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5歲的寶寶說,媽媽,我可以看看《葉羅麗》嗎?TX、TZ、YN(幼兒園小朋友)都看過,就我一個人沒有看過。還說,你要是不讓我看,那就給我買葉羅麗的卡片。媒介的使用,讓5歲的孩子已經(jīng)感受到了同伴壓力?!睅滋烨?,王曉艷在朋友圈里發(fā)了這樣一條動態(tài)。在四川師范大學從事青少年相關研究工作的她,敏銳地從孩子對一部動畫片的渴求中洞察出背后的社交需求和同伴關系的影響。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等曾提出,兒童在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同伴對兒童的發(fā)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當前孩子們?nèi)绾慰创蜆嬛殛P系、家庭和學校在其中扮演了何種角色等問題,亟待納入教育的思考范圍。
被壓縮的同伴世界:最好的朋友是同學
“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的社交時間,沒有干過壞事,沒有干過蠢事,也沒有干過無聊的事,就這樣在成人的世界里長大了。這些孩子往往缺少孩童的鮮活。”寧波語文老師王悅微曾感慨,當代兒童的生活普遍孤島化。
王曉艷的發(fā)小、“80后”的徐梅也有類似的感覺。徐梅和王曉艷從幼兒園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學,高中也在同一所學校,閨蜜情持續(xù)至今?;叵胱约旱耐辏菚r父母可以很放心地讓孩子出去郊游,小學五六年級她們就能騎著自行車隨處逛。而到了她們的下一代,這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玩耍似乎已難尋獲。
“最好的朋友是同學,因為抬頭不見低頭見。”徐梅的女兒樂禾剛上初一,由于擇校搬家,樂禾與小學的同學升入不同的初中,彼此聯(lián)系漸少,她現(xiàn)在的朋友都是在學校里新結交的。周一到周五,樂禾大部分時間在校,晚上8點多才到家。及至周末、假期,因為學習壓力較大,她和朋友在一起的次數(shù)也屈指可數(shù)。
精細化的養(yǎng)育,使得同伴交往被壓縮在十分有限的時空里。如徐梅所說,現(xiàn)在的家長對孩子有太多的期待,再加上社會環(huán)境中的各種不安全因素,家長往往把孩子拴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才放心。
家長被動“拴”的另一面,是孩子們的主動“宅”。網(wǎng)上曾流傳一組童年今昔對比的漫畫:以前的孩子在外面瘋玩,直到被家長拽回家;現(xiàn)在的孩子寧愿待在家里上網(wǎng)、玩手機,要家長推才出門。這樣的情形在不少家庭中真實上演。
西安的一位媽媽吐槽上初三的兒子:“在學校的時候,他可能跟同學、朋友玩得很好,但是放假了,我說你要不要約同學出去看場電影或者打個球什么的,他就寧愿在家待著,做自己的事。”
問及擇友標準,受訪的“00后”“10后”普遍表示,三觀一致、興趣相投、有共同話題是硬指標。 “我沒有‘人設’,在誰面前都一樣?!鄙虾5某醵⊙┳猿靶愿裰?、情商低,在交友方面卻稱得上“社?!?,她喜歡把朋友們“聚到一個大圈子里,人多熱鬧”。但同時,她也常常苦惱于不知如何與自己不喜歡的“朋友的朋友”相處。對于友誼是否純粹、深厚,能否持續(xù)、長久,小雪表示“說不好”“挺迷茫的”。
王曉艷在和一些家長、孩子交流時會問,孩子有沒有比較好的朋友?!昂芏嗲闆r下他們會說沒什么朋友,有時候則說,有幾個朋友,但都是關系不深的那種?!?/p>
青島一所高中的心理教師孫越復盤所輔導的學生個案后發(fā)現(xiàn),近2/3學生的問題跟人際關系有關,其中大部分源于同伴關系。她將這些問題梳理成九個方面:一是升入高中的過渡期的人際適應;二是與同學因一些小事發(fā)生矛盾;三是小團體之間或團體內(nèi)部出現(xiàn)問題;四是異性交往問題;五是恐懼、逃避同伴交往;六是被班集體或寢室的小團體孤立;七是被周圍的謠言困擾;八是找不到親近或值得信賴的朋友;九是同伴關系因矛盾發(fā)生斷裂。
此外,孫越覺察到,青春期的同伴關系里彌漫著一股風氣:“他們會有一種攀比,相互比誰談的戀愛次數(shù)多、比誰談得最早,甚至會比同時談幾個。當然,這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的學生,但是整個環(huán)境上會造成一種焦慮。有時候上心理輔導課,有學生會寫希望找對象,他們會覺得:我身邊的人都談戀愛了,我沒有談是不是不正常?”
構建好的同伴關系:透過概念和表象
“從對同伴關系的需要來說,現(xiàn)在孩子的同伴關系沒有特別多的變化,但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标兾鞴夂闲袆忧嗌倌杲逃c發(fā)展研究院負責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沈旭表示,從建立親子關系到進入小學、中學、大學以及社會發(fā)展同伴關系,一步步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是一個比較健康也是比較理想的過程,其發(fā)展規(guī)律是恒定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同伴關系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就變得復雜了。
“家長和老師不恰當?shù)母深A或價值觀評判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同伴關系?!鄙蛐竦脑捲谝晃皇茉L媽媽那里得到了印證。這位媽媽反思兒子與兩個伙伴的“絕交”,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總拿兒子跟那兩個孩子做比較。又如老師的評判。老師會制定一些標準,如講衛(wèi)生、成績好、不違反規(guī)則等。在這樣一些標準下,渴望得到認同、害怕被老師批評,便會朝著符合這些標準的方向發(fā)展,進而形成一種團體的文化,但凡有人不符合這個標準,就會被這個團體排斥。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道遠學校教師趙查同樣認為,影響孩子同伴關系的主要因素,一是家長的影響、指導,二是學校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引導。趙查舉了班上一個已畢業(yè)學生的例子:一個原本很正常的女孩,在弟弟出生后,感到父母和爺爺奶奶將精力和關注點都傾注到弟弟身上。一次回老家過年,去山上祭祖時,爺爺只讓弟弟去而沒有讓她去。受這件“小事”的刺激,女孩后來的話語體系里充斥著男女平等的論調(diào),甚至于班主任一句“男生今天表現(xiàn)不錯”,都會被她認為班主任重男輕女、對女生不好。“同學們都覺得她很怪異,她就慢慢被孤立了,她一說話大家就懟她”,最后女孩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一度休學。
沈旭強調(diào),很多成人其實從沒跟孩子好好談論什么是好的同伴關系,只是告訴孩子一個概念或者表面的現(xiàn)象,如不要跟那個孩子說話、交朋友,因為他總是撒謊、成績不好或不講衛(wèi)生,而沒有跟孩子討論背后的原因,讓他們了解怎么去支持、幫助自己的同伴。
傷害同伴關系的還有潛滋暗長的內(nèi)卷和競爭氛圍。沈旭在處理個案時遇到過不少“塑料友誼”——為了自己成績更好,為了老師、父母表揚自己,一些孩子不愿分享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甚至互相踩踏,編造謊言,冷落、孤立跟自己有競爭關系的同伴。
“同伴關系跟圈子是分不開的。”沈旭表示,學校之外,孩子們也會受到社會文化、時尚娛樂、消費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如對外在的評判要求、對娛樂話題的八卦交流、對品牌的攀比推崇等,都會影響孩子們的團體文化。不懂這一“文化”的孩子可能會被貼上“l(fā)ow”(低端,沒有品位)的標簽,尤其在追星的時候,不喜歡某一個明星就可能被排斥。
多項研究表明,同伴關系不良的兒童比有良好同伴關系的兒童更易厭學、輟學,參與不良行為活動或犯罪,也容易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障礙。沈旭亦提到,很多孩子之所以產(chǎn)生心理問題,患上抑郁癥,同伴關系是重要誘發(fā)因素,“這些孩子在學校里幾乎沒有一個同伴關系是好的”。
孩子與同伴的友好相處,需要家長和教師正確的引導、干預。所幸,同伴關系正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重視。
趙查稱,深圳的小學,到四年級時會把原來的班級打亂,重新平行分班,以此讓孩子們有機會認識更多同學、結交新朋友。他所在的學校實施了1+N成長導師制,即全員育人,每個教師帶八名左右學生。其目的之一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被關注到,避免學生被孤立。工作中,發(fā)現(xiàn)有學生被孤立,趙查會想方設法去“成就”這個學生,讓他的優(yōu)勢顯示出來被看到,從而讓他與群體“綁定”,從同伴關系中得到關愛、釋放和心理疏通。
孫越所在的學校,每學期的心理課都會安排若干課時為學生們講授人際關系適應、人際溝通技巧等。此外,學校還開設了專門的“人際溝通寶典”選修課程。在服務學生個案的過程中,孫越看到一種可喜的變化:一些有抑郁、焦慮等情緒的孩子,在擁有了穩(wěn)定、良好的同伴關系之后,從中獲得了很好的情緒與情感的支持,鮮少再來尋求心理幫助。