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燕, 王建新
(華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上海 200241)
隨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已然站在了新的歷史方位上,也愈加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實現(xiàn)這一偉大夢想,需要每一代人都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教育“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1]。當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因為他們的黃金年齡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時間吻合,他們于歷史、現(xiàn)實、未來中開拓創(chuàng)新、勇往直前。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珍藏著寶貴的革命記憶,蘊含著雋永的英雄精神,青年人只有認真學習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出自己的長征路。
著眼于時代新人培育的戰(zhàn)略大局,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歷史教育,強調(diào)歷史思維的至關重要性。面對新的時空際遇,習近平反復強調(diào),要加強歷史學習和歷史教育,并以整體性眼光推進新時代歷史教育的理論創(chuàng)新,呼吁“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宣傳教育,普及黨史知識,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人心”[2]?!包h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即“四史”。伴隨“四史”教育的深入實踐,學界對于“四史”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但從時代新人培育的視野出發(fā)來思考“四史”教育的開展及其重要價值的成果卻寥寥。在時代新人的培育進程中,深化對“四史”教育的現(xiàn)實邏輯、價值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增強“四史”教育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充分發(fā)揮“以史育人”的作用,從而引導青年群體“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在全黨、全社會深入開展“四史”教育是中國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下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抉擇。從時代新人培育的視野出發(fā),“四史”教育的提出是使命踐履的強烈呼喚。
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輸?shù)闹麝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面對社會發(fā)展加速、多元思想觀念激烈碰撞的現(xiàn)實背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不斷挖掘具有廣泛共鳴性與強大吸引力的教學資源,才能產(chǎn)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四史”教育從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三維向度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搭建了立體化、超時空的教學資源庫,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的寶貴資源。
一方面,“四史”中包含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尤其是以英雄人物為切口展開的英雄事跡,以這部分內(nèi)容為教學資源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充分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具體人物及其經(jīng)歷緣其鮮活性與可感性而更易抵達人心、喚起共鳴,從而激發(fā)起受眾向榜樣看齊的自覺心理??梢?,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鎖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有助于學生從具體的榜樣身上汲取精神養(yǎng)分和人生啟迪,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另一方面,“四史”教育是理論與故事的統(tǒng)一。以“四史”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資源,能夠?qū)⒅v道理和講故事自然銜接,使理論灌輸、政治引導與感性傳播巧妙結(jié)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需要更加注重感性傳播的方式策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理論灌輸?shù)耐瑫r,要善于通過感性傳播以達到簡單說教所無法達到的震撼作用,而感性傳播又恰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文化的滲透作用與載體功能?!八氖贰苯逃ㄟ^組織青年學生觀瞻革命圣地、閱讀黨史文獻、觀看主旋律電影等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學習“四史”、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圍,并通過實地打卡、沉浸體驗等途徑使廣大青年在身臨其境中產(chǎn)生由衷的信服和信仰之情,從而助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好地履行培育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
理想信念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培育時代新人的核心要件,最終指向人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信、行諸要素構(gòu)成的復雜系統(tǒng),情感的鞏固依賴明確的認知,青年的愛國情感與報國行動必須建立在對本民族歷史科學認知的基礎之上。當前,多元社會思潮雜糅交織,西方多股異質(zhì)思潮企圖通過丑化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污蔑黨和國家重要領袖來達到顛覆中國的政治陰謀,其中,以歷史虛無主義為典型。但正如“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3]一樣,作為網(wǎng)絡化、城鎮(zhèn)化與市場化的“原住民”,當代青年也不可能從頭腦中自發(fā)地產(chǎn)生對歷史一以貫之的正確認知。由于對所歪曲的歷史事實并不了解或者不全然了解,部分青年在歷史虛無主義的干擾下變得理想信念漂浮不定,愛國情感淡漠,直接影響到時代新人的培育。因此,只有主動加強對當代青年的歷史教育,傳授正確的歷史知識,才能重塑青年群體的歷史觀念。其中,“四史”蘊含著歷久彌堅的信仰追求和跨越時空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天然素材。在“四史”教育的過程中,廣大青年能夠通過縱橫比較、中西互鑒,不斷刷新、重組、鞏固自己的歷史記憶。一旦歷史的真相被廣大青年所掌握,他們將自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惡意污名,從捍衛(wèi)真理的高度生發(fā)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的積極情感,從對歷史規(guī)律的把握中做到信仰如山、信念如鐵、信心如炬。
馬克思認為,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4]。因此,時代新人的培育要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智慧,從基因傳承中把握育人規(guī)律,“四史”教育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育人傳統(tǒng)一脈相承。
一方面,高度重視和充分發(fā)揮“以史育人”的功能是中華民族綿延數(shù)千年的優(yōu)良基因。中華民族一貫重視修史,《春秋》《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文獻包羅繁復,而歷史教育的實踐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十分豐富。作為中國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對周代禮樂文明諳熟于心,并將史書、史料等當作教育學生的重要資源[5]??梢哉f,通過學史從而涵養(yǎng)德行與器局,培養(yǎng)智慧與見識始終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重視以歷史來教育人民是中國共產(chǎn)黨傳承百年的光榮傳統(tǒng)。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袖們都富有廣闊的歷史視野,十分重視歷史思維的培育及運用。毛澤東十分擅長援引歷史故事來進行黨內(nèi)教育,如借霸王別姬的故事批評黨內(nèi)不民主的作風,將是否具有歷史智識提升至關系黨能否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地位,并對不研究歷史的主觀主義態(tài)度進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裂歷史?!盵6]鄧小平呼吁用中國的歷史教育青年。他說,“大學生鬧事,主要責任不在學生,而是少數(shù)別有用心的人煽動”[7]185“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7]187。江澤民、胡錦濤也多次發(fā)出學習歷史的號召,特別強調(diào)要加強對青年的歷史教育,加深青年群體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7]214[8]。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diào)“四史”學習教育的至關重要性,多次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9],呼吁青年黨員多讀歷史,從歷史中傳承民族氣節(jié),汲取奮發(fā)力量,激勵使命擔當。
“四史”教育以歷史人物為索引,以歷史文獻為素材,以歷史記憶為長線,旨在引導當代青年以史為鏡、以史為源、以史為榮、以史為行。
雖然歷史是客觀的既定事實,但是人們對于歷史的認識不可避免地摻雜著主觀性成分,因而人們對于某一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所作出的評價不只是一種事實性結(jié)論,更是一種價值性評價。“歷史觀所涉及的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根本問題”[10],共同的歷史觀具有整合價值觀念、凝聚民族力量和強化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作用,而歷史觀的混亂也必然會誘發(fā)思想領域的混亂。當前,國內(nèi)外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激烈,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圖通過歪曲歷史事件、捏造歷史假象來顛覆國人特別是青年群體的歷史記憶。因此,只有如實呈現(xiàn)歷史,重塑青年群體正確的歷史觀念,才能強化當代青年的價值認同和民族認同。通過“四史”教育鞏固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歷史記憶,有助于培養(yǎng)其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
與此同時,“四史”教育還有助于在歷史修養(yǎng)的涵育中強化人們的愛國情感。“四史”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共同企盼,匯聚了中華兒女滾燙的愛國熱情,“四史”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純粹的歷史教學,而是旨在涵養(yǎng)廣大青年深厚的愛國情懷。通過引導青年系統(tǒng)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及發(fā)展的脈絡,能夠使其深刻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共產(chǎn)黨又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從而建立起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對國家政治制度以及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歷史認同感與歸屬感,淬煉出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同時,通過組織青年沉浸式學習“四史”,能夠使其跳出物質(zhì)條件極度豐裕的現(xiàn)代社會,回望紅色政權(quán)建立過程中的艱難歲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崎嶇歷程,體悟到國家興衰與個人命運的緊密關聯(lián),從而強化其熱愛祖國、維護祖國的使命意識,自覺生發(fā)出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歷史蘊含著過去的記憶,通過學習歷史能夠獲尋到信心之源泉、信念之依托、信仰之支撐,從而深化“四個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一方面,“中國革命歷史記憶是文化自信的土壤”[11]。相較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為深沉與恒久的自信。從大歷史觀的宏偉視野出發(fā),“四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國革命史長詩,每段征程都閃耀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優(yōu)越性。通過“四史”教育,廣大青年能夠在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的比較中,進一步理解中國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歷史必然性。因而,以“四史”教育為記憶長線,能夠更好地啟發(fā)當代青年自覺重溫歷史事件,通過回顧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歷程的滄桑巨變,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以及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所書寫的壯麗篇章,從中獲得信心之源,牢固確立“四個自信”。
另一方面,“四史”的記憶元素是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撐?!拔覀凕h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盵12]37無論何時,中國共產(chǎn)黨都能始終保持堅若磐石的理想信念,也正是基于此,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發(fā)揮出鋼鐵般的紀律優(yōu)勢,匯聚起力挽狂瀾的磅礴力量,從而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并接續(xù)新的長征之路。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完成歷史使命的精神支柱,它遵循向往追求、堅信不疑、身體力行的理論邏輯展開,在實踐中發(fā)揮著增強毅力、提供動力、引領未來的重要作用。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根植于明確的方向把控與深厚的情感認同,“四史”教育通過對歷史的回溯與厘清,進一步凝聚起深厚的情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為當代青年堅定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歷史事實充分證明,中華民族是光榮光明的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八氖贰奔蟹从沉酥腥A民族從被凌辱到被接納再到被贊賞的奮進歷程,以這部分歷史為教育資源,能夠在宣傳歷史和學習歷史中激發(fā)社會大眾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追思偉大革命導師毛澤東胸懷崇高理想、堅持不懈奮斗的一生,緬懷周恩來為了民族事業(yè)殫精竭慮、奉獻終身的英雄壯舉,追憶鄧小平為追求真理而“三落三起”的傳奇人生,能夠令廣大青年油然生出真誠的敬意。習近平強調(diào):“崇尚英雄才會產(chǎn)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盵12]71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與改革的進程中,也涌現(xiàn)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如陳喬年、趙世炎、惲代英等。圍繞這些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跡展開“四史”教育,能夠以真實的人物形象活化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英雄精神,使青年學生在具體榜樣的示范作用下提升精神境界,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追求,自覺反對丑化英雄、抹黑英雄的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從來就不只是一串串年份、人物、地點和故事的匯編,其中所蘊含的精神、信念、品格更是寶貴的教科書,是常讀常新的經(jīng)典?;厥字醒爰t軍在革命根據(jù)地浴血奮戰(zhàn)的崢嶸歲月,再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為恢復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偉業(yè)而奮斗的艱辛歷程,人們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悟到老一輩革命家的堅韌意志,并被中華民族不忍侵辱的民族血性與不甘落后的民族氣節(jié)所深深觸動。當前,多元社會思潮交融交鋒,西方錯誤思潮極力宣傳所謂的“普世價值”,濃墨渲染西方“種族優(yōu)等論”,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部分青年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因此,開展“四史”教育,以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為切入點,生動而實事求是地向青年群體展示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與勃勃生機,能夠引導當代青年在思想洗禮中增強民族志氣,賡續(xù)民族血脈。
紅色基因是中國革命精神的匯聚,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內(nèi)核。習近平曾在考察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時呼吁,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13]。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風險,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更好地承接鞏固紅色江山的接力棒,是時代際遇對當代青年提出的強烈呼喚。革命歷史中蘊含了最鮮活、最恒久、最寶貴的紅色基因,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充分開發(fā)紅色基因庫,使紅色基因滲入靈魂、植入心扉、嵌入腦髓。重溫紅色圣地,閱讀紅色經(jīng)典,觀看紅色影視劇等都能夠在驗證紅色基因的過程中再次綻放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獨特魅力,并使人從中汲取強大的信仰力量。
歷史實踐證明,只有永葆初心使命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紅色江山代代相傳?;仡欉^去,廣大青年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無論條件如何艱難、無論時代幾番更迭,實現(xiàn)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始終是中國共產(chǎn)黨永遠不變的初心與使命。學是基礎,用是目的,“四史”教育旨在引導當代青年努力實現(xiàn)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從理論學習延伸至實踐行動。因此,“四史”教育蘊含了知識傳授—素質(zhì)培育—能力提升三個層次的重要價值,即通過向當代青年灌輸正確的歷史知識以涵養(yǎng)其歷史德行,進而提升其服務人民的實踐能力,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jié)合中激勵其永葆初心,勇?lián)姑?,自覺克服教條主義、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踴躍奔赴農(nóng)村、邊疆,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以“四史”教育作為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抓手,一要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四史”教育掌好舵,二要以理性科學的辯證思維為“四史”教育布好篇,三要以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為“四史”教育落好棋。
方向決定了行動的價值歸宿,方向偏差將直接影響到行動的性質(zhì)乃至成敗。因此,把準正確的政治方向?qū)β鋵崱八氖贰苯逃哂懈拘砸饬x,在“四史”教育的全過程中必須把堅持方向性原則擺在首位。
第一,要在“四史”教育中突出黨史教育,講好黨史故事?!皩W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要特別注意學習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盵14]黨史記錄了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抉擇的艱辛歷程,因此能夠體現(xiàn)出鮮明的政治指向與政治歸屬,有助于在“四史”教育中明確政治方向。實際上,黨史是由蘊含著具有教育意義的一串串黨史故事匯聚而成的,尤其是圍繞革命英雄人物展開的英雄故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善于利用合適的契機講有感召力、有實效性、有共情性的黨史故事,并以黨史故事為切口循循向青年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真理,使其深刻感受到“真理的故事是甜的”、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從而強化青年一代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對民族英雄的崇敬感、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信任感、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忠誠感。
第二,要在“四史”教育中堅持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tǒng)一,于知識傳授中強化價值引領。一方面,知識是價值觀塑造的必要載體,“四史”教育要注重學生歷史知識的體系化構(gòu)建與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四史”教育不只是為了在學生的歷史知識上做加法,而且還要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革命精神生發(fā)出跨越時空、永不消弭的震撼力量。這決定了“四史”教育不是純粹的理論說教,而是一種滴灌式、融入式、穿透式教學。在“四史”教育中將知識性與價值性統(tǒng)合,有助于在知識的傳遞中深化對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的詮釋力,使青年一代深切領悟到黨的初心與使命,自覺樹立起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責任感,保證“四史”教育的正確方向。
第三,要在“四史”教育中旗幟鮮明地反對異質(zhì)思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加速推進,中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也掀起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西方多種社會思潮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加緊了對中國國民尤其是青年群體的思想滲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因此,在“四史”教育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敢于及時亮劍,絕不回避對異質(zhì)思潮的剖析與批判,通過對歷史事實的澄明有理有據(jù)地批駁錯誤思潮,引導青年一代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增強辨別錯誤思潮的能力,以堅定的政治立場回擊錯誤思潮的惡意臧否,自覺抵制錯誤思潮的誘導。
“辯證思維是以唯物辯證法為認識基礎的思維方式,其方法論特征是堅持事物普遍聯(lián)系、世界永恒發(fā)展、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立場和觀點?!盵15]因此,以辯證思維為指導推進“四史”教育,要注重“四史”教育的整體性、開放性與復雜性。
第一,以系統(tǒng)思維把握“四史”教育的整體性。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處于普遍聯(lián)系之中,且這種聯(lián)系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習近平將“四史”作為一個整體提出,就意味著各史之間存在著接續(xù)傳承、融會貫通的客觀聯(lián)系,無論是從內(nèi)容層面還是時間層面都無法將這四段歷史割裂開來。而之所以又將其劃分為四個部分,則旨在引導人們通過對不同歷史階段的詳細審視更好地把握歷史事實,傳承歷史記憶。因此,在“四史”教育中必須堅持整體思維,運用聯(lián)系的觀點把握“四史”的內(nèi)在規(guī)律,實現(xiàn)“四史”教育的互促互融。
第二,以開放思維提升“四史”教育的科學性。“四史”教育不是封閉的歷史說教,而是將歷史與現(xiàn)實掛鉤的教育,回顧過去的歷史路是為了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歷史是不同階段的必然延續(xù),“四史”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知識體系,而是與時俱進、充滿生命張力的資源庫,“四史”教育要引導青年樹立廣闊的歷史視野,在前與后、中與外、新與舊等多對辯證關系中把握歷史主流,增強歷史信心;“四史”教育要貼近當代青年的思想實際,與青年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增強教育的現(xiàn)實性、感染力與說服力;“四史”教育要注重運用比較鑒別法,在縱橫比較中深化青年群體對中國歷史的認知與理解,在同質(zhì)比較中激勵青年增強“四個自信”,提升精神境界。
第三,以矛盾思維透析“四史”教育的復雜性?!白鳛橐环N哲學思維方式,辯證思維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矛盾思維”[16],以矛盾思維分析“四史”教育關鍵在于既要抓住主要矛盾,聚力攻堅,又要兼顧次要矛盾,不失偏頗。面對“四史”教育這一復雜的教學形式,一方面,需要牽住“牛鼻子”,把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寶貴資源,做到心中有數(shù)、腦中有譜,充分實現(xiàn)“四史”教育的時代價值;另一方面,也需要觸類旁通,厘清不同歷史教育間的錯綜關系。“四史”并不是互不關聯(lián)的四段歷史的疊加,“四史”教育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同時也必須認真分析各部分矛盾,只有這樣才能于抽絲剝繭中真正抓住“四史”教育的本質(zhì)。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7],“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價值追求上具有共通性。因此,充分激活以“四史”育新人的重要功用,需要加快推進“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第一,要增強教師歷史素養(yǎng),落實師資提質(zhì)計劃。推動“四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從知識、素養(yǎng)、能力三個維度提升教師質(zhì)量?!皞鞯勒咦约菏紫纫鞯?、信道”[18],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融入“四史”教育的關鍵力量要修煉好內(nèi)功,增強歷史積淀,拓展歷史視野,深化歷史情懷,在傳道授業(yè)中展示出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四史”教學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既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也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fā)揮主客體之間同頻共振的疊加效應,從而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接受型學習到思考型學習;要加強教師實訓基地建設,提升教師教學技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提升“以史育人”的能力,善于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來激活“四史”教育的生動性與趣味性。
第二,要整合學科資源,提升教學質(zhì)量。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過程,要加強頂層設計與整體謀劃,增強“四史”教學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在橫向上,要切實提升相關人文學科教學資源的整合實效,為“四史”教學提供學科支撐。與此同時,要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五門課程中歷史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與價值標準,反對各自為政,最大化增強教育合力。在縱向上,對本科、碩士、博士階段歷史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進行整體規(guī)劃,并加強大、中、小學課程內(nèi)容的緊密連接,在循序漸進與螺旋式上升中培育當代青年學生的歷史認同感與歷史歸屬感。
第三,要積極開拓教育陣地,發(fā)展網(wǎng)絡育人體系。一方面,融入“四史”教育要增強校內(nèi)校外育人的聯(lián)動性,結(jié)合豐富資源開展實地教學。要充分利用革命遺址、遺跡以及具有歷史教育意義的建筑物開展情境式教學,增強當代青年學生的歷史情境體驗感。另一方面,隨著網(wǎng)絡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的加速融合,網(wǎng)絡對人的影響日益增強,并逐漸成為當代青年群體接受信息與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推動“四史”教學深入發(fā)展必須打好線上線下的“組合拳”,在保證線下教學實效性的同時積極構(gòu)筑“四史”學習網(wǎng)絡資源庫,打造“四史”教育云課堂,增強“四史”教學的覆蓋面與滲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