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丁溝鎮(zhèn)麾村小學(225236)劉樹林
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決不能僅依靠一本語文書,而要借助于廣泛、深入而又持久的閱讀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將統(tǒng)編教材的特點概括為“讀書為要”,稱“新教材專治不讀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但僅僅依靠一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
縱觀統(tǒng)編教材,從經(jīng)典的精讀課文到自主閱讀的略讀課文,從課后的“閱讀鏈接”到每冊的“快樂讀書吧”,編者構建了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尤其是將課外閱讀——整本書閱讀納入教學體系中,突顯了整本書閱讀的重要作用。但很多教師似乎并沒有真正讀懂教材的真實用意,都將教學的重心放在精讀課文上;對略讀課文、課后“閱讀鏈接”等補充性內容,采取了相對漠視的態(tài)度,有的甚至直接采取生硬粗暴的態(tài)度,讓學生自己閱讀。面對編者的獨具匠心,教師切不可做“甩手掌柜”,應從教材編排的整體性出發(fā),將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聯(lián)系起來,積極引導學生從整本書的閱讀中獲取知識、積淀語感,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
語文教學就是要聚焦語言,在品析語言、體悟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歷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語文教學強調學以致用。教科書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平臺,但不是唯一平臺。因此,教師要拓展自己的教學視野,將學生的學習范圍擴展到更為廣闊的課外閱讀中??v觀當下課外閱讀,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狀況令人擔憂。有的學生常常是匆匆地看一看,只關心情節(jié)和內容,而對文本的語言關注甚少;有的學生只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內容認真閱讀,而對文本的寫作方法和典型句式則視而不見。因此,教師要緊扣課文的核心內容和典型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知、體悟,揣摩其表達效果;同時,要求學生將這種學習方法和閱讀意識遷移到整本書的閱讀中,體會經(jīng)典著作的表達藝術,不斷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形成語感。
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祖父的園子》一文,節(jié)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作者以質樸、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祖父園子的優(yōu)美景色和自己童年時在園子中度過的快樂時光。學習課文時,學生被作者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所吸引。這是因為作者在課文中所描寫的事情,契合學生內在的認知情感;是因為作者語言的獨特魅力和巧妙地運用了恰當?shù)膶懽鞣椒?,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在教師點撥下,學生很快認識到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反復、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童年生活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當學生沉浸其中時,教師告訴學生,其實蕭紅的童年是悲慘的。這出乎學生的意料,使他們產(chǎn)生巨大的認知沖突,同時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閱讀整本書的期待。這樣的引導,學生一方面關注了文本的內容和情節(jié),另一方面對文本精妙的語言和獨特的句式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比如,《呼蘭河傳》在開篇第一章的第1和第2自然段這樣寫:
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
嚴寒把大地凍裂了。
這樣的描寫顯得筆力不凡,彰顯了作者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圈畫出文中語言與眾不同之處,鼓勵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或者聯(lián)系上下文等,對“封鎖”“裂開口子”等詞語進行理解。比如,“封鎖”是形容寒冷的空氣浸潤大地的情形,體現(xiàn)了寒流對大地的侵襲。在形成初步體驗后,教師組織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多質疑、多提問、多思考。比如,作者為什么要用“封鎖”這個詞語?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傾向是什么?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停留在講解文章內容的層面上,而是從寫作策略入手,充分整合了文本的內外資源,形成教學合力,傳授給學生理解和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和品析文本的內涵。這樣的細致品讀,讓學生獲得語言的表達智慧以及表達能力的提高。
由于思維方式、方法的缺失,很多學生缺乏對事情整體把握的能力,缺乏對整篇文章的構思,導致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干癟、順序錯亂、結構不嚴謹。這與學生平時在閱讀中只關心情節(jié)和內容有密切的關系。對學生而言,寫作首先要考慮的是寫作素材,即“寫什么”的問題。這是構思文章的基礎。其次,要對文章進行構思,要在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對情節(jié)進行設置,對細節(jié)進行安排,使文章形成一個血肉豐滿的整體。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向學生推薦了古典名著《西游記》?!段饔斡洝肥俏覈拇蠊诺涿?,在整個古典文學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神話色彩,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質,深受學生的喜愛。很多學生受到影視劇的影響,對這本書有著無限的向往,也體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閱讀熱情。教學時,教師不能讓學生始終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中,而要在了解情節(jié)的基礎上感受作者在表達方面的技巧。例如,教學“三打白骨精”這部分,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指導。首先,引導學生縱向梳理情節(jié),知道“三打”分別是指打村姑、打老婆婆、打老漢,這樣學生就能對情節(jié)形成認知框架。其次,指導學生關注文本的細節(jié)描寫。比如,“三打”中的每一次打的方法和策略都有所不同,讓學生在前后對比的過程中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并進行辨析,感受情節(jié)推進的層次性。其三,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從村姑到老婆婆,從老婆婆到老漢,這樣的順序是否可以調整?為什么?”前面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其實是對故事的內容和情節(jié)進行感知,讓學生形成初步的感性體驗。而這一問題的設置,目的是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向、思維內容,讓學生在理性辨析的過程中認識到“打村姑”“打老婆婆”與最后的“打老漢”一脈相承,所打的三個人其實都是白骨精變化而來的,層次分明,這樣更能體現(xiàn)白骨精的陰險狡詐。只有這樣解讀,才能真正洞察作者對情節(jié)設置的高妙和智慧。通過問題的探討交流,學生從最初的感性理解到現(xiàn)在的理性洞察,獲得了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經(jīng)驗,讓學生對作者的情節(jié)設置進行辨析,真正認識到這樣的順序是不能調整的,是作者精心設置的?!耙患胰恕敝饌€被打死的假象,在情節(jié)結構上起到了鋪墊作用,既能迷惑唐僧,又起到挑撥唐僧和孫悟空之間師徒關系的作用。這樣的出場順序,就是一條連環(huán)計,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假印證,讓唐僧深信不疑——孫悟空打死了一家人,體現(xiàn)了白骨精的陰險狡詐。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從學生習作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入手,鼓勵學生從課外的整本書閱讀中獲取營養(yǎng),學習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真正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指出:“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苯滩牡摹袄印眱r值,就在于為學生呈現(xiàn)出典型的、鮮明的而又契合學生寫作所需要的表達方法。因此,教師要關注文本的范例價值,找準教材文本與課外整本書閱讀的對接點,引導學生將課堂學到的方法運用到整本書的閱讀中去,從而深入感知文本的內容,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在統(tǒng)編教材中,有的課文是整本書中相對獨立的一篇,但與整本書中的其他篇目有著相似的表達方法。教學時,教師可相機拓展整本書中的其他文章,形成類群文本,引導學生進行統(tǒng)整和對比閱讀,使他們獲得更全面的體驗、感悟,從而更好地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刷子李》一文,是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俗世奇人》中的一篇相對獨立的文本?!端资榔嫒恕愤@本書是以清末民初為時代背景,描寫的對象是天津衛(wèi)的能人異士,是一本記人類文本集。書中的每一篇文章篇幅并不長,但所運用的表達方法可謂異曲同工,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側面烘托的手法,即借助相關的角色來凸顯主人公的形象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刷子李》時,除了關注作者對刷子李的正面描寫,還要引導學生重點思考:課文的題目是“刷子李”,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徒弟曹小三呢?借助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描寫曹小三的語句。在學生圈畫出相關語句之后,教師將這些語句集中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充分認識到作者正是要借助徒弟曹小三從崇敬到質疑,再重新崇敬的情感態(tài)度,從側面襯托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藝。在閱讀整本書《俗世奇人》時,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側面烘托人物這一寫作方法,并嘗試運用這一方法寫一個人。這樣,能讓學生更加全面、更加立體地關注文本的內容,感受反襯寫法的表達作用。比如,《馬二》一文,作者一方面著力描寫馬二的模仿對象——管四爺在氣質、外貌上與馬二一點相似性都沒有,烘托出馬二的模仿能力之強;另一方面,借助一個觀察者的角度,用他的不敢置信來襯托馬二的絕活。再比如,《燕子李三》一文,所描寫的燕子李三神出鬼沒,作者沒有從正面描寫,都是從其他人的角度對李三進行側面描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教師拓展這些內容時,切不可各自為政,而應該努力將拓展的文本與教材課文有效整合起來,以統(tǒng)整的視角,引導學生閱讀感悟。這樣,在內外鏈接的過程中提升教材課文的范例效能。
案例中,教師鼓勵學生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嘗試遷移,運用襯托的方法來描寫一個人,將反襯的寫作方法內化到自己的寫作知識體系中。
在寫作文時,教師都會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出來。于是,很多學生就機械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全部寫進作文中。他們經(jīng)歷了什么就寫什么,毫無選擇,不會從素材中提煉出值得表達的內容。從習作構思的角度來看,這反映了學生缺乏構思選材、深化主題的能力,導致材料不能真正地表達中心。如果教師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與引領,學生對事物和現(xiàn)象的感知就只能停留在表層,思維始終無法走向深入。因此,在課堂內外的鏈接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解構和學習作者獨特的構思,學習作者深化主題的藝術。
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略讀課文《蘆花鞋》一文,節(jié)選自曹文軒先生的代表作《青銅葵花》這本書。在教學時,教師就相機為學生拓展、推薦了這本書。這本書以真摯的情感、優(yōu)美的文筆,展現(xiàn)了青銅和葵花之間的深情厚誼。它的主要內容是原本跟隨父親在城市生活的葵花,因為失去雙親,來到農(nóng)村與青銅一家共同生活。青銅家所有的人都對葵花照顧有加,其間發(fā)生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青銅與葵花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整本書的最后,作者曹文軒設置了這樣的情節(jié):為了讓葵花能夠有更好的發(fā)展,福利組織出面要將葵花接回城市,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這無疑是在葵花和青銅一家人心中澆上了一盆冷水。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這一情節(jié)進行辯論:“你覺得究竟該不該讓葵花與青銅一家人分開?葵花究竟該不該重新回到城市?”正所謂“理越辯越明”,學生在辯論中越發(fā)認識到,這其實是一個兩難命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會有著完全不同的選擇。因此,教師相機點撥:“作者為什么要在整本書的最后部分設置這樣的情節(jié)呢?其目的就是要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爭鳴。作者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用故事情節(jié)觸發(fā)讀者的思考。這樣,這一部作品將不再停留在情節(jié)感人的層次上,而是引發(fā)了人們對教育、成長、人生價值等方面的思考?!?/p>
這本書的最后,作者并沒有大喊口號,也沒有將自己的觀點和盤托出,而是巧妙地采用了藝術化的處理方法,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教學時,教師可將其與學生的習作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表達中心的方法,并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總之,課外閱讀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教學中,教師不能將自己的視野局限在一本教材上,而要注重課堂內外之間的鏈接,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多讀整本書。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汲取作者的表達智慧,獲得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