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州高級中學 鄭 雪
閱讀是所有學科的基礎,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應用,而應用最直接的外顯形式就是考試,筆者總結多年閱讀訓練方法,提出構建“四讀一用”閱讀訓練策略,實踐“學而行”的教學,探索將閱讀關鍵能力目標融入閱讀應用的做法。這一策略指向應用意識,幫助學生掌握文學類文本特點與閱讀方法,體悟文體魅力,挖掘文章的核心教學價值,訓練閱讀關鍵能力?!八淖x一用”閱讀訓練對接考試,但不簡單滿足于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應用于日常閱讀和實際生活。應用于考試現(xiàn)場,檢測關鍵能力,使高考成為促進閱讀學習,提升閱讀關鍵能力的重要載體;應用于日常閱讀,訓練關鍵能力,使學生成為掌握閱讀技能,擁有閱讀習慣的終生閱讀者;應用于實際生活,提高認知水平,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變化,注重自我成長的新型人才。
當前閱讀教學尤其高三教學教師為追求課堂實效,將課堂效益直接等價于考試成績,強化應試能力,片面追求效率,本該是涵泳式的閱讀鑒賞往往變成答題模板歸納,死記硬背,違背高考的命題特點和趨勢,訓練存在碎片化、功利化、機械化的狀況,造成學生語文思維套路化,不能真正考查復雜高階的閱讀關鍵能力,抑制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閱讀能力是學校教育中的主軸和核心,閱讀關鍵能力培養(yǎng)是基礎教育的基礎。高考命題全面考查學生關鍵能力。我們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按照文學類文本特征對閱讀關鍵能力進行了遴選,遴選出整體感知能力、理解闡釋能力、邏輯思辨能力、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審美鑒賞能力、遷移應用能力六種閱讀關鍵能力,依據(jù)閱讀關鍵能力的訓練更符合高考命題方向和實際生活需要,更具體,更明晰,更有時代性。
閱讀教學體現(xiàn)語文學習語言文字的特點,教師認識語言文字重要性,帶領學生認認真真閱讀文本,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生發(fā)體驗,引領學生讀懂語言文字本身,以語言文字為本反復讀、仔細讀,由讀入思,由思入悟,由表入里,由淺入深。自然而然、簡簡單單地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形成獨特的閱讀感悟和評價,發(fā)展獨立的閱讀能力。
立足于學以致用,文學類文本閱讀通過了解作者,感受文本人物的精神情感,揭示生活,深入探尋生活本真,助力學生提升審美品位,涵養(yǎng)性情,內化情感,構筑真善美心靈世界。
“四讀一用”閱讀訓練策略步驟清晰,立足于訓練閱讀關鍵能力,達成培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高層次發(fā)展目標。一讀“覽讀”,幫助學生做好“入乎其內”的準備,指向整體感知;二讀“精讀”,要求教師依據(jù)文本與學情,選取文章的精要之處,切入關鍵點,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層面;三讀“比讀”,要求聯(lián)系同類作品、同角度作品或同作者作品開拓思維;四讀“美讀”根據(jù)文學類文本特點,讀出特色;“一用”學以致用,強化應用意識,側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此策略最終目的指向認知提升,體現(xiàn)閱讀應用的智慧、思維與精神,形成終身發(fā)展的能力與素養(yǎng)。
大部分學生在自學《荷塘月色》時抓到的是第一自然段“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里“不寧靜”這個詞,覺得全文是作者渴望獲得心靈的寧靜。教師讓學生通覽全文,找出《荷塘月色》中表達矛盾思想的句子,思考作者內在情感是不是“寧靜”。學生找出“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突然想起采蓮的句子來了”這些句子,發(fā)現(xiàn)作者的思想其實也渴望“熱鬧”。
接著讓學生畫出《荷塘月色》思維結構,進一步明確它是矛盾的結構:不寧靜(家)——寧靜(出門)——不寧靜(家)。心路歷程也是矛盾的:寧靜——熱鬧——寧靜。“覽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矛盾者的內在感情追求,有了全面整體的感受。
朱自清寫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絲絲入扣,具體見微。第四、五自然段是歷來品讀的經典段落。品讀煉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品讀美妙靈動傳神的動詞“瀉、浮”;品讀藝術手法,這兩段運用比喻、通感、擬人、疊詞多種手法,如“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酣眠”比喻月光朗照,“小睡”比喻月光不能朗照,比喻的妙用帶來面紗一般的朦朧意境,含蓄蘊藉;品讀寫景層次,第四自然段荷葉——荷花——荷香——顫動。葉子與花有靜態(tài)、有動態(tài),接連不斷的連綿詞更是一再突出、一再強調。第五自然段抓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寫景層次光——影,真可謂是精彩紛呈。這就是文字的美,文字的美既有對物的細致觀察與表現(xiàn),更有動人的想象,還有藝術的加工創(chuàng)造,在讀者面前呈現(xiàn)了一幅絕妙的圖景,加上抑揚頓挫的語言、優(yōu)美的韻律,畫面和諧、動人,如詩般意境雅淡清新,此時此刻作者心靈獲得了“寧靜”。教師要讓學生懂得什么是文字的美,要讓學生沉浸在文字的美中,要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文字的美,在字斟句酌的“品讀”中提高理解闡釋能力。
比讀,提供“另一個角度”,是將群文組合在一起的閱讀策略,從“一篇”走向“一類”??梢阅脤懢盃钗镱愖髌愤M行比較賞析,課文中陸蠡在《囚綠記》中表現(xiàn)了對“綠”的贊頌,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展現(xiàn)了秋天的清、靜、悲涼,高考閱讀題中張抗抗《云和梯田》描繪梯田四季變換,色彩紛呈,范煙橋《太湖碎景》選取太湖有代表性的幾處色彩豐富的景色呈現(xiàn)太湖全貌,四篇文章都屬于寫景狀物的散文,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景物的不同感情,都有一個共同的思路:通過寫景來抒發(fā)作者的內心感受,表達作者的人生感悟。讀“通”這類文本,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還可以使他們從這些范本中積累寫作的知識和技巧。
“美讀”是從審美的角度體悟、感受作者的獨特情懷,抒發(fā)審美意義的真切情感?!逗商猎律返拿赖玫奖娙说恼J可,它的美不僅僅是文字的美,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朦朧、含蓄,這種朦朧、含蓄背后有用意,它的用意不在一定的景色里,而是一種情感的寄寓,寄寓的情思每個人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體驗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引發(fā)共鳴。學生在知人論世、查閱資料、交流分享中有了美的思考,激發(fā)了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
“審美應用”不僅僅應用到日后去品讀其他作品,更重要的是應用到生活實際,提高審美能力,涵養(yǎng)心靈。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解讀:在那個鐵屋子般的年代,像朱自清那樣的知識分子的苦悶無處不在,時代的苦悶壓在他的心頭,不得呼吸。其實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一定超越時代,和我們每一個人產生了聯(lián)系,時代的思考、人生的際遇、行走中的追尋,往往帶有普遍意義。朱自清以優(yōu)美的情緒、動人的情思感染人,更以深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震撼人?!逗商猎律氛宫F(xiàn)了迷人的哲理,這一哲理展現(xiàn)出人生常見的矛盾困境,人生困境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無處不在——寧靜中向往熱鬧,熱鬧中憧憬寧靜。平淡、靜謐世界中渴望喧囂、嘈雜;喧囂、嘈雜世界中又極力超脫。文章中的美好都是為了表現(xiàn)人生困境中的內在的、自由的、無聲的,甚至孤獨的情懷。它是沉重生命對自由、灑脫的人生的呼喚,是人性的舒展與逍遙。當我們帶領學生去審美、去體驗,走進生活,將來他們在面對人生的諸多不如意時,會有心靈的超越與智慧。
讓學生在情境任務中學習是新課改的關鍵?!八淖x一用”聚焦閱讀關鍵能力突破口,重視“讀”的過程,讓學生能夠由點到面、由淺到深、由微觀到宏觀逐漸深入閱讀,深度理解文本。教學過程最終轉化為學生的素養(yǎng)發(fā)展,檢驗學生的理解以及對知識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
(1)主問題牽引。
為避免教學陷入瑣碎問答的流弊中,教師需要掌握有全局意識,圍繞教學目標,抓住理解的關鍵問題來設置任務,以主問題牽引師生的對話來推動教學,實現(xiàn)由點到整體的過程。《荷塘月色》的主問題可以設計為:請找到散文中情感矛盾的地方。
(2)任務漸進式。
教師設計漸進式的閱讀任務、模擬情景,驅動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深入文本內蘊意義世界,教師通過難度不同的任務驅動學生對文本深入理解,設置閱讀任務實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的增加,設計的任務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對文本逐漸加深印象,實現(xiàn)全面深刻的理解進而應用。閱讀過程的思維與考場應用對接,與生活對接,讓任務得到充分的展開與深入。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王寧教授曾說“所有的閱讀任務落腳點一定要在語言文字上,不能因遷就學生不喜歡讀書而去搞與語文關系不大的活動”。語文考試命題特征就是試題全部圍繞著語言文字展開,即語言文字的認識、理解、分析和運用等相關能力。教師要教會學生從文本本身出發(fā),由語言文字走向有意義、有情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真真切切體會到閱讀的美好,主動走入文本深處,理解、品味、鑒賞語言的魅力和精妙,實現(xiàn)言語文字和精神世界的有效融合,實現(xiàn)對語言文字的運用。正是由于“語文考試”的根本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所以將具體的語言文字作品放置于特定的交際情境和歷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評價,提高自身閱讀文字分析綜合的能力,是解決高考語文閱讀考試應用的最有效途徑。
如今的教學,過于注重單篇文本的深剖細挖,而學生將來的閱讀很少是單篇閱讀,更多的是群文閱讀,要面對大量的文本,如何在文本中找到聯(lián)系、發(fā)現(xiàn)問題,是學生未來必須面對的問題。新課改十分重視群文閱讀,因此在課堂中,我們不拘泥于單篇文本的闡釋,要盡可能地拓寬教學廣度,豐富閱讀材料的類型和呈現(xiàn)形式,能產生以下四方面的影響:通過對比閱讀,學生對群文在內容、觀點、藝術技巧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的共性和特性做出全面理性分析,衡量出核心文本的價值;主題觀點的碰撞可以生成多樣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與看問題的角度,提升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將在閱讀核心文本時掌握的思維、方法遷移運用到群文之中,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閱讀應用能力;欣賞和評價不同時代、風格的作品,獲得更寬廣的視野,發(fā)展邏輯思辨、探究創(chuàng)新能力。
遷移應用需要學生具有綜合的能力、創(chuàng)新的意識。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自覺、思維、能力都在應用訓練中得以體現(xiàn),在活動中得以培養(yǎng)與加強。遷移應用更強調一種深層次的思考,更有難度、更加復雜和更綜合性的學習結果。能夠讓學生從一個情境中習得的知識應用到其他情境中。學以致用是經驗的擴展與提升,是將內化的知識外顯化的過程,是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檢驗學習結果的最佳途徑。將知識轉化為認知,是學習成果的最重要體現(xiàn),“應用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這是學生對未來將要從事的社會實踐的初步嘗試,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的重要體現(xiàn)?!苯處熞P注課堂最終留給學生什么,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終極目標——充分靈活地運用知識去理解世界、學以致用,獲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長,更好的解決問題。文學類文本閱讀最終極的應用是促進學生認知成長、精神成長,閱讀對學生精神建構乃為真正的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