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海南中學 房超平 王 涵
3月17日—19日,筆者和思維導學項目組成員在海南中學進行研討。3天里,我們與9位老師分別進行了研課、觀課和評課活動。
不到3年教齡的符曉卉老師執(zhí)教高三英語復習課“情態(tài)動詞”。符老師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復習,課上進行練習檢測,核對答案;然后結合課前復習和練習檢測總結歸納;接著小組展講,引導學生總結情態(tài)動詞的異同和用法,完成了“情態(tài)動詞”的思維導圖。
課后,在符老師總結經驗(放手發(fā)動學生自主復習和大膽展示)和不足(課堂時間過于緊張等)的基礎上,筆者提了3個問題:一是每個小組復習和展示一部分內容是不是合適的?會不會影響其他部分內容的復習效果?二是每個小組展講的同學是不是代表了本組同學的共同看法?三是在課前進行復習后,學生開始練習時正確率不是很高,原因何在?該怎樣處理?
認真思考后,符老師與我們一起總結了改進的思路。一是讓學生自主全面復習。課堂展示要抽簽,鼓勵其他學生大膽質疑互動,做好復習筆記。展講時,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把結構圖投影呈現,講解要簡明扼要。二是小組交流時間要充分,以便在小組內形成共識。三是練習結束后要對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反思課前預習的問題。
首次參與思維導學活動的數學老師潘小芳執(zhí)教“計數原理”。這節(jié)課,潘老師通過“灰太狼到羊村”這一有趣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總結分類加法和分步乘法的計數原理解決相關問題。
結束后,在潘老師總結經驗(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和不足(思維含量不高等)的基礎上,筆者提出3個問題:一是課堂思維含量不高,是內容問題還是教學設計問題?怎樣解決?二是課堂情景創(chuàng)設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可以創(chuàng)設類似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嗎?三是學生小組交流的問題是否過于簡單?該怎樣優(yōu)化問題設計?
認真思考后,我們一起總結形成了改進思路:一是教學內容比較簡單時,正好是發(fā)展數學思維的難得機會,要充分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解決—歸納小結—應用完善—總結提煉”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二是要適當引導學生學會改題編題,進一步激活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產生高峰體驗;三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情景再運用、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不要為了創(chuàng)設情景而創(chuàng)設情景,體現情景對概念形成和規(guī)律總結的價值。
只有半年教齡的語文老師周文倩像一個有經驗的老教師,執(zhí)教《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她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套子是什么”“別里科夫能否走出套子”“我們身上的套子”3個問題展開,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相互交流、大膽展示與質疑,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課后,在引導周老師總結經驗(充分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深度思考等)和不足(過于強調文章內容分析等)的基礎上,筆者提出3個問題。由于周老師的課堂妙趣橫生,3個問題也有了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一是課后有老師私下議論這節(jié)課是政治課還是語文課?你怎么看?二是可否通過同類短篇小說以及不同類短篇小說的比較學習,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契科夫短篇小說的特點,并在課文中尋找呈現這些特點的句子或段落?三是怎樣把課文當做一個例子,引導學生學會同類題材的文章的閱讀和寫作?老師課堂上提出的3個問題,可否讓學生閱讀后自己提煉?
認真思考后,我們一起總結形成了改進思路:一是問題的提出可以交由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閱讀課文后,先自己提出問題,再由小組交流進一步加工,個性問題由小組自行解決,共性問題通過展示交流解決。二是強化比較閱讀,引導學生總結不同類型問題的閱讀規(guī)律和寫作特點,鼓勵學生大膽模仿寫作。三是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嘗試選擇人物、結構和寫法三個維度的其中一個維度,對文章進行改寫。
經驗豐富的地理老師符永權執(zhí)教“人口遷移”一課,根據自身遷移的真實情境導入,增加了趣味性。然后再依據其他情景創(chuàng)設關鍵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歸納概念、總結規(guī)律。
課后,在符老師總結經驗(情景創(chuàng)設與問題解決比較恰切,思維導圖結構清晰等)和不足(學生參與度有待提高等)后,筆者提出了3個問題。由于這節(jié)課活力十足,3個問題比較開放:一是如果上課時,讓學生回憶自己老家在哪里,為什么到??谏蠈W,學生的參與感會不會更強烈?二是可否可以讓學生自己歸納人口遷移的推拉模型?三是可否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較強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真思考后,我們一起總結了以后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改進思路:一是作為“藥引子”,情景不能過多,要圍繞一個情景先總結原理,再應用其他情景完善原理。二是對原理的總結和歸納,可以通過學生對自己家庭遷移的原因進行分析,隨后小組交流人口遷移的推拉力原理,再讓小組展講原理模型。然后,根據海南當地人口遷移變化的數據,引導學生解釋說明,進而形成原理等概念課學習的基本模型。三是把當前的學習任務與以前的學習內容和當地生活、國家及國際環(huán)境變化相結合,讓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比如,讓學生討論海南建設國際自由貿易港對人口遷移的影響,并對政府提出適應未來人口遷移的政策建議等。
年輕的物理老師林明雯執(zhí)教“重力勢能”一課,通過引導學生探討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聯系與區(qū)別,幫助學生建立重力勢能的概念體系,旨在培養(yǎng)學生生成概念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課后,在林老師復盤總結經驗(知識嫻熟、邏輯嚴謹、表達清晰等)和不足(學生表現相對較弱,學習效果尚待進一步提高等)的基礎上,筆者提出了3個問題:一是為何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存在較大的障礙?二是可否先把自由落體與等高的光滑斜面的物體下滑做功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得出結論,然后再給出比較復雜的情形,讓學生進一步歸納、完善結論?三是總結歸納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異同,可否讓學生先根據教師的提醒嘗試創(chuàng)建表格,然后引導學生展示、質疑,形成一般結論?
認真思考后,我們一起總結形成了改進思路:一是遇到挑戰(zhàn)性較高的學習內容,預備知識一定要精心設計。必要時,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回憶和加深理解。同時,要適當減少學習內容,以便集中精力解決難點。二是由易到難,漸次提升,螺旋上升,引導學生不斷總結、完善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練習。三是教師的任務是引導而不是灌輸,因此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在質疑、討論、交流、展示、總結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
年輕卻不失穩(wěn)重的生物老師周珈羽在執(zhí)教“減數分裂”這節(jié)相對較難的課時,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上層層設問,引導學生大膽動手構建模型,體會減數分裂各時期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有效化解了教學難點。
課后,在周老師復盤總結經驗(大膽放手,注重形象教學等)和不足(歸納稍欠火候等)后,筆者提出3個問題:一是如何讓更多學生參與動手構建模型?怎么有效給學生布置任務?二是小組展示時,該怎樣決定展示的內容和順序?三是怎樣展示的效果更好?展示結束后,該怎樣完善學生不成熟的結論?
經過認真思考后,我們一起總結形成了改進思路:一是學習小組人數要適宜。布置學習任務時,時間要明確,要求要具體。在學生動手做模型的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及時提醒學生注意糾錯。二是展示內容隨機決定,促使學生全面學習。三是展示時,語言表達要規(guī)范,要點要簡練,并在黑板上呈現。展示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總結、歸納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
參與過上一輪思維導學研討的歷史老師李巖在執(zhí)教《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復習課時,以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演進為教材主題,圍繞各課程主題、大單元主題和教材全書主題三步驟展開復習,引導學生利用學習小組,以知識點連知識面,用知識結構圖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
課后,在李老師復盤總結經驗(發(fā)揮學生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復習等)和不足(內容過多,學生交流稍少等)后,筆者提出了2個問題:一是本課可否分兩個課時完成?如果可以,該怎樣劃分課時?二是小組用關鍵詞展示時,可否引導學生質疑討論用哪個關鍵詞更好?同時,展示階段教師可否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經過認真思考后,我們一起總結形成了改進思路:一是該課可以分兩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復習后構建知識樹,第二課時,小組交流,隨機展示有關內容。復習課教師千萬不要代替學生復習,一定要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二是通過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優(yōu)化相關內容的關鍵詞,并簡要解釋。同時,在肯定優(yōu)點的基礎上給出合理建議。
教齡不足一年的政治老師李鑫執(zhí)教“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課時,采用居家抗疫的情景貫穿學習內容始終,引導學生歸納形成自治制度的概念、性質、作用及意義。
課后,在李老師總結經驗(情景符合學生實際等)和不足(教師主觀意識較強、學生參與不足等)的基礎上,筆者給提了2個問題:一是引入情景可否讓學生自己回憶,并據此說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二是可否圍繞“自治”這個關鍵詞展開討論,以便讓學生對“自治”的含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可否增加一些正反面案例,以便讓學生對“自治”以及民主的有限性有更深入的認識?
認真思考后,我們一起總結形成了改進思路:一是情景創(chuàng)設要激活學生的參與感,放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討論,打開學生的思路,讓思政課更靈活。二是要通過自治組織的典型負面案例的探討,讓學生認識“自治”的前提。讓學生通過國際比較,提高對我國民主制度的認識,增強道路自信。
化學老師崔俊飛與兩年前參加思維導學實踐時相比,簡直判若兩人。他執(zhí)教的“分子晶體”一課,教學目標層次設計合理,達成度高;課堂流程清晰,學生參與感強,營造了活躍的教學氛圍;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注意檢測學習效果。
課后,在崔老師總結經驗(教師充分引導、學生思維活躍等)和不足(關鍵問題展開不足等)的基礎上,筆者提出3個問題:一是如何有效分配課堂時間,以便給解決關鍵問題留下足夠的時間?二是課堂“卡殼”的原因何在?怎么解決?三是為什么挑戰(zhàn)性任務學生討論障礙比較多?如何解決?
經過認真思考后,我們一起總結形成了改進思路:一是關于分子晶體的分類和性質等學生易于理解的問題,盡量少展開討論,節(jié)約時間。學習分子晶體的結構和性質這一關鍵知識時,先復習分子間的作用力,然后形象化展示不同分子晶體的空間結構,增強學生的直觀印象。二是三次“卡殼”的地方,主要是學生以前的知識不太熟練,教師的問題指向性不清晰、不明確。在加強預備知識的學習的同時注意問題的針對性。三是挑戰(zhàn)性任務過難,要適當變化挑戰(zhàn)性任務,并設法向學生提供解決挑戰(zhàn)性任務的“腳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