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彥
設計理念
在地理學科教學中,教師鉆研學科專業(yè)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的同時,也要關注與地理教學有關的思政素材,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依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思政課的講話精神,即各學科、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深度鉆研教材內容,緊密聯系生活熱點,挖掘地理學科中的思政教育素材,寓思政教育于地理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口觀和關心、關注國情的思維。
教學目標
1.人地協(xié)調觀。學生通過閱讀新中國成立后不同階段背景下我國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方針,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huán)境觀,形成正確的生態(tài)文明觀。
2.地理實踐力。學生通過化身人口“普查員”,深入社區(qū)調查人口分布情況,通過探究人口增長模式圖,從人口增長模式類型的角度和人口增長速度的角度,為人口的增長過程劃分階段,鍛煉地理學習實踐能力。并為進一步探討不同模式下人口增長的特點及地區(qū)分布和原因分析奠定基礎。
3.區(qū)域認知。以社區(qū)人口普查情況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逐步探究本社區(qū)、武漢市、全國的人口分布情況,認識和討論衍生出來的人口問題,嘗試根據本節(jié)課學習的理論提出人口問題的解決措施。
4.綜合思維。引導學生圍繞關于人口觀點的論述及當下的人口政策,“從想生不讓生到讓生不想生”的轉變展開辨析,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從人口增長模式類型的角度和人口增長速度的角度,為人口的增長過程劃分階段。
2.教學難點:結合我國不同時期的人口政策和方針,引導學生分別為“想生不讓生,讓生不想生”的論點找到理論依據。
教學過程
在情境中認知
新課導入: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人口總數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人口問題一直是一個廣受關注的問題,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和了解我們國家的人口規(guī)律,在進行本節(jié)課教學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項社會實踐作業(yè),動員學生在自己住的社區(qū)調查了解人口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分組展示、討論社區(qū)人口普查的家庭人口組成、性別構成等特點。最后教師展示武漢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情況數據分析。
設計目的:學生化身“普查員”,通過社區(qū)走訪入戶摸底調查、統(tǒng)計分析數據等,直觀感知人口普查是國家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活動。國家通過人口普查可以了解每個家庭居住人口,家庭成員的性別構成、年齡構成等情況。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參與國家重要活動的自豪感,啟發(fā)學生對人口問題做深度思考和探究。
在作圖中突破難點
筆者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人口增長模式的簡圖,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人口增長模式類型和人口增長速度)來探究人口增長的階段,然后與學生一起將簡圖補充完成并分析階段性變化的原因。
探究活動1:從人口增長模式類型的角度切入,要求學生思考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是什么?從人口增長速度的角度思考,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人口增長速度的特征是什么,并分析原因。
教師總結:人口增長情況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劃分研究。第一個角度依據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把人口增長劃分為原始型、傳統(tǒng)型和現代型三個模式。第二個角度依據人口的增長速度,把人口增長劃分為原始低增長、加速增長、增長減緩和低速增長四個階段。
設計目的:為了更好地學習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教師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發(fā)散思維能力。同時,為了將本節(jié)課重難點的內容生活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及結合社區(qū)調查情況,談談身邊的人口問題,比如“空巢”老人、人口老齡化、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等。通過對人口問題的探討,教師引導學生要重視生命健康、珍愛生命、關懷和尊重生命,促進個人健康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
探究活動2:引導學生在人口增長模式圖上,根據分析原因和所屬階段分別標出下列人口事件。
人口事件:馬寅初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計劃經濟,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計劃之內,不能實行計劃生育,那就不成其為計劃經濟;鄧小平指出了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huán)境的關系,提出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是中國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2021年,黨中央作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決策。
設計目的:探究活動1的知識點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為了掌握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知識,教師引導學生從兩個角度來討論人口增長模式的劃分階段,并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圖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討論、探究、合作意識,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繪圖能力。探究活動2是標出現實生活中特定階段的人口事件,引導學生把已學到的人口模式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為學生展示特定時期我國的人口觀點,引導學生討論不同時期為什么實施不同的人口政策,將人口變化動態(tài)情況與人口理論相融合,并分析原因。
生育矛盾現象的討論
教師展示系列新中國成立后人口觀點的材料。
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造出來”的思想的影響下,我國人口迅猛增長,從解放初“四萬萬”激增到1954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的6億人口,龐大的人口數量與自然資源、環(huán)境資源、社會資源等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材料二:馬寅初指出,人口如不控制,將給社會帶來很多困難。并從資金積累、工業(yè)化、科學研究、糧食幾個方面論述了控制人口的必要性。
材料三:進入新時代,人口慣性增長趨勢明顯減弱,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程度不斷加深等一系列人口問題的出現,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fā)展的歷史重任開始擺在政府面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先后作出單獨兩孩政策、全面兩孩政策的重大決策。
材料四:2016年1月1日起,中國步入全面兩孩時代。但是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沒有生育二孩的意愿。進一步調查發(fā)現,80%的父母在考慮是否生育二孩時,首先考慮公共服務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別是:“孩子入園、升學的情況”“嬰幼兒用品質量”“生活地區(qū)環(huán)境狀況”“孩子看病就醫(yī)的便利程度”;70%左右的父母認為,“母親的精力”“家庭經濟狀況”“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有人幫助照料”“父親的精力”等家庭狀況也是影響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2021年,黨中央作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決策。各地各部門陸續(xù)出臺一系列支持三孩生育的配套政策。
設計目的: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合作討論環(huán)節(jié),以現實生活中的生育矛盾為突破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分組討論并分享觀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到生育矛盾的問題及原因,用所學理論來指導實踐、解決矛盾,有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創(chuàng)設生育矛盾現象的真實教學情境—提出生育矛盾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對策——展示討論成果來推進課堂。筆者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同和應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曾指出,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神圣職責,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和各方面,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各學科教師也應承擔起這個神圣的職責。
承轉
教師引導學生回到探究活動1,在從兩個角度(人口增長模式類型和人口增長速度)入手所畫的人口增長模式圖中,讓學生理解“想生不讓生”及“讓生不想生”分別對應的階段并運用地理學知識總結原因和影響因素。
設計目的:引導學生結合暑期社會實踐、思政材料和本節(jié)課所學人口理論來解釋現實生活的生育矛盾這個熱點問題。在師生探討解決人口矛盾的過程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有機地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地理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用思政主題作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這一要求對適應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形勢,順應人民群眾需求,具有十分長遠的戰(zhàn)略指導意義。
設計目的: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教師要把與地理學科知識有關聯的社會熱點搬進課堂,正面引導學生分析熱點問題,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