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 群
張琳 著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2021年12月定價:28.00元
《草原額吉》是一部根據(jù)真實歷史事件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兒童小說,取材于“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段永遠鐫刻在歷史豐碑之上流淌著民族大愛的共和國往事。
20 世紀60 年代初,我國遭遇罕見的自然災害,內蒙古大草原向上海、江蘇等地的孤兒們敞開了懷抱,100 個年齡不等的兒童從上海福利院來到內蒙古大草原。19 歲的蒙古姑娘托婭作為保育員,為了照顧這群“國家的孩子”獻出了無私的母愛,也成了孩子們的托婭額吉。以托婭為代表的草原人民對這些孩子的愛感人至深,他們用愛心譜寫了一曲民族友愛和民族大團結的贊歌。
“額吉”在蒙語中是媽媽之意,不過書中負責照顧孩子們的托婭還是一名未婚女性,她要如何當好這么多孩子的媽媽呢?她是怎樣做到讓孩子們都發(fā)自內心真誠地喚她為“額吉”的?
首先,生活起居上無微不至的關照是毋庸置疑的。
100 個孩子被分成了7 組,拖婭所要負責照顧的孩子多達28 個,孩子們年齡不同,個性不同,初到陌生之地,對一切都很不適應。孩子們到來的第二天,拖婭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都不喜歡吃馃條,于是克服困難熬大米粥,以適應南方孩子的口味。當孩子們水土不服鬧肚子時,拖婭心急如焚,到處打聽治療方法。過年給孩子們包餃子,為孩子們做新棉袍……托婭始終細心體貼,和煦如春風,給孩子最全面的呵護和陪伴。
其次,托婭注意到了孩子們心理精神上的軟性需求。
主人公小谷來到草原時已經6 歲,處于大齡童階段,已經具有一定的思維水平,對世界的認識既開始系統(tǒng)也非常發(fā)散,獨立思維的“小小青山”開始生長。小谷并非孤兒,他清楚地記得自己是被家人放在保育院門口的,他對自己的父母兄長還有印象,因此他很不解,不明白父母為何拋棄自己。托婭敏銳地意識到,小谷的倔強孤僻,恰恰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經歷不能釋懷。
在一系列沖突中,托婭知道了小谷的心結,但她并沒有強行介入,強行安慰,而是很有策略地通過當?shù)卣?lián)系上小谷遠在蘇北的家人。后來小谷的堂叔寫給育兒院的一封信揭開了真相:小谷的父母生養(yǎng)的孩子多,小谷是最瘦弱多病的,父母擔心年幼又孱弱的他在蘇北難以健康長大,聽說上海市育兒院條件好,便托人把他送去,希望孩子能有條生路。小谷的心結終于被打開,他終于對自己的身世釋懷了。當他真正放下心結,才能真誠擁抱草原上的新家庭。托婭成功走進了小谷的內心,實現(xiàn)了和他深深的連接。
再次,幫助孩子發(fā)展愛好、走入集體、結交朋友和開拓自己的世界。
拖婭給62 號小女孩起名娜仁花(蒙語,意為太陽花),不僅賦予了她一個名字,也賦予了她一份溫暖一份愛。她教娜仁花剪紙,在其幼小的心中種下美與藝術的種子;鼓勵小谷結交好朋友安達,學習馬頭琴,幫助小谷燃起生活的熱情;對南迪關愛始終,當發(fā)現(xiàn)養(yǎng)父母不善待她時,拖婭心痛不已,立刻領其回家,并最終幫她尋找到合適的養(yǎng)父母;托婭始終關注小谷倔強背后深藏的弱勢面,使其對世界和他人充滿慈悲……在拖婭的影響下,孩子們全都與人為善,善待動物,心懷感恩。
故事的結尾,沐浴著草原額吉博大無私的深情摯愛,小谷和小伙伴們在共同面對自然災害中學會了擔當和付出,懂得了真愛。這一共同成長的歷程造就了草原額吉和“國家的孩子”之間同呼吸共命運的大愛深情。多年之后,“國家的孩子”們心懷感恩,回報桑梓。
雙減之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基石,父母良好的溝通、真情的關愛、正確的指引是孩子成長的“助燃劑”。孩子是和我們分享分擔命運而來,爸爸媽媽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待人接物和價值取向都直接或間接地在塑造孩子。
如何當一名合格的爸爸媽媽?或許我們可以從19歲托婭身上受到啟發(f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