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廣林
學科建設與發(fā)展
學科交叉、研究領域與原始創(chuàng)新——世界一流學科生成機理與建設路徑分析
袁廣林
世界一流學科以對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人類社會進步作出原創(chuàng)性學術貢獻為顯要標志。學科交叉是原始創(chuàng)新的生成之源,由其形成的研究領域是原始創(chuàng)新成果的生發(fā)之地,它們顯示出一種強大的知識創(chuàng)新功能。世界一流學科并不完全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科,而更多的是由學科交叉所產生的研究領域。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應將學科交叉研究領域作為重要策略,在體制機制上消除阻礙學科交叉研究的因素,以問題研究為導向建設學科交叉研究團隊,不斷開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創(chuàng)造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打造學科高峰,有力推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世界一流學科;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原始創(chuàng)新;生成機理
世界一流學科是指對科學技術發(fā)展與人類社會進步作出原創(chuàng)性學術貢獻的知識領域。在現代,無論是社會問題還是科學技術問題都日趨復雜,從而導致知識互聯互通不斷增強和學科交叉融合更加突出。當今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的產生無不具有學科交叉的性質,大多是產生于不同學科相互勾連滲透、深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的研究領域之中,學科交叉顯示出一種強大的知識創(chuàng)新功能,已經成為未來科學研究的最根本特征和科技發(fā)展的必然方向。如朱麗?湯普森?克萊恩所言,跨越知識的學科邊界將會形成一種全新的知識創(chuàng)新功能,它甚至與國家的競爭力密切相關[1]。目前,世界各國一流研究型大學都將學科交叉作為未來科技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向和科技政策支持的戰(zhàn)略重點。由此可見,世界一流學科并不完全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科,而更多的是由學科交叉所產生的研究領域。本文試圖在厘清由學科交叉及由此產生的研究領域對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價值邏輯的基礎上,構建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科交叉”為手段,以“研究領域”為依托,以追求“原始創(chuàng)新”為目的,以跨界與融合為特征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新機制。
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明晰與世界一流學科相關的一些概念內涵,不僅能為討論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構建思想統(tǒng)一的平臺,還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世界一流學科的生成機理和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提高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理論理性和行動自覺。
學科包括知識體系和學術體制兩個方面。從科學研究和知識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學術的分類,指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學科以知識體系建構為旨趣,擁有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和特定的研究范式或研究綱領是其根本特征。學科通過專門知識體系、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以及獨特的研究范式或研究綱領為自己的知識領域框定邊界,劃定一個較為明確的領地。如數學、物理學、經濟學等傳統(tǒng)學科,它們的基本概念均能以非常優(yōu)美的方式相互聯結,構成嚴密的理論體系,因而都是極其系統(tǒng)化的學科。當下的學科形式是晚近才發(fā)展起來的,它不僅建構了學者的身份,而且塑造了整個學術體制,如學術機構、學術團體、科研規(guī)劃、課程設置、課題評審與獎勵等。學科已經成為高校一切學術活動和學術體制機制構建的“基石”和“第一原理”,沒有學科,高校學術體制就無從建立。
領域是指學術思想或社會活動的范圍[2]?!把芯款I域”和“學科領域”兩個詞經常被不加區(qū)別地互換使用,但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根本標志在于知識的系統(tǒng)化程度。在這里,我們將研究領域界定為研究課題所在的學術領域或者研究所集中關注的范圍。皮埃爾?布爾迪厄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將研究領域定義為“一個有自己的活動規(guī)律和特定力量關系的獨立社會區(qū)域,它提供了一個理解理論知識的模式”[3]6?!把芯款I域”是相對“學科”而存在的,既可以指某一學科新的研究方向可能形成的潛在的知識領域——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學科都應該有它們的“非學科”維度,也可以指某一知識領域尚未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即處于前學科狀態(tài)的知識系統(tǒng)。在科學研究中,發(fā)展一個學術研究的新方向,開辟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表明該領域尚無人涉足,它由于填補了學術研究空白而最具創(chuàng)新性。譬如,人工智能已逐漸形成了諸如機器學習、模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機器人學、人工神經網絡等多個研究領域。這些領域可謂方興未艾、大有作為。基于問題的研究是研究領域主要特征,學科化是研究領域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因此,我們可以說,研究領域是研究對象、范圍的特定化,而學科是科學知識體系的特定化。一般認為,如果某種研究根本無法建立特殊的方法和規(guī)范的理論體系,那么它不可能成為獨立的學科,只能是其他學科的研究領域[4]。
學科是以專業(yè)化的方式對知識進行組織而形成的獨立的知識體系。具體地說,學科是依循這樣一個進路形成和發(fā)展的,即人類對積累的經驗進行消化形成認識,認識通過思考、歸納、理解、抽象而上升為知識,知識在經過運用并得到驗證后進一步發(fā)展到科學層面上形成知識體系,處于不斷發(fā)展和演進的知識體系根據某些共性特征進行劃分而形成學科[5]。學科具有認知排他性,不僅為自己的知識領域設置邊界,提高新的學術人員進入這一領域的門檻,進一步鞏固該學科學術人員的專業(yè)地位,也通過一套自己獨特的話語體系訓練本學科新的學術人員,使接受這些學科培養(yǎng)的人日益以學科內部嚴格的規(guī)訓為借口,把非學術共同體的成員排除在這個疆界之外。傳統(tǒng)學科建設一直努力確定學科之間的界限與區(qū)別,尋求本學科邊界,給知識樹立學科界墻,其結果是使學科形成學術壁壘,“把外行堵在界外”。作為研究所關注范圍的研究領域則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亦標志著它具有更為分散的、較不穩(wěn)定的和相對開放的知識結構。也就是說,它不具有阻擋“外人”進入的邊界,與其伴隨而來的是松散、分布廣泛的學術部落,在這里往往孕育著重大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
雖然學科具有知識生產的功能,但成熟學科的功能更多還在于培養(yǎng)各學科專業(yè)學術人才。也就是說,當學科在大學以課程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時,其知識生產的功能將減弱,傳承知識的育人功能則顯著增強,而研究領域才是孕育重大前沿科技創(chuàng)新之所。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強調研究領域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價值并非否認學科對知識專業(yè)化的意義,它既為研究人員建構自我研究方向、確立學術身份、維持學術知識領域的邊界、培養(yǎng)新生學術力量以及管理和獎掖從業(yè)人員提供依據,更為學科交叉研究得以實現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礎和前提。
學科交叉(multidisciplinary crossing)是指研究主體根據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創(chuàng)造開發(fā)跨學科知識產品的特殊科研活動[6]。它本質上是一種科研行為,主要包括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研究和反學科(antidisciplinary)研究。跨學科(也有學者將其譯為學科互涉和科際整合)是指在科學研究中超越一個已知學科的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實踐活動。它不是一個學科,而是解決綜合性和復雜性問題的一種思路、一套方法,譬如,一個物理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在被稱為細胞生理學的領域一起從事研究工作即為跨學科研究。其活動方式主要是以他們各自的觀察視野、概念術語以及相關方法與工具來研究共同的問題,通過思想交融、概念移植、理論滲透、思維方式綜合和方法工具借用等,整合見解,拓展認知,從而解決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與將各學科知識并置、學科之間無明顯聯系,知識領域為現有多個學科的幾何交集的多學科相比,跨學科研究的特點在于不僅強調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而且強調不同學科知識通過融合產生質變,生成新的知識,以此增加對單一學科知識無法處理的問題的根本性理解,致力于解決重大前沿問題,尤其是那些要求使用多種學科知識才能解決的復雜社會問題和科學技術問題,為那些單一學科知識無法解決又亟須解決的問題提供新的智識方案。
學科交叉不僅僅是跨學科的互相合作,而且會探索不同學科之間以及各學科之外的內容,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主任伊藤穰一將這種研究稱為“反學科”。它是指科學家探索不同學科之間以及各學科之外的共同問題。他為了更形象地對其進行說明,還將所有已經存在的學科比作在一張巨大的白紙上分布的小黑點,而點與點之間大量的白色區(qū)域即代表“反學科”研究領域[7]20,233。那么,反學科研究是指不同學科的學者在無人涉足的學科空白區(qū)域進行研究工作。很顯然,在這樣的領域從事研究工作更容易取得原創(chuàng)性成果。需要強調的是,盡管在學科之間或者超越學科的空間進行學術研究存在著風險,但那里的競爭也會更少。我們因此常常說,學科交叉點往往就是學科的前沿和新學科的生長點,這里最有可能產生具有革命性的重大科學突 破[8]??鐚W科研究和反學科研究雖然有上述細微區(qū)別,但強調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知識整合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學科交叉研究將形成一個涉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學科的新的研究領域。學科交叉所生產的知識,有的仍然屬于某一主要學科,如借鑒其他學科的概念框架分析本學科的問題,拓展本學科的研究范圍;有的則形成關系不確定、特征結果未知、不屬于任何一個學科的知識集合,即產生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特別是反學科研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生產的知識成果具有原創(chuàng)性。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有些研究領域的知識將不斷細化和更加專業(yè)化,通過在更高、更綜合層次上建構知識并使其一體化,形成自己特定的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和研究范式,形成一門獨立的交叉學科,學界也將這樣的學科稱為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等。它們是在不同學科相互交叉地帶生長出的具有獨立性質的一門新學科,是學科交叉研究發(fā)展的結果。典型者如目前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學科,它就是哲學、數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生物學、腦科學等眾多學科交叉研究結出的碩果。從這個角度可以說,研究領域既是一個恒久的問題,也是一個暫時的事件,向學科化方向發(fā)展是其最終歸屬。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學科交叉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知識生產單元,知識單元的體系化形成新的學科,反過來又造成學科間知識的重新分割。加劇了知識的零碎化,但從知識發(fā)展的趨勢可以斷言,面向未來,學科交叉研究應當成為知識創(chuàng)新的最重要的途徑。
雖然目前關于世界一流學科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生產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知識成果、對人類知識總量增加有重大貢獻無疑是排在首位的標準。也就是說,生產原創(chuàng)性知識、技術和方法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應有之義。我們因此認為,生產世界一流科學研究成果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對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世界一流學科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和條件,如果一所大學沒有若干學科能夠取得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它就很難稱為世界一流大學。因此,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為著力點和突破口,要通過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世界一流學科產生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多發(fā)生在由學科交叉而產生的研究領域之中。綜觀當今改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大多數是在通過學科交叉而產生新的研究領域中產生的。事實也已經證明,學科交叉產生的新知識領域已成為科學研究最具活力的領域和創(chuàng)新成果的重要來源。產生新的科學發(fā)現或者創(chuàng)造人類社會尚不存在新思想理論、新技術方法和新產品,需要科學家在現有學科的空白處進行艱苦探索、辛勤耕耘。在科學的無人區(qū),在人們未曾涉足的新的研究領域,科學家不僅能幫助人們發(fā)現他們需要的東西,而且能幫助人們發(fā)現他們自己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東西,從而創(chuàng)造出影響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創(chuàng)新成果。這些創(chuàng)新成果在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同時,也推動相關學科進入世界一流的行列。正如眭依凡教授指出的,世界一流學科絕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科,而是由多學科、跨學科交叉融合或協(xié)同攻關產生對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具有原創(chuàng)性知識貢獻的研究領域[9]。這些研究領域所生成的知識具有原創(chuàng)性,它既可能與某一傳統(tǒng)學科相關聯,也可能將產生一門新學科。從學科建設績效的角度看,對這些領域研究的高度關注對于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將是富有成效的。他還強調,如果依舊以既有的傳統(tǒng)學科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我國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至多只能停留在追蹤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并進行跟隨式科學研究的水平,并只能滿足于所謂高水平論文發(fā)表的學術績效上[9]。世界一流大學從來不過分追求ESI排名,高水平論文發(fā)表數量、引用率和ESI的位次只不過是大量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的外在顯現[10]。那么,世界一流學科究竟應該著重建設什么?怎么建設?從世界一流學科的內涵看,眭依凡教授的上述洞見,可謂切中我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要害,應該引起“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高度關注。
由于學科交叉研究在解決各種各樣疑難問題過程中不斷產生原創(chuàng)性研究成果,已經成為新知識生產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因此,當今世界所有一流大學無不將其作為核心任務。
創(chuàng)新需要創(chuàng)造力,而創(chuàng)造力需要擺脫束縛。學科交叉用創(chuàng)新與開放對抗僵化與正統(tǒng),通過對正統(tǒng)的挑戰(zhàn),打破傳統(tǒng)學科劃分造成的知識鴻溝,激發(fā)新的創(chuàng)新思想,從而產生變革的力量。傳統(tǒng)學科已經建立自己的研究范式,該范式所形成的一套相互關聯的概念、定律、假設、價值、技術的完整體系,在為學科確定了問題范圍、研究方法和研究準則的同時,其引發(fā)的“不可通約性”問題也禁錮了本學科研究者的思維和視野。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學科與學科之間,由于各自研究對象、方法及表達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使不同學科內部逐漸建立起了自身學科的學科規(guī)范和標準,造成了學科之間的隔閡與封閉?!盵11]
現代科學研究的經驗表明,以單一學科視角研究事物往往有其局限性,當跳出學科框架,轉換視角或從多重視角去審視事物時,極有可能會出現差異、矛盾和沖突,借助差異、溝通、融合和整合,我們常常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真知灼見就出現了。在這個角度上說,學科交叉具有方法論的價值。正如弗蘭克?莫斯所言,在一個問題復雜且多維度的世界中,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消除傳統(tǒng)的分離而孤立的學科思維給我們帶來的束縛[12]。其實科學進步的規(guī)則便是不斷打破傳統(tǒng)學科的規(guī)則,若一直在單一學科視野里進行知識的積累,難以產生重大原創(chuàng)性發(fā)現,甚至可能被歷史進步所淘汰。而在學科交叉中各學科用不同的視角觀察某一學科的研究對象或者解決一個問題,用多種認知形式來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將帶來學術思想的碰撞和交融,觸發(fā)新的思想和靈感,為挑戰(zhàn)陳規(guī)、打破傳統(tǒng)認識提供一把鑰匙,由此將產生眾多交叉學科前沿,推動科學的進步與發(fā)展。這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最著名的當屬DNA雙螺旋結構的重大發(fā)現。在對DNA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作出重大貢獻的4位科學家中,遺傳學博士后研究人員沃森畢業(yè)于生物學學科,兩位年輕的研究人員——威爾金斯、克里克都是物理學出身,克里克當時還是物理學博士研究生,而畢業(yè)于化學學科的富蘭克林是研究物理化學的專家,他們在同一時間都致力于遺傳基因的分子結構研究,為DNA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其中物理學的X光結構分析方法和化學的分子結合鍵知識對建立正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于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對揭開“生命之謎”——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途徑作出了劃時代的科學貢獻,他們3人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①1962年,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因為發(fā)現DNA雙螺旋結構而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而富蘭克林已經在4年前因卵巢癌去世。如果她還活著或者諾貝爾獎早些授予雙螺旋結構的話,獲獎名單將不是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而是克里克、富蘭克林和沃森。參見《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問題研究往往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也就決定了問題研究的學科交叉特征。喬治?雷諾茲將科學家處理的問題分為3類:一是傳統(tǒng)學科內部的問題;二是多學科問題,它們在本質上與其說是策略——行為的,不如說主要是學術的,但并不能在單一學科內部成功地得到解決;三是確定無疑的多學科問題,它們是由社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的,在一些情形下要求一種策略——行為結果,在另外一些情形下要求一個技術性的快速定位。他還認為,即使是傳統(tǒng)學科內部的問題,也往往需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3]60。這樣看來,所有要研究的問題都存在著偏離傳統(tǒng)學科的現象,具有多學科交叉的屬性。
社會現實問題和科學技術問題,尤其是復雜的綜合性問題往往會提出一些非常富有挑戰(zhàn)性的新課題,如重大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和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對于這些問題,囿于單一學科已難以應對。這是因為“學科的孤立劃分與客觀世界本身各部分彼此密切聯系相互矛盾,認識論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達到不斷互動中的綜觀,而這種綜觀和研究的整體性是息息相關的”[14]。正如馬克斯?普朗克指出的:“科學是內在的統(tǒng)一體。它被分割為單獨的部門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質,而是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盵15]也就是說,任何知識體系間總是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聯系,知識體系之間并不存在制度化層面學科專業(yè)所建構的嚴格界限。這在客觀上要求人們樹立整體觀念,不僅關注對個別事物或者事物某一部分的研究,還要關注對事物之間、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間整體性的系統(tǒng)研究,更要關注對這些事物進行多學科視角的多維度網絡研究。在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學科交叉研究特征將更加突出,已成為一種明確的時代特征[16]。如果科學研究淡漠以問題為旨趣的交叉學科研究,無異于切斷原創(chuàng)性的源頭,學術的生命力將隨之枯竭。學科交叉通過對原有學科知識體系的重建和重組,為科技創(chuàng)新和學術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發(fā)展動力,成為一種全新的知識生產方式。??伦鳛楝F代思想文化界公認的創(chuàng)新大師,其創(chuàng)新的根源就在于他對由“分科立學”所形成的學科/規(guī)訓體制的挑戰(zhàn)和突破。20世紀以來,美國之所以成為全球最具創(chuàng)新力的國家,其交叉學科研究功不可沒,美國學者哈珀為此稱其國家為“學科交叉研究的黃金國度”。這也充分證明了交叉學科研究在推動科技原始創(chuàng)新中的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強調學科交叉的重要價值,既不是否認知識的學科化給知識生產帶來的快速進步,也不是認為學科化研究已經完全失去了生成新知識的能力——如某一學科的科學原理創(chuàng)新應用便會產生富有深入挖掘價值的研究方向,創(chuàng)造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而是因為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復雜,需要用多學科的視角去觀察、分析和研究。學科交叉研究活動不僅可以為解決復雜問題提供科學的方案,還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技術。
研究領域是指由多門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發(fā)生質變而形成的新知識集合體。具體地說,學科交叉將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聚攏在一起,研究更為復雜的人類社會和自然現象,由此而產生出許多新的知識范疇和新的技術方法,形成新的研究領域,在這里孕育著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新知識的生產基地。
研究領域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前沿性,也正是其價值所在、魅力所在。學科交叉形成的研究領域具有較少的認知排他性,開創(chuàng)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活躍而開放的研究環(huán)境,在其中從事研究可以擺脫單一學科的知識視野、闡釋技術和價值準則的束縛,既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接納其他學科的獨特視角,也為看待新問題提供了一個更加寬闊、更加豐富的視野,為創(chuàng)新和交流提供了適宜的環(huán)境。在這里也充滿著可變性、未知性,對它的認識既沒有“先人”指引,也沒有先例可考,只能靠研究者自己去考察、探索、總結,由此得到新的發(fā)現。
研究領域內基本知識范疇具有混雜性、異質性,使其中存在許多富于挑戰(zhàn)性的爭議話題,產生一種別具新意的學術現象。無論是引進其他學科的理論,還是建構新的理論,不同學科的理論觀點都將在該研究領域里被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這種整合將產生很多新的理論觀點,不僅可以豐富傳統(tǒng)學科知識的內容,拓展傳統(tǒng)學科知識的疆界,也為建構新的概念框架和新的理論、促進新學科的產生提供了機會。例如,在人文學科方面,文學研究領域的學科交叉研究產生了諸如文學地理學、文學生態(tài)學、文學倫理學、文學人類學、文學心理學等研究領域,這些領域的研究不僅豐富了文學研究的理論內涵,還將產生新的理論范式或者新的學科,推動整個文學研究的出新、出彩與繁榮。在自然科學方面,在DNA雙螺旋結構發(fā)現之后的50年里,科學家們又開創(chuàng)了分子遺傳學、分子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分子生物學的新領域,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奧秘在這些研究領域得到了更清晰的闡明,而且在20世紀70年代,基因工程應運而生,迅速地發(fā)展為前途光明的生物技術產業(yè)。由此可見,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創(chuàng)造新知識、建構新理論和開發(fā)新技術,既有利于促進傳統(tǒng)學科的知識創(chuàng)新,也有利于新興學科和新技術的成長與發(fā)展。
學科交叉建構了一個個新的研究領域,這些領域處于已知與未知之間,而且絕大部分是未知的,甚至關鍵性核心問題還沒有取得突破,這為未來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成為新知識的生產基地。也就是說,新的研究領域是尚待充分開發(fā)的領域,人們對它還知之甚少。在這些領域中,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一起交流互動,在推動疑難問題解決的同時,還將促進新的思想、概念和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或產生新的研究方法,不斷拓展、增進和深化人們對特定問題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研究領域處于科技前沿,孕育著重大科技變革。例如,人工智能學科在醫(yī)療健康等領域“開疆拓土”,與腦科學、信息技術、仿生工程、納米技術和基因科學等交叉融合產生了整合和創(chuàng)生生物學、意識和腦科學、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仿生工程、納米仿生工程等研究領域,有學者認為,如果這些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將引發(fā)第三次科學革命——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17]。這次科學革命對人類的影響將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說前幾次科技革命是對人的手、腳等的替代和延伸,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改變的則是人類自身,為人類自身發(fā)展開辟新的道路。
新的研究領域推動交叉學科的創(chuàng)生,它又對解釋、分析和解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復雜問題提供深刻的洞見。因此,我們應當跳出“學科統(tǒng)整”的思維陷阱,在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產生新的研究視野、新的技術發(fā)明和新的科學發(fā)現。目前,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推動科技原始創(chuàng)新的主要方向和形式。
如前文所述,學科交叉是原始創(chuàng)新成果的生成之源,由其產生的研究領域是原始創(chuàng)新成果的生發(fā)之地,而且無論是第四次工業(yè)革命還是第三次科學革命涉足的領域,互聯性都是其典型特征。這些都表明,學科交叉已經成為促進科技重大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將學科交叉研究及其產生的研究領域作為重中之重。
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價值顯而易見,然而在學科制度化背景下開展學科交叉研究依舊困難重重。目前,學術機構主要被制度化的學科主宰,學科的分化使得學術機構更加專門化、專業(yè)化、系科化和碎片化,學術管理的學科化,壓制了跨學科學術想象力的自由發(fā)揮。如安東尼?史密斯所言:專業(yè)化的發(fā)展如此徹底,即便是一個學院的同行之間也不能毫無誤會地討論他們的專業(yè)問題[18]。從高校的現實來看,系科仍然保持著強大的威力,學科之間的界限依然穩(wěn)固,受到這些學術組織形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約束,開展學科交叉研究仍然舉步維艱,學科交叉尚處于局部偶發(fā)狀態(tài)。學科交叉研究要有良好的運行機制,跨越多個不同領域更需要以創(chuàng)造性的開放思維,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科交叉研究的體制機制,推動交叉學科研究向縱深發(fā)展,這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首先,要創(chuàng)新學科交叉研究組織模式,在重組傳統(tǒng)院系結構,提升學院學科綜合性的同時,創(chuàng)辦學科交叉研究機構,為學科交叉研究提供有效的組織構架。學科交叉研究領域雖然并不追求專業(yè)化,但它的發(fā)展是需要建制化的。與院系以學科為中心不同,學科交叉研究領域需要一個突破專業(yè)限制的人才流動環(huán)境來支持其研究,需要為創(chuàng)新和交流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和研究經費。目前,我國一些研究型大學已經認識到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價值,進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圍繞科技發(fā)展前沿和國家重大戰(zhàn)略建立了學科交叉的研究中心和研究院(所)等各種交叉學科研究機構,如北京大學成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清華大學成立腦與智能實驗室和未來實驗室,等等。它們都將自身定位在瞄準重大科學前沿問題,通過跨大領域的科研合作,在推動解決國家重大戰(zhàn)略問題的同時,還力求在科學原理層面取得原創(chuàng)性突破。這些研究既可以培育出引領未來科技發(fā)展的新學科,也有利于帶動相關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促進學校學科建設整體水平的提升。
其次,高校應在資源配置、績效考核與評價、職稱評聘等方面制定切實措施,消除阻礙學科交叉研究的學術管理制度,打破壓抑和阻礙學科交叉研究者自由意志的限制性戒條,激發(fā)和釋放學科交叉研究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19]。以研究領域而不是以學科配置資源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如早在2005年美國研發(fā)預算就重點支持納米技術、網絡和信息技術、空間探索、氫燃料計劃、物質科學工程、制造技術、國土安全、氣候變化等研究領域,不僅旨在將這些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發(fā)展成為最活躍、最前沿、最有創(chuàng)造力之所,也是為解決他們面臨的難題、引領科學發(fā)展提供切實的解決方案。此外,在學術評價制度上,開發(fā)學科交叉研究成果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尤其是在評價方法上,要充分考慮評價人員的多學科性、各學科的參與程度和綜合創(chuàng)新程度等;在職稱評聘上,實行院系與研究中心“雙聘制”,盡可能地為學科交叉研究開辟一塊屬于自己的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
再次,創(chuàng)辦學科交叉刊物或者在現有專業(yè)性學術刊物中創(chuàng)辦學科交叉研究欄目,為那些在傳統(tǒng)學科中找不到合適位置的研究成果提供一個交流平臺,讓那些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人員有發(fā)表研究成果的機會,促進學科交叉研究的繁榮和發(fā)展。
開辟新的研究領域,是構筑學術高地的重要策略,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聚焦學科交叉所形成的研究領域,尤其是未曾有人涉足的新領域,組建多元異質的研究團隊,瞄準前沿領域,凝練發(fā)展方向,形成更加廣泛的融合發(fā)展的態(tài)勢,將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最富成效的選擇。
首先,以創(chuàng)造原創(chuàng)性知識貢獻的問題研究為取向,精心布局學科交叉前沿研究領域。選擇具有突破性的知識創(chuàng)新領域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選擇能夠占據知識與技術發(fā)展制高點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打造國家科技發(fā)展和本校學科建設的核心優(yōu)勢;二是選擇我國相對薄弱且亟須破除西方發(fā)達國家科技壁壘的高新科學技術領域,為我國高科技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的生長點,提供新的發(fā)展動能;三是立足本校優(yōu)勢學科群,依托強大的優(yōu)勢學科力量,選擇獨特的方向,建立相關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在學科交叉點上實現重點突破;四是鼓勵傳統(tǒng)學科學者根據自己研究興趣跨越學科邊界選擇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跨學科研究,創(chuàng)建新的研究方向或領域,為傳統(tǒng)學科的發(fā)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推動傳統(tǒng)學科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培養(yǎng)跨學科人才。在上述方向上建設研究領域,不僅能夠把相關學科推向世界一流,也能夠有力地促進國家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的發(fā)展,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創(chuàng)建新的研究領域,需要“雙一流”建設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高屋建瓴的預測、判斷和科學的組織。
其次,依托學科交叉前沿研究領域組建研究團隊。團隊是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而由相關個體所組成的相互協(xié)作的正式群體。學科交叉研究團隊是為了研究某一科學或者現實問題而構建的一種重要的學術組織形式,它是解決復雜問題和實現創(chuàng)新的基礎。傳統(tǒng)上,高校的研究團隊與教學團隊具有高度一致性,大多是依托學科所建立的院系所來組建,其學術管理也主要是圍繞學科學術活動來展開。然而,在世界一流大學中,一個教師所從事的教學工作與其進行的研究工作并不總是嚴格一致,他(她)們在從事這兩項活動時可能有著截然不同的合作伙伴,那么,研究團隊與教學團隊也就可能不一致,在學科交叉所形成的前沿研究領域更是如此。也正是在這意義上,筆者不贊同在“雙一流”建設高校中進行“學科專業(yè)一體化建設”[20]的觀點。高校應根據研究領域的需要組建專門的研究團隊,對研究領域相對固定、專業(yè)化程度較高的研究團隊,盡可能改變其臨時、掛靠、非建制化狀態(tài),使其建制化,在組織上加以切實保障。同時,要按照研究領域而非學科配置研究資源,實施學科交叉研究項目,有組織地、持續(xù)地展開科研攻關,這樣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路徑或許是最有效率的。例如,以學科交叉研究著稱的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以下簡稱“媒體實驗室”)選擇若干前沿研究領域,組建了量子計算機、分子計算機、情感計算機、認知機器人、合成神經生物學、生物機械、新媒體醫(yī)學、人體動力學、認知科學與學習、全息技術、數字化藝術、智慧城市、可觸摸媒體等研究團隊[21],這些團隊不僅創(chuàng)造了許多影響世界的高新技術,同時也有力地將其相關學科推向世界一流。
再次,培育學科交叉研究人才。在當代科學研究中,一流的研究人才不僅具有學科的專業(yè)深度,更具有跨學科的知識廣度,在交叉學科研究領域里從事研究的學者更是如此。如媒體實驗室合成神經生物學研究團隊試圖解密大腦的科學家埃德?博伊登,他在麻省理工學院4年獲得兩個學士學位和一個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是激光和量子計算,為了攻克大腦,他又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正是他的多學科背景,使得他在帶領其研究團隊解密大腦過程中,用藍光脈沖作用于神經元細胞,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突破,從而獲得馬克?扎克伯格等設立的“突破獎”,同時他還用這種新的方法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光遺傳學[7]225-227。因此,一流大學要通過設置交叉學科專業(yè)、雙學位制度和跨學科招收研究生等方法,使學生學習到前沿、綜合的知識、方法和技術,培養(yǎng)具有多學科視野和研究能力的跨界型新一代研究人才和團隊帶頭人,這些人才將是推動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核心力量。
[1] 馮黎明. 學科互涉——一種后學科的理論話語[J]. 中外論壇, 2017(4): 274-28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 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828.
[3] 克萊恩.跨越邊界——知識學科學科互涉[M].姜智芹, 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4] 袁廣林. 關于構建學科理論體系若干問題的思考[J]. 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4): 101-104.
[5] 高久群, 鄭華, 余全紅. 交叉學科設置和研究生培養(yǎng)的實踐與思考——以中山大學為例[J]. 高教論壇, 2015(2): 98-101.
[6] 許海云, 尹春曉, 郭婷, 等. 學科交叉研究綜述[J]. 圖書情報工作, 2015,59(5):119-127.
[7] 伊藤穰一, 豪. 爆裂: 未來社會的9大生存原則[M]. 張培, 吳健英, 周卓斌, 譯. 北京: 中信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17.
[8] 路甬祥. 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的意義[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5, 20(1): 58-60.
[9] 眭依凡. “學科”還是“領域”: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一流學科”概念的理性解讀[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4): 23-41.
[10]袁廣林. 我國高校世界一流學科發(fā)展性評估探析[J]. 中國高教研究, 2019(6): 21-26.
[11]章成志, 吳小蘭. 跨學科研究綜述[J]. 情報學報, 2017, 36(5): 523-535.
[12]莫斯. 魔法師與他們的學徒們——MIT媒體實驗室的創(chuàng)新密碼[M]. 邱平, 趙佳琪, 譯.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6: 31.
[13]李靜海. 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應重視的幾個問題[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9, 34(10): 1119-1120.
[14]莊孔韶. 從獨行者到跨學科團隊[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1-03-10(05).
[15]普朗克. 科學學基礎[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3:5.
[16]袁廣林. 新科技革命與交叉學科專業(yè)設置——兼論新一輪學科專業(yè)目錄調整的方向[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5): 1-8.
[17]何傳啟. 新科技革命的預測和解析[J]. 科學通報, 2017, 62(8): 785-798.
[18]史密斯, 韋伯斯特. 后現代大學來臨[M]. 侯定凱, 趙葉珠,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8.
[19]袁廣林. 綜合交叉學科發(fā)展的組織建構和制度設計——基于我國大學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學科的思考[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8(7): 1-9.
[20]周光禮. “雙一流”建設中的學術突破——論大學學科、專業(yè)、課程一體化建設[J]. 教育研究, 2016(5): 72-76.
[21] RYAN A. About the lab mission & history[EB/OL]. https://www.media.mit.edu/about/mission-history.
10.16750/j.adge.2022.01.003
袁廣林,鐵道警察學院副院長,教授,鄭州 450053。
(責任編輯 劉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