人生意義的不斷發(fā)現(xiàn),才是小說家真正的家底”。她在一篇訪談中說:“我媽每天下了班騎著自行車,匆忙去集市買新鮮的蔬菜,回到家馬上進廚房,炒菜、打湯、熱饅頭。我既看到了這充滿現(xiàn)實感的場景,也看到了無形的平衡的難度?!业纳顟B(tài)度明顯受到她的影響。她重視節(jié)日和節(jié)氣,該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時候烙餅,什么時候腌鴨蛋,什么時候煮肉炸丸子,一年一年,總落不下的。她講究這些,不肯應付著過,也不怕家務活兒的勞碌。而且她不是很刻意地扎一個架勢,看起來日子本來就該這樣的,無需強調的自然和樸素。她面對平常日子的認真勁兒,細細想來里頭蘊藏的力量太重要了。不確定的人生中那點恒常的底子,也許這是支撐我的最本原的力量。直到現(xiàn)在,她還會在電話里問我,入伏了,包餃子了嗎?”這就是“眷戀人間煙火并深知這是最珍貴的養(yǎng)分”。我非常欣賞蔡東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評論《來訪者》時我就注意到了她的這一特點。
鄧一光說:“讀《來訪者》的時候我有點恍惚,分不清殘酷與悲憫的分界。我問朋友,我們?yōu)楹螌懶≌f?朋友說,因為沒有別的表達渠道。我說不對,是我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靈魂,但永遠也找不到,虛構就成了我們對靈魂想象的唯一方式?!秮碓L者》的勝利不在于它的人文關懷,而在于它放棄獵奇,放棄高位觀照,它的確是一次精神分析的成果,但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而是文學上的。如今還有多少小說家會把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和旅途掙扎建立起來?沒有了。有人說小說在退化,這可能是一種趨勢,但也有反證,《來訪者》是一例。說到底,小說的現(xiàn)代性不在于形式感的實驗和表達式的實踐,所謂文本的外在世界。小說家有足夠的顯微能力,同時耐心地提供人物的內(nèi)世界,現(xiàn)代性的意義才能得以實現(xiàn)。”鄧一光對蔡東的評價可以成為我們評價的一個重要參照。
蔡東新近發(fā)表的短篇小說《月光下》是一篇講述人性和理解的故事。但小說對往日時光的描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月光一直潛隱在小說內(nèi)部,過去的月光,是她們友誼的見證。這條潛在的線索,不僅使小說緊扣題目,關鍵是使小說充滿了幽幽的詩意,那種并不歡快的調子一如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那傾瀉一地的月光,慢慢浸潤我們的心房,照亮了心中經(jīng)久不曾碰觸的角落。還值得提及的是《月光下》閑筆的魅力。比如寫杏煙河畔四季的變化:“杏煙河是我倆的嬉游之地。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來和退出的。月光下,杏樹的樹枝根根分明,投在地上的影子也是瘦的,疏疏淡淡干凈的幾筆,忽地一晚,水邊堆滿熱鬧的花影,抬頭一看,干枯的樹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脹的春天舒暢了。接著,白天長了,細細窄窄的河流變寬了,充足光照中,樹葉的綠厚了一層,又厚了一層,蟬聲在濃綠中突然靜默又驟然響起,她喜歡說,一大早天就這么藍,中午得熱成什么樣!當河邊的色彩變得豐富,夏天就過渡到了秋天,毛衣上的靜電起得噼里啪啦的。到了深秋時節(jié),河水分外沉靜,風掠過,幾朵云從水里浮起來。我們用紙片疊小船和飛機,任由它們隨水流走,我們百無聊賴地躺著,看到英俊的狼狗把吃不完的骨頭埋進土里,然后永遠地忘記了?!庇姓l會不喜歡杏煙河畔和那些時光呢?
蔡東的這個評論小輯,我邀請了何平和岳雯兩位青年評論家,我們希望看到青年評論家眼中的蔡東是一個怎樣的作家。何平通過對蔡東作品的細致分析,得出結論:“蔡東的小說敘述者或多或少承擔著心理醫(yī)生的功能,這使得她的小說能夠抵達人性和世界的褶皺和細枝末節(jié)。從這種意義上說,蔡東的小說跡近心理現(xiàn)實主義。也許真的可以撇開我們前面試圖對蔡東的小說進行現(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劃分的困擾,現(xiàn)實的幽暗、理想的微光、生命的痛楚和欣悅,在蔡東,是一個普通人的心理時刻。我們不愿意指認這一個個的她和他是邊緣人、零余者和失敗者,她和他生活在我們每個人中間,我們也生活在她和他中間。當蔡東捕捉到我們這個時代普通人的幽暗和微光、痛楚和欣悅的心理時刻時,她的小說時刻就降臨了?!?/p>
同齡人岳雯用《我們的蔡東》作文章題目,對蔡東的評價已經(jīng)呼之欲出。她說:“幾乎每一篇都如《往生》一般激起陣陣回響。我們熱烈地討論這些作品。在談論寫作中的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常常想起蔡東?!谟懻摗?0后’作家時,我也想到了蔡東,想到她關于藝術和生活的辯證法。最近,在讀到她的《天元》時,我又隨手寫下閱讀札記。對以懶散自居的我而言,這真是件奇怪的事情。我為何會反復言說蔡東呢?僅僅因為她是我的同齡人嗎?抑或是,相似的經(jīng)歷讓我們在蔡東身上寄予了寫作的夢想?似乎都對,又似乎都不完全?!彼麄兊脑u論因年齡的貼近,也更易于切近蔡東小說的核心,對我而言有新的啟發(fā)。
在蔡東的《像遠山上突然亮起樹枝形的閃電——閱讀我所熱愛的女作家們》中,我們可以了解蔡東的閱讀范圍——她是如何閱讀小川洋子、安妮·普魯和艾麗絲·門羅的。如是,這組文章從不同的方面呈現(xiàn)了不同的蔡東,為我們研究一個年輕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