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銀榮,張程亮,劉曉東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普外科,福建廈門 361000
股疝在所有的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約占3%,常見于中老年女性,發(fā)生絞窄的概率高,大約有37%的股疝以急診形式就診[1]。股疝的發(fā)病主要是由于腹橫筋膜在股環(huán)處缺損所致,目前仍有較大比例的股疝采用開放手術治療,即傳統(tǒng)經股部或經腹股溝的手術[2-3],其缺點在于并非針對該缺損進行修補,而且開放手術對嵌頓性股疝的探查有一定的局限性[4]。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手術方式,主要有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股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herniorrhaphy, TAPP)和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股疝修補術(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 TEP)兩種方法[5-7],而單獨針對股疝尤其是嵌頓性股疝的腔鏡手術方式選擇,目前未見研究。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6月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行TAPP、TEP兩種手術方式的50例(53側)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這兩種手術方式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住院總費用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等方面的統(tǒng)計學差異,以指導臨床工作中股疝腔鏡術式的選擇?,F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本院普外科行腔鏡股疝無張力修補術的50例患者,其中雙側股疝3例(53例)。TAPP組:28例(30側)中男4例,女24例;年齡41~93歲,平均(61.11±14.79)歲;除2例為雙側股疝外,均為單側股疝。TEP組:22例(23側)中男2例,女20例;年齡29~80歲,平均(61.31±11.18)歲;除1例為雙側股疝外,均為單側股疝。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疝)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門診經彩超或CT檢查,明確診斷為股疝患者;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如嚴重心肺功能異常、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明顯的凝血功能異常者;③既往有下腹部開放手術病史者。
1.3.1 腹腔鏡下經腹腔腹膜前股疝修補術 麻醉后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臍上緣1 cm切口建立氣腹,導入腔鏡,分別于雙下腹腹直肌外緣建立兩個5 mm操作孔。探查并于股疝疝囊頸處橫斷疝囊,遠端曠置,橫行打開腹膜,游離腹膜前間隙,向內達恥骨聯合,向外達髂前上棘,向上達聯合腱上方約3 cm,向下達恥骨梳韌帶下方約3 cm,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充分腹壁化,止血徹底后于腹膜前放置巴德3D MAX補片,充分覆蓋腹股溝管內口、股環(huán)、海氏三角;腔內3-0薇喬連續(xù)縫合腹膜切口,達到漿膜化。探查無出血,清點器械用品無誤,常規(guī)縫合戳孔。
1.3.2 腹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股疝修補術 麻醉后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臍下0.5 cm中線處縱行切開皮膚1.2 cm,用拉鉤分離皮下脂肪,偏離中線縱向切開腹直肌前鞘,用拉鉤向外側拉開腹直肌,于腹直肌后鞘淺面置入10 mmTrocar,進入腹膜前層面。建立氣腹并維持壓力12 mmHg,置入腹腔鏡,直視下先于上三等分點置入一個5 mm Trocar,電鉤先適當分離并擴大腹膜前層面,再于下三等分點置入另一個5 mm Trocar(兩個5 mm Trocar為臍下切口與恥骨聯合三等分點)。在腹腔鏡指示下用電鉤在腹膜和腹橫筋膜層面間進行分離,向下分離膀胱前間隙,顯露恥骨聯合及Cooper韌帶,并達Cooper韌帶下3 cm,從腹壁下動脈外側分離進入Retzius間隙,向外達髂前上棘。向術者方向牽拉疝囊,鈍銳性分離疝環(huán)周圍組織,將疝囊完全還納,注意識別并保護輸精管和精索(或子宮圓韌帶)血管,仔細將精索(或子宮圓韌帶)腹壁化達內環(huán)下方6 cm,避免髂血管損傷。于腹膜和腹橫筋膜間置入巴德3D MAX補片,使之平整貼附在腹膜外,完整覆蓋腹股溝管內口、股環(huán)、海氏三角。創(chuàng)面止血,退出Tro?car,常規(guī)縫合戳孔。
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操作時間以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統(tǒng)計所有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所有患者術后隨訪半年,通過門診定期復查、電話回訪等,記錄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P25,P75)描述,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APP組的平均住院費用略高于TEP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股疝無張力修補術并取得良好效果;TAPP組有1例術后3 d出現麻痹性腸梗阻,1例術后兩周出現神經痛。兩組患者均無死亡病例,術后隨訪半年均無復發(fā)病例。TAPP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1%,TEP組無明顯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股疝位于腹股溝韌帶下方,從股環(huán)突出,股環(huán)位于股靜脈內側,隨年齡的增長可使股環(huán)逐漸變寬,股疝常見于女性。股疝更容易出現嵌頓或絞窄并發(fā)癥,且其在女性中的發(fā)病率更高。一項來自瑞典的研究顯示,約17%的女性需要行急診疝修補術,其中股疝約占53%;而僅5%的男性需要行急診疝修補術,其中股疝約占7%。
傳統(tǒng)開放股疝修補術為前入路修補術,需要破壞腹股溝管以進入股管;而腹腔鏡股疝修補術為后入路修補術,直接在腹膜前間隙修補,無須經過腹股溝管;有研究表明,后入路股疝修補術的復發(fā)率低于前入路股疝修補術。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目前股疝的治療傾向于選擇腹腔鏡手術[8]。
本研究對比TAPP及TEP這兩種腹腔鏡手術方式在治療股疝中的療效,結果顯示,兩種手術方式在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隨訪半年均未見復發(fā)病例,說明兩種手術方式在股疝治療上均可達到良好的療效。此研究結論與國內劉寧等[7]研究結果完全一致。近期Alberto A等[8]關于TAPP與TEP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tǒng)性回顧研究也顯示,二者在手術時間、并發(fā)癥、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方面,均未發(fā)現顯著差異,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顯示TAPP組的住院費略高于TEP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APP平均費用略高,可能是由于該組有嵌頓或難復性疝13例,且有4例合并疝,在術前檢查、圍術期用藥及手術費上花費略多,但整體而言兩種術式在經濟的角度是相當的。說明對于難復性或嵌頓性股疝,更傾向于選用TAPP,因其視野較好,且能直觀顯示嵌頓疝的內容物,更容易判斷疝內容物是否合并有血運障礙,復位嵌頓疝也更容易。TAPP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1%,而TEP組無明顯并發(fā)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選擇TAPP術式的病例嵌頓疝比例較高,其術后出現腸麻痹的概率較高,且嵌頓疝導致術中局部水腫,手術層次顯露較差,誤傷神經概率較大。
本研究顯示TAPP和TEP均可運用于股疝修補,且能取得良好療效。TAPP股疝修補術為經腹腔手術,操作空間較TEP大,視野更良好,更易于進入正確的層面,術后疼痛更少;對于術前對側疑似存在合并疝而影像學檢查難以確診的患者,TAPP能更好地識別隱匿疝的存在及其位置;本研究共發(fā)現6例合并疝,且術中一并處理,減少患者二次手術情況、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一項國外研究納入了250例行腹腔鏡疝修補術的患者,術前診斷為腹股溝疝,術中發(fā)現33例(13.2%)存在股疝,其中29例為腹股溝疝合并股疝,4例為單純性股疝。而且在這33例患者中,有61%曾接受過開放疝修補術,說明在最初開放疝修補時并未發(fā)現股疝的存在或者說在開放疝術后出現了股疝[9]。因此腹腔鏡股疝修補能更好地識別隱匿疝,從而避免遺漏以及二次手術,患者獲益且能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對于復發(fā)疝以及曾經有下腹手術史的患者,TAPP較TEP更易于成功;但TAPP手術對腹腔干擾較大,且需切開、縫合腹膜,手術時間較長,術后出現粘連、內疝的風險相對較高。TEP股疝修補術無須進入腹腔,對腹腔臟器干擾小,不解剖腹膜,可以避免形成腹內粘連,對術前明確診斷的雙側疝可同時修補;但由于其操作空間小,對層面把握要求較高,技術難度更大。
國內何鵬飛[6]關于兩種腔鏡術式治療腹股溝疝的研究顯示,TEP組手術時間(62.4±7.4)min明顯長于TAPP組(45.9±5.7)min,而TEP組的總費用低于TAPP組,而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天數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張志展等[10]研究卻得出TEP手術時間(57.80±13.4)min短于TAPP(77.40±16.6)min,TEP組的總費用低于TAP組的結論。本研究中兩種腔鏡股疝修補術均由具有豐富經驗的主刀醫(yī)師完成,兩者手術時間[TEP:(64.05±31.43)min;TAPP:(74.29±31.19)min]及術中出血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未出現明顯術中副損傷,說明只要能跨越學習曲線、精準判斷并進入相應手術層面,這兩種手術方式均能安全施行。國內一篇納入9項回顧性研究的系統(tǒng)評價發(fā)現,采用TEP的患者發(fā)生內臟(小腸、膀胱)損傷、深部補片感染和切口疝的風險更低[11];而采用TAPP的患者發(fā)生血管(通常為腹壁下動脈)損傷或轉為開放手術的風險更低。本研究中的兩組腔鏡手術方式均未出現明顯術中并發(fā)的副損傷,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臨床實踐中均可靈活選擇并取得良好療效。Vikesh Patel等[12]的研究結果也顯示,TAPP和TEP修補術的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6.84%和7.3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既往觀點認為,采用開放術式修補所有難復性或嵌頓性腹股溝疝,應盡量減少腸道損傷的風險,腹腔鏡手術理論上可行但難以實施[13]。本研究有13例術中發(fā)現為難復性或嵌頓疝(內容物為網膜或腹膜外脂肪),均在腔鏡下順利完成手術,且術后無復發(fā)病病例,因此本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治療難復性或嵌頓性股疝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TAPP可更直觀顯示嵌頓疝內容物類型并判斷其活性。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少,無法完全詮釋兩種術式的優(yōu)劣及術后并發(fā)癥的情況,有待更大樣本量的前瞻對照研究。
雖然目前腹腔鏡疝修補已廣泛運用于股疝修補中,且能取得良好效果,但仍有些情況下不宜行腹腔鏡疝修補術。例如接受過其他腹膜前間隙手術的患者,尤其是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P),需要建立并維持腹膜前間隙。既往手術、切開或補片放置后形成的粘連可能導致無法進入該間隙。一篇Meta分析納入了7項對比隊列研究,發(fā)現曾接受過下腹部手術的患者TEP修補術的術中(OR=2.85)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多孔手術亞組,OR=2.14)高于未接受過下腹部手術的患者[14]。因此,對于曾接受過1次或多次涉及腹膜前間隙手術的患者,例如前列腺切除術、子宮切除術、剖宮產或者通過下中線切口進行剖腹手術,應選擇進行開放式疝修補術。雖然此類患者可行腹腔鏡手術,特別是采用經腹腔腹膜前補片(TAPP)技術,但其技術難度更大、手術時間更長,且其并發(fā)癥比開放性手術更多[15]。
綜上所述,兩種腹腔鏡術式在股疝修補中均安全可行,在具體病例選擇時,需結合術者自身技術水平以及患者具體情況選擇相應手術方式。對于急診難復性或嵌頓性股疝,因TAPP可更直觀顯示嵌頓疝內容物并判斷其活性,推薦在急診股疝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