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利民 閆秀 王麗英 高占林 李世 崔海明 劉翠珍 周欣 張揚 梁秀義 孫海迪 王瑞霞
摘要 為了明確冀北地區(qū)大豆田害蟲發(fā)生規(guī)律和提高害蟲防治水平,綜合多地區(qū)大豆田害蟲調查結果,分析了河北省春播區(qū)大豆害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結果表明,害蟲種類多,在大豆全生育期共發(fā)生害蟲30種,分屬6目17科;為害嚴重,大豆蚜、點蜂緣蝽等害蟲均可造成大豆嚴重減產甚至絕產;防治難度大,棉鈴蟲等一些害蟲為害具有暴發(fā)性,需短時間內作出防治反應,點蜂緣蝽等一些害蟲為害時間長,需進行多次防治。根據害蟲發(fā)生規(guī)律和為害程度,進一步將害蟲分為3個等級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同時針對春播大豆害蟲防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春播大豆;地下害蟲;大豆蚜;點蜂緣蝽;棉鈴蟲
中圖分類號 S 435.6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03-013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3.035
Occurrence Regularity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Spring Sowing Soybean Pests in Northern Hebei Province
SANG Li-min1,YAN Xiu2,WANG Li-ying3? et al
(1.Crop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ngd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Chengde,Hebei 067000;2.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Baoding,Hebei 050035;3.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Shijiazhuang,Hebei 050051)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occurrence pattern of pests in soybean fields in Northern Hebei and improve pests control,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ccurrence of pests in soybean fields in the spring sowing area of Hebei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multi-areas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ny species of pests, a total of 30 species of pests belonging to 6 orders and 17 families,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soybean. Some pests such as Aphis glycines, Riptortus pedestris could cause serious yield reduction or even extinction of soybeans. It was difficult to control because some pests such as Helicoverpa armigera need to be controlled in time and some pests such as R. pedestris with long damage time need to be controlled several times. According to the pest occurrence pattern and degree of damage, the pests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were proposed. Meanwhil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trol of spring soybean pests.
Key words Spring soybean;Underground pest;Aphis glycines;Riptortus pedestris;Helicoverpa armigera
基金項目 冀北春播區(qū)綜合試驗推廣站項目(HBCT2019190405);大豆體系植保土肥崗項目(HBCT2019190205)。
作者簡介 桑利民(1970—),男,河北圍場人,副研究員,從事作物育種與栽培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員,從事大豆育種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3-01
河北省承德市、張家口市屬冀北春播大豆種植區(qū),在我國大豆生產區(qū)劃上屬北方春大豆區(qū)中的華北高原亞區(qū),此亞區(qū)海拔較高,氣候冷涼,春旱發(fā)生頻率高、旱情嚴重,土壤有效耕層淺,小氣候類型豐富。因此害蟲發(fā)生規(guī)律與同屬北方春大豆區(qū)的東北亞區(qū)及西北亞區(qū)有較大區(qū)別,更與河北省長城以南的黃淮海夏大豆區(qū)有很大不同[1]。
蟲害研究是大豆植保領域中重要的一環(huán),蟲害對大豆的品質和產量都有直接影響,會導致大豆品質下降,嚴重減產甚至絕收[2]。近年來,從種植生產反饋的信息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和種植制度的演變,該區(qū)大豆蟲害的發(fā)生呈加重趨勢,蟲害種類增多,為害程度加重。
筆者以承德市農林科學院隆化中關科創(chuàng)基地為春播大豆蟲害觀測中心,設置觀測儀器,結合田間調查,記錄大豆蟲害的發(fā)生種類、發(fā)生及結束時間、為害方式和特點;以2020年最新調查數據為基礎,結合承德市其他市、縣、區(qū)近3年的觀測結果,同時參考張家口市大豆蟲害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和總結,找出冀北春播大豆區(qū)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并提出相應防治措施,以期為該區(qū)大豆種植生產提供服務。
1 冀北春播大豆區(qū)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
1.1 害蟲種類多
大豆生長期全生育期都有不同蟲害發(fā)生,據2020年不完全統(tǒng)計,大豆田共發(fā)生害蟲30種,分屬6目17科[3]。
1.2 為害嚴重 大豆蚜、大豆食心蟲、點蜂緣蝽等蟲害都可造成大豆嚴重減產甚至絕產。
1.3 防治難度大 一些害蟲如大豆無翅蚜、大豆棉鈴蟲具有暴發(fā)性,需要短時間內作出防治反應,一些害蟲如點蜂緣蝽,持續(xù)性為害時間較長,需要進行多次防治。
2 冀北春播大豆區(qū)蟲害發(fā)生具體情況
以蟲害發(fā)生初始時間為序。
2.1 地下害蟲
冀北春播區(qū)地下害蟲種類主要有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螻蛄4種。蠐螬是金龜甲的幼蟲,屬鞘翅目金龜甲科;金針蟲是叩頭蟲的幼蟲,屬鞘翅目叩頭蟲科;地老虎屬鱗翅目夜蛾科,當地俗稱地蠶,主要種類有小地老虎、黃地老虎;螻蛄屬于直翅目螻蛄科,俗名拉拉蛄、土狗。冀北春播大豆播種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出苗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正是這4類地下害蟲為害的活躍期。地下害蟲為害大豆的種子及幼苗,造成種植田缺苗斷壟,是需要常年防治的害蟲類型。
2.2 大豆蚜
屬半翅目胸喙亞目蚜科蚜屬。在農田只為害大豆,屬單食性害蟲。大豆蚜有翅蚜自出苗期至灌漿中期產生為害,無翅蚜在大豆幼苗生長中后期發(fā)生,2020年大豆蚜有翅蚜始見為害時間為5月11日,大豆蚜無翅蚜始見為害時間為6月17日。大豆蚜刺吸大豆汁液,分泌蜜露,引發(fā)真菌性病害發(fā)生,還能傳播大豆花葉病毒,是大豆的重要害蟲之一。
2.3 小綠葉蟬
屬半翅目葉蟬科。與大豆有翅蚜同時發(fā)生于出苗期,至大豆收獲期結束,全生育期為害。小綠葉蟬具有趨嫩為害習性,在葉背刺吸汁液或棲息。
2.4 鰓金龜
屬鞘翅目鰓金龜科。2020年5月20日開始發(fā)生,至7月15日結束,種類有黑絨鰓金龜、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3種。成蟲啃食子葉及真葉,造成缺刻。為害盛期為6月初,根據調查,大豆田間植株為害率為8.0%,尚達不到10%的防治水平標準[4]。
2.5 斜紋夜蛾
屬鱗翅目夜蛾科。出現時間5月27日,為大豆幼苗生長期,結束于大豆收獲期。取食大豆葉表皮和葉肉,也為害大豆莖和莢。
2.6 斑蝥
屬鞘翅目芫菁科。5月底出現,為害時間較短,主要為害大豆葉片。
2.7 豆天蛾
屬鱗翅目天蛾科。發(fā)生時間為6月3日大豆幼苗生長期,結束于7月末。葉食性害蟲。
2.8 斑須蝽
屬半翅目蝽科。發(fā)生時間為6月3日至收獲期。若蟲和成蟲吸食大豆嫩葉、嫩莖、嫩莢、花器,造成大豆嫩莖凋萎、落花、落莢。成蟲必須吸食大豆花器營養(yǎng)物質,才能正常產卵繁殖,成蟲有趨光性、群聚性、假死性。
2.9 豆桿黑潛蠅
屬雙翅目潛蠅科,別名豆稈蠅、豆桿鉆心蟲等。發(fā)生時間為6月1日至8月底。以幼蟲在大豆的主莖、側枝及葉柄處侵入,蛀食其髓部,破壞輸導組織,造成植株矮小,葉片發(fā)黃。
2.10 豆芫菁
屬鞘翅目芫菁科。6月17日至7月下旬為害,為害大豆葉片及花器,嚴重時受害株不能結實。
2.11 大造橋蟲
屬鱗翅目尺蛾科。發(fā)生時間為6月17日至9月底。幼蟲3~5 cm,黃綠色,成蟲一般灰褐色,前后翅中室內端各具1星狀斑紋。幼蟲取食大豆芽葉及嫩莖。
2.12 斑鞘豆葉甲
屬鞘翅目葉甲科。6月17日為成蟲出蟄盛期,幼蟲為害根部表皮和須根,影響幼苗的生長,當為害主根中上部時,為害部位變紫并向根尖及根鞘部發(fā)展,引起根部干枯死亡,進而導致全株干枯、莖葉蜷縮直至死亡。成蟲為害大豆葉片、莖部、嫩芽,全株葉片卷曲青枯,可導致幼苗干枯死亡。
2.13 點蜂緣蝽
屬半翅目緣蝽科,2020年始發(fā)時間為6月19日,一直至收獲期對大豆產生持續(xù)性為害,若蟲和成蟲刺吸植物汁液,在大豆開始結實時群集為害,致使蕾、花凋落,豆莢不實形成秕粒,嚴重時全株枯死,顆粒無收。
2.14 豆卜饃夜蛾
屬鱗翅目夜蛾科。6月24日成蟲進入羽化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幼蟲為害大豆,啃食葉片成缺刻或孔洞。
2.15 麗金龜
屬鞘翅目金龜子總科。為害時間為6月24日至8月5日,銅綠、古銅、墨綠3種麗金龜均出現。取食大豆葉片。
2.16 草地螟
屬鱗翅目螟蛾科。7月1日大豆進入盛花期開始為害,幼蟲在枝梢結網取食葉肉,成蟲喜食花蜜。
2.17 豆莢螟
屬鱗翅目螟蛾科。7月1日大豆進入盛花期,豆莢螟羽化成蟲開始發(fā)生。豆莢螟為寡食性害蟲,寄主為豆科植物。以幼蟲在豆莢內蛀食豆粒,被害豆莢充滿蟲糞,變褐以致霉爛。
2.18 豆莢野螟
屬鱗翅目螟蛾科。7月1日大豆進入盛花期,少數早熟大豆品種開始形成豆莢。豆莢野螟羽化成蟲開始發(fā)生。該蟲是豆科作物的世界性重要害蟲,其幼蟲蛀食大豆花器、豆莢和籽粒,還能吐絲卷葉于其中,蠶食葉片以及蛀食嫩莖,造成落蕾、落花和爛莢,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
2.19 大豆高隆象
屬鞘翅目象甲科,是大豆蛀莢害蟲,大豆盛花期開始發(fā)生。幼蟲直接為害大豆籽粒,成蟲利用尖細的口器吸食大豆組織,尤其是幼嫩器官生長點、花器和幼莢,造成不正常結實,最新觀測表明成蟲也取食葉片。
2.20 燕山蛩
屬倍足綱山蛩目山蛩科。當地俗稱馬連蟲,7月3日燕山蛩發(fā)生,此期冀北地區(qū)進入夏季,氣候多雨,土壤潮濕,適宜蛩蟲類生活。可取食作物新芽及腐質,一般視為害蟲。
2.21 雙斑瑩葉甲
屬鞘翅目葉甲科。7月初始見成蟲,一直持續(xù)發(fā)生至10月初,成蟲取食葉片和花器,影響大豆光合作用和授粉。
2.22 大豆棉鈴蟲
屬鱗翅目夜蛾科。2020年首次在冀北春播大豆種植區(qū)發(fā)生。7月5日承德大雨,雨后因條件適宜而暴發(fā),4 d即由0級上升至4級防治水平。1~6齡幼蟲均可啃食大豆葉片及嫩莖,為害程度嚴重。
2.23 大豆食心蟲
屬鱗翅目細小卷葉蛾科。單食性害蟲,僅為害大豆、野生大豆和苦參。7月29日大豆花期已過,大豆食心蟲羽化成蟲出現,以幼蟲蛀入豆莢食害豆粒,可造成豆粒針眼形、溝槽形、凸凹缺刻形危害狀,嚴重降低產量和品質。
3 大豆害蟲分級
根據大豆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和為害程度,將害蟲分為A、B、C 3個等級。A級害蟲為害程度最高,生產過程中必防必控,害蟲種類有地下害蟲、大豆蚜、棉鈴蟲、點蜂緣蝽;B級害蟲為害程度次之,生產過程中要求密切觀測,在達到4級防治水平時采取防治措施,害蟲種類有斑鞘豆葉甲、大豆高隆象、大豆食心蟲;C級害蟲為害程度較輕,一般達不到防治要求,只需對其發(fā)生情況作出觀測,害蟲種類為A、B 2級外的其他害蟲。
3.1 地下害蟲
春播大豆4類地下害蟲中蠐螬、金針蟲是重點防治對象。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螻蛄一般播種時一次防治即可消除為害,調查發(fā)現,金針蟲的成蟲在6月初大量發(fā)生,一直為害至7月上旬,金針蟲成蟲體長8~18 mm,體黑或黑褐色,觸碰有假死現象,頭部能上下活動似叩頭狀,俗稱為叩頭蟲,常鉆在地面下啃咬大豆幼苗的根和莖;蠐螬類的成蟲有鰓金龜和麗金龜,鰓金龜自大豆幼苗生長期至盛花中期發(fā)生,麗金龜一般在大豆花期前發(fā)生,結束于花期結束后,兩類金龜都是葉食性害蟲,發(fā)生數量較多[5]。
播種期對地下害蟲的防治作用,一方面是直接殺滅為害蟲口,保證播種期種子和幼苗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種植田成為叩頭蟲、鰓金龜和麗金龜的蟲源發(fā)生地,盡量減少這3種害蟲的發(fā)生數量,減輕對大豆葉片的為害。
3.2 大豆蚜
大豆蚜為害分有翅蚜為害和無翅蚜為害2種,根據2020年觀測結果,有翅蚜發(fā)生時間較早,一般在5月14日大豆出苗期開始發(fā)生,至8月19日結束,有較強的趨嫩性,刺吸大豆幼苗及成株頂部新生葉片,傳播大豆花葉病。無翅蚜從6月17日發(fā)生,5 d即可由0級達到4級防治水平。無翅蚜聚集在莖部、頂部葉背部,刺吸大豆幼苗汁液,受害大豆植株頂部葉卷曲皺縮變厚。無翅蚜分泌蜜露,引來大量螞蟻,此時田間大豆蚜天敵異色瓢蟲、七星瓢蟲等數量相應增多。無翅蚜分泌的蜜露能引起發(fā)霉污染,導致大量真菌發(fā)生,影響植物光合作用。調查表明,無翅蚜傳播病毒病的為害程度大大超過有翅蚜,無翅蚜蟲害發(fā)生后,大豆植株病毒病癥狀開始出現,7月中旬病毒病癥狀明顯,7月24日應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進行調查,大豆花葉病發(fā)病率為52.4%。花葉病類型為皺縮花葉型,未見輕花葉型和皺縮矮化型[6]。因病毒病發(fā)生時大豆一般已進入花期,所以發(fā)病率雖高,但為害程度不重,癥狀表現為病葉泡狀突起明顯,植株生長受到一定影響,株高略矮于健康植株1~3 cm,感病植株的其他性狀與健康植株無顯著差異。在大豆灌漿期,皺縮花葉病癥狀基本消失,感病植株與健康植株生長無差異。
3.3 點蜂緣蝽
點蜂緣蝽是東南亞特有種類,近年來在冀北春播大豆區(qū)連續(xù)發(fā)生,為害嚴重,成為大豆生產上的重要害蟲。2020年在承德市農林科學院隆化中關科創(chuàng)基地設置黏板型捕蟲器,大豆試驗田種植面積為2 hm2,捕蟲器數量為10個,通過聚集信息素專性誘劑捕捉害蟲,發(fā)現點蜂緣蝽在承德的發(fā)生規(guī)律。
3.3.1 發(fā)生時間晚。點蜂緣蝽的發(fā)生初始時間為6月19日,此時大豆試驗田進入幼苗生長末期,部分早熟品種進入花芽分化期。
3.3.2 為害群體數量大、持續(xù)時間長。點蜂緣蝽在承德的結束時間為11月4日,自出現之日至大豆收獲期都有若蟲及成蟲進行為害,發(fā)生動態(tài)見圖1。
3.3.3 為害嚴重。點蜂緣蝽對大豆葉片、嫩莖、花器、豆莢都產生為害,對大豆產量影響較大。若蟲和成蟲刺吸大豆葉片、嫩莖汁液,使大豆正常生長受到影響,嚴重時全株枯死,羽化后成蟲需取食花器及豆莢的汁液,補充營養(yǎng),才能正常發(fā)育及繁殖。受侵害花器容易出現落蕾落花,受侵害的豆莢在灌漿過程完成后,出現發(fā)病現象,籽粒開始變質發(fā)癟,豆莢也開始扁化,直至片狀,干枯脫落[7]。
3.3.4 防治難度大。點蜂緣蝽大量存在于周邊環(huán)境中,大豆種植田只作為其侵害對象和棲息地之一。大豆種植田分別于7月8日、7月14日、8月4日田間人工噴霧施用藥劑3次,藥劑類型及用量為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 mL/hm2+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甲維鹽)225 mL/hm2。但從圖1可以看出,3次施藥對點蜂緣蝽數量沒有影響,田間施藥防治點蜂緣蝽只能對試驗田起到暫時保護作用,藥效發(fā)揮作用期間,未發(fā)現點蜂緣蝽在大豆種植田產卵,一旦藥劑失去效果,來自周邊環(huán)境的大量點蜂緣蝽會迅速對大豆進行侵害。此外,根據大豆試驗田10個黏板型捕蟲器采集到的點蜂緣蝽數量,8月5日點蜂緣蝽數量達到第1個峰值60頭,9月30日達到第2個峰值91頭,10月14日達到第3個峰值,也是最高峰值124頭,而9月30日大豆田間收獲基本完畢,僅剩極少超晚熟品種,10月9日大豆田間收獲全部完畢,這也說明點蜂緣蝽發(fā)生數量與大豆種植面積不存在比例關系,點蜂緣蝽大量存在于周邊環(huán)境中,只要大豆種植田失去藥劑的保護作用,點蜂緣蝽可迅速產生蟲害,給防治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
觀測中也發(fā)現,點蜂緣蝽幾乎沒有鳥類天敵,麻雀、喜鵲等鳥類對其不進行捕食。
點蜂緣蝽是成蟲越冬,冀北山區(qū)的荒草灌木為其提供了優(yōu)越的生存棲息環(huán)境,11月7日立冬之前,點蜂緣蝽以大量成蟲越冬,給第二年的重新發(fā)生打下數量基礎。
3.4 大豆棉鈴蟲
大豆棉鈴蟲2020年首次在承德發(fā)生。7月4日蟲害調查中,大豆棉鈴蟲尚無發(fā)生跡象,7月5日承德大雨,雨后棉鈴蟲突然暴發(fā)[8],7月8日應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調查,大豆棉鈴蟲對植株為害率為62.0%,田間卵量達3.04頭/株,1~5齡棉鈴蟲數量為0.23頭/株,蟲口數達3.8×104頭/hm2。短時間內大量暴發(fā),為害嚴重,是大豆棉鈴蟲蟲害的顯著特點。
3.5 大豆B級害蟲? B級害蟲的為害分2種類型。
3.5.1 發(fā)生數量少、為害程度高。這類害蟲有斑鞘豆葉甲和大豆高隆象。6月17日為斑鞘豆葉甲成蟲出蟄盛期,斑鞘豆葉甲為害癥狀顯現,根部為害部位咬斷[9],調查中發(fā)現大豆高隆象[10]還有新的為害行為,成蟲可從邊緣位置啃食大豆葉片,啃食速度很快,20 s左右可以啃食近1 cm2葉片面積。以上2種害蟲目前發(fā)生數量少,但個體為害程度嚴重,對這類害蟲要持續(xù)觀測,根據發(fā)生規(guī)律制訂防治措施,一旦大量發(fā)生,產生群體性為害,能及時進行防治。
3.5.2 不同年度氣候條件下為害不同。大豆食心蟲是典型的大豆莢食性害蟲,盛發(fā)期一般在8月中旬大豆灌漿前期,幼蟲入莢盛期在8月下旬大豆灌漿中期,脫莢盛期在9月中下旬大豆灌漿后期,為害時間與大豆豆莢的灌漿過程基本同步。如當年大豆灌漿期出現高溫干旱或低溫多雨,均不利于大豆食心蟲的發(fā)生[11],大豆食心蟲近3年在春播大豆區(qū)沒有產生嚴重為害,原因是2018、2020年大豆灌漿期冀北區(qū)連陰多雨,2019年大豆灌漿期冀北區(qū)出現持續(xù)性低溫天氣。而如8月中旬至9月中旬,溫度20~30 ℃,降雨適中的年份,大豆食心蟲害基本可達4級防治水平。
3.6 不同級別害蟲的年度變化
大豆害蟲的分級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年度不同氣候條件及栽培方式下都會產生變化,A級害蟲相對比較固定,B、C級害蟲年度間有變化,特殊條件下C級害蟲會上升為B級害蟲,因此在每個種植過程都需要對害蟲的發(fā)生進行密切觀測,出現蟲情及時防治。
4 防治措施
目前春播區(qū)大豆蟲害以化學防治為主。
4.1 地下害蟲防治
地下害蟲防治最簡便的方法是撒施毒土和藥劑拌種。
4.1.1 撒施毒土。1 hm2用50%辛硫磷乳油450 kg拌細砂或細土375~450 kg,播種時撒施于壟溝,對地下害蟲殺滅效果明顯。
4.1.2 藥劑拌種。用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拌種,堆悶3~4 t,待種子八成干時播種,因目前大豆種子商品化尚不十分規(guī)范,市場上包衣大豆種子較少,藥劑拌種一般需要農戶自己完成,拌種時也可添加一定數量微肥,利于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
4.2 大豆蚜防治
大豆蚜防治一般用觸殺型化學藥劑,可選擇5%吡蟲啉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3%啶蟲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
化學藥劑防治大豆蚜時,瓢蟲、草蛉等蚜蟲的天敵昆蟲也一起被殺滅,而利用蚜蟲強烈的趨黃性,在田間設置黃板等物理防治方法,成本較高,殺蟲效果一般。因此,從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角度出發(fā),生產上迫切要求可殺滅大豆蚜,同時對大豆蚜天敵昆蟲無毒害作用的新型藥劑。
4.3 大豆棉鈴蟲和點蜂緣蝽防治
化學防治有4種方案:方案一,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甲維鹽)300~450 mL/hm2;方案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375 mL/hm2;方案三,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 mL/hm2+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甲維鹽)225 mL/hm2;方案四,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75 mL/hm2+50%氟啶蟲胺腈水分散粒劑150 g/hm2。
生產實踐證明,方案三及方案四殺滅效果好,藥效持續(xù)時間長,是優(yōu)選方案[12]。通過2020年施藥效果觀察,方案三屬組合型藥劑,對害蟲具有觸殺及胃毒雙重作用,藥效可達10 d以上,在殺滅害蟲同時,亦可抑制蟲卵的孵化,可在蟲害防治中廣泛使用。
5 春播區(qū)大豆蟲害的防治建議
5.1 大豆灌漿中后期點蜂緣蝽的防治
根據點蜂緣蝽的發(fā)生規(guī)律,目前生產上對大豆開花期及初莢期的防治較為重視,這2個時期也確是點蜂緣蝽防治關鍵時期[13]。但根據2020年觀測,點蜂緣蝽在大豆灌漿中后期為害仍較重,9月9日通過田間取樣調查,有莢部受害癥狀的植株占全田的73.3%,受害莢率為4.3%,對產量影響較大,因此,大豆灌漿中期還應進行一次點蜂緣蝽的防治,以減輕中后期的產量損失。
5.2 合理降低化學防治次數
目前春播區(qū)大豆蟲害防治手段單一,過度依賴化學防治,統(tǒng)計大豆生產過程中化學防治的次數:地下害蟲防治1次,大豆蚜防治1次,大豆棉鈴蟲和點蜂緣蝽合治1次,點蜂緣蝽單獨防治2次,因此大豆田間至少需要噴施化學藥劑5次,如加上大豆灌漿中期再進行點蜂緣蝽的防治1次,則需要噴施化學藥劑6次,大量化學藥劑的施用,使目前春播大豆生產很難達到綠色和有機的標準。針對上述情況,可進行“一施多防”等防治方式的研究,根據一段時間內害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合理的藥劑組合,做到一次藥劑施用,在殺滅1種害蟲的同時,對后續(xù)其他害蟲的發(fā)生具有一定干擾或抑制作用,減輕甚至阻止其他害蟲的發(fā)生,因此降低化學防治的次數[14]。
5.3 開展害蟲綜合防治研究
2020年大豆棉鈴蟲在春播區(qū)首次暴發(fā),使冀北大豆種植區(qū)不再是棉鈴蟲為害的空白區(qū)域。棉鈴蟲極強的抗藥性,會給今后的防治帶來新的難題,抗蟲大豆品種的選育應被列入日程[15],從根本上解決大豆棉鈴蟲的為害。
深入進行大豆蟲害的生物防治研究,目前大豆生產中尚無成型的生物防治手段進行應用,生物防治具有人畜安全、無污染、不形成抗性的優(yōu)點[16],如能達到操作簡便、效果明顯、成本低廉的生產要求,必將受到春播大豆種植區(qū)的歡迎。
參考文獻
[1] 汪越勝,蓋鈞鎰.中國大豆品種生態(tài)區(qū)劃的修正Ⅱ.各區(qū)范圍及主要品種類型[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2,13(1):71-75.
[2] 周梅妹.大豆蟲害的識別與防治[J].農業(yè)災害研究,2020,10(3):12-13.
[3] 劉健,趙奎軍.中國東北地區(qū)大豆主要食葉性害蟲種類分析[J].昆蟲知識,2010,47(3):576-581.
[4] 史樹森,崔娟,宋鵬翔,等.夏大豆田暗黑鰓金龜發(fā)生危害規(guī)律研究[J].大豆科學,2014,33(1):91-94.
[5] 王正東.大豆主要地下害蟲的識別與防治[J].農技服務,2013,30(9):926-927.
[6] 司兆勝,陳繼光,宋顯東,等.黑龍江省大豆蚜發(fā)生種群動態(tài)研究[J].大豆科學,2017,36(4):614-619.
[7] 李文敬,高宇,胡英露,等.點蜂緣蝽(Riptortus pedestris)為害對大豆植株“癥青”發(fā)生及產量損失的影響[J].大豆科學,2020,39(1):116-122.
[8] 陳衛(wèi)民,宋紅梅,李金霞.新疆棉鈴蟲嚴重危害復播大豆[J].植物保護,2003,29(4):60.
[9] 高宇,王迪,崔娟,等.不同顏色對斑鞘豆葉甲成蟲行為的影響[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47(19):103-106.
[10] 張磊,賈琦,巫蔚,等.大豆高隆象致病球孢白僵菌菌株BEdy1的鑒定及毒力測定[J].中國農業(yè)科學,2020,53(14):2974-2982.
[11] 李建仁.大豆食心蟲危害及防治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8):73-74,100.
[12] 王自杰,田鑫月,李文博,等.5種藥劑對點蜂緣蝽室內生物活性及田間防效[J].農藥,2020,59(7):537-540.
[13] 古曉紅,楊婷婷,張海生,等.點蜂緣蝽對大豆田間為害的主要癥狀及防治方法[J].種子科技,2019,37(6):111-112.
[14] 梁建秋,張明榮,吳海英,等.幾種農藥對大豆蟲害防控效果的比較[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1):98-100,103.
[15] 何歡,高嵩,韓丹,等.抗蟲基因Cry1Iem轉化大豆的研究[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7,39(6):665-669.
[16] 徐蕾,許國慶,陳彥,等.近5年國內大豆、花生主要蟲害的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14,34(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