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 周曉陽
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時候,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開展教學活動,一味地將美術知識生搬硬套地講給學生聽,那么必然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難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課堂上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對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提升美術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美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提出,開展美術教學需要利用所學的美術知識,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出來。美術鑒賞也要求,開展美術文化藝術的鑒賞作品需要選擇具有時代性的,并且其文化內涵需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眾所周知,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更好地學習和成長,因此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收集和選擇與之相關的美術素材和藝術作品,以此為核心來開展美術鑒賞教學,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會到美術學科的獨特魅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審美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但是,當前高中美術教學的現狀普遍并不樂觀,大部分學校雖設有美術課,但實際上似乎少上幾節(jié)美術課也沒有人有意見,有些學校的美術課甚至形同虛設。這樣的現狀有悖于教育規(guī)律,也違背國家有關政策的規(guī)定。
1.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美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美術作品與生活有必然交互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找到交互的元素,能沉浸式感受作品蘊含的意境,學生必然會對美術產生興趣。學生在鑒賞美術作品時,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把美術作品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能換位體驗畫家創(chuàng)作時的想法、表現手段、材料選擇等。如在引導學生鑒賞林風眠的油畫作品《漁婦》時,畫面場景與海南大部分學生的生活有著聯系,當一艘艘漁船歸來時,小碼頭頓時熱鬧了起來,漁民上了岸,漁婦們忙著整理各類魚產品。一框框的海鮮意味著漁民豐碩的收入,漁民、小孩、游人、收購海鮮的商家,每個人臉上都泛起了笑容。當教師喚起學生對生活情境的回想時,就能與畫家的作品產生共鳴,極大激發(fā)學生參與美術審美活動的興趣,長久以往學生就能對美術產生興趣。
2.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與美術表現能力。美術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美術表現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或創(chuàng)作時,盡量選擇主題生活化的美術作品或創(chuàng)作主題。如畫家范春曉的中國畫作品《e度空間》,作品中四位女孩打扮時尚,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在2009年電腦還不是特別普及的時代,畫家為了突出女孩們趕超時代的渴望與睿智,特意從人物打扮上表達女孩們的前衛(wèi)思想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在現實生活中,高中生也正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風華正茂的年紀,他們在鑒賞或創(chuàng)作與自身生活相似的生活化主題內容時,應該懷著不一樣的心情,學生從作品中似乎能找到自己的身影、找到屬于自己的青春。鑒賞這樣有生活氣息的作品,自然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在鑒賞中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美術表現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3.有效促進課程內容與本土資源相融合。高中美術有必修與選擇性必修兩部分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包涵古今中外比較經典的美術作品。而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時間比較有限,教師需重新設置、選擇與創(chuàng)造性開展課程內容教學。因此,在鑒賞主題內容、創(chuàng)作主題、材料的選擇等方面都可以進行生活化教學,這樣可以有效促進課程內容與本土文化資源、材料資源相融合。如在開展新農村生活的主題教學前,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鑒賞課本中俄羅斯畫家夏加爾的作品《我和我的村莊》,畫家夏加爾被譽為“超現實主義先驅”,他把兒時的生活經歷和民間傳說融入畫面,將真實與夢幻的景象相融合,產生奇幻的藝術效果。我們可讓學生嘗試用這種表現方法來創(chuàng)作當下新農村的面貌,把新農村的真實景象與學生心中更美好的愿望結合一起,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自由放飛,畫出一幅超現實的繪畫作品,讓其創(chuàng)作愿望得到滿足。表現現代城市生活題材的作品較多,而城市生活也是高中生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城市“浮光掠影”,傾聽城市“脈搏之聲”,指導學生以美術的視角對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個體進行仔細觀察,通過觀察與實踐,用藝術的方式進行表達。
1.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體現出美術的藝術之美,尤其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美術教學逐漸呈現出生活化的特點,這對引起學生注意、吸引學生關注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需要與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指導家長鼓勵并引導學生在家庭環(huán)境中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與實踐。如室內設計、賀卡制作、工藝設計等,讓學生大膽想象,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美術知識,讓學生學以致用,樂在其中。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于美術作品來說也不例外。美術作品的設計靈感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沒有實際生活,那么藝術也將失去創(chuàng)作的來源。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美術課堂教學的時候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美術知識所體現的藝術是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從而引導學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美術知識,在生活中熟練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真正實現將知識融于生活。
2.結合實際生活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美術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美術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時,需要回歸于日常的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術知識的魅力,美術教師應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具體事務進行課程設計。在美術課堂中進行案例教學是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由于案例教學能夠使美術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因此美術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生活化案例來開展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在視覺享受過程中能夠進一步發(fā)現作品之美。如在教學“楚王問鼎—商周青銅器藝術”的時候,美術教師可以先將青銅器的基本信息以及與青銅器相關的內容講述給學生,如在不同時代青銅器藝術各自存在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青銅器的價值和作用。接著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以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不同種類的青銅器,給學生一個視覺上的沖擊,讓學生能夠更加直接地體會到不同時期青銅器的文化魅力。美術教師通過在課堂上選擇青銅器案例開展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發(fā)散,而且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美術教學與現實生活的有效融合,從而使其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
3.聯系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美術創(chuàng)作欲望。每個人小時候都喜歡涂涂畫畫,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削弱。特別是到了高中階段,更難激發(fā)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與欲望。而美術課堂生活化可以有意識地把美術作品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讓美術教學生活化;還可以將學生生活中的熱點話題、事件等轉化成美術創(chuàng)作的主題,讓生活美術化。如高中選擇性必修繪畫課本中“描繪人間溫情—怎樣刻畫人物”一課,通過鑒賞以“父親”“母與子”為題材的美術作品,要求學生嘗試表現其中一個主題內容的繪畫作品。如果教師僅僅引導學生單純地鑒賞課本中的幾幅作品,很難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假如教師課前讓每位學生拍攝下父親、母親的一些相片,課上讓學生分享各自父母的外形特征、性格及最感人的事等,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全方位地去剖析人物,最后把留在腦海里印象最深刻也最能代表父親、母親這一名片的元素作為創(chuàng)作源泉,讓美術作品生活化,這樣學生畫出的人物才更突出形象特點及個性。
綜上所述,美術是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美育的一門學科,而美術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極大的審美教育優(yōu)勢,因此在開展美術課堂教學的時候,需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傳授美術知識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和認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