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
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ǒu),齊大,非吾耦也?!?/p>
——《左傳·桓公六年》
春秋時期,齊國境內常有別國士兵騷擾。有一次,北方山戎國舉兵入侵齊國邊境,情形相當危急,齊國只能向各國討救兵。鄭國得到消息后,即刻派大子忽率軍援救。忽年輕善戰(zhàn),在他的幫助下,齊國最終逆轉了局勢,取得勝利。
齊國國君齊僖公十分感激鄭國的援助,便想將已到婚配年齡的小女兒文姜許配給大子忽。文姜雖生得美麗,但由于過分嬌慣,脾性并不好,嫁去鄭國也是一種鍛煉,齊僖公遂派使者去鄭國說親。
鄭國國君鄭莊公認為,兩國關系向來不錯,如今齊僖公主動上門求親,是親上加親的好機會,將來如果鄭國有事,也可以得到齊國的幫助。因此,十分認同這門親事。但是,大子忽卻拒絕了,人們不解地問其原因,忽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與自己相匹配的配偶,齊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這樣的婚配是不相稱的?!编嵡f公覺得忽的話也有一定道理,就同意辭去了這門婚事。
“齊大非耦”典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左傳·桓公六年》一書?!榜睢蓖ā芭肌?,有配偶之意。該成語原義是說,春秋時期的齊國為大國,鄭國為小國,兩國間差異顯著,所以不適宜聯姻。后來,辭婚者便常用“齊大非耦”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含有謙虛、推脫之意。該成語一般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
這則成語告訴我們:人要有清醒的認知,不因一些短暫的利好因素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大子忽并沒有因為貪圖齊國的強大而接受這門婚事,他考慮了多方因素,以門當戶對為理由,委婉地拒絕。這樣既不會影響兩國間的關系,也給雙方都保留了顏面。
(編輯 王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