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陽 喬磊 袁光杰 林盛杰 鄭磊 杜衛(wèi)強 劉天恩
(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動磁測距技術主要用于解決救援井與事故井的有效連通難題。主動磁測距技術在國外相對成熟。C.L.WEST及A.F.KUCKES等[1-2]研發(fā)了主動磁測距工具,成功用于多口井噴失控井的救援連通[3-4],如2010年墨西哥灣井噴泄油事故的救援。國內(nèi)學者也在主動磁測距的方法和方案中開展了相關研究,李翠等[5]研究了主動磁測距的算法,提出了硬件設計方案。郭建軍等[6]開展了主動磁測距工具的地面測試。李峰飛等[7]分析了主動磁測距的工具,提出了提高探測范圍和探測精度的方法。張生林[8]研究了瞬變電磁法救援井井下探測與定位系統(tǒng)并開展了地面試驗。
國內(nèi)主動磁測距技術研究處于起步階段,下井工具的研制和應用方面尚屬空白,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自主研制了國內(nèi)首套CPET(CNP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 & D Company Limited)主動磁測距系統(tǒng),形成主動磁測距數(shù)據(jù)解釋方法和封井方案。該技術配套井眼定向控制關鍵技術并成功應用于T1井封井工程,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壟斷。
CPET主動磁測距系統(tǒng)總體結(jié)構主要分為地面采集單元、激勵電源、絞車及電纜、電極、遙傳及測量探管幾部分,如圖1所示。
圖1 CPET主動磁測距系統(tǒng)結(jié)構示意圖
工具的主要性能參數(shù)如下:激勵電源的工作電壓為220 V;絞車及電纜最大提升力為20 kN;下井工具的外徑最大為120 mm,總長30 m,耐溫125 ℃,耐壓150 MPa;遙傳的速率為19 200 bit/s;探管中的磁傳感器測量精度為0.05 nT。
主動磁測距系統(tǒng)工作時,電極向救援井周圍地層注入電磁波,電極注入地層的電磁波呈球形對稱分布,如果電極附近地層中存在套管或鉆桿,由于金屬材質(zhì)的電導率要遠大于地層,所以電磁波大部分將在套管或鉆桿處聚集,形成如圖2所示的沿套管向上和向下流動的電流[9]。根據(jù)安培定律,該電流將在套管和鉆桿的周圍地層中產(chǎn)生低頻交變磁場。利用救援井中探管內(nèi)的磁傳感器檢測套管或鉆桿內(nèi)向下流動的電流產(chǎn)生的低頻交變磁場的磁場強度。該磁場信號的強度與事故井套管上的電流成正比,與探管和事故井的間距成反比[10]。
圖2 CPET主動磁測距方法
上述物理過程為有源電磁場,用麥克斯韋方程組表示為:
(1)
式中:?·表示散度;?×表示旋度;He(r,t)表示施加電性激勵源的磁場強度,T;Ee(r,t)表示施加電性激勵源的電場強度,V/m;Je(r,t)表示施加電性激勵源的電流密度,A/m2;ρe(r,t)表示電性激勵源的電荷密度,C/m;σ表示電導率,S/m;μ表示磁導率,H/m;ε表示介電常數(shù),F(xiàn)/m。
同時,探管也會檢測到救援井周圍地層的地磁場(磁北)和重力場(高邊),用于確定探管的自身方位和擺放姿態(tài)。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計算井下探管與事故井套管的間距和方位,從而確定救援井與事故井在水平面和井底圓平面的相對位置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救援井與事故井的相對位置
要對目的層位進行有效封堵,找到老裸眼井眼是關鍵。現(xiàn)場施工中,在定向鉆具組合中接入MWD(Measure While Drilling)或隨鉆陀螺等測斜儀器,提離井底一定高度測斜,根據(jù)測斜數(shù)據(jù)預測當前井底位置的姿態(tài)(井斜和方位)。鉆至指定井深后,起鉆更換CPET主動磁測距工具測量救援井井底和事故井的相對位置。根據(jù)姿態(tài)和相對位置的測量,再起鉆更換為定向鉆具組合控制救援井軌跡向前鉆進,如此反復直到連通老井。
按連通點的不同,連通方案分為套管開窗重入、套管鞋重入以及裸眼落魚平行逼近重入,如圖4所示。現(xiàn)場實施時應根據(jù)具體特點選擇不同的主動磁測距封井方案。
圖4 主動磁測距封井方案
1.3.1 套管開窗重入
如圖4a所示,連通點為上部套管。主要優(yōu)點是鉆進周期短,一旦碰套管可以判定順利重入;缺點是套管外部開窗的難度大,若開窗的窗口小,重入后鉆具上提時卡鉆的風險高。
1.3.2 套管鞋重入
如圖4b所示,連通點為套管鞋。主要優(yōu)點是重入后風險低;缺點是鉆進周期長,主動磁測距在套管鞋以下失去目標,若沒有明顯顯示將無法判定是否順利重入。
1.3.3 裸眼落魚平行逼近重入
如圖4c所示,連通點為目的層,優(yōu)缺點同套管鞋重入方式,只適用于老井井眼軌跡尤其是裸眼段確定性強的情況。
T1井是一口垂直探井,完鉆井深2 430.5 m,油層套管僅下至1 287.4 m,以下1 143.0 m為裸眼段。由于其鉆穿了儲氣層,2019年6月3日開始實施T1井封堵作業(yè),在射孔層位封堵過程中水泥返吐造成426.0 m的油管固管,套銑打撈處理于245.9~253.8 m有鐵屑返出,下公錐撈獲?88.9 mm(3in)油管一根;繼續(xù)套銑作業(yè),255.4 m處有巖屑返出,下鉛印證實套管在253.0 m處開窗(鉛印為半圓形痕跡)、魚頂丟失。
2019年11月30日,重新上修井機進行找魚頭作業(yè),利用?195.0 mm銑鞋和自制扶正器(?194.0 mm)反循環(huán)套銑,在253.0~254.0 m處未碰到魚頂,套銑至254.5 m地層有巖屑返出,進行井下可視測井,判斷套管在253.0 m處開窗,終止施工,修井施工后井身結(jié)構如圖5所示。
圖5 T1井井身結(jié)構圖
同常規(guī)事故井相比,T1井的完鉆時間久遠。金屬套管易受腐蝕,造成電磁信號衰減迅速,無法確保主動磁測距的精度,也給軌跡設計和控制帶來難點。另外,上部地層為軟泥巖,存在塌、斜、卡風險,實施難點如下。
2.2.1 目標井軌跡偏差大
T1井完鉆時間久遠,全井采用單點測斜方法,數(shù)據(jù)點間距為50 m,資料顯示老井井斜最大1.5°,最小0°。當時不具備隨鉆定向能力,受地層、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另外,雙坨子氣田位于松遼盆地東緣地震帶,據(jù)資料記載,此處多次發(fā)生5級以上的強地震,受地震影響,地層變化頻繁,致使T1井的原始井眼軌跡發(fā)生改變。因此由原始測斜數(shù)據(jù)計算的井眼軌跡可參考性不強,與實際井眼偏差大。
2.2.2 目標井軌跡預測難
主動磁測距測量點少,能夠測量的是同一垂深條件下救援井和目標井的相對距離方位[11]。此外,受地層性質(zhì)差異和信號衰減的影響,兩井距離較遠時磁測距測量的誤差扇形區(qū)域較大。因此根據(jù)已測數(shù)據(jù)準確計算當前目標井軌跡,特別是預測目標井下步軌跡十分困難。
2.2.3 兩井平行軌跡控制難
一是目標井在鉆進時使用了不同的鉆頭類型。井深556.2 m前使用刮刀鉆頭,余下全部使用牙輪鉆頭,經(jīng)過多次擴眼和打撈作業(yè),井眼復雜。而救援井前期使用PDC鉆頭鉆進,PDC鉆頭和牙輪鉆頭鉆進主要方式分別為切削和研磨,鉆頭與地層接觸方式不同導致其井眼軌跡自然走向有區(qū)別。二是井底井斜方位的測量存在空間延遲,誤差在米級。三是在接近套管時,MWD受磁干擾無法使用。四是隨鉆陀螺定向時,受到鉆井液、鉆具和地層等的振動,穩(wěn)定測量有挑戰(zhàn)[12]。綜上,實現(xiàn)救援井平行于目標井鉆進十分困難。
2.2.4 重入目標井軌跡難
一是目標井全井軌跡近似為直井,套管外徑為219.1 mm,對測量和控制的精度要求在厘米級別。二是若井斜較小,救援井定向的方位難以準確測量;若井斜較大,則碰套管時錯過目標井套管的概率大。三是鉆至目標井套管鞋附近時,套管上的電流急速衰減,失去了目標信號。因此,重入目標井裸眼段十分困難。
常見的救援井軌跡連通通常有3種方式:精確點連通、平行漸近連通和纏繞漸近連通[13],如圖6所示。由圖6a可知,精確點連通是救援井點對點連通目標井,軌跡調(diào)整少,但測距誤差難以校正,交匯概率低;由圖6b可知,平行漸近連通是救援井以平行軌跡接近目標井,軌跡調(diào)整少,測距誤差部分校正,交匯概率較高;由圖6c可知,纏繞漸近連通是救援井以螺旋軌跡纏繞目標井,測距誤差多次校正,交匯概率高,但軌跡調(diào)整頻繁。基于井眼連通方式,按照設計和施工兩個階段制定井眼軌跡優(yōu)化措施。
圖6 井眼連通方式
在概念設計階段,參考原始測斜數(shù)據(jù),為便于現(xiàn)場施工,采用“增-穩(wěn)”五段制交替軌跡剖面設計,如表1所示。造斜率設計在每30 m井段造斜3°左右,保證井眼軌跡平滑,減少造斜段摩阻,降低定向難度系數(shù)。
表1 軌跡概念設計剖面
在施工設計階段,根據(jù)主動磁測距測得兩井相對位置和救援井井底姿態(tài)“邊鉆邊調(diào)整”。在接近時救援井的井斜比目標井稍大,維持兩井的接近趨勢,同時預留方位調(diào)整的空間[14]。設計碰套管軌跡施工過程中狗腿度不猛增猛降,接近連通點時穩(wěn)斜鉆進。軌跡施工設計剖面如表2所示。
表2 軌跡施工設計剖面
救援井首次鉆至850 m時,測量間隔平均100~150 m,導致未能及時跟蹤T1井軌跡。經(jīng)過回填后,進行加密測量增加對老井走向的把握,降低后期軌跡調(diào)整的難度,主動磁測距全井測量過程如圖7所示。
圖7 T1井主動磁測距過程
測距間隔d與兩井距離r呈正相關。當相對距離大于5 m時,每100 m進行一次磁測距;當相對距離小于5 m時,每50 m進行一次磁測距;當相對距離小于3 m時,每20 m進行一次磁測距,并開始采用陀螺隨鉆定向;相對距離小于1 m時,每10 m進行一次磁測距,如圖8所示。
圖8 加密測距示意圖
救援井的軌跡控制要求精細,既要求位移達標,又要求井底姿態(tài),否則無法在預計井深接近目標井,也不利于軌跡調(diào)整。一開階段,密切監(jiān)測井斜,發(fā)現(xiàn)地層出現(xiàn)增斜趨勢時,及時吊打防斜,控制最大井斜小于0.6°,滿足井斜小于1.0°的設計要求;二開階段,采用主動磁測距配合MWD定向,按定向作業(yè)指令鉆至井深850 m時,根據(jù)測距結(jié)果救援井在780 m處與老井空間交叉。對比設計與實鉆軌跡,測深700 m以上,實鉆軌跡呈欠方位狀態(tài);測深800 m以上,實鉆軌跡呈過井斜狀態(tài),如表3所示。
表3 施工設計與實鉆軌跡對比
導致軌跡控制參數(shù)出現(xiàn)偏差的原因有兩個:①與老井距離近,MWD可能受到老井套管干擾,應提前使用隨鉆陀螺進行軌跡控制;②目標井的軌跡變化較大,定向間隔過長,監(jiān)控不到位。
若繼續(xù)采用降斜扭方位的軌跡控制方法,尚需鉆進120 m左右,不確定性大。回填側(cè)鉆后進行下一次嘗試時,采用下列措施精細控制軌跡:①密切檢測磁干擾,有磁干擾立即換隨鉆陀螺,定向控制更精確;②更換牙輪鉆頭,定向工具面更穩(wěn)定;③更換1.25°短螺桿鉆具,縮短零長,以減少測控誤差;④適當加密磁測距作業(yè)頻率,密切監(jiān)控目標井走向[15-16]。
回填后鉆進至673.95 m觀察到磁干擾,如表4所示。MWD顯示地磁傾角和地磁總量有異常,方位角畸變,說明已進入3 m內(nèi)的“磁干擾區(qū)”,此時磁測距得到兩井相對距離為2.8 m,對比可知測距的誤差在10%以內(nèi)。發(fā)現(xiàn)磁干擾后,使用隨鉆陀螺代替MWD定向。
表4 MWD和主動磁測距數(shù)據(jù)對比
目標軌跡校正對于指導裸眼段沖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jù)磁測距數(shù)據(jù),以救援井實測井眼軌跡為基準,可以反演計算得到目標井的空間位置。具體方法如下:
(1)獲取救援井某深度下的磁導向數(shù)據(jù),并通過解算得到對應深度兩井的相對距離l和磁北方位Φ。
(2)如圖9所示,將救援井的實測軌跡投影到NE水平面上,某一測點的可以表示為K1(E1,N1,T1),同一井深條件下對應目標井k1(e1,n1,t1),由幾何關系可知:
圖9 目標井空間位置反演
(2)
式中:KB和kb分別代表救援井和目標井的補心高,m。
將反演的目標井空間位置與井史軌跡數(shù)據(jù)進行軌跡校正,如圖10所示。由圖10可知:700 m以上井段誤差距離較大,第一個校正點498 m處距離誤差為5.21 m,600 m左右距離誤差為1.86 m,說明上部井段與井史數(shù)據(jù)擬合較差;700 m以下井段誤差距離在-1~1 m之間,與井史數(shù)據(jù)擬合較好,說明該段井段井史軌跡數(shù)據(jù)具有一定可靠性;1 306 m井段有放空現(xiàn)象,將救援井及目標井眼該點校正至同一點,對比新井測量軌跡與原井眼井史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1 350 m處與老井眼距離誤差為1.42 m,后續(xù)根據(jù)裸眼沖探情況不停校正軌跡,判斷軌跡誤差。
圖10 目標井軌跡校正
累計開展主動磁測距28次,救援井在705.2 m碰套管,充分驗證了技術的可靠性,在1 306.0 m重入目標T1井,后續(xù)根據(jù)目標井軌跡校正沖探至2 006.0 m,圓滿完成此次封井工程。同類井應用效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同國內(nèi)同類井相比[17],T1井運用CPET主動磁測距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一次性重入老井眼,效果良好。
表5 同類井應用效果
(1)CPET主動磁測距技術包含系統(tǒng)結(jié)構、測距方法和封井方案等技術內(nèi)涵,可以滿足儲氣庫老井重入的需求,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2)主動磁測距技術現(xiàn)場應用過程中通過井眼軌跡優(yōu)化和精細軌跡控制等手段,再配套隨鉆陀螺定向工具,實現(xiàn)最終的T1井裸眼重入目標,為封井工程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主動磁測距技術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 需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以提高儲氣庫老井封堵的理論和學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