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永
(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盵1]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立足黨的百年歷史新起點而作出的重大決策,對于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yōu)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動員全黨全社會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既是一部黨領導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史,也是一部黨和人民在苦難中鑄就輝煌、在堅守初心使命中創(chuàng)造復興偉業(yè)的發(fā)展史。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必須深刻把握黨史學習教育的本質要求、邏輯理路與科學方法,堅持不懈用正確的黨史觀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明確指出:“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盵2]這一科學論述明確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本質要求,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黨內政治生活的頭等大事擘畫了清晰的“路線圖”。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只有牢牢堅持這一本質要求,從黨和國家發(fā)展大勢的戰(zhàn)略視野出發(fā),才能使黨的百年歷史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所謂學史明理,就是強調要從百年黨史的學習教育中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持續(xù)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的科學依據、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把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置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整體進程中去理解,不斷開辟黨和人民理論創(chuàng)新的新境界。恩格斯曾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盵3]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進工作的第一動力,不僅集中反映了黨和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理念方法和成功經驗,而且還凝結著治國理政的新戰(zhàn)略、新思想、新要求。習近平指出,“黨的歷次集中教育活動,都以思想教育打頭,著力解決學習不深入、思想不統一、行動跟不上的問題”“理論創(chuàng)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4]159。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貫穿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全過程,是黨和人民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yǎng)的前提和基礎,為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永擔使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從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出發(fā),系統總結了黨在革命實踐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從黨的革命歷史中把握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培本固元和守正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內在邏輯,形成了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核心內容的毛澤東思想。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一文中科學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8年來,在領導工農群眾開展革命斗爭的歷程中所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指出:“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盵5]606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出:“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這樣來制定方針政策,就能統一全黨思想,達到新的團結?!盵6]235回首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繼承和發(fā)揚理論創(chuàng)新的優(yōu)良傳統和科學方法,“以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滋養(yǎng)初心、引領使命,從黨的非凡歷程中找尋初心、激勵使命”[7]6,以大歷史觀統領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始終是廣大干部群眾矢志不渝堅定理想信念的動力之源和思想之基。
馬克思恩格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致力于研究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認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8]413。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問題,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怎樣產生以及朝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的發(fā)展問題一樣。”[9]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成立的那一天起便把推翻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奮斗目標。因此,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信仰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強大精神驅動力。1925年11月,毛澤東在《答少年中國學會改組委員會問》一文中明確指出:“本人信仰共產主義,主張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盵10]正是由于這種堅定執(zhí)著的共產主義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撐,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才能立足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在總結人民革命運動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科學揭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動力、任務、領導力量等一系列關乎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為最終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在會見日本時任首相中曾根康弘時指出:“最重要的是人的團結,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盵11]這些論述是基于中國國情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而提出來的,對于構建黨和人民團結一致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格局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習近平指出:“學史增信,就是要增強信仰、信念、信心,這是我們戰(zhàn)勝一切強敵、克服一切困難、奪取一切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盵7]3習近平還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zhàn)愈勇。”[4]237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政治信仰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有效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挑戰(zhàn)與風險,系統總結黨和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正確認識世界、主動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式,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百年黨史中所蘊含的經驗與教訓,為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踐行初心使命鑄就了一把校準前進方向的行動標尺。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中,黨的光榮革命傳統和優(yōu)良工作作風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在斗爭中奮起、在曲折中探索、在改革中前行的強大力量。黨的優(yōu)良傳統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核心內涵,以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為精神主線,以密切聯系群眾、勇于自我革命為著力點,成為生動闡述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鮮活標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從中國共產黨人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和優(yōu)良工作作風出發(fā),指出:“今天中國的進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有了共產黨,有了政治上進步的軍隊,有了數十年革命的優(yōu)良傳統,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十七年的歷史經驗?!盵5]452無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黨的優(yōu)良傳統和優(yōu)良作風都成為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興國的力量源泉,成為黨和人民正確把握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的制勝法寶。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緊密結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從加強黨的優(yōu)良傳統建設入手,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好新形勢下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礎。他明確指出:“艱苦奮斗是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緊,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盵6]306黨的優(yōu)良傳統和高尚道德集中彰顯著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涵,成為將全黨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的思想道德支撐,為中國共產黨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飛躍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江澤民指出:“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過去的優(yōu)良傳統,奮發(fā)圖強,扎實工作,沿著老一輩革命家開拓的道路繼續(xù)前進。”[1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實踐探索中加強思想建設,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與優(yōu)良傳統的思想內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鍛造了高度凝練化、系統化、科學化的強大精神譜系。
百年黨史學習教育只有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磨礪、思想升華與情感體驗、品德塑造與行動激勵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的顯著成效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行動。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說,一部百年黨史就是中華民族由被動挨打到自立自強的歷史,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苦奮斗史。因此,在百年黨史學習中只有把認識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進步史與貫徹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才能使黨和人民貫徹治國理政新方略的具體實踐彰顯出更加鮮明的價值導向。習近平指出:“我們黨通過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成功把解決生存危機同拯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盵4]144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部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歷史,它不僅寄托著中華民族追求自由和解放、民主和文明的美好愿望,而且還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雙重維度上確保黨和人民在時代潮流迅速變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最前列。
1945年4月20日,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內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及其歷史影響進行了全面分析和客觀評價,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軍事上克服和糾正了黨內存在的“左”傾與右傾錯誤思想路線,增強了全黨自覺貫徹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堅定性。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進行了總結和評價,尤其是對“文化大革命”時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了實事求是、客觀辯證的科學評價?!皩嵺`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盵13]由此表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的實踐中走出來的歷史。因此,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只有堅持以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強烈政治意識為統領,才能使黨史學習教育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全面地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要求,更有力地推動“學史力行”的本質要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轉化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厚實踐基礎。
黨史學習教育是一項內涵豐富、主題鮮明、立意深遠、影響廣泛的系統性工程,只有深刻把握其邏輯理路和推進規(guī)律,才能更有效地凝聚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黨史學習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實踐中真正實現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
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出發(fā),高度重視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達一種關于歷史過程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14]。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實現了整個哲學世界觀和社會歷史觀的偉大革命,它從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實踐出發(fā),不僅有力駁斥了唯心史觀和歷史虛無主義者不顧歷史發(fā)展的客觀條件,片面夸大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的局限性和荒謬性,而且還在準確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為人們全面、準確地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史提供了根本指導原則。因此,黨史學習教育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以及社會矛盾運動的觀點去觀察和思考百年黨史中的各類歷史現象,才能為人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把握百年黨史的本質和規(guī)律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列寧曾指出:“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tài)中發(fā)現規(guī)律性。”[15]黨史學習教育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論引領,這既體現了統籌推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教育的必然要求,也為黨和人民從大歷史觀出發(fā)思考問題、分析形勢、制定政策找準了實現新突破的著力點。馬克思曾指出:“我們的歷史觀首先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爾學派的方式構造體系的杠桿?!盵16]這啟示人們,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只有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入手來考察和分析社會生活領域各種力量交互作用的過程和趨勢,才能正確區(qū)分創(chuàng)造歷史活動中的決定力量和非決定力量、主導力量與非主導力量,從而為把握研究對象的內在本質提供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因此,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學習指南,把百年黨史作為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生動教材,是人們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必須深刻把握的理論邏輯。
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從歷史經驗教訓中汲取不斷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向歷史學習、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也為黨和人民正確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系列規(guī)律性特征指明了方向。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系統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慘痛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目標和依靠力量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毛澤東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盵17]3他對中國革命的“朋友”和“敵人”的辯證分析就是在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革命運動史的基礎上,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出發(fā),及時將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新鮮經驗轉化為指導革命運動的基本原理的生動體現。1936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過去的革命戰(zhàn)爭證明,我們不但需要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政治路線,而且需要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的軍事路線?!盵17]184由此可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已經具備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善于從人民群眾革命斗爭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中探索正確認識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
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善于從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基本歷史事實出發(fā)在改革實踐中想問題、作決策、謀規(guī)劃,從而使中國共產黨人對黨史的學習和認識達到了一個新境界。1980年,鄧小平在談到對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時指出,“對建國三十年來歷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負責同志的功過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評價”“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18]。黨史學習教育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是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增強黨員干部的黨性立場和政治意識,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指出:“要加強黨史學習和教育,努力從黨走過的風云激蕩的歷史中、從黨開創(chuàng)和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yè)中、從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長期實踐中,深化對黨的信賴,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念?!盵4]7因此,百年黨史學習教育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自大,而是要做到古為今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把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黨史文化轉化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百年黨史學習教育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保持黨的強大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根本保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歷程中始終貫穿著強烈的初心使命意識,始終彰顯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追求,為黨和人民更好地把握黨內政治生活的時代性、政治性和原則性提供了鮮明的方向指引。黨史學習教育是不斷增強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現實需要,“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5]532-533。民族復興夢想越接近,改革發(fā)展任務越繁重,越是要通過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充分借鑒百年黨史中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y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習近平指出:“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fā)揚好,銘記奮斗歷程,擔當歷史使命。”[19]百年黨史學習教育既是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和部署,同時也是更好地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深入學習領悟百年黨史是黨和人民實現“自知”“自勝”的必由之路?;仡欀袊伯a黨的百年奮斗史,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在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深刻變化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作為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關鍵著力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只有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才能進一步發(fā)揮廣大黨員干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中的先鋒模范作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凸顯了“善于學習”這一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獨特優(yōu)勢,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使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在邏輯上更加清晰、在理念上更加科學、在內涵上更加豐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習近平指出:“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永葆初心,才能走得遠?!盵4]261新時代,黨和人民要戰(zhàn)勝“四大考驗”、抵御“四種危險”,就必須深入學習、全面領悟黨的百年歷史所蘊含的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唯有如此,才能在踐行初心和使命的奮斗實踐中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百年黨史學習教育是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關鍵舉措,只有堅持科學的方法才能使廣大干部群眾在學習活動中更深入挖掘百年黨史所蘊含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推動黨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傳統更加深入人心。黨史學習教育只有堅持以科學方法為指引,以先進理念和思維方式為支撐,才能真正使百年黨史成為涵養(yǎng)中國共產黨人高尚道德和優(yōu)良品行的重要源泉。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是貫穿百年黨史的鮮明主題和主線。百年黨史學習教育需要從理論淵源、歷史依據、本質特征、獨特優(yōu)勢和強大生命力等多方位多角度詮釋“馬克思 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理論和實踐課題。關于黨史學習和研究的正確方法,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一文中指出,“我們研究黨史,必須是科學的,不是主觀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不是主觀主義,應該找出歷史事件的實質和它的客觀原因”[20]。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把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為開展革命運動的根本目標和發(fā)展動力,注重在革命斗爭中認真考慮和對待工農群眾的意見和需求,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為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勝利準備了充分的群眾基礎和思想條件。1949年,毛澤東在同綏遠負責人的談話中指出:“應當說,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打仗,是為人民求解放;和平解放,團結改造,也是為了人民的利益。”[21]由此可見,為人民謀利益的價值情懷不僅是貫穿新民主主義革命全過程的鮮明邏輯主線,還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人民性,為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最廣泛最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注入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只有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主題主線作為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相統一的邏輯出發(fā)點,聚合黨和人民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對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才能使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在實踐廣度、理論深度、歷史厚度上實現質的飛躍和提升。把握百年黨史學習教育的主題主線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認識論與方法論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學習態(tài)度,是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源流、民族基因和實踐特色的根本指針。習近平指出:“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fā)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盵4]160只有主動把握黨史學習教育的主題主線,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理論出發(fā)點、價值旨歸點和邏輯耦合點,才能不斷深化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高度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使百年黨史成為指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之帆、精神之魂。
問題是一個時代的最強音,樹立問題導向意識要求人們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要以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突破口,以深入研究問題和分析問題為切入點,善于透過歷史現象看到歷史事件的本質和規(guī)律,從歷史的偶然性中把握歷史的必然性。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以問題為導向把握矛盾的內在規(guī)律往往與認識錯誤、糾正錯誤緊密聯系在一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和處理問題,在同各種錯誤思想路線作斗爭的過程中,不斷深化黨和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建設規(guī)律和中國革命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例如,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一文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科學分析問題、深入研究問題,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7年來的歷史。他指出:“十七年來,我們的黨,一般地已經學會了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斗爭的武器,從兩方面反對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方面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又一方面反對‘左’傾機會主義?!盵5]530這表明以問題為導向,以發(fā)現問題和糾正錯誤為著力點,善于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是人們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中準確把握歷史客觀事實,系統總結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堅持問題導向意識,只有全面準確地把握百年黨史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把歷史事件的背景和過程認識準確,把歷史現象的全貌和真相調查清楚,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才能正確識別事關黨和國家事業(yè)興衰成敗、事關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是非原則界限,不斷增強黨和人民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堅定性和自覺性。以問題為導向,帶著問題學黨史、悟黨史,要求人們必須樹立強烈的自我批判意識;在自我批評中發(fā)現問題、認識缺點,在糾正錯誤中走向光明和勝利。鄧小平指出:“沒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就不會及時地總結經驗,修正錯誤;也不會用正確的和錯誤的經驗,正面的和反面的經驗,來教育干部、黨員和群眾?!盵22]因此,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只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國際和國內相聯系的寬廣視野出發(fā),在深入探究新情況、不斷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增強學習本領、提高決策能力。
歷史思維就是一種善于運用歷史的眼光來認識和分析事物發(fā)展的總體進程和客觀規(guī)律的思維方法,堅持把歷史、現實和未來三者貫通起來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倡導站在歷史發(fā)展的全局高度思考和處理社會問題。馬克思曾指出:“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盵8]152這里他所強調的“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就彰顯了歷史思維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具有洞悉客觀規(guī)律、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價值和意義。列寧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盵23]作為歷史規(guī)律的作用方式,歷史過程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是內在聯系、彼此制約的辯證統一過程,歷史思維就是通過歷史主體的主動選擇性科學地闡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歷史依據的科學方法。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中,只有培養(yǎng)歷史思維才能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把握歷史規(guī)律、認清歷史大勢,在對百年黨史的深刻領悟中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歷史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fā)揮歷史思維在治國理政和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戰(zhàn)略指導作用,緊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需要,立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課題,相繼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蘊含著歷史思維智慧的路線方針政策。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勇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和優(yōu)良作風。新時代,只有把培養(yǎng)歷史思維作為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效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才能使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所積累的寶貴經驗轉化為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的根本指針。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加強對歷史的學習,特別是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的學習,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4]9歷史思維是引領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第一動力,是增強全黨全社會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的必然要求。新時代,只有善于運用歷史思維觀察和思考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中一系列關乎全局、影響長遠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才能更全面、更科學地把握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深刻歷史邏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起奮發(fā)進取的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