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周
關于散文詩,無論是“變異詩體”說,還是“跨文體”說,每種觀點各有支持者。但是,無論是哪種觀點都不可否定這是種新文體研究。而且,它的“新”更好地契合了新文學的發(fā)展,在新時代、新媒體視野下呈現(xiàn)出豐富的樣式與良好的態(tài)勢?!渡⑽脑姟返挠新曌x本就是很好的范例。
散文詩,具備了散文的形式,但其詩歌的本質,反映出作者的主觀精神世界,無論何時,均需具備或呈現(xiàn)其詩性的特質,而這一實際的特質是需要借助意象來完成的,而意象是詩歌特質的核心要素,自然也是散文詩詩性文體內核的核心要素?!耙庀?,是詩歌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另一個是聲律),或者說在一首詩歌中起組織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兩個:聲律和意象”;“意”是意志,“象”是取材現(xiàn)實(包括現(xiàn)象和物象),或單純就是社會自然中的物象。實質上,任何一種文本均需要這兩者的共同參與,因為如若表達失真,或是失了本有的意圖跟價值,也就會沒有了生機,甚或基本就跟讀者斷絕了聯(lián)系。進入新世紀,散文詩創(chuàng)作中所存在的口水化、散文化傾向,也是導致散文詩受到文學研究界和詩歌界冷落的原因之一。本就是兩種問題雜糅的論斷可以說在大部分文學研究者那里根深蒂固。這讓本就尷尬的散文詩一度處于備受冷落的地步。好在有更多的寫作者堅守陣地,更有源源不斷的青年作家加入到散文詩寫作的隊伍中來,不斷地創(chuàng)新、試驗,讓局面出現(xiàn)新的轉機。散文詩的平臺也在逐漸擴大,散文詩專欄開設到詩歌類期刊、綜合性文學期刊,更有《散文詩》這種專業(yè)、立體的平臺,為散文詩發(fā)展推波助瀾。
除了平臺的支持與時代脈搏的同頻之外,守住文學的根基同樣重要。喻子涵在《當代散文詩創(chuàng)作與現(xiàn)代性傳統(tǒng)》中談到:主體意識和生命意識,是散文詩具有現(xiàn)代感的重要標志。散文詩創(chuàng)作要大膽深入人的內心世界,從“外宇宙”向“內宇宙”深化。正如徐成淼先生指出的,要“把作品作為精神的自傳、心靈的獨白,進行真誠的無矯飾的內心體驗”,“從意識乃至潛意識的深處,挖掘出赤誠、焦灼及苦悶,并通過濃重的內心淤積去融化繁復紛紜的社會人生”。這種主體意識也包孕著濃烈的生命意識。“對生命的一種本質意義上的描述,是對人類生存方式的一種終極叩問。對文學(散文詩)來說,有沒有這樣一種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乃是判斷其美學品位高下的重要的標準?!币虼?,散文詩要進行人生真諦的勇敢追求,要表現(xiàn)出一種大膽看取世界和看待人生的強烈意識,要努力審視主體感受,描畫內心圖景,甚至包括客體對主體的壓迫,以及主體對這種壓迫的反抗,迸發(fā)出人與命運奮力拼搏的吶喊。當然,守住根基并不是“固執(zhí)”,與此同時,仍要有“納新”,比如“辭格美學”的新探索,比如叛逆意識和批判精神的參與等;散文詩的多元化正是求變意識的結果,比如民族風格、哲學風格、文體演繹風格、形而上風格、內秀風格……逐漸明晰,不斷壯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呈現(xiàn)出跟中國新詩一樣的繁榮,流派和風格愈加豐富成熟。
總之,新時代、新媒體視野下的散文詩肩負傳承的重任,堅守文學最為根本的內質,以及文體獨有的特色,是其正途,當然,隨著時代發(fā)展,新生事物的不斷參與和加持,散文詩也離不開現(xiàn)代性的蕩滌與激發(fā),只有看清未來,認清本質,守住本源,吸納新風,才能更好地健康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