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婷
(泉州紡織服裝職業(yè)學院,福建 泉州 362700)
英美文學作品作為西方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見證,是了解西方文化發(fā)展脈絡的重要載體。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人物刻畫與塑造是一條重要的線索,通過對不同人物在性格、形象、思想、舉止、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細膩的描寫,展現(xiàn)出形態(tài)各異、性格個性的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為讀者所熟記,此之謂角色刻畫。當然,角色刻畫從性別特點上來看,區(qū)分為男性角色刻畫和女性角色刻畫,無論是男性角色刻畫抑或是女性角色刻畫,都對文學作品劇情發(fā)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1]俗話說:“女性能頂半邊天?!比欢?,在父氏社會背景下,男權一直優(yōu)于女權,加之家庭分工的影響,女性權利一直處于弱勢。直到西方文藝復興之后,女性權利才慢慢得以提升。無疑,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創(chuàng)作與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具有密切相關性,具有較大的時代縮影性、依附性和形象獨特性,如此,才能彰顯女性角色的社會面貌,進而凸顯作者的情感。本文以英美文學作品為例,探索英美文學作品中關于女性形象的創(chuàng)作,進而為英美文學作品女性研究添磚加瓦。
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英美文學作品屬于一種文字創(chuàng)作藝術,女性人物形象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么,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必然與其生活的場景、社會地位、信仰、家庭地位等密切相關。當然,在英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女性形象的刻畫還需要與劇情相對應,賦予女性特定的形象。如此,形成英美文學作品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的特點,具體體現(xiàn)如下:
首先,時代性。所有的藝術都是時代的產物。無論是什么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不可能脫離時代而獨立存在,英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概莫能外。正是由于特定的時代,賦予女性特定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等,才推動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升華,所以說,時代性是文學作品女性創(chuàng)作的精髓和發(fā)展導向。[2]在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時代性主要是通過女性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話語表達等方面來體現(xiàn)的。譬如:在艾米麗·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這一經典著作中,刻畫了卡瑟琳·歐肖這一典型的女性形象,當時的時代,屬于父權制時代,那么,對于卡瑟琳·歐肖女性形象的刻畫,必然是在父權制的時空場景下進行描繪,所以,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作品中包括卡瑟琳·歐肖在內的女性形象都是作為附屬品、缺乏獨立權利的悲劇存在。
其次,獨立性。隨著西方社會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女性在社會中的奉獻度日益增加,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不再受父權社會的制約,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崛起,具有一定的社會獨立性。故而,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獨立自信的形象逐漸被展現(xiàn)出來。[3]譬如,在奧斯汀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中,反映了伊麗莎白這一獨立的女性形象,然而,伊麗莎白并非從一開始就顯示出獨立性,而是從心理獨立意識的產生開始的,所以,在作品中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伊麗莎白作為一個誠實、優(yōu)雅、智慧的形象,讓她能夠從她所屬的社會階層的低俗、無聊中脫穎而出,這是伊麗莎白最終能夠走向完全獨立的重要動因。當然,通過伊麗莎白自身的努力,她也實現(xiàn)了經濟獨立,為其追求幸福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正是如此,伊麗莎白和男主角達西放下了彼此的傲慢與偏見,最終走到了一起。無疑,伊麗莎白是英美文學史上刻畫最為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而其中反映出的女性形象的獨立性為世人所稱頌。
最后,反抗精神。時代的發(fā)展賦予女性更多的生存空間,女性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獨立性日益豐富,在此背景下,女性群體對傳統(tǒng)社會壓制的反抗必然得以表達。故而,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反抗精神”似乎已然成為一大特點。值得一提的是,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反抗精神”似乎成為女性的代名詞,無數(shù)的女性都在演繹這樣的特點,包括《簡·愛》《傲慢與偏見》《嘉莉妹妹》《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經典著作,無一不展示了女性的反抗精神。以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島》為例,作品中將女主人公瑪麗婭所具有的反抗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瑪利婭本性善良,與其妹妹形成鮮明的反差,但這并不意味其缺乏“反抗精神”,相反,瑪利婭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尤其是因麻風病被送到了斯皮納龍格島之后,與母親相隔,島上彌漫著死亡的氣息,但瑪利婭不拋棄、不放棄,對生活充滿希望,與病魔抗爭,最終獲救,可以說,這樣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成為英美社會主流文化的縮影。
英美文學作品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體現(xiàn)的時代性、獨立性和反抗精神等特點,是英美文學作品回應社會現(xiàn)實、呼應時代洪流的重要呈現(xiàn),正是如此的創(chuàng)作特點,使英美文學作品走向歷史發(fā)展的巔峰,一系列膾炙人口、享譽世界的作品得以誕生。當然,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得以被世人所關注,并非僅限于其特點,還在于其蘊含的價值。
首先,言辭的內涵性。英美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而言,就是一種語言表達藝術,在文本中,是言辭的內涵性、哲理性等語言藝術的體現(xiàn)。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的價值在于通過特定的女性形象來展示語言的內涵,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4]譬如,在D·H·勞倫斯的《戀愛中的女人》這部作品中,就描繪了休拉與葛珍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并通過兩個不同的角色,展示了女性追求自由、追求新世界的性格,可謂是個性鮮明,當然,女性角色的個性鮮明又是通過具體的言語表達來實現(xiàn)的。所以,在作者的筆端,我們可以看到兩個言辭非常具有內涵性的角色,尤其是葛珍,突出了一個現(xiàn)代女性所能具有的所有優(yōu)點,勇敢、堅強、淡定、獨立以及自我張揚等等,為讀者所折服。
其次,內容的深度性。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并不僅僅在于其可讀性,而是在于其內容的深度性。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衣,對于任何一位作者而言,其所追求的文學作品必然落腳于內容的深度性層面,假使內容缺乏深度,文學作品的價值必然大打折扣??v觀英美文學作品的驚世之作,之所以能傳世,必與其內容的深度性高度相關。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的價值在于其豐富了作品的內容深度。女性角色的性格得到體現(xiàn),并將社會現(xiàn)狀影射其中,使得其內涵更為深刻,表達意味更為深層次。因此,將女性形象刻畫為具有時代性、獨立性和反抗精神等,不僅僅是增強文學作品張力的需要,同樣是提升文學作品內容深度的追求,唯有如此,才更有閱讀的價值。
最后,感情的飽滿性。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有溫度的感情升華。在英美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對女性形象的不同刻畫,讓讀者感受精彩發(fā)展劇情的緊張演變,進而進行不同層次的情感剖析,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使作品的研讀價值得到拓寬,使得更為全面地展現(xiàn)作者情感以及時代現(xiàn)狀,最終對讀者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刻畫的感情飽滿性是一個重要的向度。譬如,在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這一作品中,作者刻畫了瑪麗亞這一心靈遭遇戰(zhàn)爭巨大創(chuàng)傷的女性形象,然而,在戰(zhàn)爭背景之下,瑪麗亞單純可愛、溫柔可親、柔情似水,在短短的三天之內,瑪麗亞與喬丹一見鐘情,而喬丹在接受任務時不幸犧牲,瑪麗亞心力交瘁,忍死訣別,愛情突然來臨,而又猛然失去,情感的張力讓讀者熟記了瑪麗亞這一鮮明的形象,也讓這部作品為世人所贊嘆。
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不在于其人物刻畫的多寡,而在于作品內在所蘊含的思想性,思想愈發(fā)豐富,作品就更有深度,也更加具有傳承于世的基因。對于英美文學作品而言,其對于女性形象刻畫得成功與否,在于作者是否能從女性形象刻畫的時代性、獨立性和反抗精神等視角出發(fā),為讀者刻畫一個立體化的女性形象。故而,在探究英美文學作品女性形象刻畫問題時,必然要考慮其對于當代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刻畫的啟示意義。
事實上,英美文學作品女性形象刻畫更加側重于真實與理想的結合、情感與理性的交融以及愛情與現(xiàn)實的矛盾等,通過這些方面的交融、交織與交匯,讓讀者感受一個宏大敘事的時代張力。20 世紀,英美文學作品女性形象刻畫進入一個高峰時期,而這一時期,恰好是西方婦女解放運動的時期,這時的女性,追求自由,敢于抗爭,自我意識覺醒,取得了選舉權和經濟權。[5]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部分先鋒女性,為了展示其獨特的社會地位,在道德價值觀上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相異的狀態(tài),包括吸煙、喝酒、打高爾夫、留短發(fā)等等,這些原本屬于男性的符號特征已然被女性所“占領”,其所要表達的無疑是平等權。對此,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及時將這些具有時代性的女性形象寫入其中,并超越現(xiàn)實,給予女性更為理想的形象,符合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實現(xiàn)了真實與理想的完美結合。據此,對于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而言,最為根本的就是要謀勢而動、順勢而為、順勢有為,集中到一點,以時代發(fā)展為走向,把時代背景作為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的核心點,講好女性形象的故事,讓女性形象成為時代經典。
當然,現(xiàn)代文學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并非僅限于符合時代,還要凸顯女性的性格特征,即在時代場域下,女性的形象應是追求自由、個性鮮明、敢愛敢恨、溫柔可愛等等。而這些往往與作者的性格相關,與作者所需要寄托的情感相關,與作者的理念與信仰相關,但是,無論如何,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刻畫,都必須要展現(xiàn)女性角色自身的特點,不能局限于刻板化的女性形象刻畫,而是要追求人物形象的立體化、豐富化,如此,才能在現(xiàn)實的文學發(fā)展過程中成為文學作品中的經典。
總之,英美文學作品女性形象刻畫是英美文學發(fā)展史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對于女性形象的刻畫,從最初的自我意識覺醒,到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獨立性、個性化和反抗精神,展示了女性在社會發(fā)展中從“附屬”到“獨立”的宏大敘事,并留下諸多文學經典。文學是精神的寄托,是社會的縮影,是文化的傳承。英美文學作品女性形象刻畫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即是一部女性社會地位提升的歷史。當然,在女性形象刻畫中,還蘊含著諸多的創(chuàng)作方法,為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靈魂、技巧借鑒、人物創(chuàng)作基礎以及情感寄托方式。對此,以英美文學作品女性形象刻畫為借鑒,現(xiàn)代文學作品發(fā)展要致力于契合時代和內涵提升等維度,唯有如此,才能為世人留下更多驚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