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
內(nèi)容摘要:基于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有關貓的歷時語料,檢索了1267條有關貓隱喻的語料進行分析,按照漢以前-唐五代-宋-元-明-清的時間順序,先從歷時的角度對各個時期的貓隱喻進行梳理和分類,再從貓的外形和習性等特點、社會發(fā)展影響兩個方面對貓的隱喻發(fā)生機制進行探究。
關鍵詞:貓隱喻 歷時研究 發(fā)生機制
Lakoff & Johnson(1980)提出概念隱喻理論,將隱喻看作是由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它更是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1]“貓”作為人類熟知的動物,人們在與貓的生活與認知過程中,對貓的特性已經(jīng)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基于相似性的基礎上把貓的某一屬性和其他事物之間建立聯(lián)系,因此出現(xiàn)了與貓有關的隱喻表達。貓隱喻指就是以貓為始源域,將貓的外形、習性、行為等方面的特征映射到其他概念域的認知方式,本文將目標域分為具體事物域和抽象事物域兩大類,具體事物域下分人體域和其他事物域兩小類,抽象事物域下分心理域、數(shù)量域、事態(tài)域、社會環(huán)境域等[2]。如“貓兒眼諸般異寶”,是以貓的器官為始源域映射到寶石這一目標域,用貓眼隱喻寶石。
貓在中國古典文學里常常被提及,由于貓的外形、習性、本能、行為有其特點,人們慢慢在文學作品中運用貓的隱喻意義。前人對貓隱喻的研究多偏向于共時的視角進行不同民族對比研究或是某一作品中有關貓的隱喻,比如曹金波,王丹(2019)在《從認知視角看日漢“貓”的概念隱喻》對比了日漢語中“貓”概念隱喻模式的異同及其原因[3]。再如樊輝(2018)在<《蒂凡尼的早餐》中貓的隱喻>中分析了作品中出現(xiàn)的“貓”隱喻現(xiàn)象,探討女性心理及社會地位[4]。目前很少有學者從歷時的角度來對貓的隱喻現(xiàn)象進行研究。因此,本文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以認知語言學的概念隱喻為理論依據(jù),對篩選的有關貓隱喻的語料進行分析,對貓隱喻意義的歷時演變進行梳理,并對其隱喻機制進行探究。
一.漢語貓隱喻義的歷時發(fā)展
古往今來,人類在生活中時常根據(jù)動物的某些特點,或根據(jù)具有某些特點的動物來喻人、喻事、喻物。在漢文化里,貓是和人類比較親密的動物,這一點在語言上也體現(xiàn)的很豐富,特別是將“貓”的隱喻義用于文學作品中,并且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一面。本章將以時間順序?qū)h語貓隱喻的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共從CCL語料庫中1267條貓語料篩選出259條具有隱喻義的語料,下面對所篩選的貓隱喻語料進行分析。
(一)漢代以前的貓隱喻
通過對語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漢以前含有貓的語料僅有4條,且沒有關于貓隱喻義的語料,這段時期的貓作為動物本義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并描述了貓捕鼠的習性。例如:
魴¤甫甫,¤鹿¤¤,有熊有羆,有[貓]有虎。(周《詩經(jīng)》)
迎[貓],為其食田鼠也。(戰(zhàn)國《禮記》)
(二)唐五代朝時期的貓隱喻
唐五代時期有關貓隱喻義的代表性語料有13條,其中8條映射到人體域,可喻指有能力的人或品性惡劣,道德低下的人;2條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為惡劣、道德低下的事;3條映射到社會環(huán)境域,可喻指國家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分析如下:
1.映射到人體域
貓喻指具有某種屬性的人。如《大唐新語》:“阿武狐媚,翻覆至此,百生千劫,愿我托生為[貓]兒,阿武為老鼠。吾扼其喉以報今日足矣!”由于貓的本性是捕鼠,貓對于老鼠來說是有能力、有危險性的。因此在該語境中,貓喻指有能力的人。
再如《舊唐書》:“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此例中由于李義府陰險狡詐,專權自私,因此當時的人給他取外號為“李貓”。由于貓生性狡猾,貪婪,與這類人有相似之處,因此用貓來隱喻品性惡劣,道德低下的人。
2.映射到心理域
貓語素與其他語素組合,還可以喻指生活中的一些事,常常包含著說話人的主觀評價,評論人的品性。如《新唐書》:“龍朔元年十一月,洛州[貓]鼠同處。鼠隱伏象盜竊,[貓]職捕嚙,而反與鼠同,象司盜者廢職容奸?!贝死杏谩柏埵笸帯彪[喻做官的不盡職,包容罪犯干壞事,以貓喻指當官的,以鼠喻指寇賊,二者本不能和平共處,而本應該盡職的貓和自己應該抓捕的老鼠共處在一起,得出了“為官者玩忽職守,包庇盜賊”的結(jié)論。用貓隱喻來形容為官者不盡職、不道德的品性。
3.映射到社會環(huán)境域
貓語素和常常和其他語素組合,整個詞喻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如《敦煌變文選》:“更無呼喚,無搖自活子胥治國五年,日月重明,市無二價,[貓]鼠同穴,米麥論分,牢獄無囚?!贝死?,貓和老鼠本是天敵,按理二者是不能和平共處,同處一穴,而在上例語境中,貓和鼠同處一穴之中,用“貓鼠同穴”喻指國家無征戰(zhàn),百姓和平共處,人民生活安定的社會局面。
(三)宋代時期的貓隱喻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這一時期關于貓隱喻的語料共有20條,這一時期除了前一時期例舉的隱喻義之外,還有了新的發(fā)展。其中11條映射到人體域,可喻指有能力的人或品性惡劣、道德低下的人;4條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為惡劣、道德低下的事;5條映射到其他具體事物域,可喻指寶石。此處只對新增的隱喻義進行例舉。
貓映射到其他具體事物域,例如《宋史》:“市舶多以無用之物費國用,自今有博買篤耨香環(huán)、瑪瑙、[貓]兒眼睛之類,皆置于法?!贝死?,由于貓的眼睛在形狀上呈圓狀,顏色有多種顏色,與寶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當時的人用“貓兒眼”來喻指寶石。
(四)元代時期的貓隱喻
元代時期貓的隱喻義又有了新的發(fā)展,通過分析,篩選出了14條有關貓隱喻的語料。其中5條映射到人體域,可喻指沒有能力、無足輕重的人或品性惡劣、道德低下的人;4條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為惡劣、道德低下的事;5條映射到其他具體事物域,可喻指寶石。下面將對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新的貓隱喻意義進行舉例說明。
貓映射到人體域中,喻指具有某種屬性的人,除了前文所述的之外,還能用貓來喻指沒有能力,無足輕重的人。如《三國志評話》:“孫堅言咱們是[貓]狗之徒,飯囊衣架?!?《全元曲》:“他來如狼似虎,去后似犬如[貓]?!鼻耙粭l語料中“貓狗之徒”就如同飯囊衣架,沒有實質(zhì)的用處;后一條語料中“來如狼似虎,去后似犬如貓”,狼虎與犬貓形成鮮明的對比,前者在動物界中屬于強大兇猛的動物,相比之下,犬和貓就顯得弱小無能。因此用貓來喻指沒有能力,無足輕重的人。
(五)明代時期的貓隱喻
明代關于貓隱的語料共有74條,并且在之前的基礎上演變出了新的隱喻義。其中42條映射到人體域,可喻指有能力的人或品性惡劣、道德低下的人,沒有能力、無足輕重的人,以及晚睡的人;29條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為惡劣、道德低下的事;3條映射到事態(tài)域,可喻指事情棘手、極難成功的事態(tài)。下面對新出現(xiàn)的隱喻舉例說明:
1.映射到人體域
貓具有白天愛睡覺,晚上捕獵的習性,這一習性映射到人身上,就喻指喜歡晚睡的人。如《醒世姻緣傳》:“等到如今哩!夜[貓]子似的,從八秋兒梳了頭,爹待中往坡里看著耕回地來?!?/p>
2.映射到其他具體事物域
貓語素和其他語素組合,還可以喻指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二刻拍案驚奇》:“些小言詞莫若休,不須經(jīng)縣與經(jīng)州。衙頭府底賠杯酒,贏得[貓]兒賣了牛。”中, 人們通過對“貓”和“?!钡谋容^認識到,貓在人類生活中隨處可見,且形體較小。人們基于自己的情感認知,用貓來隱喻微不足道的事或物。
3.映射到事態(tài)域
貓語素常常與其他語素組合,整體喻指一種事態(tài)狀況。如《醒世姻緣傳》:“[貓]兒口中,尚且挖不出食,何況于虎!”。因為貓生性貪吃,所以想從貓兒口中挖食物,是很困難的。在上例語境中用“貓兒口中挖不出食”隱喻事情棘手、極難成功的事態(tài)。
(六)清代時期的貓隱喻
清代有關貓隱喻的語料最為豐富,共有140條。其中81條映射到人體域,可喻指有能力的人或品性惡劣、道德低下的人,沒有能力、無足輕重的人,晚睡的人,貪婪的人,行為敏捷、身手矯健的人;27條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為惡劣、道德低下的事;25條映射到其他具體事物域,可喻指寶石;4條映射到事態(tài)域,可喻指事情棘手、極難成功的事態(tài);3條映射到數(shù)量域,可喻指飯量小。下面對新出現(xiàn)的隱喻現(xiàn)象舉例分析:
1.映射到人體域
喻指具有某種品性的人,貓語素常與其他語素組合喻指好吃、貪婪的人。如《孽?;ā罚骸皠e再說我們那位姨太太了!真?zhèn)€像饞嘴[貓]兒似的,貪多嚼不爛,才扔下一個小仔,倒又刮上一個戲子了”;《紅樓夢》:“什么要緊的事!小孩子們年輕,饞嘴[貓]兒似的,那里保得住不這么著”。從上面兩例語料可以看出,兩個例子都用的“饞嘴貓”來形容人不知道節(jié)制,前者不節(jié)制欲望,后者不節(jié)制食欲,前者是貶義的,后者是褒義的。用貓隱喻好吃、貪婪的人,要結(jié)合具體語境看其褒貶。
喻指人的行為動作,貓的動作常喻指人行為敏捷,身手矯健。如《康熙俠義傳》:“自己一撤步,燕子穿云勢,躥上天棚院去了,行似猿猴,恰似貍[貓]。由于貓身形小巧,不管是上樹還是鉆洞,身手都十分敏捷。人們通過對貓這一行為的觀察,將這一特點映射到人身上,用貓隱喻人行為敏捷,身手矯健。
2.映射到數(shù)量域
漢語中貓語素和其他語素組合在一起還可以喻指數(shù)量。如《紅樓夢》:“我說你是[貓]兒食,聞見了香就好”。此例中“貓”指的就是數(shù)量小,“貓兒食”喻指人飯量小。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民國時期沒有演變出新的隱喻義,就不再舉例說明。
二.漢語貓隱喻義演變的成因
(一)貓本身的特點
束定芳指出相似性作用是隱喻意義產(chǎn)生的基礎條件,且相似性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分,還有程度上的不同。[5]不管是物理的相似還是心理的相似,都是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所感知的結(jié)果。人們通過觀察貓的外形、行為、習性等方面特點以及貓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關系,發(fā)揮隱喻思維,將這些特征和關系映射到人類身上和生產(chǎn)活動中,便形成了有關貓的隱喻表達。由此可見,貓隱喻的形成不僅和貓自身特點有關,而且受人類思維的影響。
首先,從貓的外形上看,貓的形體與其他動物相比,形體較小,因此人們用貓隱喻沒有能力的人或微不足道的事物,如“阿貓阿狗”、“三腳貓”等隱喻表達。且貓的眼睛靈活明亮,能隨著光線的強弱而變化,呈圓形狀,與一種寶石有相似之處,因此人們用“貓兒眼”、“貓睛”等來隱喻寶石。其次,從貓的行為上看,貓是十分警惕的動物,反應靈敏,行動敏捷,因此,人們將貓行動敏捷這一特點映射到人的行為身上,用貓隱喻行動敏捷的人。再從貓的習性上看,貓有許多與生俱來的習性,如:捕鼠、少吃多餐、晝伏夜出、生性狡詐又貪婪等特點,人們的某些行為也與貓的習性特點有相似之處,便出現(xiàn)了用“貓兒食”隱喻飯量小;用“夜貓兒”隱喻晚睡的人;用“饞貓”隱喻貪婪的人;用貓隱喻行為惡劣、道德低下的人或事,從搜集的語料來看,有關“貓”是人的語料很多都是帶有貶義色彩的,比如“貓鼠同眠”“貓哭老鼠”等;用貓隱喻有能力的人,這是從貓的習性和貓與鼠的關系特點映射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隱喻,貓雖然形體小,但卻是捕鼠的高手,老鼠的天敵。最后從人的思維來看,人們還設想了有關貓情景的隱喻表達,比如“貓嘴里挖泥鰍”、“貓口里挖食”等來隱喻困難的事。
(二)社會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
早在戰(zhàn)國時期,《禮記》中就有記錄貓捕食田鼠的語料:迎貓,為其食田鼠也,也因其捕鼠田鼠,保護莊稼的功能,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將貓隱喻為有能力的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追求物質(zhì)享樂,在隋唐時期,貓憑借其捕鼠的本領受到人們喜愛,武則天曾派人在各地收集貓豢養(yǎng)在宮中供達官貴人玩賞,貓也因為這樣的安逸生活,變得貪吃、挑剔和慵懶。正是在這一時期,人們觀察到貓這一形象,便在日常生活中用有關貓的語句映射行為惡劣、道德低下的人或事,貪婪的人等一系列帶有貶義色彩的隱喻語言現(xiàn)象。
通過語料庫檢索貓的隱喻語料,從歷時上,可以看到貓隱喻義并不是完全不變的,是隨著人們對貓這一動物不斷認識,對客觀世界不斷認識而不斷豐富的,人們的認知決定了貓的隱喻義可以在原有意義的基礎上演變出更多的隱喻意義。在這個演變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對貓某一方面突出特征的認知起了主要作用,也有人們主觀思維設定與貓有關場景有關。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M.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n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鄧瑤.漢語隱喻性成語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3.
[3]曹金波,王丹.從認知視角看日漢“貓”的概念隱喻[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9,7(03):41-49.
[4]樊輝.《蒂凡尼的早餐》中貓的隱喻[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4):56-59.
[5]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02):98-106+160.
(作者單位:昆明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