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萍 江蘇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學
古時交通不暢,通信不便,“一別心知兩地秋”,“中間消息兩茫然”,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因此,古人尤重離別。以酒踐行、折柳相送、賦詩話別成了人們表達離愁別緒的常見方式。送別詩,也就成了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類型。學生熟悉的李白、王維、王昌齡等杰出的詩人,均寫有大量的送別詩?!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均出自送別詩。初中部編教材中所選五首送別詩,分別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其中有三首出自李白之手。
詩歌的標題,常常可以在第一時間為讀者提供獨特的視角。很多詩題中包含豐富的信息,可詠物或敘事,可直接指向詩歌意境及詩人的心情,也可以直接幫助我們判斷詩歌的題材。如,不少送別詩的標題中就會帶有“送”“別”“贈”這類的詞語。學生在小學時就接觸過一些送別詩,如《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標題中的直接點明該詩是詩人李白在送別孟浩然時所作,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一詩的標題中也直接點明這是送別之作。部編教材中選入的五首送別詩,有四首詩標題中帶有“送”字,《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沒有“送”“別”之類的詞語,但是也含蓄地表達出送別之意。
不僅是送別詩,很多題材的詩歌,都可以根據(jù)標題判斷詩歌的內(nèi)容。如教材中的《夜上受降城聞笛》《使至塞上》是典型的邊塞詩,《卜算子·詠梅》就是典型的詠物詞等等。因此,鑒賞詩歌可以從引導學生先關(guān)注標題切入。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有效銜接教材內(nèi)外的古詩詞資源,引導學生形成群詩閱讀的意識,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教師要能夠從多個角度合理地整合“群詩”,如按題材、作者、情感、藝術(shù)手法等。筆者認為,針對藏族學生的詩歌教學,無論依據(jù)什么進行整合,依然是以教材為基準,遵從部編教材的“1+X”的教學倡導,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突破單篇,形成閱讀序列,這樣,更有助于藏族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鑒賞本詩時,教師要適當聯(lián)系小學已經(jīng)學過的送別詩,引導學生走近這一類詩歌,更重要的是,要把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寫作特色作為學習的重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惫湃顺3⒅饔^情感寄托于客觀事物來含蓄表達,所借之物即為意象。很多意象在古詩詞中有著較為固定的象征意義。本詩首句用“落盡”的楊花和啼聲凄厲的子規(guī),渲染烘托了暮春的特定節(jié)令和環(huán)境,情景交融,也暗示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帶來的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三四兩句直抒胸臆,用擬人手法,以豐富的想象將情思寄托給明月,抒發(fā)對友人的關(guān)切之情,感染力極強。
“楊花”“子規(guī)”“明月”這三個意象,在古詩詞中極為常見。
楊花即柳絮。楊花無根無蒂,飄忽不定,又輕柔多情,極易引發(fā)離愁別緒。最典型的要數(shù)無名氏的《送別》?!傲鴹l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睏罨ǖ穆祜w舞直接渲染出離別的傷感。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楊花愁殺渡江人”一句更是直抒送別愁緒。離愁依依,飛花漫漫,楊花成為離恨哀思的代名詞。
子規(guī),又稱杜鵑,啼聲哀切,也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杜鵑和楊花一起,寄寓離人的感傷之情。子規(guī)還被用來表達游子的羈旅之愁,如晏幾道的“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抒發(fā)志士的報國之志,如陸游的“子規(guī)獨抱區(qū)區(qū)意,血淚交零曉未休”;極言君主的亡國之痛,如李煜的“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李白的“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溫庭筠的“花落子規(guī)啼”,陸游的“子規(guī)江上過春殘”,白居易的“杜鵑啼血猿哀鳴”……很多名家都在詩作中寫過子規(guī)(杜鵑),大大地豐富了古詩詞的意蘊。
古人愛寫月,寄情于月的詩句信手可得,甚至很多詩歌題目中直接帶“月”,如《望月懷遠》《峨眉山月歌》《春江花月夜》等。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接觸過關(guān)于“月”的許多耳熟能詳?shù)脑娋?,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到了初中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溫故知新,了解“月”這一意象在古詩詞中的內(nèi)涵。當然,“月”還有其它象征含義,教師可以隨著學生的積累,引導學生構(gòu)建關(guān)于“月”的思維導圖。
古人愛月,李白尤勝,據(jù)說李白作詩一千余篇,其中有三百多篇提到“月”。教材中所選李白的三首送別詩中,有兩首運用“月”這一意象。教師可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根據(jù)學情分層設(shè)計,適當引導學生賞讀李白關(guān)于“月”的詩句,體會其詩中“月”這一意象的豐富多彩。
送別詩中,還常常會出現(xiàn)“長亭”“南浦”“酒”等很多意象,教師可以隨著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整理。詩歌中的意象之間往往有著緊密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引導學生誦讀品味作品是詩歌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wù)。
意境是詩人將主觀思想感情與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關(guān)于古代詩歌的意境,文學史上有多種分類方法。比較著名的有劉熙載提出的“四境”之分和王國維提出的“有我”“無我”之境。從學生的主觀感受而言,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不同分為雄奇壯闊、蒼涼悲壯、閑適恬靜、清新明麗、凄涼清冷等多種境界。常用來概括意境的詞語有蒼涼、雄渾、遼闊、高遠、壯闊、空寂、靜謐、幽清、恬靜、朦朧、明凈、絢麗、高亢、清冷、寥落、蕭條、荒涼、冷寂等。
初中教材中所選幾篇送別詩,意境頗具代表性?!抖汕G門送別》是青年李白出蜀所作,描寫了沿途所見到的高山、長江、原野、明月、云霞等美麗的景色,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ィ胂蠊妍悾c《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營造出來的蕭條凄楚的意境截然不同。“平野”“大荒”等意象組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圖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充分表現(xiàn)了青年李白壯游時灑脫倜儻的個性。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從塞外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色起筆,到軍營送別、雪中送客,雖表現(xiàn)的是離愁鄉(xiāng)思,卻不傷感,極具感染力。
鑒賞詩歌時,我們緊扣意象與意境,方能進入詩人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境界。
賞析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是鑒賞古詩詞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這既是鑒賞的重點,又是鑒賞的難點。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豐富多樣,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篇章結(jié)構(gòu)、語言特色等多方面。筆者在此不一一贅述,且結(jié)合教材中這幾首送別詩,淺析一二。
修辭手法師生相對比較熟悉,《送友人》《渡荊門送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篇目中,分別使用了比喻、擬人等學生一眼即可判斷的修辭手法,筆者在此不作贅述。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是詩歌中常見的表達方式。這幾種表達方式中,筆者重點介紹抒情方式。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這是學生比較容易掌握的抒情方式,也是送別詩最常用的抒情方式。如《聞》一詩中,后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對王昌齡的同情和慰藉?!端投派俑问裰荨窂念h聯(lián)開始,就直抒胸臆,表達詩人的開闊胸襟及與友人之間真摯深厚的情誼。間接抒情是間接抒發(fā)感情,包括借景抒情、詠物抒情、緣事抒情等方式。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要抒發(fā)的感情不直接表達出來,而是寄寓在景物之中,這是送別詩最常見的抒情方式。《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友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三首比較具備代表性,可結(jié)合意象與意境等進行賞析。詠物抒情往往和托物言志這一表現(xiàn)手法密不可分,是詩人借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情感或志向,教材中的《卜算子·詠梅》及《卜算子·黃州定慧寺寓居作》就是典型的詠物詩。這兩首詩和《送友人》一起編排八年級下冊的課外古詩詞誦讀篇目中。緣事抒情在先秦詩歌中運用比較廣泛,至漢樂府則運用得尤為深切,在送別詩中所用不多。借古諷今也是間接抒情的一種重要方式,送別詩中不涉及。描寫可以結(jié)合借景抒情或其他手法來賞析,在此也不單獨介紹。
“賦、比、興”是我國詩歌中最早流行且沿用至今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這三種手法對歷代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也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造,運用也靈活多變,有虛實、動靜、象征、襯托、復沓、渲染、烘托、用典、想象等,難以盡述。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渡荊門送別》兩首詩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兩句,李白用他一貫的奇特想象及對“月”的獨特鐘愛,將月亮人格化來表達對友人的真摯情誼或以月喻鏡來贊美大好河山?!端陀讶恕分?,頷聯(lián)以“比”寓情,尾聯(lián)中巧妙化典,抒寫與友人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中,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更是以新穎貼切的比喻,寫出北國奇麗的雪景。
一首詩有時會綜合運用多種手法,鑒賞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并通過學習,歸納積累各類藝術(shù)手法,并幫助學生提高古詩詞鑒賞的能力。
“多情自古傷離別。”也不盡然。送別詩在內(nèi)容及思想傾向上,也會有所不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送友人》中“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雪上空留馬行處,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等詩句,就直言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師生熟悉的《贈汪倫》也屬這類抒寫離情別意的詩歌。當然,這類飽含依依惜別深情的詩歌中,有時還會有其他感情蘊含其中,比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就有對友人被貶的同情與關(guān)切,《白雪歌》內(nèi)容更為豐富,除惜別之外,既描繪了西北邊賽奇異瑰麗的雪景及邊塞的嚴寒,又寫出了守邊將士們的艱辛,《渡荊門送別》尾聯(lián)采用擬人手法,直抒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贈汪倫》中有對友人的感謝之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堪稱這類的典型。本詩首聯(lián)意境開闊,頷聯(lián)直言送別,頸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全篇重點所在,一改往昔送別詩纏綿依戀之情,以勸慰勉勵的形式,表達了不受時空限制的深厚友情,體現(xiàn)詩人豁達曠達的胸襟,尾聯(lián)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水到渠成地一反送別詩的傷感基調(diào),繼續(xù)勉勵友人,當然,這也是詩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這類送別詩中,詩人常借送別抒發(fā)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這在教材中所選幾首送別詩中體現(xiàn)不明顯,而師生熟悉的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傳達了自己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后人評之“自述心地瑩潔,無塵可滓”?!缎葜x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更是重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及對現(xiàn)實的不滿,全詩音調(diào)激越高昂。
從內(nèi)容、情感和思想來看,送別詩還有其他主題傾向,可鼓勵感興趣的學生自行探究。
離情別意是文人墨客詠嘆的永恒主題,或纏綿悱惻,凄清感傷;或豁達樂觀,灑脫放達;或感傷身世,悲于際遇。其美麗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長韻味及深沉魅力,值得引導學生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