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根磊,楊涵,金銘,方曙,周金華
(安徽醫(yī)科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在解剖結構和生理上,與人體的其他骨骼部位相比,人的頜面部具有很強的特殊性。第一、頜面骨多為不規(guī)則骨,主要為上頜骨、下頜骨、顴骨和額骨,以及與眼眶和鼻背構成的多個小骨塊[1],結構形態(tài)各異且復雜,各個頜面骨體積較小,相互間的結合處多為縫隙連接;第二、集人的眼眶、鼻腔、口腔等器官為一體,在進食過程中,牙齒咬合關系及咀嚼功能等都要離不開其頜面骨性結構的完整和協(xié)調,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開口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1]。頜面骨性結構的完整性不僅僅只是實現人體的功能需求,還是人臉的直接構造及尊嚴和形象具體化的代表。通常,人類容貌特征的四分之三是由骨性結構決定的[2]。容貌對人的求職、家庭和日常生活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換而言之,頜面骨是個人容貌的生理支撐框架,又是一個人社會價值實現和展示的基礎。不同因素造成的頜面骨性缺損或畸形,對容貌的影響較為突出,甚至給患者造成明顯的心理陰影,導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難以融入社會,造成與社會脫節(jié)[1]。
在頜面修復過程中,會遇到較多問題,由于頜骨本身具有復雜的三維結構,截骨輪廓線的選擇變化多樣,涉及血管神經多且隱蔽,而患者拍攝的影像學CT 或MRI 圖像結合三維建模軟件對患者的影像學數據進行三維建模,使患者的三維立體模型顯現出來。通過醫(yī)學三維建模軟件將三維模型的STL 格式導入3D 打印機切片軟件進行切片,給3D 打印機相應的指令,通過3D 打印機獲得與患者實體1∶1 等比例大小的骨骼模型,之后便可以在模型上進行術前預覽、術中手術設計、手術預測等操作,還可在模型上進行手術導引[3],將大大減少術中風險,減少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改善手術效果。
頜面缺損的直接原因有以下三種:①先天性因素,如唇裂、腭裂最為常見,先天性耳缺損、鼻缺損以及面裂等;②后天性因素,如外傷,一般指工傷,燒傷,爆炸傷,交通事故,火器傷所致缺損;③疾病因素,在疾病中頜骨腫瘤居多。
根據解剖結構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上頜骨骨折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型骨折為牙槽突基部水平骨折,骨折線經梨狀孔下緣、牙槽突基部,繞顴牙槽嵴和上頜結節(jié)向后至翼突;第二型骨折為上頜中央錐形骨折,骨折線從鼻根部向兩側,經淚骨、眶下緣、顴上頜縫,繞上頜骨外側壁向后至翼突;第三型骨折為高位水平骨折,骨折線經鼻額縫,橫跨眼眶,再經顴額縫向后下至翼突,形成顱面分離[4]。頭部唯一能活動的骨骼是下頜骨,在解剖結構上同樣也有它的薄弱部位,如正中聯合、頦孔部、下頜角部及髁狀突,這些都是下頜骨骨折的好發(fā)部位。
3D Slicer 是一款用于三維可視化及分析醫(yī)學圖像計算數據集的應用程序軟件,用戶可免費進行使用,其目的在于開發(fā)一個易于使用的分析和可視化的軟件,同時開發(fā)者可擴展此款開源軟件。起初3D Slicer 主要用于神經外科手術引導治療、可視化和分析的系統(tǒng),隨著時代的進步發(fā)展,3D Slicer已經成為一種不僅能夠應用于各類臨床和臨床前的研究應用,還可用于圖像分析及處理的綜合平臺[5]。Slicer 的主要特征有廣泛的功能、延伸性好、平臺獨立和無限制的軟件許可等,無論是功能相似的商業(yè)軟件,還是開源軟件工具或工作站都無法比擬的[5]。通過3D Slicer 軟件建模出的醫(yī)學三維模型渲染顯影效果顯著,更加直觀清楚地看到軟組織形態(tài)結構。
對病變缺損區(qū)域進行CT 斷層掃面,獲得病變部位斷面圖像,以DICOM 格式保存后輸入計算機,數據保存命名不能包含中文字符,否則Slicer軟件無法識別。應用3D Slicer 軟件通過閾值分割與區(qū)域增長生成原始三維圖像。如圖1 所示。
圖1 3D Slicer 生成頜面破損三維圖像
在Segment Editor 模塊,Master volume 選擇需要操作的數據,點擊Add,新建一個Segment_1。Threshold Range 中通常將最小閾值設置為226,最大值默認。運用Scissors 功能將不需要部位剪除,亦可利用Islands 在二維圖像上進行感興趣模塊選取,即可去除頭顱頜面以外的部位,再次運用Scissors 剪刀功能將模型中骨折部位切除,將保留下的模型以stl 格式導出,通過Autodesk 開發(fā)的三維模型設計軟件Meshmixer 進行修復、拼接、鏡像等操作。對stl 模型進行鏡像得到圖2A。在Segment_1 模型上進行操作,選取原模型,將下顎骨折部分切割出,由于骨折比較嚴重,下顎右半部分分兩部分切割(在原有切割基礎上復制切割模型再實現二次切割),對切割的模型及上一步鏡像完之后的模型一同在Transform 進行移動,布爾加運算得到圖2B。導入到Meshmixer 進行同樣鏡像操作,得到圖2C。Segment Editor 模塊下再次新建一個Segment_2,Threshold 選取合適的齒骨閾值,運用Scissors 功能進行類似操作,得到齒骨模型,如圖2D。在slicer 中對異位的齒骨進行旋轉移動復位等操作,得到圖2E。將2C 和2E 進行布爾運算整合。圖2F 為修復合并之后的模型。
圖2 3D Slicer 對頜面修復過程圖
E-3D 為中南大學廖勝輝團隊開發(fā)的一款免費的醫(yī)學三維建模軟件。E-3D 功能強大,同時操作簡單易用,旨在為臨床醫(yī)生提供可用于實際臨床操作的數字化建模和術前設計,進行各種手術規(guī)劃、手術演練和術后結果預測,同時可用于計算機輔助操作培訓和教育。可導入stl 模型及三維重建、三維測量、模型編輯、手術規(guī)劃、導板假體設計等功能,并且能根據客戶需要進行功能擴展。
對病變缺損區(qū)域進行CT 斷層掃面,獲得病變節(jié)段斷面圖像,以DICOM 格式保存后輸入計算機。點擊計算機上E-3D 數字醫(yī)療建模與設計系統(tǒng),將計算機上的影像學數據導入,點擊閾值分割,選取組織類型,將骨閾值最小值設在226 像素左右,可進行微調,生成新的mask,再通過種子區(qū)域增長,將不需要的部位進行自動去除,得到圖3。
醫(yī)學三維重構前需先獲取原始CT 圖形,如圖4A。在三維重建模塊下,先進行簡單的閾值分割,選取合適的齒骨閾值,由于齒骨骨折部位與其他頜面骨相連,故需要先利用團塊分離,將需要的齒骨保留,再利用簡單畫刷功能將齒骨與相連的下頜面骨分離,得到圖4B。對生成的齒骨間不相連部位進行團塊分離,得到各個分區(qū)的Mask 模型,對Mask 進行實體建模。在手術規(guī)劃模塊中,對單獨分離出的實體模型進行移動模型操作,使齒骨盡量完成復位,如圖4C。圖4D 為通過簡單畫刷功能將破損部位切除。再通過平移、鏡像等操作完成圖4E。最后再通過旋轉、平移、布爾運算等操作將修復之后的幾塊模型進行整合,得到最終效果圖4F。
圖3 E-3D 生成原模型
圖4 E-3D 對頜面修復過程圖
醫(yī)學3D 打印技術在口腔頜面缺損及修復中的應用較為廣泛[6],所涉及的技術也較多。計算機模擬仿真是3D 打印的核心技術之一。通過獲取患者醫(yī)學影像數據,利用醫(yī)學建模軟件進行數據融合重建三維模型,同時可借助3D 打印機等比例打印出病灶模型,在此基礎上醫(yī)生可進行術前模擬規(guī)劃、制定術前手術方案設計、術后治療方案制定以及預后評估等。外國學者利用3D 打印技術對20 例下頜骨整形患者的鈦合金矯形板進行術前預成型,結果顯示矯形板完美貼合患者頜骨,形狀精確,術中無需調整植入體的規(guī)格尺寸,手術時間大大減少,出血量減少較多,減輕了患者的痛苦[7]。3D 打印技術在先天性缺舌整形術[8]、牙科種植導板[9],以及個體化人工耳的修復模型[10]、顱骨缺損重建修復術[11]等口腔頜面缺損部位的手術,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李武等[12]對15 例復雜頜面部腫瘤患者術前通過3D 打印技術制作手術區(qū)域模型,進行模擬設計術中方案、實現手術前預演,手術順利完成,明顯縮短了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大大減少,提高了手術質量。WARAN等[13]論述了3D 打印技術制備頭顱頜面模型輔助術前訓練。LEE 等[14]獲取患者頜面部位缺損影像學數據后進行醫(yī)學三維重建,通過3D 打印技術打印缺損模型,并進行模擬評估,進行手術修復。董青山等[15]對下頜骨缺損患者應用3D 打印技術1∶1 制作頜面部缺損模型,利用模型進行術前規(guī)劃模擬,可在術前提前制作好鈦板,使其完全貼附與病灶部位。楊光輝等[16]采用3D 打印技術結合數字化醫(yī)療,對頜骨缺損進行修復板術前、體外精確預制,使得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鈦板達到精準彎制,修復精度高,獲得最佳修復效果,達到患者滿意度。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運用CAD/CAM 系統(tǒng)和3D 打印技術,制作個體化頜骨病灶原始模型,通過原始病灶模型設計出純鈦支架,可應用于頜骨缺損或頜面腫瘤手術后缺損和畸形的患者,結果較為滿意[17]。2019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眼科接收了一位患者,遭遇車禍,左側臉部嚴重毀容,眼眶骨折,生活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該患者毀容嚴重,傳統(tǒng)的方法整容達不到修復效果,考慮用醫(yī)學三維建模結合3D 打印技術進行整容。為幫助患者解決面部修復問題,通過醫(yī)學建模軟件對右臉健側進行鏡像重建模型,使用激光燒結金屬鈦粉末制作個性化假體,打印出患者未毀容時的左臉骨骼模型,如圖5。該模型可實現骨融合,術中再用該模型修缺損部位。術中創(chuàng)傷減少,術后患者無感染、面部輪廓對稱,功能恢復完善,不影響正常生活。
圖5 3D 打印模型
隨著對容貌的注重程度增加,人們對頜面部缺損重建修復的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頜面部缺損修復重建手術,需要醫(yī)生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進行手術操作,往往缺乏客觀依據,手術時間長,失血量大,難以獲得較為理想的修復效果[2]。臨床研究中,可以通過獲取患者醫(yī)學影像數據,運用醫(yī)學三維建模軟件和3D 技術制作1∶1三維模型,更直觀、真實地顯示頜面三維解剖結構及骨線間隙關系,臨床醫(yī)生可對三維實體模型從不同角度進行測量和旋轉,進行多面觀察骨性結構,為術中最佳方案提供依據,同時也減少醫(yī)生術中的工作量,對模型進行術前模擬,術中過程順利,術中創(chuàng)傷減少,達到患者對修復效果的要求。而醫(yī)學三維建模軟件種類較多,本文著重對3D Slicer 及E-3D 軟件在頜面修復中的應用進行分析。3D Slicer 軟件對模型修復需要組裝的插件較多,操作過程中略微復雜,常常需要其他軟件輔助修復。E-3D 軟件為中文操作界面,有多款修復重建軟件,可用于臨床研究的較多領域,模塊使用簡單,鏡像修復功能較為完善。
因此,臨床上在頜面修復過程中,醫(yī)學三維建模軟件結合3D 打印技術可使得下頜骨缺損修復達到不錯的復位效果,可以進行術前模擬規(guī)劃,對缺損部位進行更加細致的了解,這樣可以在手術中極大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外形恢復效果良好,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