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哲,農維武,韋錫望
(廣西交科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7)
綠色生態(tài)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2016年交通運輸部印發(fā)了《關于實施綠色公路建設的指導意見》[1],要求積極加強生態(tài)保護,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究與建設,2017年又進一步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fā)展的意見》。景觀綠化是高速公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保護和修復高速公路建設范圍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在高速公路綠化中充分考慮優(yōu)化植物配置與構建穩(wěn)定的生態(tài)群落,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廣西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的整體景觀。
我國公路建設理念經歷了多年發(fā)展,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應用,生態(tài)環(huán)保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逐漸增強,注重生態(tài)環(huán)保、資源節(jié)約、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共享、運行高效、全方位提升的綠色公路理念逐漸形成[2]。
當前,綠色公路建設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設美麗中國具有積極作用。從道路綠化建設而言,應更新理念,不再單純強調兩側綠化,而應以綠色、開放、創(chuàng)新、協(xié)調、共享的理念為指引,減少資源占用、增加碳匯能力、維護生物多樣性、注重人文品質與運行效率提高,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便捷、美觀的行車環(huán)境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公路。本文以新柳南高速公路建設為例,對綠色公路理念與景觀綠化設計的關鍵技術措施進行了探討,并結合施工實踐,提出了針對性的精準建設環(huán)節(jié),以期對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建設,及提升與推進廣西高速公路景觀綠色低碳、生態(tài)、人文、和諧、美觀具有借鑒意義。
新柳南高速公路位于廣西中部,是柳州經合山至南寧高速公路。項目主線按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修建,設計速度采用120 km/h,路基寬度為26.5 m。項目同步建設柳州、土博至三都、忻城、儉常至枯杭、上林、巷賢、賓陽及昆侖等8條連接線。
項目所在區(qū)域地處桂西山地與桂中盆地過渡地帶,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項目沿線地表河流主要為左江、水口河。景觀綠化設計主線長度合計為108.8 km,柳州連接線長度為32.9 km。
按照《關于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交通發(fā)展的意見》《廣西交通綠化美化指導意見》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交通運輸廳關于印發(fā)廣西高速公路標準化設計總體要求》等文件要求,在維護現有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功能基礎上,立足項目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狀況,從促進生態(tài)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全面規(guī)劃,力求生態(tài)景觀優(yōu)先,分步、分區(qū)域逐級配套實施,注重中央分隔帶、邊坡、互通、隧道洞口及分離路基隧道出入口等不同區(qū)塊的景觀銜接和協(xié)調。
(1)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項目區(qū)域不同地段的自然條件和環(huán)境質量,合理確定綠化類型,選擇密度和碳匯能力強的喬灌木樹種,堅持綠化場地的地理條件與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特性相一致,優(yōu)先選用具有優(yōu)良品質的鄉(xiāng)土樹種和有成功栽植經驗的引進樹種,更好地體現植被的地域性特色。
(2)安全高效、經濟適用。高速公路景觀綠化應考慮行車安全的需要,樹種配置應防眩光、減少視覺疲勞,形成簡潔、自然、優(yōu)美的景觀效果。同時,在滿足目標功能的前提下,樹種的選擇應降低工程成本,做到經濟適用。
(3)豐富植物種類,維護生物多樣性。公路綠化樹種的選擇應豐富物種、品種資源,以速生喬木樹種為主,搭配一部分慢生及灌木樹種,形成復層混交、相對穩(wěn)定的近自然的植被群落。喬木及珍貴樹種可選擇馬尾松、濕地松等常綠針葉樹,桉類、相思類等常綠闊葉樹,荔枝、龍眼、扁桃、芒果、竹子等經濟樹種。
新柳南高速公路景觀綠化以“黃土不見天、巖石不露背,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全面覆綠”為目標,力求創(chuàng)建“品質、綠色”雙示范新柳南高速公路。在遵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交通運輸廳關于印發(fā)廣西高速公路標準化設計總體要求》的基礎上,開展技術創(chuàng)新優(yōu)化與綠色公路綠化示范建設。
3.2.1 中央分隔帶
中央分隔帶防眩樹種應選擇抗污染、抗逆性強,枝葉濃密、耐修剪、易管護的常綠樹種,但在具體工程設計中,主防眩樹種選擇面較窄。以往廣西應用最多的為垂葉榕柱,不分桂南、桂北均選用此樹種,但因桂北氣候較冷,曾造成該樹種數平方千米連片死亡。新柳南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帶寬度為2.5 m,景觀綠化設計結合以往多條高速公路建設經驗,并根據當地氣候與地理特點,揚長避短,景觀綠化設計優(yōu)化苗木選擇,柳州段主防眩樹種引進了塔柏,單排沿分隔帶種植,來賓七標段引進非洲茉莉,并進行馴化后作為主防眩樹。本項目中央分隔帶景觀綠化設計中還特別注重主防眩和次防眩的色彩搭配,以免造成司乘人員的視覺疲勞。具體7個標段設計為:1標塔柏+紅花繼木+馬尼拉草;2標紅絨球+木樨欖球+馬尼拉草、塔柏+紅花繼木球+馬尼拉草;3標塔柏+紅花繼木+馬尼拉草、紅車+七彩扶桑+馬尼拉草;4標紅車+七彩扶桑+馬尼拉草;5標紅車+七彩扶桑+馬尼拉草、紅絨球+木樨欖球+馬尼拉草;6標紅絨球+木樨欖球+馬尼拉草、紅車+七彩扶桑+馬尼拉草;7標非洲茉莉+七彩扶桑+馬尼拉草。
3.2.2 邊坡綠化
3.2.2.1 路堤邊坡
路堤邊坡綠化通常以灌木和草本覆蓋為主。土質填方邊坡為一級邊坡時,綠化設計中噴播植草的草種配比不含灌木,并且不再設計其他植物綠化;土質填方邊坡為二級以上(含二級)邊坡時,上部第一級綠化設計中噴播植草的草種配比不含灌木,其他級邊坡采用草灌混播,并且各級邊坡均不再設計其他綠化植物。在高速公路沿線途經工廠、學校、村莊路段,根據隔音、防塵需要,在坡腳處設計密集種植喬木。喬木品種應具備耐貧瘠、耐寒、常綠、枝葉繁密、吸塵、降噪等特點。石質填方邊坡不進行邊坡綠化。
本項工程設計需摒棄以往高速公路景觀綠化對邊坡進行綠化遮擋,并造成喬木過度生長,冠幅枝葉伸展到路邊,進而影響行車安全的思路,而應根據廣西多喀斯特山地丘陵地貌的特點,開窗借景,選擇沿線自然景色宜人的地方留足視線空隙,充分利用美麗的自然景觀作為沿線綠化景觀的一部分,做到人、路、自然三融合。
3.2.2.2 路塹邊坡
路塹邊坡綠化設置和生態(tài)修復根據類型、坡度等選擇不同的防護形式配置模式:(1)挖方邊坡滿坡面噴播植草防護(無骨架)時,坡面第一排栽植灌木,在邊坡碎落臺設置花壇,壇內種植灌木,如現場實際情況不適宜種植,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或者取消苗木種植;(2)挖方邊坡采用拱形骨架+噴播植草防護時,坡面第一排栽植灌木,株距3.0 m,種植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3)挖方邊坡滿坡面采用掛鐵絲網或三維植被網(無錨桿格梁或骨架)防護時,草種配比不含灌木;(4)挖方邊坡為錨桿格梁防護,格梁內采用三維植被網防護時,草種配比不含灌木。
本項工程設計還根據邊坡不同的防護形式,在主動防護網坡腳種植葛藤、爬山虎等爬藤植物進行垂掛和美化。對有些石質邊坡掛網后效果不佳的情況,采用種植毛竹進行遮擋。對部分植草邊坡和拱形骨架部分迎風坡,噴播草花,給線路景觀增加亮點。特別是填挖方交界處需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處理,種植竹類或喬灌木進行遮擋,以達到景觀最佳的綠植效果。
3.2.3 隧道出入口
隧道洞口景觀綠化設計所涉及的范圍包括隧道洞門本身、隧道洞門前地帶邊坡和公路兩側三個部分。由于隧道出口交界光線變化強烈,隧道前綠化設計利用過渡栽植即緩解光線明暗變化給駕駛員帶來不適應的栽植模式,在靠近出入口處減少了樹木栽種的間距,逐漸向外擴大了間距。植物配置模仿自然群落,與洞口建筑、燈光照明、邊坡綠化、山石融為一體,體現出山體清新的自然美。植物的選用主要包括常綠喬木:宮粉紫荊、紅色雞蛋花;落葉喬木:美麗異木棉;灌木:美麗針葵、紅花三角梅、毛杜鵑;草坪:馬尼拉草坪。
隧道洞門綠化景觀緩和洞門內外的明暗差異,亮麗、郁郁蔥蔥的洞門不僅給人以優(yōu)美舒適的視覺享受,也可以起到提示路況的變化、增進引導視線的作用。隧道洞口坡面及端墻頂上根據地形片植垂掛植物進行綠化美化;隧道出入口綠地組團面積較大,純植物綠化會顯得單調呆板,本工程設計中強調人文關懷,適當加上景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出入口三角形一角或土方造型的半坡處,均可放置景石加以點綴,營造出自然的綠地景觀效果,大小景石相互搭配成組。
3.2.4 互通立交
新柳南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包括洛滿西互通、里高互通、忻城互通、合山互通、平陽互通5處,互通的景觀綠化是高速公路綠化的重要節(jié)點部分,其主要景觀綠化面積較大,景觀也更具標志性和可塑性。互通立交的綠化在視覺效果上有舒適性及特色性的要求,是高速公路重要的景觀窗口。結合互通現狀,通過恢復、利用、營造、融合四種策略,打造因地制宜的互通景觀。
(1)恢復:山區(qū)互通以設計碳匯林綠化為主,場地綠化恢復為輔,打造低碳綠色公路。
(2)利用:周邊水系發(fā)育較好的平原互通以設計低影響開發(fā)利用為主。
(3)營造:城鎮(zhèn)附近重點互通,以設計多層景觀、喬灌草搭配種植為主。
(4)融合:一般性互通以設計周邊環(huán)境結合本土植被利用互通地形為主。
本項目互通立交的景觀綠化設計定位為經濟型主題,對綠化區(qū)域進行地形平整處理及微地形景觀營造。在樹種配置上,選擇碳匯能力強的巨紫荊、紫花三角梅球、馬尼拉草、大腹木棉等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喬、灌、草合理搭配,以鋪植馬尼拉草或地被花草為基礎,并采用一個互通一種主景大樹,使之各具特色。通過使用具有當地地域特點的喬灌木進行合理組團搭配,形成層次豐富、穩(wěn)定的自然生態(tài)群落,注重與周邊環(huán)境有機融合,形成優(yōu)美的林緣線、天際線,構建優(yōu)美大氣、季相豐富的整體景觀。
局部營造上結合互通現狀,在有溝壑處打造旱溪,即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以形態(tài)各異的卵石為基調,在其周圍布置各種適合濕地生長的植物,在意境上營造“雖由天作,宛自天開”的溪水景觀,在枯水季露出天然原石景觀。
(1)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以綠色低碳環(huán)保理念為引領,致力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協(xié)調發(fā)展,是我國高速公路綠化建設長期的任務。本文結合新柳南高速公路景觀綠化實踐,將綠色公路理念引入景觀綠化設計中,通過景觀分區(qū)域布局、樹種選擇、營造生物多樣性與種植珍貴樹種等方式,充分發(fā)揮綠色植物人文造景、生態(tài)碳匯、保障安全等多方面效益,對推進生態(tài)文明與美麗和諧中國建設,具有積極引領作用。
(2)高速公路綠化線路長,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植物栽植立地條件相對惡劣,灌溉養(yǎng)護等難度較大。因此,在綠色公路建設中,應有機融合設計理念與施工管理,以達最佳建設效果。新柳南高速公路景觀綠化實踐中對此作了相應探索。嚴格把控苗木采運,并依據苗木規(guī)格設計高度、胸徑、冠幅選擇容器苗綠化;喬木必須全冠,苗木分枝定級數;灌木要全冠、形態(tài)符合柱狀、球狀、傘狀等要求。外地調用的容器苗在綠化施工前,有條件最好先在本地假植。施工階段配備綠化專業(yè)人員參與管理,嚴格執(zhí)行苗木準入制,對進場苗木進行100%驗收,不合格苗木一律不使用。中央分隔帶及坡面防護回填土,應適合植物生長,優(yōu)先采用地表剝離土壤,嚴禁采用碎石土、夾塊石土或建筑垃圾,并明確壓實度要求。若采集的土壤不符合植物(草、灌)生長要求,應在土壤中添加肥料和土壤改良劑進行改良,使種植土土壤黏砂適中,pH值為6~7,有機質含量>1.5%,含水量為15%~20%。
(3)綠化模式方面,喬灌草結合的綠化模式是適應我國當前高速公路景觀綠化的主要形式,具體應用還是要結合實際地形設置,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從而達到綠色公路建設最佳的生態(tài)和景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