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芳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yī)院乳腺科,三明,365000)
乳腺癌是婦女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在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中居于首位。乳頭溢液、腋窩淋巴結腫大以及乳房腫塊等均為乳腺癌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隨著病情進一步發(fā)展,癌細胞可向遠處組織器官轉移,導致多器官病變,提高患者的死亡風險[1]。手術為目前臨床治療乳腺癌的常用措施,但是手術麻醉以及大量侵入性操作均可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較大的創(chuàng)傷,加之術后應激反應以及手術所致瘢痕等影響,使得患者出現(xiàn)焦慮、緊張等情緒,嚴重影響睡眠質量以及術后機體康復[2]。本研究旨在觀察乳腺癌手術患者接受個性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為今后臨床護理方案制定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三明第一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手術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單雙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6.48±3.96)歲;病程2~40個月,平均病程(26.13±1.94)個月;依據(jù)患病部位,左側、右側和雙側乳腺癌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11例、13例和6例。觀察組中年齡28~67歲,平均年齡(46.52±3.99)歲;病程4~45個月,平均病程(26.28±1.97)個月;左乳、右乳和雙側乳腺癌患者例數(shù)分別為14例、12例和4例。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 1)經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經手術治療,病情處于穩(wěn)定期的患者;2)預期存活時間>12個月的患者;3)病歷資料完整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癲癇、癔病、精神病的患者;2)重要臟器功能異常的患者;3)合并其他嚴重急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4)各種原因中途退出的患者。
1.4 護理方法
1.4.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的護理方案為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入院以后,由護理人員完成常規(guī)入院健康教育和飲食指導,遵醫(yī)囑為其用藥,密切監(jiān)測其病情變化。
1.4.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個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入院護理。在患者入院以后,護理人員即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展開有效的交流,初步掌握患者的病情,分析并了解其心理健康狀況;結合患者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開展有關乳腺癌手術知識、圍手術期注意事項以及手術以后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等健康教育;在言語、肢體行為中給予患者關愛,結合其愛好組織病友活動;為患者列舉成功案例,以發(fā)揮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2)手術護理。結合患者的病情完成術前常規(guī)檢查和手術器械、相關藥物準備工作,完善術前清潔、消毒護理;術后對患者切口敷料的滲血和滲液情況、生命體征等展開密切觀察,并詳細記錄相關生命體征數(shù)據(jù),術后6 h在其血壓水平穩(wěn)定以后調整體位為半臥位,內收上肢;若患者術后血氧飽和度低于90%,需及時給予吸氧護理。3)術后引流護理。加強引流管管理力度,定時擠壓引流管,以觀察其暢通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管道堵塞、彎折等情況,并加以糾正;對引流液性狀、引出量以及顏色等進行觀察和記錄;若患者的引流量>100 mL/h且液體呈現(xiàn)鮮紅色,需及時向上級醫(yī)生匯報;若患者的引流液轉變?yōu)辄S色且連續(xù)3 d的引流量<15 mL即可拔除引流管。4)術后其他護理。術后3 d內患者需盡可能維持臥床靜養(yǎng)狀態(tài),叮囑其注意避免做上肢外展活動,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手術切口,均勻切口的受力,促進血運狀態(tài)改善的同時,避免其呼吸受影響;首先應用負壓吸引器抽吸腋窩和皮瓣積液,隨后結扎;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以后,指導其開展患側上肢功能鍛煉,術后24 h之內為其開展手指、腕部活動鍛煉,同時指導其開展握拳、伸指等訓練;術后24~72 h指導患者開展上肢肌肉等長收縮練習;術后4 d至1周指導患者獨立以患側手完成刷牙、洗臉等動作,同時其可以開展手觸摸同一側耳朵和對側肩膀的鍛煉;術后1~2周開展肩關節(jié)訓練和患側上肢抬高訓練等。鍛煉過程中需嚴格控制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5)心理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鼓勵其表達內心的想法,了解影響其心理情緒的相關因素并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疏導情緒;針對情緒極為消極且存在放棄念頭者,需要由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給予疏導。6)環(huán)境護理。病房內光照應保持良好狀態(tài),且室內應保持干凈、整潔、安靜,控制室內溫濕度,對病房內每日探訪人數(shù)進行嚴格限制,護理活動盡可能于白天集中完成,以免影響患者休息。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乳腺癌手術患者的睡眠質量。護理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量表評估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該量表包含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入院時間、日間功能和催眠藥物等7個維度,每個維度0~3分,評分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好,反之亦然。
2.1 2組患者護理后PSQI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PSQI各維度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后PSQI評分比較分)
乳腺癌是育齡女性中較常見的疾病之一[3]。目前主要通過手術切除病灶的方式治療疾病,但是手術治療可破壞患者的整體形象,且術后因受應激反應、形象改變等因素影響,患者極易出現(xiàn)負性情緒,對其睡眠質量、機體康復等均存在嚴重不良影響[4]。
常規(guī)護理僅重視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態(tài)護理,缺乏改善負性情緒和睡眠質量的護理措施,因此臨床效果不理想[5]。個性化護理干預是嚴格遵循以人為本、關愛生命原則的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在該模式下以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掌握其病情以及需求等,獲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通過和患者展開有效的交流,詳細掌握其護理需求以及心理狀態(tài),并且依據(jù)其實際情況實施護理干預措施,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減輕其負性情緒[6]。通過對患者實施個性化健康宣教,提高其認識水平和自我護理管理能力,避免因錯誤認識而影響其心理情緒和睡眠質量,從而盡快達到機體康復的目的。此外,心理護理配合睡眠護理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其睡眠質量[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PSQI各項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為乳腺癌手術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可提高睡眠質量,對術后機體康復有利。究其原因,患者接受個性化護理干預以后,對疾病和手術相關知識有正確的了解和認識,且對院內環(huán)境較為熟悉,在減輕負性情緒的同時,使其感受到尊重和關愛;在增強其治療信心的同時,維持了其穩(wěn)定的情緒,使其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睡眠習慣,為其機體康復提供了有利條件[8]。
綜上所述,個性化護理干預應用于乳腺癌手術患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